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司馬遷寫了《史記》,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以前的事情的?

傢俱幫幫棒


請問你是怎麼知道一百多年前的近代史的,怎麼知道五百年前的大明王朝的,怎麼知道一千年前的隋唐歷史的,怎麼知道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春秋戰國的,怎麼知道三千年前的商朝的。

很簡單就是因為史書,司馬遷不是第一個史官,也不是第一個記載歷史的,在他之前早就有史書了,我們小時候學過《將相和》的都知道,當時藺相如逼秦王擊缶,就給當時邊上的史官就說了記錄下某年某月秦王給趙王擊缶。可以看到在古代,一般都有專門記載歷史的史官的。所以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毫無疑問很多都是參考前面的史書的比如說司馬遷借鑑的就有《國語》,《秦記》、《楚漢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如果你有毅力你也可以整理之前全部的史書,重新編寫一部史書。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史記》記載的歷史確實太過遙遠了,從三皇五帝就開始記錄起了,那個時候已經是屬於上古傳說時代了,可信度並不高。但是《史記》記載的商周歷史還是很可信的。

司馬遷在編寫《史記》的時候用了14時間,他不光是取材於先前的史書,還有根據一些民間傳說記載的也有。但是司馬遷在記載《史記》 的時候如果有不同的說法的時候,他也是記錄了,以供後世自己來評斷。態度也是很嚴謹的。

對於遠古時期的傳說時代,司馬遷雖然借鑑了之前的史書,但是自己也是在民間考察了的,加以總結,然後去除一些無稽之談的,最後才整理出來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現在很多人懷疑《史記》,認為《史記》記載的,有可能是假的歷史。

之所以認為《史記》是假的歷史。一是因為《史記》所記載的內容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那是兩三千年前的事情了,司馬遷又是如何知道那時候的事情呢?二是秦始皇曾進行過“焚書坑儒”。當時李斯曾給秦始皇建議說:“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也就是說把除秦朝以外的歷史書都燒掉了。既然都燒掉了,自然就沒有了。三是項羽進入咸陽的時候,曾火燒阿旁宮。有可能燒掉了不到史書。

(司馬遷劇照)

既然如此,司馬遷又是從什麼地方獲得真實的史料來進行記載的呢?

就連魯迅稱頌《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有人認為這是《史記》違背歷史事實,更接近於文學作品的一種評價。

那麼,《史記》所記載的歷史,是不是歷史事實,有沒有胡編亂造的成分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清楚,司馬遷看的史書多不多?他能不能看到真實的史料?

其實,司馬遷看的史書是非常多的,他也看過不少真實的史料。有幾個證據可以證明。

一、秦始皇並未燒光所有書。

“焚書坑儒”只是李斯的一個建議,究竟這個建議是不是被秦始皇採納了,我們現在其實並不完全肯定。而且,就算把其它國家的史書給燒了,秦國的史書是保存下來了的。而秦國當年在史書記載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從呂不韋把很多讀書人找來,編寫《呂氏春秋》就可以看出來。同時,李斯只是建議燒掉諸侯國的史書,在諸侯國之前的,記載西周、商朝、夏朝,以及三皇五帝時期的史書,並沒有燒。而且,很有可能只是燒掉了民間的史書,朝廷中的史書並沒有燒掉。

(李斯劇照)

二、蕭何搶救了秦宮中的典籍。

史料上只是說項羽燒了阿旁宮,並沒有說他燒咸陽的其它宮殿。再說了,在劉邦打進咸陽的時候,蕭何已經把這些史料都搶救下來了。所以,就算項羽焚燒的不只是阿旁宮,還包括咸陽的其它宮殿,也沒有燒書。

三、司馬遷能讀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其出生了史官世家。雖然是不是出生於史官世家,還有不少爭論。不過,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確確實實是漢朝的太史令。他的工作,就是為國家修史。當司馬遷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是太史令了,這樣的條件,讓司馬遷能夠讀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馬遷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時候最多的。

(蕭何劇照)

四、司馬遷曾遊歷全國收集史料。

司馬談不但讓司馬遷讀了皇宮中可能讀到的所有書,而且還讓他去全國遊歷。

司馬遷去全國遊歷,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穫。

一是他了解到了歷史上所發生事件的地理面貌。古代和現在不同,現在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我們很難感受了在這塊土地上歷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司馬遷能夠體會那些歷史事件的所有場景和麵貌。這讓他在寫的時候,具有足夠的真實性。

二是司馬遷在這次遊歷中,獲得了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各種史料。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把民間所有的書都燒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書偷藏了起來。有不少人知識分子跑去當隱士,同時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張良兵法的那個黃石公,就是這樣的一個隱士。而司馬遷在遊歷全國中,有不少這樣的收穫。

三是司馬遷收集了不少民間傳說。這些民間傳說,也許並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記載下來的,但是並不表明它就沒有史料價值。實際上,民間往往更能夠聽到真實的聲音。司馬遷通過這些真實的聲音,印證史料,他得到的結果更有說服力。

五、司馬遷曾拜一流的學者為師。

司馬遷曾拜過董仲舒、孔安國這樣的一流學者為師。他不但從這些學者那裡獲得了不少有用的史料,更重要的是,他樹立起了一種正確的史學價值觀。這種史學價值觀,讓他在進行史學創作的時候,能夠努力追求“微言大義”,表達對國家興亡更替最正能量的理解。這種理解,也為後世所有的史官所接受和推崇。

所以,儘管司馬遷生活在三千年後,儘管他能獲得的信息,並不是很完善。但是,他肯定是那個時代,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最多的一個。他所寫出的《史記》,也是最接近於歷史真實的。

(參考資料:《史記》《尚書》《左傳》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史記》是從黃帝時期的歷史開始記載的,按照現在的推算,黃帝是公元前27世紀-公元前26世紀的人,司馬遷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那麼他是怎麼知道2500年前發生過的事情呢?

對於司馬遷來說,最困難的兩件事情,第一,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時期的歷史太久遠,很多歷史記載得斷斷續續,甚至不乏有口耳相傳留下來的故事,真實性很成問題;第二,很多史書,古籍損毀嚴重,特別是秦始皇聽了李斯的建議之後,焚書坑儒,也造成了大量史書的損毀,資料殘缺也給司馬遷編寫《史記》留下了諸多難題。

我們先來看看司馬遷的一些經歷,司馬遷的父親是司馬談,司馬談在朝中任職太史令,太史令的工作一個是負責起草文書,另外要記載歷史事件,編寫史書,同時他們還負責管理國家的典籍。司馬遷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好的史學啟蒙,要了解歷史,寫一部史書必然需要大量閱讀歷史相關的典籍,司馬遷在這之後也擔任了太史令,這給了他機會閱讀史書,豐富自己的知識。

司馬遷在青年時期開始外出遊歷,在這期間他遊歷很多名山大川,歷史古蹟,也和百姓們一起生活勞作,這豐富了司馬遷的人生閱歷,不排除在他四處遊歷時,也從各地聽到了不少的野史傳說,雖然野史的可信度要低很多,但是從某些方面來說,也能對一些歷史事件側面印證。

另外焚書坑儒,很多人認為這個事件幾乎把秦朝以前的典籍全部焚燬了,這其實並不正確,焚書焚的主要是《尚書》,《詩經》,《道經》。而《秦紀》、醫藥、占卜、農家經典、諸子和歷史古籍並不再焚書的範圍之內,焚書坑儒的主要目是為了思想統一,而不是讓文化斷層,所以除了歌頌古代那些聖賢君王的書籍被焚燬了,其他的歷史相關的書籍大多還是保存了下來。

在當時要求民間將這些書籍上交官府,如果沒有上交被查出來,會被處黥刑並罰苦役四年,但是這並不代表民間就沒有人敢藏書了,秦朝滅亡後漢朝建立,這一部分文書再被官方收錄也很正常,而這些書籍都可以成為司馬遷編寫《史記》的參考。

所以司馬遷在編寫史記時,雖然離三皇五帝時期,乃至夏朝,商朝已經過去了很久,但是他作為太史令,完全可以查閱各類典籍來為編寫做參考的,另外雖然在了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些典籍被毀的事件,但是除了部分文獻被毀,很多典籍也還是被保存了下了,並沒有徹底的消失,通過這些典籍司馬遷也可以瞭解幾千年前發生過的事情。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原本是西漢的太史令,後來因為為李陵辯護,受了宮刑,隨後任中書令,再到後來完成了《史記》的後續編寫工作。

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是西漢漢武帝的時候,但是他寫的史記。包括了很多之前的朝代,甚至連沒有文字的朝代,他也寫上了,那麼他是怎麼知道幾千年前的事情了?

原因一、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史官制度。

其實中國的社會和西方的世界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是特別重視歷史傳承的,有部落首領和帝王開始就有史的時光,來寫文字流轉記,沒有文字的6時候,都是口口相傳的,大家可以看到歷史的史字,就是一個人頂著一張大嘴。有文字之後,就留下了各種典籍。

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有一件青銅器名字叫“作冊般黿”的青銅器,上有銘文四行三十三字,記錄了丙申日商王至洹水,以箭射河中黿的事。銘文中提到的“作冊”又叫作“史”,就是商代設置的史官。“史”在商早期是駐守在外的武官,後來成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記事。

西周、春秋時設置“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以及編寫史書,還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等。周代的史官分為左史和右史,左史記動,右史記言。秦漢時設太史令,秦漢的史官地位比起商周時期要低了很多。司馬遷及他的父親司馬談都做過西漢的太史令。

商代設“史”,周繼承,秦漢繼續,從這個制度來看,司馬遷創作史記之前,前代史官們對於史事的記載應當是積累豐厚,“前人之述備矣”這給了司馬遷很豐富的取材線索。

二、司馬遷的家世基礎,以及他讀到皇家所有典籍。

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其出生了史官世家。

司馬遷的先祖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也就是掌管觀測天象,周室時又為太史以修史事,父親司馬談也是西漢史學家,這樣的史學世家免不了有代代相傳的“青箱學”,這也是幫助司馬遷了解前代史事的獨特而重要的途徑。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雖然不是《史記》的作者,但是為《史記》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司馬談自己就一直想寫通史,很早就開始做積累。當司馬遷出生的時候,他父親就已經是太史令了,這樣的條件,讓司馬遷能夠讀到皇室的所有典籍。所以,司馬遷所掌握的史料,肯定是那時候最多的。

三、司馬遷曾遊歷全國收集史料。

司馬談不但讓司馬遷讀了皇宮中可能讀到的所有書,而且還讓他去全國遊歷。在《史記》裡多處能看到司馬遷講起自己遊歷所至之處。比如《史記·五帝本紀》

“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至長老皆名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

像這樣的記載在史記裡有很多,說明司馬遷為了寫史書幾乎可以說是遊遍天下,並有意地去觀風問俗。司馬遷去全國遊歷,他至少有三方面的收穫。

一是他了解到了歷史上所發生事件的地理面貌。

古代和現在不同,現在由於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我們很難感受了在這塊土地上歷史事件的原貌。但是古代的地理地貌幾乎沒有什麼改變。因此,司馬遷能夠體會那些歷史事件的所有場景和麵貌。這讓他在寫的時候,具有足夠的真實性。

二是司馬遷在這次遊歷中,獲得了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各種史料。

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把民間所有的書都燒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書偷藏了起來。有不少人知識分子跑去當隱士,同時藏起了那些史料典籍。教張良兵法的那個黃石公,就是這樣的一個隱士。而司馬遷在遊歷全國中,有不少這樣的收穫。

三是司馬遷收集了不少民間傳說。

這些民間傳說,也許並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記載下來的,但是並不表明它就沒有史料價值。實際上,民間往往更能夠聽到真實的聲音。司馬遷通過這些真實的聲音,印證史料,他得到的結果更有說服力。

司馬遷在這次遊歷中,獲得了許多流傳於民間的各種史料。秦始皇焚書坑儒,並沒有把民間所有的書都燒光,有非常多的人把那些書偷藏了起來。

概括起來說,司馬遷寫通史,上下三千年,所記事得到的途徑也無非就是:所見、所聽、所聞這幾種。

司馬遷還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寫法,在史記這本書中,記載了帝王天子一級人物,有12本紀,世家諸侯王一級的人物,有34家,肯定了農民起義推翻暴政的正當性,把項羽當成帝王一級的人物來記錄,所以有了項羽本紀,把陳勝作為諸侯一級的人物來歌頌,所以有了陳涉世家。

總結:司馬遷寫史記,前前後後一共是14年的時間 ,最後整整52萬字,一部論語大約是不到1.6萬字,一部孟子是不到3萬字,這部史記字數相當於32部論語,17部孟子,真的是字字看來皆是血!中國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3000年多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歷史財富。


路之意


司馬遷不是全知全能的天神,他當然不知道幾千年前的事;其實就算是幾十年前的事,他也不一定都曉得——

司馬遷編寫《史記》,靠的是各種古代遺存簡牘、漢朝政府檔案、見聞和個人遊歷。

司馬遷在編寫三皇五帝的歷史時,依靠的材料如下:

餘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鹹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為世表。

總結而言:

《諜記》、《五帝系諜》、《尚書》等等,都是司馬遷使用的材料。正如《索引》有云:

大戴禮有五帝德及帝系篇,蓋太史公取此二篇之諜及尚書,集而紀黃帝以來為系表也。

因此——

為什麼會有人懷疑夏朝是否存在呢?

為什麼會有人質疑三皇五帝的歷史呢?

從根本原因來說,這些古史除了後世遺存的文獻,缺少證明其存在的客觀證據。

像是夏朝,至少在甲骨文中就沒有看到“夏”這個字,我們就不能將那個時期出土的文物定為夏。

這就構成一個史學理論的問題:

後人編寫的史書、史著到底是對過去的還原,還是對過去的一套建構敘事呢?


HuiNanHistory


我讀過公羊壽/胡毋生的《春秋公羊傳》,和呂伯高《春秋穀梁傳》,裡面記載的亂倫通姦事情極少,除了齊襄公與齊文姜。而司馬遷史記裡充斥著亂倫通姦。司馬遷偽造亂倫通姦以為別人不知道。

別人胡毋生,公羊壽,瑕江公,蔡千秋,呂伯高,魯申公是響噹噹的春秋史學家,比你司馬遷研究春秋歷史強十倍,什麼春秋時期的史書沒看過,一看史記的記載春秋時期亂倫通姦事件多半造假。從司馬遷偽造衛宣公殺害兒子事件,在史記裡大量偽造亂倫通姦其他歷史事件,可以看出司馬遷性格如禽獸畜牲,甚至禽獸不如,根本不是一個人,一肚子男盜女娼。 

 有人說也許司馬遷史記參考了左丘明《左傳》,如果在公羊壽,胡毋生,呂伯高,魯申公,蔡千秋之前真有左丘明《左傳》存在,那麼他們這些著名的史學家難道不會把《左傳》內容寫進《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裡,難道他們就不會閱讀《左傳》。所以一看現在的《左傳》就是偽書。

司馬遷偽造的舜的事件:司馬遷對所謂古代皇帝舜的描述,舜或者是後人給他取的名字,先不說有沒有舜這個人。按照司馬遷所描述,舜距離司馬遷出生大概2000前。司馬遷把舜的父親弟弟謀害舜的細節寫得非常仔細。

這就讓人產生懷疑,2000前那麼遙遠的事情,你司馬遷會了解的那麼詳細,你司馬遷連舜的父親弟弟謀害舜的細節你都瞭如直掌?明眼人一看,這不過是司馬遷胡編亂造的,或道聽途說的偽故事。  

舜那時候甚至連成形統一的文字都沒有,很難想象,在哪個交通落後,信息傳輸閉塞,沒有成形文字的時代,舜的父親弟弟謀害舜的細節這樣的事情司馬遷會知道。所以明眼人一看,這不過是司馬遷胡編亂造的,或道聽途說的偽故事。  通過司馬遷對所謂古代皇帝舜的描述中胡編亂造,可以看出司馬遷在史記中弄虛作假。東漢文學家王充質疑司馬遷史記真實性是完全有道理的。


新加坡負十四


這個問題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第一,史家制度;第二,司馬遷的家世;第三,司馬遷的個人意願。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史官制度。比如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有一件青銅器名字叫“作冊般黿”的青銅器,上有銘文四行三十三字,記錄了丙申日商王至洹水,以箭射河中黿的事。銘文中提到的“作冊”又叫作“史”,就是商代設置的史官。“史”在商早期是駐守在外的武官,後來成為在王左右的史官,掌管祭祀和記事。

西周、春秋時設置“太史”,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以及編寫史書,還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等。周代的史官分為左史和右史,左史記動,右史記言。秦漢時設太史令,秦漢的史官地位比起商周時期要低了很多。司馬遷及他的父親司馬談都做過西漢的太史令。商代設“史”,周繼承,秦漢繼續,從這個制度來看,司馬遷創作史記之前,前代史官們對於史事的記載應當是積累豐厚,“前人之述備矣”這給了司馬遷很豐富的取材線索。

史馬遷之所以能寫出《史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學淵源。司馬遷的先祖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也就是掌管觀測天象,周室時又為太史以修史事,父親司馬談也是西漢史學家,這樣的史學世家免不了有代代相傳的“青箱學”,這也是幫助司馬遷了解前代史事的獨特而重要的途徑。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雖然不是《史記》的作者,但是為《史記》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司馬談自己就一直想寫通史,很早就開始做積累。司馬談做太史令時得以閱讀國家級的藏書,從這些藏書裡司馬談也收集了大量資料,為寫作通史做準備,只可惜卒而未成。司馬談在臨終前把自己的所有積累都傳給了兒子司馬遷,遺囑他一定要繼先祖之業,寫作通史。

司馬遷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在父親的指導下遍觀史書。除了能繼承家學,司馬遷還有一段重要的經歷就是遊歷天下。在《史記》裡多處能看到司馬遷講起自己遊歷所至之處。比如《史記·五帝本紀》“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至長老皆名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像這樣的記載在史記裡有很多,說明司馬遷為了寫史書幾乎可以說是遊遍天下,並有意地去觀風問俗。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呢?可以搜求民間傳說,也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野史”。

所謂野史,是指野之人編輯,往往是不便於正史所載的一些事,流傳於民間,文風也可能俗而不雅。司馬遷的遊歷所訪到的正是這樣一些史事。作為一個世家出身的史學家,如此潛心走訪,也正說明司馬遷的史學觀很寬容,能夠將正史和野史互相佐證。

概括起來說,司馬遷寫通史,上下三千年,所記事得到的途徑也無非就是:所見、所聽、所聞這幾種。


沅汰


當然不是司馬遷本人杜撰出來的,只要瞭解了司馬遷的生平,就可以大概知道他為什麼能寫出居《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遊歷天下提供素材

司馬遷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武帝時期的太史令,世代在宮廷中掌管祭祀、禮儀和國家圖書館。司馬遷出生後在父親看來也應該做史官,繼承家族的傳統行業。

所以,司馬遷從小就被父親按照這各方向培養。

司馬遷十歲時已能可以誦讀《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典籍,後來20歲的時候又在父親的指示下遍訪河山去搜集遺聞古事,網羅歷史舊聞。司馬遷花了幾年的時候遊歷了漢帝國的角角落落,收集的歷史舊事記成了堆積如山的竹簡上,用幾輛牛車運回了長安。可以說這幾年的遊歷生涯,給司馬遷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回到長安後,司馬遷做了郎中,這是一個皇帝身邊的文官,類似皇帝的顧問。20多歲做到皇帝的顧問,除了司馬遷家族顯赫的原因,還有就是司馬遷本人的學識一定得到漢武帝的認可。

公元前110年春,漢武帝東巡渤海,返回途中要到泰山行封禪大典。再去泰山的路上,司馬遷的父親病倒了,病重中的父親叫來司馬遷,對司馬遷說咱們祖上世代為史官,著史立說是主業,這個家族的傳統萬不可斷送在自己這一代,千叮嚀萬囑咐,讓司馬遷一定去做太史令,繼承祖先遺志。

父親死後,司馬遷放棄了郎中一職,頂替父親做了太史令。

國家圖書館和專業團隊提供支持

可以說太史令的職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

太史令是做什麼的,記載史事,編寫史書,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曆法、祭祀等。也就是說不但掌管國家圖書館,還有未國家前朝修史的職責。

漢朝時期沒有紙,文字一般都寫在竹簡或者帛上,非常貴重。所以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有大量藏書的,天下的書一般都是掌握在國家的手中,國家也會定期到民間收書,抄寫後保存在國家圖書館裡。也就是說,司馬遷幾乎有全國的書籍讓他參考去寫史書。

後來司馬遷因為為李凌辯護惹怒漢武帝受到宮刑,面對這一奇恥大辱司馬遷選擇完成《史記》,可以說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命,也為了發揚家族的榮光。當然,司馬遷在寫《史記》的過程中得到了漢武帝的大力支持,國家圖書館為他開放,還給他成立了一個專業的團隊。所以,《史記》並不是司馬遷一個人獨立完成的,而是一個團隊為他蒐集素材,最後由司馬遷主筆,或者審閱後完成的。

很多歷史聽別人講述

當然,《史記》中的故事存在很多前朝沒有記載的。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司馬遷蒐集而來,或者聽別人講述的。

我舉一個例子:

《史記·項羽本紀》,大家在中學的時候都讀過《鴻門宴》,後來也通過其他途徑知道了項羽很多故事,甚至連項羽臨死之前說的話都記載了下來,這些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呢?

項羽臨死之前總共說了下面幾句話:

項羽逃到烏江邊,身邊28個從垓下突圍出來的部下勸他坐船渡江,再圖未來。項羽說: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然後又對划船前來營救他的烏江亭長說:

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最後,項羽面對尾追過來的漢軍,認出其中一將,這人名叫呂馬童,原先是項羽的部下,後來投降了劉邦。項羽對他說: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意思就是,我做個人情把我的頭顱送給你,你去換取千兩黃金,萬戶侯的爵位吧。然後項羽自刎而死。

很多人會問,楚漢爭霸項羽自刎的時候是公元前202年,離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差不多有100年了,這些細節,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

答案就是聽別人講的,聽誰講的呢?就是這個呂馬童的後人。原來,司馬遷的女兒嫁給了呂馬童的五世孫,司馬遷是聽自己的女婿或者親家公講的。呂家代代口傳了項羽這段歷史,講給了司馬遷聽,應該大岔不岔。

同樣我們可以推測,還有其他的史記故事,也是聽別人講的。

也有好一些是根據傳說推測杜撰的

周朝時期已經有了文字,會有一些歷史的記載。包括後面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帝國時期,其實離司馬遷生活的西漢也不是太遙遠,還有口述歷史。

那麼,文字出現前的遠古時期的事情,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的呢?比如堯舜禹時期。

這個也只能是司馬遷根據傳說,經過自己的推測、分析去寫的,也不排除有一些事情是司馬遷杜撰,或者經過文學加工的。所以,從考古學上講,這些歷史沒有得到考古的驗證,是不可信的。

當然,《史記》中講的故事對我們而言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大部分可信,少部分將信將疑,還有少部分就看看而已,完全不可信。

《史記》的最大價值,是為我們這些後人留下了中國1000多年的主要歷史脈絡。所以才雄踞《二十四史》之首。


拂沙讀書


司馬遷是怎麼知道幾千年前事情的?這個問題有趣了。話說一兒子因歷史考試考得很糟糕,非常擔心回家後挨扁,不料回家後,他那位可愛的具有西方思維的母親卻對他大加安慰:可憐的孩子,不是你的錯!那些事情都發生在你出生前,你怎麼能知道呢?

中國社會跟西方世界有很大不同,就是特別重視歷史傳承,自有部落首領、帝王始,便有世襲史官傳史留紀。沒有文字時,由史官世代口口相傳,“史”字就是一個人頂著一張大口,是為史;有文字後,更留下了卷帙浩瀚的各種典籍。

這些史官忠於職守,秉筆直書,仗義執言。春秋齊國時一個臣子崔杼弒君,召來史官太史伯,拿著劍逼迫其記載國君是因暴病而亡,而太史伯不為所動,記下了:夏五月,崔杼弒君,幾個大字。崔杼殺了太史伯,又召來其二弟,太史仲亦不為所動,仍記下了上面同樣的幾個字。崔杼殺了太史仲,又召來其三弟太史叔,太史叔毫無所懼,仍舊秉筆直書,崔杼將太史叔碎屍萬段,可同樣沒有逃脫弒君罵名。齊國另一史官南史氏聽說了太史氏三兄弟相繼被殺,便抱著簡策跑來欲前仆後繼,見到史冊記載的仍是崔杼弒君後,才滿意而去,並將這件事完整的記錄了下來,流傳至今。

司馬遷出自於世代史官之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僅收集了大量史料,而且遊歷了神州各地名勝,實地考察。並採取了一整套鑑別信史的方法,即所謂孤證不採。以公元前841年為界,之後的歷史因有各方面的史實相互印證,是為信史;以前的歷史,因證據不足,不能形成交叉印證,是為傳說。雖是傳說,由於採史嚴格,仍具極大的真實性,如商代各王年表,已被甲骨文發掘研究完全證實。

司馬遷還開創了紀傳體通史書寫方法。《史記》中的本紀,記錄帝王天子一級人物,有十二本紀;世家,記錄諸侯王一級人物,有三十世家。肯定了農民起義推翻暴政的正當性,把項羽當作帝王一級人物記錄,所以有了《項羽本紀》;把陳勝作為諸侯一級人物歌頌,所以有了《陳涉世家》。為重要人物,也為普通人出生的優秀人物立傳,有七十列傳;十表,記錄歷年大事年表。《史記》記錄了中國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黃初四年三千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富貴的歷史財富。


雲卷飛山


謝謝你的提問。假如今天要你參加《中國通史》的寫作,你怎麼辦?你怎麼知道幾千年的事?非常簡單,有《史記》做參考。

當然,我們今天寫歷史,除了參考《史記》,還要增加考古新發現的研究,來佐證《史記》記載是不是真實、準確。

司馬遷也一樣,他寫歷史,自己經歷的有多少呢?無非就是漢武帝的那些年,也沒有寫到漢武帝的最後。

個人的親身經歷,永遠不足以撰寫幾千年對歷史。

不過,我要糾正一下,從漢武帝時代算起的歷史,可沒有幾千年,起碼文字歷史沒有兩千年。

司馬遷記載的三皇五帝,基本屬於傳說。

中國比較可信的歷史,只能是從商朝晚期到周朝開始。

因為,中國文字的實際使用,最早也就是西周之初。

所以,西周以前的歷史,傳說的成分很大。

那麼,傳說就不可信嗎?那也要做具體分析。

首先,距離西周比較近的五六百年的傳說,應該比較可信,五六百年以上,就不好說了。

但是,這些傳說在司馬遷時代,已經成為文字記載下來的文獻了,所以,也是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至於西周以後的歷史,由於文字普及進一步發展,所以,文字記錄就正常延續下來了。

春秋時期有私人著書,也有官方著書。戰國延續了這個傳統。

秦始皇統一中國,各國的歷史都集中於國家圖書館。

漢代繼承了國家圖書館的制度。

司馬遷是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父親司馬談是中央史官,按照當時的制度,父親做什麼工作,兒子如果能夠勝任,就繼續父親的工作。

司馬遷繼承了父親的職務和工作。

中央史館的資料是最豐富、全面的。但是,歷史由於記載的複雜性,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

怎麼辦?也非常簡單,調查研究呀!所以,司馬遷,對已經記載的歷史,也做過調查研究的工作。

有了調查研究做基礎,寫作歷史就會更有底氣。

司馬遷對秦始皇時代,就做過調查研究。相當於我們今天考察抗日戰爭時代。

你看,歷史學家要知道幾千年的歷史,也沒有那麼難,但是,也非常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