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

木锤哥


我现在就有些后悔,当我再翻看孩子小时候的视频时,基本上都能听到我喊孩子名字的声音以及提醒他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其实殊不知我打乱了他的做事节奏,更打乱了他的专注力。有一个视频我印象深刻,孩子正在盆里玩水,我要求他对着镜头让我拍一下,又喋喋不休的说小心水溅到衣服上。孩子一开始准备回头看镜头,可是觉得很好玩又把头扭过去了。其实他当时不知道是玩水还是看镜头,看着他为难的样子,我现在才意识到孩子的世界,大人最好不要过度打扰!


文丫1


试错,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明白其中道理,小孩也不例外。

1.分享一个真实案例,我家孩子今年两岁半,一年前已经可以独自走路,一次去地下车库,因为下坡她奶奶要拉她的手她不愿意,非要自己下,最后不出意外摔了一跤,从那以后她每次下地库都很注意,每次都会说之前自己摔了一跤[捂脸],做其他事情也会听话,所以偶尔的摔打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在学习过程中,我带过许多学生,教过的方法不愿意用,仍然执意用自己的方法,那这时候你让他继续用,不用多说,等哪次考试成绩由于他自己方法原因不理想学生自然而然的会想起来你教给他的方法。

3.在生活与学习中,一定是要让孩子先自己有所体验才能更愿意尝试家长或老师的思路,没有体验,感受就不会有对比,就不会思考,也就不会成长。[呲牙]



爆炸数学


常言道凡事要有个度。

家长过度提醒孩子肯定对孩子有影响,比如会打断孩子的注意力,打乱做事情的节奏,说多了孩子还会觉得烦。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家长过度提醒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专注力差。

我表姐的孩子上幼儿园前一直是老人带,孩子自己玩积木,老太太就在旁边一会喂一口水,一会喂一口水果,一会问她你要不要上厕所,一会叫她小心一些,反正就是不停的打断孩子,要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后来孩子回到表姐身边要上学了,发现孩子没有专注力,坐不住五分钟,干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不能过度提醒,孩子有自己的节奏。

我是做托管的,我带的学生写作业有快有慢,慢的我一般不太催他,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一样。

我有个同事,总是不停的催促,讲题的时候也是,问了一个知识点孩子一下没想起来就着急了,导致那个孩子作业一见到她就比较害怕。

思考也是有个过程的,只是有些孩子本身就慢一些,但他是有自己的节奏的。

你一催,他反而不知所措。

再大一些的孩子,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特别强,就更不能过度提醒。

你说的一多,孩子就容易烦,三言两语,容易引起家庭战争。

所以说,任何时候,父母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也不要过度地干涉,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

孩子很多时候都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强,只是被家长掩盖了。


袜子的教育观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家长过度提醒孩子会产生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无主见 妈宝男

现在很多家长太关心孩子了,总是担心孩子忘记该做的事,所以经常是左右提醒,生怕忘记。久而久之,孩子思维就弱化,有了惰性,什么事情都不那么关注,因为总会有人去提醒。这样孩子就是只有等到提醒,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一个好好的孩子就渐渐的失去了自主能力,没有主见性。这种情况还是很普遍的,尤其是现在家里孩子少,个个都当成了宝。任何事都照顾的很全面,孩子的锻炼机会都被剥夺了,越来越多的“妈宝男”的出现,就跟这一点有关系。

解决方法

我在这里举这么一个小例子:现在很多作业都是通过手机打到家长群里的,主要是为了家长督促孩子回家认真写作业。到时间久了就变成孩子的依赖,需要家长多次提醒才能去写作业,不到。其实在学校里我们老师也要求学生记作业。我们家长朋友不妨每次回家“考考孩子”家庭作业任务是什么,时间一久,孩子自理能力提高,家长也不用天天提醒,所以重点是的事情,我们可以换个方法让孩子牢记。

第二 逆反心理激化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逐渐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期,个性表现得尤为强烈,家长一般很难与其沟通,若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还事事提醒,事事“唠叨”,那么一定只会增加其叛逆心理及行为,以后只会与孩子越来越疏远。长此已久,孩子将无法管理,家长也无法掌控孩子的思想,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请家长,注意分寸,不可说得过多,不必事事提醒。

解决办法

此时孩子正面提醒,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收效甚微。我们家长可以从侧面举一些反面的例子,进行侧面教育,把我们的“提醒”,悄悄地换了方式,孩子也能不仅记住,该不会忘,所以方法很重要。


修远课堂


因为过度提醒孩子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一个奶奶带孩子,孩子正坐在地板上看书,奶奶一会让吃饼干,一会让喝牛奶,一会又不让坐在地板上。孩子好不容易专心看会书完全被破坏了。专注力不好培养,老是打断会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专心的毛病。

专注力好处

专注力可以排除外界干扰,使工作学习效率提升、按时完成任务、做事井井有条等,有人说有了专注力就有了征服全世界的力量,虽然略微夸张,但说明了专注力带来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是不可多得的优点。

过度提醒造成的后果

有人会说我孩子看手机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叫都叫不应,是不是就叫专注力强呢?其实这是自制力差的表现。手机里面花花世界,大人都难免深陷其中,时间久了会形成依赖,一会不看手机就会焦躁无比,对其他事物缺乏兴趣,所以,不要把电子产品当成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工具。还有就是不要过度提醒孩子,会让孩子无法专注,并且形成依赖,缺乏自主性,并且会让孩子感到不安,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孩子需要引导,必要的时候再进行干预,而不是把干预当成教育的手段。不要过度提醒孩子。


旋木猪猪


作为家长都非常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经受挫折、磨难,因此从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开启了唠叨模式:不要碰这个,不要摸那个,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当……

作为家长,我们恨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一股脑灌输给孩子,恨不能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边提醒孩子。其实我们这样的做法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吃一堑长一智”,古人的智慧是有一定道理的,父母过多的关心,实际上是干预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势必要经过探索、失败、成功这样的过程。而很多家长提醒建议对话到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而且还可能导致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信。

例如孩子每天上学之前,我们总是习惯于提醒孩子带着这个带着那个,提醒孩子别忘了喝水,提醒孩子过马路看红绿灯。考试前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孩子,带好各种东西。偶尔一天,我们出差了,孩子没有了我们的提醒,生活可能变得一团糟。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根拐杖,可悲的是我们不能陪孩子走一辈子。



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放手,让孩子经历一些失败和挫折,这样他们才能真正长记性,真正的成长。

正面管教理念提出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当我们以爱的名义解救孩子时,却剥夺了孩子的能力感。”

过多的提醒会给孩子一种被控制的感觉,容易导致孩子的叛逆。

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给孩子唠里唠叨的提醒,家长认为这是爱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有时面对我们过多的提醒,孩子会感到烦躁,想挣脱,甚至想要对着干反着来。

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每次考试之前妈妈都会一再提醒,好好看题,认真答题,正赶上孩子到了青春期。面对妈妈的唠叨,孩子干脆交了白卷。其实孩子只是想证明我已经长大了,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找工作找对象的时候,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提醒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适度放手,引导孩子参与家庭事务。

填鸭式的教育只会导致孩子畸形的成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 培养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 给孩子适当的决策权。
  • 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中。
  • 面对孩子的错误,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纠正。

总结: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不能把世界上最好的事物给孩子,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当孩子的拐杖,二是帮助孩子逐渐成长成熟,无论经历挫折还是失败,我们都不应该代替或剥夺孩子的成长。


轩老师谈教育


人格从5岁开始建立,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不断形成,从一开始的模仿,到后来的独立,在他成长的过程当中,环境,教育等等因素会对人格的塑型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从相互尊重角度来说,中国有句俗语叫话说三遍淡如水,明知道孩子已经听到了你的话,你过会验收就行了,有些家长非得喋喋不休。人前直接或间接夸孩子聪明,说一点就透,一拨就明,难不成回家就变成了傻子?应该用悉心,耐心去循循善诱,而非唠唠叨叨的去做那些事实而非的无用功。


蓬蒿石头康


父母不要过度约束孩子

嫌孩子玩泥沙太脏,认为孩子碰剪刀、锤子危险,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度约束。可这样的约束容易使孩子的智力发展禁锢,探索世界的主动性削弱,个性被束缚,反而会培养出性格暴烈和软弱混为一体的孩子。

专家提醒:好奇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也是驱使孩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和引导控制这种危险,而不是盲目限制和制约。

许多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对孩子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孩子不到一岁开始认字,不到三岁开始学外语,之后又参加各种培训班,扼杀孩子爱玩天性的同时,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专家提醒:教育和学习并非一回事,教育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不能用成绩衡量。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要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才能使孩子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发挥。

早教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养育健康快乐的宝宝?应该避免怎样的误区?这些都是初为人父母者所关注的话题。






花开的声音8241


过度,就成了碎碎念。碎碎念是什么意思?说了太多没用的话!没用的话说多了,孩子就不会在意了,说了也好像没说,久而久之,家长的话在孩子的那儿一点儿份量都没有,结果是什么,就是家长们埋怨孩子:这孩子说什么都不听,都记不住!应该先怨谁?家长一定要定好规则,讲明白了,然后一句话说清楚要做的要点,第一次提醒,第二次提醒,第三次直接自负后果!比如上学戴红领巾,这是孩纸事儿,一次提醒后,下次忘了,即是看到了也绝不提醒,到了学校老师处理一次,孩子的印象才深刻!小孩子也要受教训才长记性的!逐一类推,生活中也是如此!大人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过度照顾,过度提醒,慢慢的消磨掉了孩子生活需要的各种能力,是害不是爱!


爱无特殊教育点点滴滴


凡事有个度。不能过度提醒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过度提醒让孩子缺乏自主性。过度提醒的话,会让孩子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不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怎么做,如何调节自己的思维和注意力,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不利。难道让孩子长大成人以后,还得让你天天看着?

第二,不利于亲子关系。孩子慢慢长大就会有自己的思想,这样孩子会极度反抗。反抗的后果就是,和孩子争吵,亲子关系恶化。

总的来说,还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放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