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到底是不是趙括的鍋?

長平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場殲滅戰。同時,在這場戰爭中的趙國和秦國最後角逐出了問鼎天下的決勝者。在這場決定天下走勢的重要戰役中,指揮的將軍受到的矚目最多,其中的故事千古流傳,尤其是失敗國的將領趙括。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力爭一統天下,而定鼎天下機會就在秦趙之中,因為趙國有著接壤匈奴的馬場,而且自趙武靈王后,胡服騎射就成為了趙軍的招牌,且對於科技水平較為落後的秦國來說,趙國作為山東六國的經濟、科技強國,它的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如寓言故事中的邯鄲學步就已經說明了當時的風潮時尚都從趙國傳播到別的國家。

長平之戰是趙國與秦國盡全國之力進行的一次決戰,秦國對這場戰役非常重視,直接派出了秦國軍神白起臨場,而趙國這邊卻狀況百出,先是廉頗因督戰不利被罷免,後者導致朝中無大將可用,只能派了少壯派趙括前去扛起大旗。

平心而論,趙括憑什麼能夠得到趙王的任命?白起的軍事實力毋庸置疑,但趙括的戰略就一定是錯誤的嗎?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的長平大坑還在訴說著千年之前的故事,謎團依舊縈繞在千年前的軍事會議之上。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到底是不是趙括的鍋?

一、 趙括其人,並非只懂得紙上談兵

趙國和秦國在上黨地區打響的戰爭已經過去了三年,這三年間,秦國和趙國都不好熬,兵力已經將要枯竭,而支援兵力的後勤更是一個大麻煩。趙國將軍是名聲威望都具備的廉頗,但是廉頗在打仗上特別擅長防守,他防守的地區像是鐵桶一樣水潑不進,然而趙國需要的並不是簡簡單單的防守。面對廉頗不斷要求後方增兵,趙國國內的青壯年已經將近枯竭,而伴隨著的軍事開支更加地讓趙國朝廷頭疼。

而實際上,趙國的將士戰鬥力並不如秦國的虎狼之師,秦國以軍功論爵位,因此,在廉頗的苦守之下,趙軍還是免不了連連敗退。於是老辣的廉頗選擇駐守在堅固的軍事堡壘裡面避而不出。這場漫長的戰爭進入了相持狀態。

面對著僵持的戰爭狀態,秦國派出了白起作為秘密武器,並且讓他陣前換帥以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畢竟秦國在那個時候已經再也無法支撐住大軍的糧草後勤,如果不盡快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那麼秦國的經濟一定會被拖垮而只好選擇敗退。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到底是不是趙括的鍋?

按照這個邏輯,趙國應該清晰地明確固守不出的戰略,但為什麼趙王也要陣前換帥呢?畢竟當時的趙國並不缺少名將,除去廉頗不說,它還有田單、李牧等名震天下的大將。而史書只給了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趙王選擇趙括的原因:

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這明顯就是一條反間計,但為什麼趙王會輕易地中計了呢?其實這要從趙括的家世開始將,儘管他當時還是一個白身,但是他有一個名將父親。而且趙括的軍事理論實力非常強,強到白起也曾聽聞他的名字,他的名氣甚至已經傳到了秦國。

而且蹊蹺的是,趙括出任趙國大將去接替廉頗後,秦國才選擇請白起出山。由此我們推斷,秦國認為趙括的實力還要大於廉頗,因此當趙括走馬上任後,白起也悄悄地進入了秦軍大營。

趙括當了趙國大將後,一改廉頗龜縮於堡壘的作風,而選擇強硬且靈活地進行遊擊戰,對秦軍進行有力的攻擊。 當時的秦國大將王齕被趙括打到措手不及,只好馬上將軍權過渡給白起。

在秦軍的軍權過度到白起時,白起在靜靜地觀察趙括的行軍路線,白起的軍事實力之強在於他在每一次出征都能夠很好地瞭解敵方將軍的心理特徵。趙括實在是沒有料到,秦軍居然也會悄悄地戰前換帥,因此他富有個人特色的運兵技巧被識破後,趙括才會敗得那麼悽慘。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到底是不是趙括的鍋?

二、 千古之罪未必在於趙括

紙上談兵未必是趙括之罪,秦國統一天下固然有一些偶然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秦國六世君主都一以貫之的國策在起作用,商鞅變法後,秦國的政治制度固然要更優越與山東六國,因此我們得更客觀地看待趙括的失敗。

首先,趙國自身有著戰略選擇的失敗,趙王錯誤地接受了上黨一地,上黨本身是韓國領土,但是韓國自身不行了,就想要禍水東引,將自己的領土送給趙國,以求趙國的援兵。趙王光想到的是自己開疆闢土的偉大,卻沒有想到上黨本身應該是秦國的囊中之物,秦國本身就是想要得到上黨才對韓國開戰,禍水東引之後,秦國和趙國之間必須會發生一場戰鬥。

在朝堂之上,趙國也曾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趙國在軍事勢力上並不如秦國,貿然與秦國開戰並非是一件明智的事情,但是趙王年輕氣盛,選擇了少壯派趙勝的建議而接受上黨。這一錯誤的決定導致了長平之戰的發生。

但是趙國人民對上黨並不是很重視,因此當他們知道要為曾經是韓國人現在是趙國人的上黨賣命,他們就消極怠工地表示自己的不滿。

而且,趙王的優柔寡斷又是另一個導致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作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首先已經肯定了廉頗的守字訣,但是當戰爭僵持不下時候,趙王又失去了耐心,且對前線戰事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因此他貿然地使用君主的權威去換帥。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到底是不是趙括的鍋?

而我們知道,不同的將軍就有不同的作戰方式,趙括並不同意廉頗的防守戰略,因此這就推翻了原有的戰略。當時,廉頗已經基本遏制住了秦國軍隊的前進步伐,反間計正是證明了秦國已經首先要撐不住了,但是趙王作為一個君主而言卻看不到深層的原因。

而且在戰局僵持的時候,趙王居然妄想用自己的投降來換取和平,因為他已經對曠日持久的戰爭感到焦灼。而且趙王當時年輕,性格上更欣賞少壯派,而像廉頗那樣的老將軍的作風並不是趙王喜歡的。

而趙括不一樣,趙括年輕且大膽,趙王接見了趙括之後,對他的軍事才能大為欣賞,並且決定就選派他去速戰速決平定上黨的戰事。但卻不料,長平地形崎嶇,根本不利於趙國的鐵騎施展開來,因此趙國的軍事實力在不宜發揮的地形上還要大打折扣。

秦國全國動員,而趙國消極怠工,這已經註定了兩國在這場戰鬥的結局,趙括的部署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前提是不要遇上白起,但天意如此,白起先是示弱,讓趙括贏得小勝,然後反而率軍包抄攔截趙軍,趙括正在焦頭爛額之際,寄希望於趙國上下,希望能夠得到援兵來緩解長平之戰的焦灼。

但是和秦國相比,趙國的朝堂明顯不重視趙國在長平的40萬軍隊,秦王動員了全國的十五歲以上男子,但是趙國卻以諸多理由為藉口,並沒有認真地對待趙括的求援。最終,秦國的援兵先到,秦軍士氣大盛,長平之戰的尾聲也終於降臨。

趙括面對失敗,他知道趙國的國運已經事實上寄託在他的身上了,但到此時已經別無選擇,趙括最後一次衝鋒,殺到最後屍首不存,也算是還了趙王對他的淺薄的信任。

趙括真的只會“紙上談兵”嗎?長平之戰到底是不是趙括的鍋?

結語:

長平之戰已經告終千年,但全面地看待整個戰局,我們只能感慨,趙括非紙上談兵,但奈何豬隊友太多,朝野之上的大臣們小算盤也太多,沒有人一心為國,最後只能飲恨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