01.26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在靖远县境北部靠近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的地方,过去曾是一片空旷的丘陵地带,干旱荒芜,寸草不生。如今,这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方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土地。这就是被誉为荒漠绿洲的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兴堡子川位居甘肃、宁夏两省区交界的靖远、平川、海原、中卫四县(区市)接壤地带。靖远所辖区域土地资源总面积63万多亩,其中宜农面积55万亩。这里属温带荒漠草原区,年降水量仅有250毫米左右,地面蒸发量却高达2390毫米,降雨稀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较肥,日照时间长,无霜期170天,光热条件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但是由于缺乏雨水,昔日兴堡子川“四季黄沙飞”、“十种九无收”,撂荒千年,难得开垦,人们只能守着荒凉贫瘠的土地,焦灼地期盼“上苍”的恩赐。

由于长年干旱,加之风沙的肆虐,当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连年歉收,人民群众长期处于窘迫的生活状态下,依靠国家救济过日子,一旦遇上较为干旱的年份,人畜饮水就要从数十公里外的地方拉送。严酷的自然条件,严重地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兴堡子川仍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里依然是靖远县最贫穷的地区之一。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饱尝干旱缺水的苦楚,历届领导班子也在不断地探索着如何带领群众走出贫穷的境地。于是,“兴修水利,战胜干旱,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共识,在全县人民及县领导班子的思想意识中形成。要改变靖远的贫困现状,只有走兴修水利的路子,除此别无选择。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靖远县制定的《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四五”建设时期全县要兴建中、小型水利工程,发展水地20万亩,明确强调再苦战五至八年,把“向东渠”搞上去,发展水地20万亩,至1980年,全县水地达到60万亩。“向东渠”即为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的前身,被作为改变靖远北部干旱面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群众温饱的翻身工程。1971年,“向东渠”开始筹备,但由于资金困难、设备缺乏、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筹备工作开展一年多时间后被迫停止。1976年7月,中共靖远县委果断决策,上马兴建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1976年7月25日,靖远县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指挥部成立。9月上旬,灌区内八个公社的数千名干部和民工,自带铺盖、口粮、工具等,奔赴水泉砂河及旱平川,挖窑洞,修炉灶,做好了一切准备。10月2日,引水入川的行动开始了,三十公里长的渠道总干线上,分布着六十多个施工场所,尽管每个人只有五分到五角钱的开水和伙食补助,所有出勤人员都回生产队记工分参加劳动报酬分配,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人人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1982年10月26日,一泵站草土围堰工程顺利合龙。130万斤麦草和稻草,从北湾、糜滩、水泉等地运到现场。400多名民工,连续奋战9个昼夜。

关键工程齐家大岘隧洞,即14号隧洞,位于总干渠末端,总长6公里,设斜井10个,总长度1100米,地质复杂,岩石破碎,另有2000米长的地下水层,极易塌方,施工难度相当大。历时三年多,于1984年春季如期完成,竣工通水。

1984年10月1日,兴电工程总干渠全县通水。引水长度30公里,流量每秒6立方米,经过八级泵站提升,总扬程400多米。

1985年至1987年,北干渠、东干渠相继建成通水。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至1991年底,兴电工程总计平田整地15万亩,完成田间配套15万亩,衬砌斗渠、农渠道650公里,整修简易公路120公里,机耕道路310公里,田间道路640公里,修建跌水、量水堰、分水口等小型建筑设施19182处,累计完成劳动工日770.67万个,实现渠路林田四配套。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1994年11月10日,兴电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在18年的岁月里,总共建成大小泵站九座,安装机电设备75台套,装机容量47425千瓦,净扬程407.3米。新建110千伏变电所一座,35千伏变电所三座,安装8000千伏变压器6台,架设35千伏和6千伏高压线路41.43公里。建成总干、干渠、支干、支渠总长229.34公里,设计流量每秒6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7立方米。开凿隧洞四十一座,总长28845米。修建渡槽三十四座,总长5598.8米,倒虹吸九座,总长1300.6米。建成总分水闸一座,以及渠水涵洞、公路桥等各类建筑物1065座。完成工程总投资10464.74万元,年提水能力8000万立方米。

兴电工程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领导的关心和重视。起初作为一项“民办工程”,后来列入了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并得到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援助。1977年8月,经甘肃省计委批准列入基本建设计划。1980年4月,国家水利部部长钱正英、甘肃省委书记宋平到兴电工程视察,给予关怀和支持。1981年10月,甘肃省政府将兴电工程列为全省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1983年3月,列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639援助项目。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希望之泉。哪里有了水,哪里就有了生机。昔日不毛之地的兴堡子川,通过黄河水二十多年的浇灌,已经成为一方美丽的沃土。今日兴堡子川,林田交错,渠道纵横,新居栉比,民生富裕,以蓬勃向上的崭新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移民搬迁,建设新居,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工程建成通水以来,先后分期分批组织县境北部永新、北滩、东升、五合、双龙、兴隆等乡干旱山区的农民移居,共有9135户、3.93万移民陆续到灌区安家落户。建成移民新村82个,小学23所,扩建中学2所,卫生院3所。移民的住宿、吃饭、用水、照明、孩子上学、疾病医疗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解决,实现了一年搬迁,两年定居,三年解决温饱的目标,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农业发展,生活富裕,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兴电工程通水后,灌区的水浇地以每年两万亩的速度递增,浇灌面积16.16万亩,超过设计灌溉面积7. 75%,使白银市的靖远、平川,以及宁夏的海原三县区七乡10万多群众受益。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灌区的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种植结构从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逐渐向以经济作物种植转变,地膜覆盖、日光温室等高效设施农业正在兴起。水利事业的进步,也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砖瓦、水泥、砂石为主的建材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灌区一大优势产业,煤炭、商业、服务业日益兴盛。灌区内家畜家禽养殖户不断增多,促进了农副产品的生物转化和增值,为农民增收开辟了途径,促使当地农业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靖远北部四乡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得到明显的生态效益。黄河水滋润着大地万物,也浇绿了昔日的戈壁荒滩,兴堡子川已经成为一片风景宜人的塞上绿洲。水利给林业建设带来了契机,灌区群众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林业的发展,田野渠道,农舍四周,园林庭院,林木葱茏,用材林、经济林等各种林木,逐年发展。随着绿色的不断拓展延伸,树木繁茂,林带成行,往日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兴堡子川电力提灌工程的建设,是水利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靖远人民改造山河的一曲时代赞歌。这一举足轻重的水利工程,也是靖远县乃至甘肃省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史上辉煌的篇章。

靖远县平堡镇文化中心主任刘文清摘自杜树泽主编《靖远史话》 摄影刘文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