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扶贫干部下基层,灵丘丰年稻花香

“九分山水一分田”,这是坐落在黄土高原上的灵丘县的真实写照。沿着乡道前行,四周皆是层峦叠嶂、坡陡沟深,虽是一派好风光,但其独特地貌带来的砂石土壤,却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过去,这里的农民以种植玉米等谷物为生,但因为土壤条件差收获不好,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生活水平长期盘踞在贫困线以下。而如今,在扶贫干部李富岗的不懈努力下,这里拥有了富锶有机水稻种植园,一片片稻田让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也能飘出十里稻香。

李福岗是灵丘县当地人。2016年,李富岗来到上关村扶贫,此时的灵丘县已经开始了由矿山产业向有机农业的转型。通过对当地土地水文的调查后李福岗发现,这里的水含锶量高,非常适合种植水稻。于是,通过富锶有机水稻种植进行产业扶贫的想法,在李福岗的脑海里逐渐成形。

扶贫干部下基层,灵丘丰年稻花香

在李福岗看来,发展富锶有机水稻种植不仅是因地制宜,更符合上关村目前的生活状况。 上关村有160多户共700多人,全村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80户,占了总人口的一半。村中有不少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而五六十岁的老人只能留在村中,守着贫瘠的土地靠天吃饭。“从打工的角度看,五六十岁的老人已经不是最佳劳动力了,出去务工也很少有人要。包工队的一拿身份证看年龄,上了55岁就没人要了。”李福岗向记者介绍,“但是农业就不一样了。在种地这件事上,这个年龄段还是非常好的劳动力,甚至六十七八岁的老人家地里头还种着几十亩地呢,而且农户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正是看中了村中的富余劳动力,让李福岗更加坚定了发展富锶有机水稻种植的念头。

然而万事开头难,对于上关村的农户来说,这个年轻人口中的水稻产业虽然设想很好,但对于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的上关村村民而言却是风险很高,谁也不敢贸然加入。为了打消村民们的疑虑,李福岗自掏腰包买下了十亩的试验田,运作了两年,还在丰收的时候为每户村民送去了试验田产出的十斤大米,让村民能真真切切感受到有机水稻试验田的实力。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富锶有机水稻的种植中。

如今,李福岗的有机水稻种植园已有土地共计180多亩,其中30多亩流转土地,影响力以上关村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岸底村、中庄。2019年,种植园的水稻产量为500斤/亩,并以15元/斤的价格销往外地。除了稻米种植外,水田里还育有螃蟹等水产,形成立体农业的发展模式。

种植园采取的合作模式为“合作社+农户”。李福岗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村民在合作社每天的收入有100元,按照6个月的种植期,一年就可增收1万8千元。而在插秧、粮食入库等农忙时节,李福岗还会发动村中的富余劳动力前来帮忙,例如村中的妇女、上了年纪的男性劳动力,都可以来帮忙插秧、打包粮食,对他们来说,这又是一笔额外的增收。“此外我们还有土地分红,大概是每亩500元。”李福岗说。

更让李福岗自豪的是,水稻种植园不仅帮助上关村的村民走上脱贫路,更培养出了一批“技术贫困户”。相比于传统农业,有机农业需要更高的技术支持,李福岗跑了不少地方,定点带技术人员指导,带动了上关村的村民参加技术培训。目前上关村的技术贫困户有3~5人,主要负责育秧、田间管理、机械操作,每年收入可达3.5万~5万元。李福岗告诉记者,现在有村民已经购买了电脑,开起了电动车。

有机水稻种植园的发展蒸蒸日上,为此日夜操劳的李福岗却病倒了。“那阵子我一直联系不上他,结果过两天来了个电话,告诉我人(李福岗)在北京的医院里躺着呢。”提到此事,灵丘县青年创业协会会长聂精龙笑着跟记者说,语气里却依旧是心有余悸。2018年11月底,由于临近年底需要为农民核算收益,李福岗每天仅休息2~3小时,由于过度劳累导致心外血管破裂,转北京安贞医院重症监护室呆了18个小时,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

“医生说,能撑过去就撑,撑不过去你就可以抬回去了。”李福岗苦笑着说,后面眼巴巴的硬是撑下来了,然后做了个心脏支架。

然而术后住院仅短短几天,李福岗就跑出医院回村接着干活。“乡亲们还在等着我发耕钱哪!”他说。

又是一年年末,李福岗告诉记者,马上又到了给农民发放耕钱的时候了。他如数家珍地向记者展示了去年为村民发放耕钱时手机录下的视频,“每次看到村民拿到收益时脸上的笑容,就觉得自己没有白辛苦。”李福岗笑着说。

而对富锶有机水稻种植园的未来,李福岗说,以后会致力于打造田园观光,建设民宿,开发农业旅游,更进一步挖掘种植园的潜力。

李福岗,这个“80后”的青年扶贫干部,正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带领上关村的村民闯出一条脱贫路,让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的小小村落,也能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