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童試、鄉試、會試、殿試:4次考試,考出4種身份

科舉制度自隋朝隋文帝開創以來,歷來都是各朝各代選拔官員的最重要途徑和手段,科舉制的創立,自然是有著社會進步意義的,而且,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的。


童試、鄉試、會試、殿試:4次考試,考出4種身份


當然,與其它任何事物一樣,科舉制度也有一個逐漸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到最後,它可以簡單地劃分為4個等級,也就是4次考試,而每一次考試,考生們都能考出一種新的身份,一起來看一看吧。

第一次考試:童試。“童試”是科舉考試中的第一次考試,也可以說是入門考試,參加“童試”的人,被稱為“童生”,這裡的“童”,並不是指“兒童”,因為“童生”與年齡無關,五歲的小孩子可以是“童生”,五十歲的老漢,也可以是“童生”,只要你還處於入門級的“童試”階段。“童試”的目的是要獲得“秀才”的資格,因為只有秀才,才能夠參加後續的考試,所以,“童試”考出來的身份,是“秀才”。

童試、鄉試、會試、殿試:4次考試,考出4種身份

第二次考試:鄉試。首先,參加“鄉試”的考生,必須要有“秀才”的資格,否則,是不能參加“鄉試”的。“鄉試”當然不是在“鄉鎮”上的考試,而是要在縣城舉行,由縣太爺為主考官,而到了明、清兩朝,“鄉試”更是轉移到了省城,甚至還包括京城,這個時候,主考官可就比縣太爺大得多了。由於“鄉試”的考期一般都是定在八月份,而八月處於秋季,所以“鄉試”也稱為“秋闈”。“鄉試”的考中者,可由秀才榮升為“舉人”,而且“第一名”和“第二名”還都有各自特定的稱謂,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亞元”。

童試、鄉試、會試、殿試:4次考試,考出4種身份

第三次考試:會試。參加“鄉試”,要有“秀才”資格,而參加“會試”,則要有“舉人”的資格才行,秀才是不能直接參加會試的。由於“會試”的級別更高,所以,無論是考場的安排,還是考官的身份,都比“鄉試”更進了一步,它已經可以稱為“中央級別”的考試了。由於“會試”一般都是在春天舉行,所以“會試”也叫“春闈”;“會試”考中者,身份自然也就提高了一個級別,稱為“貢士”。

童試、鄉試、會試、殿試:4次考試,考出4種身份

第四次考試:殿試。如果說“會試”已經算是“中央級別”的考試了,那麼“殿試”則更是“中央中的中央”,因為“殿試”的主考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的皇帝。“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後一次考試,顯然也是級別最高的一次考試,這個時候若能考中,那麼你的身份就是“進士”了,而“進士”的前三名,我們並不陌生,那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

童試、鄉試、會試、殿試:4次考試,考出4種身份


以上就是科舉考試中的4次考試,依次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而每一次考出來的身份,自然也是不同的,分別為“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親愛的小夥伴們,你是不是都已經明白了呢,你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一起來留言討論吧!

歡迎關注歷史浮雲榜,謝謝你這麼漂亮還來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