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在靖遠縣境北部靠近騰格裡沙漠南部邊緣的地方,過去曾是一片空曠的丘陵地帶,乾旱荒蕪,寸草不生。如今,這裡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一方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土地。這就是被譽為荒漠綠洲的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興堡子川位居甘肅、寧夏兩省區交界的靖遠、平川、海原、中衛四縣(區市)接壤地帶。靖遠所轄區域土地資源總面積63萬多畝,其中宜農面積55萬畝。這裡屬溫帶荒漠草原區,年降水量僅有250毫米左右,地面蒸發量卻高達2390毫米,降雨稀少,風沙乾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但這裡地勢平坦,土質較肥,日照時間長,無霜期170天,光熱條件充沛,適宜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生長。但是由於缺乏雨水,昔日興堡子川“四季黃沙飛”、“十種九無收”,撂荒千年,難得開墾,人們只能守著荒涼貧瘠的土地,焦灼地期盼“上蒼”的恩賜。

由於長年乾旱,加之風沙的肆虐,當地糧食產量低而不穩,連年歉收,人民群眾長期處於窘迫的生活狀態下,依靠國家救濟過日子,一旦遇上較為乾旱的年份,人畜飲水就要從數十公里外的地方拉送。嚴酷的自然條件,嚴重地制約著農業生產的發展,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興堡子川仍未能得到有效開發利用,這裡依然是靖遠縣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飽嘗乾旱缺水的苦楚,歷屆領導班子也在不斷地探索著如何帶領群眾走出貧窮的境地。於是,“興修水利,戰勝乾旱,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的共識,在全縣人民及縣領導班子的思想意識中形成。要改變靖遠的貧困現狀,只有走興修水利的路子,除此別無選擇。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靖遠縣制定的《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四五”建設時期全縣要興建中、小型水利工程,發展水地20萬畝,明確強調再苦戰五至八年,把“向東渠”搞上去,發展水地20萬畝,至1980年,全縣水地達到60萬畝。“向東渠”即為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的前身,被作為改變靖遠北部乾旱面貌,發展農業生產,解決群眾溫飽的翻身工程。1971年,“向東渠”開始籌備,但由於資金困難、設備缺乏、技術力量不足等問題,籌備工作開展一年多時間後被迫停止。1976年7月,中共靖遠縣委果斷決策,上馬興建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1976年7月25日,靖遠縣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指揮部成立。9月上旬,灌區內八個公社的數千名幹部和民工,自帶鋪蓋、口糧、工具等,奔赴水泉砂河及旱平川,挖窯洞,修爐灶,做好了一切準備。10月2日,引水入川的行動開始了,三十公里長的渠道總幹線上,分佈著六十多個施工場所,儘管每個人只有五分到五角錢的開水和伙食補助,所有出勤人員都回生產隊記工分參加勞動報酬分配,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人人信心百倍,幹勁十足。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1982年10月26日,一泵站草土圍堰工程順利合龍。130萬斤麥草和稻草,從北灣、糜灘、水泉等地運到現場。400多名民工,連續奮戰9個晝夜。

關鍵工程齊家大峴隧洞,即14號隧洞,位於總乾渠末端,總長6公里,設斜井10個,總長度1100米,地質複雜,岩石破碎,另有2000米長的地下水層,極易塌方,施工難度相當大。歷時三年多,於1984年春季如期完成,竣工通水。

1984年10月1日,興電工程總乾渠全縣通水。引水長度30公里,流量每秒6立方米,經過八級泵站提升,總揚程400多米。

1985年至1987年,北乾渠、東干渠相繼建成通水。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至1991年底,興電工程總計平田整地15萬畝,完成田間配套15萬畝,襯砌斗渠、農渠道650公里,整修簡易公路120公里,機耕道路310公里,田間道路640公里,修建跌水、量水堰、分水口等小型建築設施19182處,累計完成勞動工日770.67萬個,實現渠路林田四配套。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1994年11月10日,興電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在18年的歲月裡,總共建成大小泵站九座,安裝機電設備75臺套,裝機容量47425千瓦,淨揚程407.3米。新建110千伏變電所一座,35千伏變電所三座,安裝8000千伏變壓器6臺,架設35千伏和6千伏高壓線路41.43公里。建成總幹、乾渠、支幹、支渠總長229.34公里,設計流量每秒6立方米,加大流量每秒7立方米。開鑿隧洞四十一座,總長28845米。修建渡槽三十四座,總長5598.8米,倒虹吸九座,總長1300.6米。建成總分水閘一座,以及渠水涵洞、公路橋等各類建築物1065座。完成工程總投資10464.74萬元,年提水能力8000萬立方米。

興電工程的建設,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省市領導的關心和重視。起初作為一項“民辦工程”,後來列入了全省重點建設項目,並得到聯合國糧食計劃署的援助。1977年8月,經甘肅省計委批准列入基本建設計劃。1980年4月,國家水利部部長錢正英、甘肅省委書記宋平到興電工程視察,給予關懷和支持。1981年10月,甘肅省政府將興電工程列為全省重點基本建設項目,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1983年3月,列入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2639援助項目。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希望之泉。哪裡有了水,哪裡就有了生機。昔日不毛之地的興堡子川,通過黃河水二十多年的澆灌,已經成為一方美麗的沃土。今日興堡子川,林田交錯,渠道縱橫,新居櫛比,民生富裕,以蓬勃向上的嶄新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

移民搬遷,建設新居,收到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工程建成通水以來,先後分期分批組織縣境北部永新、北灘、東昇、五合、雙龍、興隆等鄉乾旱山區的農民移居,共有9135戶、3.93萬移民陸續到灌區安家落戶。建成移民新村82個,小學23所,擴建中學2所,衛生院3所。移民的住宿、吃飯、用水、照明、孩子上學、疾病醫療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解決,實現了一年搬遷,兩年定居,三年解決溫飽的目標,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農業發展,生活富裕,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興電工程通水後,灌區的水澆地以每年兩萬畝的速度遞增,澆灌面積16.16萬畝,超過設計灌溉面積7. 75%,使白銀市的靖遠、平川,以及寧夏的海原三縣區七鄉10萬多群眾受益。隨著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灌區的農業生產穩步發展,種植結構從過去單一的糧食生產逐漸向以經濟作物種植轉變,地膜覆蓋、日光溫室等高效設施農業正在興起。水利事業的進步,也帶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以磚瓦、水泥、砂石為主的建材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灌區一大優勢產業,煤炭、商業、服務業日益興盛。灌區內家畜家禽養殖戶不斷增多,促進了農副產品的生物轉化和增值,為農民增收開闢了途徑,促使當地農業生產走上了良性循環的道路。


靖遠北部四鄉人民的救命工程、致富工程,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

植樹造林,綠化環境,得到明顯的生態效益。黃河水滋潤著大地萬物,也澆綠了昔日的戈壁荒灘,興堡子川已經成為一片風景宜人的塞上綠洲。水利給林業建設帶來了契機,灌區群眾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也十分重視林業的發展,田野渠道,農舍四周,園林庭院,林木蔥蘢,用材林、經濟林等各種林木,逐年發展。隨著綠色的不斷拓展延伸,樹木繁茂,林帶成行,往日風沙肆虐的惡劣環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興堡子川電力提灌工程的建設,是水利建設者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靖遠人民改造山河的一曲時代讚歌。這一舉足輕重的水利工程,也是靖遠縣乃至甘肅省水利建設和農業發展史上輝煌的篇章。

靖遠縣平堡鎮文化中心主任劉文清摘自杜樹澤主編《靖遠史話》 攝影劉文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