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失獨家庭,女方希望男方再找一個女人養個孩子,怎麼辦?

大漠飛雪



淘盡鉛華醉風流62


我覺得失獨家庭很可憐的,再快步入老年的時候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就變得老而無依,感情受到了很大的創傷,這個心靈的創口很難補上,難免想要再有一個孩子,又面臨自己不能生育的難題。我覺得讓男方在要一個孩子,但是這個孩子出生父母已經很大了,並且小時候帶孩子需要很大的精力,難免體力跟不上,孩子長大後,父母已經很年邁了。我覺得可以收養一個年級稍微大點的孩子,這樣一腔父母愛有了出口,又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老了也有個依靠。


雨做的昀


孩子是中國父母的希望和保障,所以中國人把兒女看得比天還大。在遭遇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滅頂之災後,很多人永遠也走不出陰影。這個時相當令人痛惜的。

失獨甚至會引發一系列的後遺症,精神世界的潰散,不是物質所能夠彌補的。夫妻之間無法面對彼此,相互逃避,感情慢慢變淡,而最終走向了分離。而總有那麼一些失獨男方為了延續血脈,毅然決然的拋棄妻子,而另娶他人再育子女。讓失獨母親再受重創。失獨對於任何一個家庭都是毀滅性的打擊,不敢想象當你躺在手術室時,居然找不到直系親屬簽字。就算是離世之後也沒有人來辦理個體面的身後事。失獨的人如果走不出陰影的話,他將永遠沉淪,不想活不敢病也不敢死,形成了一個矛盾的惡性循環。

失獨家庭,男女雙方應該鼓起勇氣正視對方,相扶相持的走過艱難困苦,走出陰霾。這裡女方希望男方再找一個女人養個孩子,這是得多麼豁達又多麼狠心對待自己的人才能夠說得出來的。說明這個女的對男的有無限的愛意,那男的有豈能負心呢?如果雙方仍有生育能力的話,再育一個,如果無法生育,雙方可以去領養一個孩子,讓殘缺的家庭填充圓滿。


嘎西534


不少失獨家庭在試管嬰兒徹底失敗後,只能選擇收養。多位失獨再生養人士估計,大約80%的家庭通過收養重新成為父母。

但收養也並非一條坦途。

按照《收養法》的規定,符合被收養條件孩子主要有三類,一是喪失父母的孤兒;二是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三是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符合這些標準的孩子,只能到福利院尋找,但留在福利院的孩子,多數存在先天性殘疾。“不是說我們歧視殘疾孩子,而是我們一把年紀了,帶個殘疾人太吃力。”一位失獨母親說。

即便通過親友介紹或幸運撿到嬰兒,要給這個孩子登記戶口,讓許多家庭焦頭爛額。

六年前,59歲的貴陽失獨母親阿仙在河邊散步時,撿到一名棄嬰,考慮到自身已喪失生育能力,她準備將孩子帶大,“就當自己親生的。”可當她想給孩子上戶口時遇到了難題,如何證明這名孩子屬於“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讓她在各個部門之間“跑了大半年”。

當時,她所在的雲巖區衛計委一位科長體諒她的處境,帶著她四處求助,有一次碰壁後,她感到走投無路,“坐在地上哭昏過去了。”最後,她聯繫了省級有關單位,通過公證手段,才將孩子的戶口落到自己名下。

不管是通過收養還是試管嬰兒受孕,將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拉扯成人,他們僅僅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經過種種努力,阿萍和蔡先生最終也擁有了一個男嬰。看到孩子的那一刻,蔡先生和妻子感慨,“我們又可以做回父母了。” 蔡先生想起大兒子離世前的那個父親節,兒子還在病床上給他發來了短信。他以為此生再也無緣父親節,這個新生命的到來,讓他彷彿看到了大兒子生命的延續。

“不能再時時刻刻想以前的事了。”蔡先生說。新生命帶來的激動,替代了部分悲痛,有了孩子,也就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此時,阿萍已經54歲,蔡先生也已經53歲,“本來都是當爺爺奶奶的人了,現在要重頭做回爸爸媽媽”。但隨著孩子日漸長大,許多此前他們從未想過的問題,也集中爆發出來。

與孩子年齡的巨大鴻溝,是這個群體共同的隱痛。

“我們走在外面,別人總會問,你孫子幾歲了?”一位失獨再生養母親說出了大家的心聲,“你說我們怎麼回答?我們只能減少在外面活動”。漸漸的,這個群體希望尋找“同命人”,抱團取暖。

隨著孩子們長到3歲以上,開始稍微懂事,那個好奇的問題會更加扎心:“為什麼我的爸爸媽媽這麼老?”

蔡先生說,尤其是進入幼兒園後,其他家庭的孩子看到這些皺紋密佈的高齡父母,也往往會問他家的孩子,“為什麼你爸爸媽媽那麼老?”

這種詢問,最終可能會變成對孩子的壓力,甚至讓孩子在幼兒園遭到排擠。

中部某地的一個失獨再生養家庭就面臨這樣的遭遇:夫妻二人都將近60歲,讀小學的孩子被同學嘲笑是“小三生的”,“哪有這麼老的爸爸”。如今孩子的性格變得孤僻,甚至排斥父母到學校接他,最終因無法忍受周遭環境,只能轉學。

生活在巨大年齡差的家庭環境中,也讓孩子們在稱呼外人時遇到難題。

面對自己五十多歲的父母,孩子們自然應該稱呼“爸爸”“媽媽”,可當看到與父母年齡相仿的陌生人時,應該按照父母的輩分,稱為“叔叔”“阿姨”,還是應該與同齡的孩子一樣,稱他們為“爺爺”“奶奶”?

蔡先生說,稱呼上的錯亂,導致了一些失獨再生養家庭的孩子面對生人不敢開口,禮貌的養成愈加困難。

蔡先生的辦法是,盡力讓孩子融入到同齡小孩中,“像我這樣五六十歲的讓他叫爺爺,二三十歲的讓他叫叔叔。”為了盡保持年輕,蔡先生變白的頭髮全部染成了黑色,“不讓孩子覺得我太老。”

為了讓自己更接近年輕的爸爸媽媽,這群高齡父母逼迫自己開始新生活。除了保持一個積極年輕的心態,還要經常加強身體鍛鍊,甚至在衣著打扮上,也要多增加一些亮色。浙江的秋葉剛滿50歲,但頭上戴著青春的蝴蝶髮卡,身著靚麗的衣裙,儼然30多歲。

秋葉的女兒今年7歲,讀二年級,孩子喜歡跳舞,許多活動需要父母出場。“不是我有多愛美,而是我要讓女兒知道,媽媽也年輕。”秋葉說出了心裡話。

“為什麼爸爸媽媽這麼老?”不同的父母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有人從小就向孩子坦陳家庭變故和孩子的身世,也有父母有所保留,希望等孩子長大後慢慢明白。

湖南人“大海”說,這個群體“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但無論怎麼解釋,我們都想告訴這群特殊的孩子,你不是一個另類,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小朋友的和你一樣。”活動的組織者大海說,這正是他們不定期組織這樣的活動的初心。


阿璃手作


失獨是夫妻雙方共同面臨的情感問題。由於獨生子女意外亡故,作為母親,悲傷不會亞於父親。所以,此時,不應該感情用事,而要理性考慮這個問題。

如果真的需要養一個孩子,也應該通過現代科學或者領養的方式,這樣才不會失去原有家庭的平衡關係。

如果讓男方再找一個女人養一個孩子,這後果可能會比離婚更糟糕。



趙小嫻


失獨是人生悲劇,失獨是人生缺憾,失獨奪去本該快樂幸福的生活。失獨讓更多家庭從此陷於泥潭。生活救助、精神救助,生命關懷,需要社會多一點關懷。


失獨家庭是一很特殊的群體,在自己年過半百,子女突然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無情的打擊折磨著將近年邁的父母,誰能承受如此之傷,撕心裂肺、終日以淚洗面,是非常悽慘的。

我因為工作原因,經常接觸到這樣的群體,有的孩子出了車禍,有的孩子癌症奪去生命,有的孩子心梗離世,有的孩子自殺,有的孩子溺亡,情況之多,讓很多父母措手不及。

全部的心血,一夜之間全部崩塌,叫天天不靈,喊地地不應,所有的悲傷只能自己去承受和消化。特別是在節日的時候,別人一家團聚,失獨家庭只能哭訴衷腸。別人過節,他們是逃難。

年老了,想起自己的一生,更是無法訴說。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失獨家庭,一起來關心失獨老人!讓社會多一些愛心,政府多一些幫助。


大漠飛雪


我很明白一個母親失去獨生子後的心情,屋子裡失去了孩子的歡歌笑語變得空蕩蕩的,母親悲痛欲絕又無處可去,她可能會迫切地想再要個孩子以慰藉她的寂寞,哪怕這孩子是丈夫和別人生的,可是一旦變成現實,她會更難過,如果丈夫和別人有了感情,或者第三方糾纏不休,她會更加被動,有可能遭受失去孩子之後又失去丈夫的雙重打擊,釀成更大的悲劇,所以這時候丈夫應該多陪妻子出去走走,散散心,為妻子報些插花班,繪畫班什麼的,讓妻子從陰影裡慢慢走出來,夫妻相扶相伴,不要在此時輕易地做出草率的決定,以免後患一生


無言的三丫


我覺得還是領養一個或者找那種代孕機構,用男人的精子、女人的卵子、代孕媽媽共同生一個屬於夫妻倆的孩子吧!為什麼不建議男人去找別的女人生呢?因為這和離婚沒區別。你想有哪個女人會心甘情願的和你男人生孩子然後孩子再送給你呢?如果你家很有錢或者你老公很有魅力,那這個女人肯定更想取代你的位置。如果你家沒錢或者你老公沒啥魅力,那估計也沒女人願意為你們生孩子吧,估計連上床都懸。現在大家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不像以前,有些女孩子會為了錢做一些事情


栗子姐姐1129


失獨,對於男女雙方來說都是最沉重的打擊,特別是在中國人“無後為大”和香火傳承的傳統思想觀念影響下,失獨無異於失去生命。這個問題不在於有沒有錢,和身份地位無關。

女方希望男方再找一個女人生孩子,這個做法有失偏頗。首先,男方再找一個女人生一個,女人怎麼辦,隨著年齡增大孩子怎麼辦?當父母白髮蒼蒼,孩子還是天真無邪。其次,女人認為傳宗接代是自己的事情,但是這並非是不能生而是意外。

領養一個太小的,看不見結婚生子;領一個大一點的,沒有感情基礎,不合適。如果僅僅為了養老,當前我國的社會養老體系日漸完善,不用擔心老了沒人照顧。

所以失獨如何正確處理,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烏鴉長得像鍵盤


現在可以人工培育嬰兒的哦。式管嬰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