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尼布楚条约》中,曾经提到的以勒拿河为界线是真的吗?

我大清亡了啊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1709.82万平方公里,横跨欧洲和亚洲。不过作为欧洲国家的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只有约400万平方公里,亚洲部分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有三条由南向北最终汇入北冰洋的大河,西边的是鄂毕河,中间的是叶尼塞河,东边的是勒拿河。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最著名的河流是伏尔加河,但伏尔加河的长度(3692公里)在俄罗斯河流中的长度并不能排在第一位,勒拿河的长度要长于伏尔加河。

勒拿河发源于哪里呢?咱们对贝加尔湖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古称北海,就是苏武牧羊的地方。呈弯月状的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南部,蒙古正北方向。贝加尔湖西岸有沿湖山脉,勒拿河就发源于山的西麓,距离贝加尔湖只有10公里左右。勒拿河的源头划了一个弧形,然后呈西南——东北方向流淌,上游在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州境内。出了伊尔库茨克州之后,勒拿河进入俄罗斯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境内,之后再也没有进入第三个俄罗斯的省级行政区。
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值得一说,因为这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面积约310万平方公里,比印度还大。勒拿河进入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后,又划了一个巨大的弧形,萨哈(雅库特)共和国的首府是以“寒冷”闻名的雅库茨克,就位于勒拿河大转弯处的西岸。离开雅库茨克后,勒拿河在上扬斯克山脉以东的平原上肆意流淌,这里人口非常稀少。

勒拿河全长约4400公里,长度排名世界第九,而第十位就是黑龙江(河流,俄罗斯称阿穆尔河),流域面积约249万平方公里。勒拿河分为三个部分:源头至维季姆河入口处为上游,维季姆河口至阿尔丹河汇流处称为中游,以下至入海口处为下游。勒拿河的入海口面积非常巨大,形成一个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的鸟足状三角洲。
勒拿河距离我国并不算遥远,清朝称这条大河为列拿河。勒拿河与我国有关系吗?现在是没有什么关系了,但在清朝时,勒拿河却成了清朝与沙俄之间关于划界的重要谈判内容。

清朝起家于白山黑水之间,也就是我国的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外东北)。当清朝崛起时,沙俄就不断向西伯利亚扩张。早在后金皇太极天聪六年(明崇祯五年,1632年),沙俄就已扩张至勒拿河,修建了雅库茨克。沙俄把雅库茨克当成继续向东扩张的战略基地,这引起了清朝的强烈警惕,双方冲突不断。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被沙俄侵扰忍无可忍的康熙帝下令清军反击俄军,这就是著名的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对于清朝来说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沙俄此时已摸清了清朝的实力,再单纯以武力扩张是无法达到目的了,只好与清朝谈判划界,时间是1689年。

图-勒拿河三角洲
清朝派出的谈判代表是赫舍里-索额图,索额图的侄女孝诚仁皇后是太子胤礽的生母,是康熙朝前期名相。索额图在谈判桌与沙俄代表戈洛文针锋相对,谈判非常激烈。沙俄在雅克萨失败的情况下依然狮子大开口,要求以黑龙江(河流)为界,以南属清朝,以北属俄罗斯。如果按这个标准,清朝将失去由清朝实际控制的黑龙江(河流)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地盘,清朝当然不会接受。索喀图代表清朝说清俄的边界应该以列拿河(勒拿河)为界,河以东属清朝,河以西属沙俄。如上所述,沙俄已占据勒拿河以东大片地区,让他们吐出吃进嘴里的肥肉,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清朝刚打赢雅克萨之战,士气正盛,清朝有足够的底气在谈判桌上与沙俄抗衡,不接受就继续打。形势本来对清朝有利,但清朝的死敌准噶尔开始给清朝添乱,清朝只好分出一部分精力对付准噶尔,同时又担心沙俄会帮助准噶尔。在这种背景下,康熙帝给索喀图下令:可以对沙俄做出一定让步,初议时可以以尼布楚为界。如果沙俄要求过多,则退一步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沙俄代表戈洛文还想继续敲诈清朝,包括使用非和平手段。即使清朝面临准噶尔的压力,索额图的态度依然非常强硬,也做好了与沙俄作战的准备。在各种压力下,沙俄最终撑不住了,与清朝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咱们看地图都知道,沙俄与清朝中前期的边界以一个“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在乌第河以南,呈东、西狭长状。关于这个“尼布楚条约待议地区”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满文本的待议区并不是在乌第河以南,而是包括外兴安岭以北到勒拿河的广大地区。有学者认为满文本的待议区才是最接近《尼布楚条约》真相的,因为在沙俄与清朝签约第二年,也就是1690年,清朝军队还在勒拿河以南地区巡视。

经过清末的动荡,黑龙江(河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约100万平方公里的地盘被沙俄抢走,这使得我国距离勒拿河非常的遥远。

地图帝


《尼布楚条约》签订于1689年,是清王朝与沙皇俄国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因此又叫做《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此条约中,清朝和俄国正式划分了两国的东部边界,俄国承认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内、外东北地区都属于清朝。

不过,清政府最初提出的分界想法其实是沿着勒拿河(今俄罗斯联邦西伯利亚地区勒拿河)分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俄雅克萨之战后,形势对于清朝有利,于是清朝与俄国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了交涉,从而催生了《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公元1689年9月7日,清朝大臣索额图、佟国纲等与沙俄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涅尔琴斯克城)签订了有名的《尼布楚条约》。

不过,清朝最初提出的分界线是勒拿河,而非是《尼布楚条约》中规定的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一带。这份条约的内容是以满文、俄文和拉丁文三种形式签订的,分别保存在清朝和沙俄手中。

根据俄罗斯的历史记载,清朝代表索额图和佟国纲根据康熙皇帝的旨意,一开始提出了以勒拿河分界的想法,但遭到了俄国陆军大将戈洛文伯爵的严词拒绝。因为勒拿河是西伯利亚三大河流之一。如果按照清朝提出的分界主张,那么整个贝加尔湖以东和西伯利亚东部地区都应该划入清朝。

这样一来,沙俄帝国在贝加尔湖周边和黑龙江流域几十年的经营都将白干了。所以清朝和俄国代表僵持不下,几经磋商,各不相让。最后是清朝突然主动让步,而俄国也见好就收。最后,双方把边界线定在了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一带,这就是《尼布楚条约》里最终划定结果。

根据此条约,清朝与俄国的东部以“黑龙江的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为边界。南面属于清朝,而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地区属于俄国;两国的西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北面属俄国,南面属清朝。

这样一来,清朝希望沿着勒拿河分界的想法就破产了。因为《尼布楚条约》中所划定的边界线距离清朝最初期望的“沿着勒拿河分界”可谓相去甚远。清朝最终没能得到辽阔的远东地区(广袤的无人区),而俄国则通过条约的形式正式确立了对远东的主权。

清朝之所以会主动做出让步,其实是有原因的。当时,清王朝刚刚平定三藩之乱,而西北一直受到准噶尔汗国的入侵。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同时,准噶尔汗国已经入侵到内蒙,逼近京师。

康熙皇帝为了腾出手来对付准噶尔汗国,不得不对沙俄做出巨大的让步,勒令索额图等人见好就收,不要与沙俄过多纠缠。就在《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第二年,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乌兰布通之战爆发,康熙皇帝的亲舅舅、《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人之一的佟国纲就在此战中丧生,由此可见当时清朝处于内外交迫的境地。

沙俄方面则因为得到了远东地区,一时之间高兴得手舞足蹈,主动缓和与清朝的关系。在清朝与准噶尔汗国的乌兰布通之战(1690年)中,沙俄不仅没有出兵援助准噶尔汗国,而且与康熙皇帝达成了协议,没有兑现事先答应出售给准噶尔的3000支滑膛枪,作为对《尼布楚条约》的后续回应。


世界人文通史


明显是后人胡编的,连这点常识都没有。这些胡编者总是认为尼布楚条约割让了贝加尔湖,所以应该提出以勒拿河为界,这根本就是不靠谱的事。首先,尼布楚条约签订于1689年,这个时候喀尔喀蒙古(外蒙古)还不属于大清,那么外蒙古北面的贝加尔湖何来是大清的?外蒙古于1691年通过“多伦会盟”加盟大清的,这时候尼布楚条约已经于2年前签订完了,况且那个时候贝加尔湖属于布里亚特,布里亚特跟喀尔喀蒙古(外蒙古)不是一回事。中国人几乎都不知道什么是喀尔喀、什么是布里亚特,什么是鞑靼、什么是瓦剌,所以只要提到蒙古,都将这些混为一谈,因为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曾经属于大清,那么就认为沙俄拥有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就是侵略大清土地。沙俄于1631就开始经营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这还是明朝崇祯年代,五十八年以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大清拿什么去谈勒拿河?尼布楚条约签订两年后,喀尔喀蒙古(外蒙古)才加盟大清,所以,尼布楚条约是公平的条约,大清没有吃任何亏,希望不懂历史的人就不要篡改历史了。


星光卧心藏胆


众所周知,课本上一直都在强调《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平等条约,然而这个定论是否准确其实还是有待商榷的,毕竟如果真的了解《尼布楚条约》的整个签订背景及过程的话,就一定会对这个定论有所怀疑。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条约的最终版本里对清朝与沙俄的边界划分是这样的:

黑龙江之绰尔纳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外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

以上只是条约里关于国界划分的规定,这也是大家最关心的部分,《尼布楚条约》有拉丁文,俄文和满文三个版本,上面这个只是汉译的拉丁文版本,至于其他版本,除了个别山川河流的名称有所不同外毫无差异。

这里解释一下,格尔必齐河也就是额尔必齐河,是今天位于俄罗斯境内的石勒喀河左岸支流,石勒喀河向北汇入黑龙江,是黑龙江的北源,而额尔古纳河则是黑龙江的正源,也是如今中俄在内蒙古的边境。所以《尼布楚条约》的规定就很明显的确定了额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部边界,但乌第河地区是两国争议地区,关于乌第河地区的争议,当年的清朝是吃了大亏的,原因就是沙俄利用了清朝对两国之间的边境划分及国际法相关规定的尚不了解,因为不在本文谈论范围之内,所以表过不提。

但不管怎样,两国的边境划分还是以正式文件的方式确定了下来,这也保证了两国日后一百多年边境的相对稳定,从这方面讲,《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但为何很多人对该条约是否是一个平等条约的签订有所怀疑呢?我们继续来看。

前面说过,沙俄是一个对土地充满欲望的国家,所以从它还是一个莫斯科公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启了对土地的疯狂掠夺,到了十六世纪初,沙俄的领土已经扩张到了今天的勒拿河流域,勒拿河在哪儿,就在今天的贝加尔湖的西岸,勒拿河发源于此,之后流向东北,在今天俄罗斯萨哈共和国首府雅库茨克转向,然后向北流入北冰洋,勒拿河的具体流域图如下

通过图片,大家心中应该对勒拿河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小编为何要对勒拿河做一个这么详细的解释呢?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当初清朝与沙俄代表谈判的时候,清朝提出的最初两国边界就是贝加尔湖,勒拿河,各位试想一下,如果两国以此为界的话,那清朝的领土就远不止1300万平方公里,因为整个西伯利亚东部地区都将是清朝的领土,但沙俄肯定不会同意,为何呢,这就要提到第二原因了。

第二个原因是当初沙俄修建雅库茨克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在这里建立一个继续向东扩张,包括对当时我国外兴安岭地区以及东北地区侵占的后方基地,虽然沙俄暂时战败,但为长远计,他们绝对不能接受勒拿河成为两国边界,雅库茨克城成为两国的边境城市。

所以,清朝谈判代表索额图第一次提出的两国边境划分被沙俄果断拒绝了。

之后两国谈判代表继续就边界问题针锋相对,互相试探对方的底线,那么清朝的底线又或者说康熙的底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很清楚的,因为在索额图动身北上的时候,康熙就已经告知了索额图他的底线,那就是

今以尼布潮(楚)为界,则鄂(俄)罗斯遣使贸易无栖托之所,势难相通。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这就很清楚了,康熙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以尼布楚为界,如果沙俄还是不同意,我们就只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如果沙俄还是不同意,那就没必要谈了。

如今,小编不清楚索额图当初面对的谈判形势如何,但可以确定的是,索额图最终还是让步了,原本不属于沙俄的尼不楚地区成了沙俄领土,尼不楚位于石勒喀河与其支流的交汇处,前面提到过,石勒喀河是位于今天俄罗斯境内的黑龙江支流,随着《尼不楚条约》的签订,额尔古纳河以西的尼不楚地区就正式成了沙俄的领土,而这片领土原本应该属于清朝的。

至于索额图让步的原因,有传言说是当时协助索额图翻译的两名传教士张诚和徐日升向沙俄出卖了康熙的底线,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索额图的谈判从一开始就已经处于下风且注定会让步,至于这种传言究竟是不是真的,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了,为何呢?因为《尼不楚条约》签订一百六七十年后,沙俄撕毁了《尼布楚条约》,再次出兵东北及外兴安岭地区,最终通过《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迫使清廷割让了外兴安岭及库页岛所有领土,这时候,即便是平等的《尼布楚条约》又有什么意义呢?


咸鱼闲聊


当然真的不是真的。

作为教科书记载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长期以来一直是平等条约的典范,散发着互利共赢的光芒,尽管我国是实际上的受益者。

但随着时光的斗转星移,某些别有用心的砖家叫兽开始站在俄国角度大做文章甚至大放厥词,将《尼布楚条约》形容为堪比《南京条约》更早的不平等条约,并煞有介事地画出了清朝在《尼布楚条约》中失去的土地,说300万、500万甚至1000万甚至1200万平方公里的都有,反正睁眼说瞎话不用负法律责任,什么能让人亢奋说什么。

而反过来再看看明朝的“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与之一比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见了明朝都不好打招呼。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虽然明朝名将蓝玉在1392年降服了哈纳出后在法理上继承了元朝的辽阳行省,后明成祖朱棣于1411年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但这样的羁糜统治机构并没有实际主权,所谓的卫所也都是当地少数民族充任,是否臣服全看明朝国力。而即便如此,奴儿干都司也只存在了25年。剩下的时期,明朝统治力基本维持在东北南部地区,包括黑龙江流域甚至西伯利亚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真正意义上的化外之地。

直到1643年沙俄侵入黑龙江烧杀抢掠,1685年康熙皇帝着手反击沙俄,中原王朝才真正将统治力延伸到这里。

虽然两次雅克萨之战都大获全胜,但康熙掣肘于当时西北地区准噶尔汗国的巨大威胁,于是决定在东北边界问题上见好就收。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清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前后围城超过九9个月,俄军最终只剩下66人,最终迫使沙俄政府与清朝进行边界谈判。

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沙俄终于扭扭捏捏地派出以戈洛文为代表的使团前往尼布楚进行边界谈判。

关于边界谈判,虽然清朝代表团外交经验远不及沙俄,但仍做到了最大限度的据理力争并坚决维护主权。钦差大臣索额图除了对俄方代表戈洛文要求以黑龙江为界南北划分清俄边界的做法予以驳斥,还提出以贝加尔湖至勒拿河一线东西划分清俄边界,要求沙俄 退到勒拿河以西地区,这是清朝要求以勒拿河为界的历史出处。

但这个出处并不是领导康熙皇帝的指示,而是索额图的“以彼之道还彼之身”,既然沙俄能够狮子大开口,在打败仗的情况下都这么理直气壮地将边界划入清朝境内,那么作为胜利者的清朝有什么理由不以牙还牙,将边界也划到俄罗斯境内呢?况且当时的西伯利亚自古以来也不是沙俄的土地,出高价是为对方杀价留下足够空间,清朝和沙俄代表团都采用了同样的做法。

所以所谓的“以勒拿河为界”的说法,不是清朝的国家意志,而是谈判大臣索额图对沙俄方面的“回敬”,毕竟当时的清朝作为渔猎民族出身的农耕帝国,虽然重视东北权益,但对东北广大地区的地籍资料也是一片空白,所以在谈判中只能使用俄国提供的做过手脚的地图,陷入了巨大的被动。

而且因为清朝缺乏专业的外交翻译人才,所以只能指派葡萄牙裔传教士徐日升和法裔传教士张诚充当清朝代表团的翻译,而他们也吃里扒外地向戈洛文泄露了清朝大量的谈判底线,这让清朝损失了大量权益。

所以,技术上的短板已经注定了清朝不可能将勒拿河作为谈判底线。说难听点,当时的索额图根本就不知道勒拿河中下游的走向等一系列水文资料。虽然当时的沙俄也不甚清楚,但一系列猛烈的开拓必然比清朝更加熟悉西伯利亚,将边界划在这里既会给沙俄可趁之机,也会牵制清朝兵力,不符合清朝的根本利益。

所以清朝在尼布楚谈判中的真正底线是:

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为清朝之地,不能拱手送给俄国人。

而因为此时的沙俄勾结噶尔丹不断入侵喀尔喀蒙古,给清朝西北造成了巨大麻烦,于是急于确定东北边界的康熙不得不选择再度让步,从贝加尔湖退到尼布楚再退到额尔古纳河,最终在1689年9月7日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清朝对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领土的主权。

很多人将《尼布楚条约》视为清朝的所谓失败,根源在于他们将西伯利亚默认为清朝的土地,但实际上这是典型的强词夺理。虽然清朝作为渔猎民族出身相比于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有更靠北的生存范围,但外兴安岭以北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渔猎和游牧民族也不曾染指的化外之地,将其视为故土无疑是非常荒谬的。

在清朝,一个令所有人胆寒的刑罚即发配宁古塔,而这个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宁安市的地区,距离外兴安岭直线距离依旧超过800公里。让古人去征服西伯利亚,为何不扛着键盘包打天下?

所以,清朝在《尼布楚条约》中的胜利是显而易见的,既保全了龙兴之地,又换取了沙俄在蒙古问题上的短暂中立,对于清朝征服蒙古的百年大计而言是利大于弊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还是由于内部分争至使尼布楚条约没能以勒拿河为界。


Aaron858


不是的,

1690年清将领巴海曾带兵巡视外兴安岭和勒拿河以南地区, 并到雅库次克即俄东西伯利亚统治中心见戈罗文(《尼布楚条约》俄代表),面告其勒拿河与乌第河地区为大清国土,勿骚扰滋事。《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二三十年里,俄国人在此地区小心翼翼,17世纪末18世纪初,比利时人托马斯绘制的鞑靼地图表明勒拿河与今外兴安岭南支间东至大海的地区列为未定地区。


木易201601


这是毫无历史依据的编造,废话不说,请大家自己仔细看看史书记载,看看康熙皇帝的圣谕是怎么交代索额图的,索额图再怎么狮子大张口,能比康熙交代的远到哪里去?



史海老渔翁



一树梨花压海棠之


这个是索额图预先的计划,以以勒拿河和贝加尔湖为界,不过沙俄代表不同意,最后是以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反正这次谈判时,康熙正在全力搞定南方,北边不怎么上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