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清朝宫廷过春节有什么讲究?既要有仪式感,还要接地气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举国上下欢庆一堂,喜迎新年。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不同朝代以及同一个朝代的不同阶级过春节的方式也有所差异。那么,清朝宫廷里是如何过春节的呢?

其实,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清朝皇宫里就已经开始忙活起来了。在乾隆年间,每逢小年祭祀灶王爷时,乾隆帝还会亲自上阵,在炕上击鼓拍板唱曲。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里就记载:“ 每年坤宁宫祀灶,其正炕上设鼓板。后先至。高庙驾到,坐炕上自击鼓板,唱《访贤》一曲。”皇帝唱戏,这个画面想想都很有趣。


清朝宫廷过春节有什么讲究?既要有仪式感,还要接地气

小年一过,就是除夕了,不过在除夕以前,清朝皇帝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封笔”。“封笔”又称“封玺”,顾名思义,在这一天皇帝们会停掉手上的公务,给自己放个假,至于假期时间,通常是到正月初一。

从圆明园封闭以后,皇帝们要回到紫禁城,开始为过年做准备。当然,皇帝们不用做什么,宫里的事情自有女婢和妃嫔们操心,皇帝只用等待除夕夜的宴会就行。


清朝宫廷过春节有什么讲究?既要有仪式感,还要接地气

不过,不用干活的皇帝也有他们的事情,除夕这一天,他们从睁开眼睛开始,就本上就闲不下来了。除夕早上四时,皇帝就要起床“接神”。接神有专门的仪式,皇帝要先到养生殿佛堂及宫内其他佛堂拈香行礼,出入时还要有炮竹声相迎,以表现请神的诚意。

抬头要请神,低头也要“踩岁”。在除夕这一天,从户庭到大门的路上都要撒满芝麻秸,人们在上面走以祈福。《燕京岁时记·跴岁》里就有关于踩岁的记载:“除夕自户庭以至大门,凡行走之处遍以芝蔴秸撒之,谓之跴岁。”

在除夕的早上,皇帝们和皇后妃嫔们共进早餐。尽管只是早饭,但只要是跟“膳”搭上边的,自然不能寒酸。《故宫辞典》中记载:“黄米饭一品,燕窝挂炉鸭子、挂炉肉、野意热锅各一品,万年青酒炖鸭子热锅一品,八仙碗燕窝苹果烩肥鸡一品,青白玉碗托汤鸭子一品……”光是早膳就有二十一品,足可见宫廷奢华程度。


清朝宫廷过春节有什么讲究?既要有仪式感,还要接地气

当然,早膳和午饭都只是铺垫,晚上的年夜饭才是重头戏。说这顿饭是清朝的国宴一点都不夸张,毕竟,皇帝、皇后、妃子、文武大臣皆要参加这次晚宴。晚宴的丰盛程度非常人能够想象,桌上的奇珍美味数不胜数。可是,不要以为这顿饭是让人大饱口福的,实际上,这顿饭对于下位者来说十分痛苦。

晚宴中,每个人的位置都是按照官位的大小排序的,就连妃嫔们的位置也不例外,身份越高,离皇帝就越近。皇帝进膳的时候,下面的人是不能吃的,他们要叩头行礼,恭贺皇帝。这样一来,吃的人不痛快,下面的人没得吃。所以,很多人吃完这顿饭,依旧饥肠辘辘的,还需要回家再和家人吃一顿。


清朝宫廷过春节有什么讲究?既要有仪式感,还要接地气

到大年初一,一年中最重要的朝会就要开始了。说是朝会,其实相当于百官给皇帝拜年。在新年的头一天,天还没有亮,百官们就早早地等在殿前。等皇帝一到,由礼官献上杯屠苏酒,酒杯由黄金打造,重达一斤,名曰金瓯永固杯,寓意江山永固。喝完酒,皇帝要元旦开笔,即皇帝亲手写上贺词,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祈求天下太平,万民安康。从腊月二十三的炕上击鼓拍板唱曲,到这时的元旦开笔,清朝皇宫里的春节真可谓场面上充满仪式感,私底下接地气。


清朝宫廷过春节有什么讲究?既要有仪式感,还要接地气

时辰一到,拜年仪式正式开始,钟鼓齐鸣,鞭炮齐响,皇帝登上太和殿,坐在龙椅上,接受着下面百官的跪拜。这时礼官宣表,祝贺大清国泰民安,皇帝万岁。等到宣读完毕以后,百官们还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礼毕,百官们才能站起来,正襟危坐的端坐在皇帝赐的座位上,认真的听着皇帝的话。喝完茶后,拜年仪式算是正式结束,皇帝先行走出大殿,百官们再依次退朝。

这一天对于宫女和奴仆们来说是最劳累也是最令他们激动的一天,因为他们虽然要没日没夜的操劳过年事宜,但是皇帝贵人们也会在这一天给他们发红包。当然,至于红包里有多少钱,全看他们在皇帝心中的印象。一般来说,地位越高,得到的红包和赏赐也就越好。


清朝宫廷过春节有什么讲究?既要有仪式感,还要接地气


皇宫里的孩子和八旗子弟们也会得到压岁钱,长辈们会将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的钱置于床脚,赐给小儿们。

正月初一结束以后,宫里的春节却还在继续。清朝宫廷里有上灯的习俗。所谓上灯,就是在除夕、元旦等六天当中,点亮皇帝的万寿灯,以祈福皇帝龙体安康,帝命万岁。

直到正月初六,皇帝上朝处理政务,百官们假期结束,北京城里的店铺也陆陆续续的开始营业,清朝皇宫里的春节这才算稍作结束。不过,清朝的春节却还未结束,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期间都算是春节。

《竹叶亭杂记》

《燕京岁时记·跴岁》

《故宫辞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