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素罄清



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东北国军就已经无力发动新的攻势了,反而在解放军连续的攻势作战之下,接连丧师失地,让原本豪言三个月结束东北战场战争的陈诚心惊胆战,胃病复发,陈诚赶紧借机称病,要求回南京看病,请求尽快找人来接替他。无奈之下,国军统帅部只好走马换将,换上卫立煌。

卫立煌一到东北,就决心收缩防线,进行重点防御。最后,果军在东北战场上就缩到了三个中心城市,也就是长春,沈阳和锦州。其中,沈阳为东北国军军政中心和补给基地,兵力最为雄厚,锦州连接华北和东北战场,经过范汉杰整顿之后,从两个军增编为四个军。只有长春在六十军从永吉撤退之后,缩到长春,解放军随即长围久困,既不强攻,也不撤退。

这样,东北就成了一个对双方都很尴尬的局面。解放军这边围困长春是围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真实意图是打援,东北解放军主力在沈阳和长春之间张网以待,就等着沈阳果军主力来救援,然后加以消灭。国军这边在东北问题上的中心议题也变成了如何从东北将几十万果军将士撤退出去。统帅部一度想撤,卫立煌又力主坚守待变,最后就成了一个僵局。


到九月份之后,解放军这边率先变招,以求打破僵局。在中央严令催促之下,东北解放军留下一个主力纵队并配属六个独立师继续监视和围困长春,主力则侧敌南下,突然围攻锦州。先是打下了锦州外围的义县,接着是围攻锦州。范汉杰请求将在山海关的部队调来增援锦州,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最后形成了沈阳廖耀湘兵团出辽西西进,华北傅作义集团抽调部队从葫芦岛登陆后东进,东西对进,与解放军在锦州决战。

但国军这时候内部矛盾重重,东进兵团侯镜如兵团一开始攻势很猛,但却始终没有突破塔山防线,沈阳国军几乎将东北国军主力尽数编入廖耀湘兵团,西进增援。但是廖耀湘始终认为解放军仍然是围点打援,只是这次把战场从长春到沈阳之间转移到了沈阳到锦州之间。所以,廖耀湘在辽西出工不出力,磨磨蹭蹭,徘徊不进,坐等东进兵团突破塔山防线,然后他才肯大踏步西进。

廖耀湘磨蹭到十月十五日,锦州城破,范汉杰被俘,整个锦州国军全军覆没。廖耀湘兵团这时候就成了下一个目标,但国军却还是想着廖耀湘兵团和侯镜如兵团东西对进,反攻锦州,在锦州与解放军进行决战。廖耀湘坚决拒绝这个方案,国军统帅部也是意见纷纷,各执己见,互不相下。到十月二十日,六十军起义,长春不战而降,廖耀湘终于下定决心南逃营口。但这时候已经晚了,最终在黑山大虎山一带被解放军包围并全歼,廖耀湘本人也被俘。


廖耀湘兵团增援锦州时,因为是准备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所以沈阳附近的国军主力全数编入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留下的沈阳留守兵团名义上还是第八兵团,实际上剩下的兵力只有五十三军和青年军二零七师。其中,二零七师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师,但是实际上下辖三个旅,相当于一个军。只是这个师的许万寿旅也被编入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走廊被消灭了。

留守兵团司令官为原来的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五十三军出身东北军,抗战期间因为东北军被分割使用,周福成也就铁了心投靠中央军,曾经参加过印缅作战,也在抗战结束后关上了美式装备。不过,五十三军原来的三个师在解放战争前两年就被消灭了两个,后来增编了两个师,名义上仍然是三个师,但实际上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只有一一六师没有遭遇过歼灭性的打击,是五十三军的绝对主力。

但就是这个一一六师的师长王理寰早都已经对打内战感到厌倦了,所以一直想着给五十三军的东北子弟找一条光明的出路,主动与解放军取得了联系,约定等到时机成熟后就举行战场起义,走向光明新生。王理寰本来该一直想拉上周福成一起行动,但是周福成一心要报效党国,不仅拒绝了王理寰的好意,而且该声称玩惩办王理寰。最后王理寰无奈,只能私下联络另外的两个师长,约定一起行动。


廖耀湘兵团再辽西走廊被全歼之后,沈阳国军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沈阳城中更是一片慌乱。按照统帅部的指示,卫立煌等东北高级人员被紧急撤往葫芦岛,却没有通知周福成,反而留下周福成要求他继续死守待援。实际上,这时候就算周福成死守,也经常等不来援军了,国军统帅部得真实意图无非是让沈阳国军就地坚守,迟滞解放军向辽南推进,好有时间把远在辽南的五十二军,以及其余一些部队撤回关内。

最终,反而是长春解放后原来围困长春的解放军率先进抵沈阳城下,这时候卫立煌早已经逃到葫芦岛去了,只剩下周福成,而五十三军早已经联系好了解放军,只要解放军一到,他们就会放下武器,迎接解放军入城。所以,最后解放军到达沈阳的时候,周福成实际上已经成了真正的光杆司令,五十三军全部放下武器,只有二零七师的两个旅抵抗了几个小时,很快也就被消灭了。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央坚持要求先攻锦州了,因为这确实是打破东北僵局的牛鼻子,只要打掉锦州的范汉杰集团,剩下的东北国军就成了瓮中捉鳖的态势,敌人刘不战而溃了。果然,锦州国军被消灭后,长春首先不战而降,接着是廖耀湘兵团马上就慌了,进退失据,轻而易举被消灭,再接下来沈阳也几乎不战而降,辽南国军残余部队就赶紧从海上逃走了,东北就完全解放了。


萧武


1949年渡江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横扫江南,而西北战场上第一野战军也是捷报频传。在我军的猛烈打击下,从各个战场逃亡的国军几乎全部涌进了大西南和四川盆地,番号众多,建制混乱,但正规军和地方武装的总兵力仍然达到90余万人,从数量上看几乎仍然是一支百万大军。

(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

担负经略大西南战略任务的第二野战军,由于其第四兵团暂时划归第四野战军指挥,因此野战军主力只有陈锡联第三兵团、杨勇第五兵团20余万人。加上临时指挥的四野第42、第47、第50共三个军10余万人、以及川北方向的一野周士第兵团10万人,解放军进军西南的只有不到60万人,跟敌人的兵力差距还是很大的,大约是二比三的比例。

西南,成为国共两军最后的战场,而如果解决这90多万敌人全部依靠武力,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并且耗费相当的时间,但是我党我军运用分化瓦解的方式,在军事压力的同时辅以政治手段,仅用二个月时间就基本消灭了西南地区的90多万敌人,这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第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

第二野战军从湘西秘密穿插川东南,于1949年11月1日正式发起西南战役,首先,杨勇兵团附三兵团第10军,迅速挺进贵州打垮了敌“贵州绥靖公署主任”谷正伦和第19兵团司令何绍周的部队,这两人率残部北逃四川,至此,所有敌人都被压缩到川渝地区。12月9日,“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兼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云贵解放,便彻底截断了川境内国军南逃的退路。

至11月30日,二野主力解放重庆,于是四川盆地里的国军部队开始了争先恐后的“起义浪潮”:12月10日,“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公署”两位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率领第24军和第95军在彭县通电起义。之前两天,驻守宜宾的第22兵团司令郭汝瑰(兼72军军长)也宣布起义。



(起义将领罗广文)

而宜宾正处在拼命逃跑的宋希濂前方,于是这个黄埔一期的“川鄂黔绥署主任”无路可逃,于12月19日在大渡河畔被解放军追击部队俘虏。12月20日,代理“西南军政长官”的胡宗南放弃成都只身逃跑,群龙无首的剩余国军立刻失去控制:

12月21日,第16兵团副司令曾苏元率40000余人在什邡起义,司令官孙元良带少数警卫坐飞机逃跑;12月22日,第二路军总指挥许绍宗率40000余人在广汉起义;同日,“西南第一路游击司令”王瓒绪率40000余人在成都起义,两天之内,共有12万人马投向解放军。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

12月23日,第15兵团司令罗广文和第20兵团司令陈克非分别在郫县和安德起义。12月25日,第7兵团司令裴昌会率30000余人在德阳起义,12月26日,第3兵团司令朱鼎卿、第20军军长杨汉烈在金堂起义;同日,第127军军长赵子立(抗战时期曾经任薛岳第九战区参谋长)率10000余人在巴中起义。

12月27日,第18兵团司令李振率20000余人在简阳起义,第5兵团司令李文在新津地区率残部投诚,在成都以东地区宣布起义,胡宗南几乎成为了光杆司令。整个西南地区的90万敌军,除30000余人逃往西昌外全部被消灭(次年春再被全歼),第二野战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当日,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西南战役胜利结束。

(起义将领邓锡侯)

此役是中国战争史上歼敌最多的作战,我人民解放军仅仅用时47天,共歼灭敌人10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共计93万余人,包括中央军、川军70万余人以及杂牌武装20余万人。

而其中仅起义和投诚的部队就达到50万人(起义401660人,投诚95640人),几乎占到敌人总兵力的60%,因此说,对西南地区大部分敌人的解决方式,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起义将领卢汉)


度度狼gg


孙子兵法谋攻篇里说~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显然孙子在百战百胜和不战而屈人之兵中,更加推崇后者。这是因为孙子很清楚,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战争涉及到国家的生死存亡,穷兵黩武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深受用兵之害。

但是,不能把孙子的这句话理解为孙子反对和敌人正面会战,而只主张通过战略谋划采取迂回包围等间接路线动作甚至靠外交谋略乃至于欺骗,去瓦解对手的士气,让对手放弃抵抗。这是对孙子兵法的片面而庸俗的理解。

孙子同时也强调了军事行动的目的是战胜敌人,而且要迅速战胜敌人,所谓贵胜而不贵久。孙子的意思很清楚,屈人之兵是目的,战与不战都是手段和策略。

击败敌人是好的,迅速击败敌人就更好了,但无论如何,如果把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解为孙子认为兵法最高境界是不战,那不但在理论上肤浅,实践中也有害。面对敌人,首先想的是如何如何不战,而不是如何赢得胜利,这不是兵法,这是投降主义,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导向卖国求荣。


叶海林


淮海战役,解放军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五大法宝无敌了

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60万大军在543万人民群众和地方武装的支持下,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队长江以北主力部队的胜利。从此以后,长江以北再无大战。毫不过分地说,淮海战役奏响了消灭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序曲。

淮海战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中间,“攻心为上”的战术功不可没,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到今天,淮海战役已经过去了70年,淮海战役给我们留下了那些心理战战术呢?

首先,解放军和解放区百姓求战心切,不怕牺牲,士气可用。

淮海战役前夕,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已经发生了悄然转变。在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五个战场上,“处处受制,着着失败”, “无论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情形的表,现的确是严重而危险的”(蒋介石语)。就连支持蒋军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不得不承认:“局势的恶化 已经进展到接近崩漫的地步。”

其次,用正确的政策,进行攻心战。

在国民党军官中,其实在战前就关心起解放军的俘虏政策了。解放军则是通过广播和传单,一再宣传我军俘虏政策。“无论是不是蒋介石的摘系,只要放下武器,就给以宽大待遇,不论官兵,一律不杀不辱。”“不应当白白送死”,“应当 走的道路就是辽南潘朔端师长、营口王家善师长和济南吴化文军长们的道路。”

在攻心战中,解放战士和俘虏军官的说法很有说服力。济南战役刚刚被俘的王耀武,就曾在战场上劝降国军。大量的解放战士现身说法,给心里动摇的国军将士,有很大冲击。

第三,策动起义,促使国军成建制投诚起义。

淮海战役前,华东野战军第13 纵队政治部联络部部长杨斯德作为陈毅司令员的代表,化名陈惠国,以南京国防部少将高参的身份2 次打人国民党军第3 绥靖区内部, 协助爱国将领何基祥、张克侠领导该部于战役发起前起义。

反观国军这边,挡不住心理攻势,只能把军官家属押送到江南当人质。华野专门派出地下工作者解决了家属安置问题,才解除了军官们的后顾之忧。

第四,乘间击隙,利用敌人内部矛盾。

贾汪起义的第三绥靖区出自西北军,在国民党军队中很受歧视和排挤。与第三绥靖区相似,国民党第八兵团刘汝明也出自西北军,也不受信任。解放军中央军委多次发电报要求前线劝告刘汝明等人战场起义。于是,刘峙只好派出李延年兵团监视他们。刘汝明和李延年在战斗中都想只会对方,两人一度势同水火,也因此,他们在南线始终无法北进,最后成了看热闹的。

最后,战场喊话,国军心理崩溃成建制投降。

不管是第二阶段劝降黄维兵团,还是第三阶段劝降杜聿明集团,我前线官兵不停向着国军阵地喊话。尤其是杜聿明集团,更为明显,在华东野战军发起总攻前的20 天内,杜聿明集团被毙伤、瓦解10 余万人,其中整连整营投降的就有1.4 万余人。毫无疑问,我军的大喇叭,一点都不比大炮差。对此,杜聿明后来说,解放军的攻心战术, “弄得国民党军内部上下狐疑, 惶恐不安”。刘峙也深有体会地说:“其在作战上之利益,等于无形中增加了十万兵力。”

这就是淮海战役中我军胜利的五种攻心战术了,喜欢的话,赶快关注一下吧!


历史知事


老子曾说过,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为之,只要起战争就有很大的破坏性,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摧,战争会背负巨大的因果,因此真正的得道之士,都不想发动战争,假如不得已而为之,都会把战争的损失降到最低,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造成极小的伤害,也能达到一定的目的,这是其一。

第二,若想达到此种境界,必须有强大的实力作为保障,最好是有碾压性的实力,让对手根本丧失信心,就有可能起到这种效果。

或者是,能想办法让别人改变态度,或许也能达到效果。

最好还是不要起战争。








波罗密2


“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第三》:“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指的是使人屈服的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的就是不通过兵戎相见的战争而使对方的军队屈服,这才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在战争中,迫使对方屈服的直接手段和基本途径就是作战,然而作战则必然要给自己造成损失,虽然可制服对方,也对自身有所伤害,这样的胜利就不能称之为完善的结果。

而不通过直接的交手,令对方在投人战争之前就先放弃了作战的意志,从而屈服于己,既达到了作战的目的,又没有令自己的力量受到损伤,如此才是最好的选择,是所谓善之善者也。

一般而言,欲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要以己方强大的实力为基础的,当双方的实力对比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反差时,才会有不战而胜的效果。

当然,这种强大的实力不一定是完全体现在军事方面,而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


秒读世界


自古有“文武百官”,亦有”文韬武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文。


天宇大师兄


把谋略放在第一位,努力提升绝对实力,辅助谋略,用兵威压迫对手,威而不怒。


中外纵谈


就是没开战对手就认输了,也可以说对手机本不敢向你叫战!


才执


智谋精深,所虑因素非常周密,敌方或人心的变化均在掌握,如此可屈人之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