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永樂大典》主編 不合時宜的解縉

我們下鄉祭祖的時候,經常經過一片竹林。我弟愛說:“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

這個典故,說的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 解縉。

《永樂大典》主編   不合時宜的解縉

“靖難之役”後,明成祖朱棣登基,百廢待興,君臣發奮,努力治理國家。其中有一項工程,就是編修 《永樂大典》。

解縉少年得志,中進士,成翰林,一路走來春風得意。才思敏捷,善詩文,滿腹才華。

明成祖朱棣親自點將,由解縉主持編纂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

解縉著手蒐集資料,前後動用三千多人,花了幾年的時間終於成書。全書兩萬多卷,一萬多冊,這部書就是《永樂大典》 。

《永樂大典》意義我們就不再表述,但是這個浩繁的工程,解縉總編纂,足以說明朱棣的信任與他的才氣橫溢。

後來,朱棣考慮立太子,太子人選: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其實朱棣更偏於次子朱高煦。當時,解縉是內閣首輔,他的意見具有代表性。朱棣徵求意見,解縉一句“好聖孫”(長子朱高熾的兒子),定了皇帝不喜歡的長子朱高熾(明仁宗)。

朱棣之所以同意解縉的意見,不僅僅是因為“好聖孫”,關鍵是解縉所代表的士大夫階層,也是保證江山穩固的正確選擇。

《永樂大典》主編   不合時宜的解縉

次子朱高煦的願望落空,這個鍋就得有解縉來背。朱棣感覺愧對朱高煦,所以對他要求也就不嚴格,不去封地,朱棣也睜隻眼閉隻眼。可是解縉不幹,逼著朱高煦去他的封地。朱高煦生活超標,解縉也找皇帝告狀。。

皇上父子是一家人,這樣搞得朱棣也煩了,把他給貶官到交趾(現在的越南北部紅河流域)。

解縉進京準備見皇上,可是遇到了朱棣北征。當時太子監國,不知出於什麼考慮,就去了東宮。

朱棣回來大怒,加上朱高煦添油加醋,說太子朱高熾私交大臣,圖謀不軌。

這一次,解縉倒黴了。被丟進了大牢,在牢裡關了五年。


《永樂大典》主編   不合時宜的解縉

有一次,朱棣在看一份犯人名單,發現解縉的名字,說了一句,“縉猶在耶”?於是,朱棣的寵臣、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在一個冬夜,灌醉瞭解縉,丟在雪地裡,解縉被活活凍死,結束了他的一生。


縱觀解縉:

皇上已經意有所屬,只是徵求意見,沒有讓你定奪。最後雖然遵從了,是多方考慮的結果。可是你得罪了皇上的次子,最後也就間接死在他手。你位居內閣首輔,有的是才華,做你該做的事,不要參與到皇位之爭的遊戲。

恃才恃寵,口無遮攔,參奏皇子,自掘墳墓。

被貶官不思悔改。皇上不在,去給監國太子彙報工作,太子本來不受待見,最怕引火燒身,當然不會替你說話。

《永樂大典》主編   不合時宜的解縉


總之,解縉沒有擺正位置,不收斂,太張揚,毀於不合時宜,死於越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