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感覺現在的影視沒有港臺8090年代那麼經典,為什麼?

喜聞且樂見


首先必須肯定那個時代的電視劇,無論港臺還是內地,都彙集了一大批天才又敬業的藝人明星。但個人還是想說,主要原因是大家都帶著美好加持的有色眼鏡回憶過往的原因,包括本人在內,聽到周潤發版上海灘、黃日華版射鵰、鄭少秋版戲說乾隆、趙雅芝版新白娘子傳奇等經典劇作的主題曲,立刻就有一種莫名的激動,年少時的感覺又回來了,多麼經典,多麼美好……但有一次,我真的找來《戲說乾隆》準備重溫,卻連第一集都沒看完就放棄了,這些“經典”還是永遠留在記憶中最好……而當現在的孩子們長大,相信他們也會懷念《琅琊榜》《甄嬛傳》的時代。





阿廖莎A別害怕


現在電影雖然投資大、特效多,卻在很多人心中觀感上遠遠比不上以前的老港片,這其中自然是有很多原因。


1、經濟高速發展的產物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正處於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之間的通商口岸,香港享受著讓人羨豔的貿易紅利,並在巔峰時期與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經濟的騰飛自然會帶來社會整體的繁榮,擁有足夠的資本自然能夠招攬人才,形成向上良性發展的市場。因此,香港電影行業整體的繁榮便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2、競爭壓力下創造力的迸發

資本是逐利的,在資本的引誘下,無數的人才湧入市場。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每天都在連軸轉,從寫下劇本到影片拍攝結束有時都只需要短短一個月的時間。

這樣龐大的供給固然會帶來許多粗製濫造的作品,但往往有時候也會誕生傳世之作。

同時,香港作為向外開放的口岸,其電影輻射範圍從本地延伸到國際,相對應的國際上的電影也是直接輸出到香港,所以香港的電影不僅要跟本土競爭,還要與外國電影進行比較。

在這樣的雙重壓力之下,激發出了香港電影的蓬勃生機和無限的創造力。


3、演員本身的特質和磨練

而電影除了劇情之外,最被我們普通觀影者所熟悉的就是演員。

影片中所展現出的演員特質也是香港電影與現在電影的重大區別之一。

不管是周潤發、周星馳還是張國榮,他們在電影中所展現出來的魅力獨一無二的。

《英雄本色》中落魄的殺手、《喜劇之王》中寂寂無名的龍套、《阿飛正傳》裡處處留情的花公子......甚至可以說,若是沒有這些演員的精彩演出,電影的可信度和精彩程度都要打上大大的折扣。

演員自身的特質與角色最大程度的融合,給電影帶來了獨特的魅力。


4、系列片的風行

香港電影有一個很大的特色,若是一個特定的類型擁有不錯的票房成績,那麼這個類型的電影數量就會有井噴式的增長,比如殭屍片、賭片、黃飛鴻系列等。

這些電影可能都不是出自同一導演、同一公司,不過市場通常對這種行為比較寬容,於是電影市場的活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同種類型不同創意之間的碰撞往往就會產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當然,現在香港電影整體的沒落也離不開這些原因,只能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句號同學


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風起雲湧的黃金年代,推陳出新、中西融合,武俠動作、黑幫江湖、搞笑喜慶、人鬼交織、真情熾愛,各種體裁的電影匯聚一堂,而且每一種風格都能做到極致,充滿張力。

幾部經典的系列,大家都耳熟能詳。如:英雄本色系列,把個人英雄主義、江湖情義和暴力美學展現的淋漓盡致,小馬哥號稱史上最帥的拿槍姿勢至今難忘;黃飛鴻系列,把民族情懷、動作美學又上升到一個令人熱血沸騰的高度,李連杰的英姿和關之琳的容顏一樣無可替代;倩女幽魂系列,開創了人鬼情未了的香港時代,寧採臣和小倩為愛情義無反顧,卻又造化弄人鏡花水月,著實令人動容;a計劃系列,又充分展示了成龍大哥的動作喜劇天分,動作片可以拍出如此效果,史上唯成龍一人耳;周星馳系列更是屢創票房神話,唐伯虎點秋香、武狀元蘇乞兒、鹿鼎記、破壞之王、大話西遊系列等,幾乎每一部都大受追捧,無厘頭風頭之勁一時無倆,喜劇至尊的稱號從此無人撼動......

太多經典,無法一一列舉。但是所有的經典,都能把某一層面的主題展現到極致,這就是八九十年代香港經典電影的一個共同點。對於前來觀影的觀眾而言,都有一個相同的感受:淋漓盡致,不虛此行。與此同時,國內的電影市場尚在起步階段,無論電影技巧、手法以及對電影的認識和立足點,都在探索階段,尤其是缺少商業元素,不足以對港片構成衝擊。這就形成了八九十年代港片的黃金時代。

至於現在的香港電影,已了無新意,體裁用盡難創新高,偶有小驚喜,卻無力挽回大局。加之演員青黃不接,小鮮肉們除了流量明星這個成就以外無人可扛大樑。國外高成本大片衝擊不止,大陸本土電影也後來居上且推陳出新製作精良。於是乎,現在的香港電影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好的電影還是有,只是已沒了當年的那種期待和震撼。

時過境遷,期待有朝一日,香港電影能重拾輝煌。



錦禮魚


《八十年代》香港經典影片:

以前大家對八十年代香港電影那種懷念,直到現在有種難以忘懷的回憶,當時香港經典影片稱為東方好萊塢,但之後再沒有想當年那麼輝煌,感覺缺失一些當年那種經典期盼。

當年香港電影人很賣力氣,非常敬業,其目的想著怎麼把作品做好,而不是想著能掙多少錢,能有多少票房等等,香港雖然人口和麵積不大,但明星確實很多,也行成一種蜂巢熱各種影片層出不窮。

無形當中也給香港影視埋藏一種風險,什麼品類的電影拍火了,大家都去拍什麼類型的,導致後來影片成堆,吐槽片也一股腦的出現,加上內地隨著各項發展進步,觀眾也有多方面的途徑觀看各類國內外影片,再加上觀眾也存在審美疲勞,自然就有了好與不好的評價。

老一輩的藝術家上了年紀,也後繼無人再撐起一片天,加上亞洲及國外影片的崛起,所以短短几年時間就讓香港電影沒落。


影樂視大鵬


原因很多,比如說製作週期比較長,挑選演員方面更加慎重,作品創作更少受到資本方面的影響……這些我都不多說,就說一個大家比較容易忽視的因素-“物以稀為貴”跟懷舊情懷。

這麼說吧,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的影視藝術開始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那個時候每年生產的影視作品很少,而普通大眾能夠接觸到的更是少之又少。

據我所知,在八十年代的農村能夠有一部十幾寸的黑白電視的家庭也是為數不多的,那時候去別人家蹭電視是小夥伴們經常做的事情。特別是夏天,大家聚在一起乘涼,家裡做生意有彩電,錄像機的人家就會在自己商鋪門口放流行的電視電影以及流行歌曲,大家坐在一起乘涼看電影唱歌。時過境遷,當年的這些記憶便在人們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年看過的影視節目也在心裡留下了更為深刻的印象。

而現如今,超大屏幕電視、電腦、平板、手機……各種多媒體工具的存在,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獲取影視劇來源的渠道,我們再不用過電視機演什麼我們只能看什麼的日子,可以隨便選擇你喜歡的各種劇目,這就使得我們再也沒有了以前的那種追劇體驗。有時候懷念經典更多是懷念過去的一種情懷。

其實,真的是現在的影視沒有以前的經典了嗎?因為以前的作品更好?這可能只是比較年長的幾代人的想法,至於九零後、零零後,甚至二零一零後再過二三十年,他們可能會把現在的一些影視劇動畫片奉為經典也未嘗不可能。


彩虹糖女士


現在的電影看起來實在是沒有一點電影效果,很懷念早期香港的電影的確不錯,尤其是八,九十年代的電影真的很好,比如 五福星系列 林正英系列 王晶系列 真的很經典。

現在的電影怎麼都和大陸片一樣了, 沒有香港色彩,氣氛很死,比如動作片還要在空中定格一下,然後又是一個快動作,現在就算是香港拍出來的電影也和大陸版的差不多了沒有那種感覺了,以前的電影一看就能看出來,光看畫面就可以看出來是香港劇,不知道現在是老牌明星都老了,還是導演有問題,演出來的電影都成大陸劇了。

倒不是說所有的華語電影都不行,末日了,這幾年還是有些滄海遺珠的。數量上去了,質量相對來說是會被拉低了。所以還是要有信心的。


曲線平方


這跟整個影視的大環境有關,跟各個方面有關,雖然現在的技術越來越好,越來越炫,畫面也越來越清晰,但我們只提高了技術,內容卻越來越差,我們想表達的東西,跟引起不了觀眾的共鳴。

好的劇本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越來越難寫,觀眾看得越來越多,能寫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少,寫一個別人拍過了,寫一個媽呀十年前就拍過了,不管是中國外國也是一樣。

還有就是編劇寫的出來,導演也未必拍的出來,導演拍的出來演員也不一定演的出來,總之導致這種結果的因素也很多。拼命追求流量,減少製作週期,演員斷層,資本市場的湧入,這些都影響著電影的好壞。




精彩回放吧


第一,港臺經濟在八十年代末的態勢與大陸差距越來越小,隨著時間推移已呈現出不可避免的下滑趨勢,所以影視方面也會隨經濟發展亦步亦趨。經濟的沒落,也體現在影視作品中,失去了早年的意氣風發,豪氣干雲

第二,具體來說,對影視業打擊最大的是當時猖獗的盜版碟,影片剛剛上線,正版碟還沒出,盜版碟就已鋪天蓋地,對消費者來說,買一張比電影票還便宜,畫質也還不錯的盜版碟是一個很划算的選擇。但是對於影視從業者來說卻是滅頂之災,不僅失去了版權收入,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名氣。當時並沒有明確法律規定,所以盜版碟橫行天下,販盜版者腰包鼓鼓,而從業者只能迎風流淚了




隔夜電影


8090年代香港電影承載的是我們美好的童年時光,香港電影一貫以親民著稱,主角從來就不會具備任何高大神聖的特質,而是隨處可見的市井小民或者地痞流氓,或者黑道人物,擁有你我都有的小毛病。像港片時代的周星馳電影,周氏電影無一例外都是底層小市民,刻畫的都是底層人物的喜怒哀樂。不僅僅是因為片中那些驚天動地的愛戀,兩肋插刀的義氣,而是那份底層人物之間濃濃的人情味。





天下明星大偵探


香港電影衰落有很多原因,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就是香港的地區狹小,市場有限,所以電影的投資不大,小成本製作比較粗糙很難吸引觀眾。

還有香港的演員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沒有具有代表性的新演員接替老一輩的演員。

相反的大陸的投資較大可以邀請香港的具有號召力的演員,這也給香港的電影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危機。論起外部原因就是隨著網絡的發展,看電影越來越方便,整個電影市場都不如以前了,現在的外國大片越來越多,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欣賞水平越來越高,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香港電影發展的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