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蒙自女詩人用30年時間寫了300首詩文,終於面世了......

蒙自女詩人用30年時間寫了300首詩文,終於面世了......

以下是正文

好雨春紅溼

添香且聽雲

///

近日,蒙自作家協會會員、詩人張豔娥《聽雲》三十年集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為疫散花開的蒙城,再添一抹亮色。

《聽雲》為聽雲樓主三十年集,為上下二卷。上卷收錄作者原創新詩和舊體詩詞三百首。作者之詩學追求為:在新詩中宏揚文化傳統,在舊體中彰顯當代精神。下卷收錄作者原創散文百篇,以歌唱自然風光,品味民族風情為主旋,歷史人文之探尋,生命本體之感悟,無不閃耀著詩性之智慧,女性之溫婉,文品之堅挺。

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

《聽雲》作者張豔娥為布依族,筆名葉凝,齋名聽雲樓。目前供職於蒙自市融媒體中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雲南省詩詞學會理事,蒙自市作家協會秘書長。張豔娥散文、詩詞、新詩兼攻,近年來在雲南文壇逐漸嶄露頭角,收穫頗豐,作品散見於《詩刊》《中華詩詞》《滇池》《紅河日報》《紅河文學》等刊物。

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

“她的散文,詩意、溫暖、美好是主基調,是生活的聚焦,靈魂的審視,詩意的留存……行文落墨簡潔而又瀟灑,時常釋放出脈脈溫情,讓人在分享審美愉悅的同時,也獲得諸多心靈撫慰和思想啟迪。”這是蒙自籍詩人、新華社記者李松在《聽雲三十年集》散文卷序中對張豔娥散文的評價。

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

“作為底色,天空藍,過於深邃。俯下身來,低於一株向日葵,低於一朵龍蛇蘭。你會發現,石頭高過了天空,枝頭的紅蘋果高過了天空……”

這是散文詩《秋色漫過西北勒埡口》中的章節,她用詩意描繪蒙城山水;

“拍遍欄杆夜漲潮,胡笳吹冷浣雲橋。青春幾度燃詩稿,熱血一腔借酒澆。 風獵獵,雨瀟瀟,興來走筆題芭蕉。半江瑟瑟雁高舉,劃破長空是楚騷。”

她以詞韻追思先賢。(《南湖十八拍·南湖詩社》)

“你提前埋下的淚管/把全民族的淚導向南方/我不過是裹一襲黑衣的/夜行人/向吹口哨的人致意”

這是採訪前夕,她於疫情中寫下的詩行,充滿對生命的悲憫。

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

談起寫作的初衷,張豔娥說:“人生匆匆,只想留下一些我來過的痕跡。”雖寥寥數語,卻可見她對生命之體驗。

“詩之源泉,緣於我的故鄉——屏邊縣一個名為老陰山的村莊。我想任何一個從文之人,他的酒盞中,一定斟著一滴濃釅的鄉愁。此酒不為銷愁,只為皈依,心靈的皈依。”

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

“詩風的蛻變,緣於我的恩師王亞平先生。2015年仲秋,我有幸拜在先生門下學習詩詞。先生教學嚴謹,一絲不苟。為我制定讀書、寫作計劃,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先生新舊兼擅,倡導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新舊兼攻。並立門規:‘不賣弄,不唱和,不幹謁’。拜師將近五年,人品與文品經先生兩相打磨,才有如今為人為文的新面貌。”

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

王亞平先生為紅河學院教授。詩人,詩論家,中華詩詞學會原副會長,《中華詩詞》首任執行主編,他力主新舊並重,新舊共榮。

“前輩們走在前面,堪稱理論與實踐並重的典範。我乃後學之輩,學識淺陋,惟有勤勉。”在習詩之路上,張豔娥坦言,多年來,她一直踐行著自己的詩學觀:在新詩中宏揚文化傳統,在舊體中彰顯當代精神。

打破體式的禁錮,以自由之心,書寫詩心,以審美的眼光尋求詩美,並使之融合無間。以達暢遊之境,追尋詩美之境,她表示,一直在努力。

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

“《聽雲》三十年集的出版面世,得到市委宣傳部和市融媒體中心領導的鼎力相助,也得益於諸位師友的關懷,在此一併致謝。這只是多年來習詩之路所作的一個小結,希望今後的習詩之路,各位方家繼續教我不吝,誨我不倦,匡我不逮。”這是張豔娥的一番懇切之詞。

審核:何龍

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

聲明/提醒:1.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改變原文意圖,以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申請獲得授權!否則必追究法律責任!轉載請註明來源:今日蒙自(ID:jrmzzx);2.投稿說明:請熱心投稿的朋友們投稿時在文章中註明作者(真名或筆名)及聯繫電話,方便刊發時署名及聯繫,謝謝!(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18808737197;18808737190)。

蒙自女诗人用30年时间写了300首诗文,终于面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