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哪個更經典?

李翔


當然是雍正王朝更經典啊,我們不說裡面的權謀,也不說道具,演員,拍攝手法,單就提出最無關緊要的食物一塊,就相當經典!

作為一名資深吃貨,平時在研究《雍正王朝》的時候,關注點除了權謀以外,更多的就是食物了。

實際上,這部劇隱藏了一條暗線,不是別的,正是美食!

為什麼《雍正王朝》這部劇被稱為神劇,為什麼他比《康熙王朝》經典,就在於它的每個細節都值得推敲,今天我們就換一種角度,不講權謀,不講帝術,單講一下劇中的美食:

一、冰鎮西瓜和米粥

該劇第一個登場的食物,很常見,又很稀奇,所謂的常見是指大家都見過,也都吃過,所謂的稀奇,是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很稀奇。

這就是冰鎮西瓜,出現在老八胤禩府上,南方賑災前線,老四胤禛火急火燎地籌錢。遠在京城的八爺府,卻眾人圍坐一起,大夏天,吃著冰鎮西瓜,兩者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

既然是賑災,那就得搭建粥棚,施捨食物,所謂的食物,就是最常見的大米、玉米、小米粥。面對各級官員的剋扣賑災糧,田文鏡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確保災民領到的粥,插上筷子而不倒。

就是這種最普通的食物,也堅持不了幾天,這也是老四胤禛前來賑災的主要目的之一。一方萬般阻攔,另一方又絞盡腦汁,鬥智鬥勇,最終老四胤禛給災民爭取來了米粥。

二、小點心和薩琪瑪

老四胤禛下揚州賑災,收了幾個小叫花子,其中最機靈的當屬李衛!

田文鏡施粥有道,李衛屁顛屁顛過來報喜:

“吃了粥的災民都說,二位主子是救命的活菩薩!”

老十三胤祥一高興,賞了李衛兩碟點心,李衛伸手就抓,被老四胤禛訓斥,以後要洗洗爪子再吃。仔細觀察了一下這兩碟點心,很面熟,可惜說不上名字來。

遠在京城的太子胤礽,卻在康熙帝面前說著老四胤禛的壞話,說老四胤禛賑災的手段過於奸詐了一些,弄得康熙帝一臉的不耐煩,愣了幾秒後,說了一句:

“那個天津桂順齋進上來的薩琪瑪,用的是真狗奶子加蜂蜜,和御膳房做得不一樣……”

這個真狗奶子,其實是指野生枸杞,跟御膳房不一樣,是指民間做法。康熙帝這番言論,就是暗示太子胤礽,老四胤禛的做法就像這薩琪瑪,用的民間做法,好吃!

三、酒席,又是酒席

全劇擺酒席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是擺了酒,不管是誰擺的,一準沒好事!

老四胤禛在賑災前線的揚州擺了酒席,宴請當地的官員和富紳,大門一關,錢不掏,誰也走不了,最終這些人不得不掏錢出來,賑災取得圓滿成功。

回京之後,京城的官員也在城門口擺了酒席,要請老四胤禛吃飯,席間說盡了奉承之話,這使得老四胤禛提高了警惕,沒敢吃。

進了宮,李德全帶著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直奔御膳房,老四胤禛不解,李德全解釋道:

“二位爺不是還沒吃飯嘛,皇上褒獎,特地賜了一席御膳!”

聽了此話的老四胤禛,冷汗都下來了,好險好險,幸虧剛才沒吃那“鴻門宴”!

老四胤禛警惕性超級強,但其他皇子們就不行了,燒燬百官行述的那晚,不就是老四胤禛宴請眾位兄弟嗎?

再到後來年羹堯宴請自己的“年選”官員,也是酒席,這些人最後的下場如何,不用我說了吧?

四、面片兒,還是面片兒

張五哥被劉八女欺騙,頂了死罪,阿蘭連夜跑到老十三胤祥府上求助,老十三胤祥端給她一碗麵片兒。

狼吞虎嚥之後,阿蘭就對老十三胤祥託付了終身,至死不渝……

康熙帝駕崩之後,老十四胤禵從西北趕回來奔喪,半路上救了一個女子,靠的是一碗麵糊。

後來的雍正帝從老十四胤禵身邊搶來了這個喬引娣,一開始喬引娣是百般不願意。後來經過雍正帝的逐漸感化,兩個人也走到了一起,標誌性事件就是喬引娣親手給生病的雍正帝做了一碗麵片兒。

喬引娣講:

“我們家鄉要生病才有這個吃。”

雍正帝一口氣吃完了面片兒,不懷好意地說了一句:

“看來我這個病,得的還值啊!”

五、鹿血、奶和茶

熱河狩獵之夜,康熙帝打算重振雄風,御駕親征,怎奈身體不支,於是打算弄碗鹿血,喝了再戰。誰曾想,就遇到了太子胤礽跟鄭春華鬼混之事,一怒之下,康熙帝要撤掉太子胤礽。

後來也確實是撤掉了太子胤礽,太子之位也就空虛了,於是讓大家舉薦新太子。

上書房三位大臣意見並不統一,佟國維跟馬齊,自從康熙帝說了“江湖術士的話有時候也能代表民意”之後,倆人開始全身心投入到支持老八胤禩的陣營。

面對張廷玉的不肯表態,佟國維端著一碗奶子給張廷玉,張廷玉嫌味大,不肯喝,於是佟國維就跟馬齊一起喝:

“今兒茶房奶子沏的不錯,趕快趁熱喝了吧,一會兒涼了,再喝那味可就兩樣了!”

這句話就是說給張廷玉聽得,現在不往八爺這邊靠攏,等人家真當了太子,你再想巴結,門都沒啦!

茶出現的就太多了,印象最深的就是圖裡琛到江蘇,告訴李衛,弘曆有危險,隨手就把桌上的茶給喝光了,還有老四胤禛渴的厲害,對著壺嘴就喝上了,這才是喝的最佳闡述。

六、皇宴火鍋

康熙帝和雍正帝都曾經單獨宴請過一名大臣,康熙帝請的是佟國維,雍正帝請的是年羹堯:

康熙帝請佟國維吃飯,可以說是極盡奢華,所有的盆盆碟碟都是銀器。目測有燉雞加鵪鶉蛋,有扇貝,有松鼠魚,有鮑魚,就看出這麼多,其他的別說吃了,見都沒講過,聽也沒聽過。

席間,康熙帝送給佟國維一副老花鏡,諷刺他老眼昏花,選老八胤禩就是看走眼啦!而佟國維回去後,還笑話康熙帝,說道,老臣雖然年老,但不眼花啊,後來就有了隆科多狀告佟國維的事……

雍正帝請年羹堯吃飯時,就沒有這麼奢華了,請的是火鍋,桌子上的六個小菜,目測有豆腐,有胡蘿蔔絲,有玉米粒和毛豆等。

年羹堯見到伙食有點詫異,提到皇上的膳食怎麼還這麼素儉?

隨後,雍正帝就對年羹堯提出了三個請求,包括消減軍隊人數、減少軍費開支、推行火耗歸公等,結果被年羹堯一一拒絕。

同樣是皇帝,同樣兩次宴請,同樣都有訴求,一個是背後擺了一道,一個是明著拒絕,嗚呼哀哉。

七、小炒肉和白菜心

年羹堯拒絕了雍正帝的三個請求,也就等於跟新政宣戰,無奈之下,雍正帝派去了孫嘉誠。誰知孫嘉誠竟然被年羹堯給殺了,雍正帝忍無可忍,把年羹堯貶為杭州將軍。

隨後就出現了一群士兵追趕一頭豬,邊追邊打,打到最後,從豬的脊樑背割下一條肉。旁人不解,有士兵就解釋了,這只是年大將軍的一道平常菜,豬殺了就是死肉,活著割肉,那叫活肉,打豬是為了讓血液都聚集到脊樑背,這樣的肉才好吃。

隨後又見一個士兵剝白菜,一整顆大白菜,最後就剩下一個芯……

雍正帝的節儉跟年羹堯的奢侈,形成了鮮明地對比,正所謂物極必反,一個人走到了食物鏈頂端,也就離死不遠了。

臨死前的年羹堯,再也吃不到小炒肉和白菜心了,能吃到的只剩小翠做的幾個小菜。

八、饅頭和米飯

吃饅頭這個鏡頭髮生在喬引娣被雍正帝拉到身邊之後,一個太監小總管在那裡吃一口肉,就一口饅頭,饞的秦順兒在那裡直咽口水。

之所以他沒得吃,就是因為喬引娣也沒有吃飯……

實際上,太監小總管吃的是胙肉,半生不熟還不帶鹽的,往往是祭祀用的,一般人很難嚥下去,由此可見,秦順兒有多可憐。

最後喬引娣被秦順兒的哭所感動,也擔心自己餓死連著兩條命,一條秦順兒,一條十四爺,於是倆人一起吃了點心,沒錯,就是老式點心。

最後便是雍正帝請曾靜吃飯了,吃的很普通,就是米飯,還有一碗紫菜蛋湯,和一盤炒芹菜。

一頓最普通的飯,收服了曾靜的心,也收服了喬引娣的心……

看了沒,整部劇這麼多吃飯的地方,每一次都飽含寓意,說《雍正王朝》是神劇,名不虛傳吧?


楊角風發作


兩部都是好劇,《康熙王朝》大氣迴腸,看著過癮,《雍正王朝》厚重悠長,讓人回味。但是相對而言,《康熙王朝》比《雍正王朝》略遜一點。

從主要演員表現來說,《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好了很多。《雍正王朝》包括演康熙的焦晃、雍正的唐國強、太子的徐敏、八阿哥的王繪春、十三阿哥的王輝,還包括其它皇子,個個都是戲骨。此外,佟國維、張廷玉、李衛、杜志國等角色的演員都極為出彩。

《雍正王朝》演員雖然都是戲骨,但是不搶戲。當然,焦晃絕對是當得起康熙的角色,有他坐鎮,下面各號人馬各司其職,從不越位。所以說本劇的演員表現精彩而不搶鏡,角色表現十分均衡。比如說杜雨露飾演的張廷玉,沒有太大的動作,他的主要表現就是眼神,把一個老成持重、揣摩上意的上書房大臣演得活靈活現。

《康熙王朝》在演員方面,陳道明、斯琴高娃雖然也很用功,但很多人評價用力過度。確實如此,為了突出康熙雄才大略和孝莊大清柱石作用,有時主演不得不通過提高聲調,誇張表情來表現,這與《雍正王朝》主要演員由內而外的表現是有差距的。

《康熙王朝》的配角表現倒是有亮點,比如說康熙兩大重臣索額圖和明珠,以及索尼、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等人,表現也算可圈可點。

《雍正王朝》的演員重在表現內涵,比如說不怒自威的康熙,城府極深的佟國維,忠肝義膽的十三爺,性格火爆的雍正,還有細心周到的張廷玉,個個都很有特點,讓人印象深刻。

從劇情來說,《雍正王朝》結構複雜,矛盾衝突激烈,最為關鍵的是,它的劇情十分耐人尋味,比如說佟國維的立場,鄔思道的謀略,康熙的城府,每一個人物,每一段細節都可以討論。最近頭條上有大量這類文章,寫者眾說紛芸,各有各的理,說明了該劇的可塑性。

《康熙王朝》就比較簡單,雖然它也有表現康熙在每一個階段的權謀,但相對直白和簡單,沒有令人思考的情節。雖然在晚年太子與大阿哥奪嫡上,也安排了不少情節衝突,但缺少《雍正王朝》那種緊張、焦慮、思索的感覺。

在細節處理上,《雍正王朝》非常到位,特別是有幾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一是雍正登基時,回京奔喪的十四阿哥大鬧康熙靈堂,雍正忍住不發,這時鏡頭轉向他的手,緊握著那竄念珠;二是康熙在熱河行宮聽到太子調兵逼宮時,張廷玉處置完成後向康熙點頭示意,康熙心領神會。三是康熙看到張廷玉舉存太子的奏摺,臉上一閃而過的微笑。表明他是讚賞的;四是雍正接見年羹堯時,居然命令不了年的手下,回宮後對著年秋月大喊“卸甲”,令她一件件脫衣服。五是八王議政那一集,十三爺被抬著進宮後,也向雍正點頭示意,表示大局已定。

另外,在服裝、道具、場景等方面,《雍正王朝》也略高於《康熙王朝》,比如說在色彩運用上,《雍》劇相對樸實,《康》劇色彩豔麗,歷史厚重感差些。


華哥雜談


《雍正王朝》中有5位國家一級演員出演,《康熙王朝》中有7位國家一級演員出演,在“一級演員”的稱號方面,國家還是有分寸的,因此這兩部劇中的所有演員的演技都是無可挑剔的,所以在“演技”方面不能挑刺。

不能說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和斯琴高娃飾演的孝莊就會用“咆哮式”來演繹,這並非演員所能決定的,因此竊以為兩部劇的好壞完全在於導演和編劇等製作團隊的藝術追求。

《雍正王朝》的導演是胡玫,《漢武大帝》也是出自這位優秀的女導演,這兩部男兒戲絕對是國產歷史題材類影視的佼佼者;

編劇是劉和平,除雍正王朝外《李衛當官》《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也是出自其手,對比原著你會發現《雍正王朝》的劇本一半左右的細節都是經過劉和平藝術加工的,功力深厚。

《雍正王朝》沒有過多的宮闈已事,兒女情長,圍繞九王奪嫡和推行新政這兩個主題,更多的講述了朝堂上劍拔弩張的情節,就像“雍正朝官窯風格”一樣,古樸沉穩,內涵深刻,百看不厭!

《康熙王朝》雖然號稱“男兒戲”,但是後宮女人的戲份還是有點多了,牽扯的兒女情長也有點多,就像“乾隆朝官窯”一樣,看上去自然是色澤飽滿,但是其內涵略顯不足,康熙怒斥群臣的7分鐘的確是精彩異常,在雍劇中這樣的大段講話有多處出現,康熙、雍正、張廷玉、八阿哥等角色都有不同程度的演繹。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工作之前,我對《康熙王朝》絕對是骨灰級粉絲,每播必看!那會也看過《雍正王朝》,完全看不下去,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越來越傾向於喜歡《雍正王朝》,在網上看過很多這樣的論調,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的!


史味人生


《雍正王朝》無疑更勝一籌!

兩部戲比較,《康熙王朝》就像是一杯烈酒,辛辣熱烈,《雍正王朝》卻如一杯陳釀,綿軟悠長!

《雍正王朝》所表現出來的帝王心術、機變權謀,是《康熙王朝》所不具有的,可謂是亮點層出不窮。

焦晃對康熙的演繹。焦晃不愧是話劇出身的大咖,康熙的帝王風範和心術,在他舉手投足間表現的淋漓盡致。胤禛在鄔思道的建議下,舉薦老十四為大將軍王,深得康熙聖心。焦晃只一聲輕輕的“哦”,變把意外、欣慰等等情緒表達出來,出神入化。



鄔思道的智謀如海。鄔思道作為謀士,對雍正的登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個角色對於觀眾來說,更好像一個解說員的存在。刑部冤獄、康熙廢太子、舉薦太子再到最後的死鷹事件,鄔思道的指點迷津不僅讓胤禛如夢初醒,也讓觀眾恍然大悟。中國歷史所特有的朝堂文化,權謀機變,更能激發觀眾的共鳴!


其他人物的演繹也是可圈可點,雍正、老八、十三爺、張五哥、秋月、年羹堯、李衛等等人物,都有他們的故事和背景,引人入勝!

當然,《康熙王朝》也有諸多的可觀之處,但總覺得有些流於表面!

一家之言,勿噴勿怪!


李飛叨


小時候覺得《康熙王朝》經典。

看完《雍正王朝》之後,再看《康熙王朝》,覺得雍正王朝裡的人太窩囊了,康熙太帥了,英明神武,決勝千里。

任憑你再厲害,只要我康熙一個妙計,只要我康熙堅定信念,都得被我康熙玩倒。

鰲拜你很牛吧,我只要幾個小侍衛能打就扳倒你;吳三桂你勢大吧,我只要信念堅定,你就拿我沒轍;周培公的炮彈像長了眼睛,打誰都打不著叛軍世子;俄羅斯朝鮮的大臣,連儲君是誰都不知道,就來出使;伍次友一段大白話,還能中狀元。

總之,一部劇裡只有康熙大帝一人有腦子——除非你是支持康熙的——只要康熙發威,任你是誰也得被他幹倒。

爽,小時候,覺得這是真的爽。

直到後來歷經世事,才知道這個世界哪有那麼順利的事。你有腦子,人家也有腦子,誰也不會任你揉捏。

重新點開《雍正王朝》,發現它的意蘊深遠了。

就拿同樣是康熙的來說,焦晃演的就沒那麼無敵。他雖然老謀深算,算無遺策,並且貴為皇帝,還是瞻前顧後的,恐怕出點什麼事。既要著眼國家大局,還要關照大臣情緒;既要安排皇子,又要照顧黎民百姓。可以說每一步都戰戰兢兢的,他的敵人或朋友,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哪裡能像陳道明的康熙一樣瀟灑。

哪個更接近現實呢?毫無疑問,是焦晃演的。因為就算你是個區首富,還要跟一堆人勾心鬥角,各個有兩把刷子,沒有讓你省心的呢。何況,管理這麼大一個國。

因此,記得有人說過,《雍正王朝》裡的康熙是焦晃在治國,《康熙王朝》裡的康熙是陳道明在過家家。

《康熙王朝》也就是比《甄嬛傳》、《琅琊榜》高級一點,而《雍正王朝》必將成為不朽的經典。

當然,這只是對我個人喜好,現在我比較喜歡照片接近現實,所以我喜歡《雍正王朝》。


待我施為地煞變


毫無疑問,《雍正王朝》遠比《康熙王朝》經典的多!


再看《康熙王朝》,更多的感覺是給年輕人的“勵志劇”,臺詞與表演充滿了激情與渲染!

再看《雍正王朝》,更多的感覺是青年人的“歷史劇”,每個細節都在客觀的表達歷史的進程!

一部電視劇的是不是經典,取決於多年以後再去欣賞,是不是還能發現讓你感觸很深,思考很多的細節!

試著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兩部經典都是標榜歷史劇,但歷史劇最難把控的地方在於是否保證客觀看待歷史,儘量的減少主觀的情緒態度,無論是非對錯,都得客觀去呈現!

《康熙王朝》豪氣萬丈,更多的表現康熙的文成武功,無論是“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徵葛爾丹”等等,都是驚心動魄,場面宏大!真給人感覺“康熙是千古一帝”,康熙天生就是當皇帝的!在康熙面前,什麼問題都能解決,而且很隨意的搞定,“內憂外患”那都不是事兒,秒秒鐘辦好!這種表現就有些過於的推崇康熙了,康熙過於完美,主觀情緒更加明顯!


《雍正王朝》更加客觀!在我以前的印象中,雍正是暴君,殺人如麻等等(野史故事看多了)!但看了本劇以後,改變了我對雍正的看法,他的缺點明顯,比如性格急躁,但同樣優點很多,如勤政愛民!這樣才是客觀的態度,不光體現出好的一面,還有很多不好的一面!皇帝也是人,不是神仙,他也有難處,也有操心的問題,這樣才更能體現出一個皇帝的真實的一面!

第二,有人說“是不是歷史正劇取決於劇中的女人”!這是什麼個意思呢?也就是說,歷史正劇裡面女性角色顯得無關緊要,而女性角色過於重要就偏離了歷史正劇!

《康熙王朝》裡面的女性角色不僅多,而且很重要!比如孝莊太后,蘇麻喇姑,容妃,藍琪兒等,每個角色都很出彩而且戲份很多,但這些角色越是出彩就越讓《康熙王朝》顯得不夠真實,畢竟女人在歷史裡面的作用,總體而言是不夠顯眼的,當然,這不是絕對的論斷!


《雍正王朝》的女性角色基本沒有!更多的是一群男性演繹出精彩紛呈的歷史大戲!就像《大明王朝1566》,最優秀的歷史劇之一,基本上也是沒有女人的戲,全部都是男性,但正是這群男演員,把歷史的最精彩的內容展現出來,成為經典!

第三,演員的功底也決定著電視劇的經典!

《康熙王朝》最出彩的當然是陳道明老師主演的康熙和斯琴高娃主演的孝莊!他們的演技都是無可挑剔的!小的時候感覺很精彩,個人很容易被代入劇中!但現在總感覺陳道明老師有些用力過猛,煽情的太多,情緒表現的太強烈!我覺得這就不像是一個成熟的帝王的表現了!

《雍正王朝》裡面的演員也是特別的優秀,老戲骨個個精彩!特別是焦晃老師的康熙,唐國強的雍正,還有八爺,李衛,年羹堯,張廷玉等等,都是絕對出色!有人評價焦晃的康熙,“這哪是演呀,這就是康熙”,也只有焦晃的康熙才能在氣場上壓得住唐國強的雍正!


再者,劇情情節細節的處理更能展現導演的功底!

《康熙王朝》更多的是從大處著手,一言不合就豪情萬丈的動員,像擒鰲拜,平三藩,顯得很簡單,幾個小太監就能把鰲拜解決!動不動就是孝莊號召家奴去抵抗外敵,時不時就是喊著“我孝莊……”,這是編劇的硬傷呀!

《雍正王朝》更多是從細節入手,總是在很平靜的場面下展現出暗濤洶湧驚心動魄!其中“九子奪嫡”“年羹堯事件”“八爺逼宮”等等,這些場景看起來平淡無奇,實則驚心動魄!這才是導演的功底!



所以,整體而言,《雍正王朝》更符合一部歷史正劇,也比《康熙王朝》要經典!





忠肝義膽嶽老三


應該說兩部劇都很經典,各有各的粉絲群,但我個人更喜歡《雍正王朝》。



從電視劇的角度來講,胡玫執導的《雍正王朝》更接地氣,劇情完整,故事性強,演員的表演也非常在線,其中焦晃飾演的康熙、唐國強飾演的四阿哥,以及王繪春飾演的八阿哥、杜雨露飾演的張廷玉、杜志國飾演的年羹堯等,都成為了難以超越的經典角色。

而且,相比《康熙王朝》對康熙皇帝大事記般地呈現形式,《雍正王朝》用多個細膩、引人的真實或略加改編的故事真正串起了一部走心實在的歷史劇。另外,《康熙王朝》歷史漏洞太多,遠沒有《雍正王朝》對歷史考究得嚴謹。

儘管兩部劇區別很大,但實際上《康熙王朝》與《雍正王朝》最明顯的不同點就是前者想講“一個大而全的歷史故事”,幾乎從康熙出生就開始講;後者則細緻精準地描繪了雍正的“職場奮鬥史”。很顯然,後者更具體,更因為“職場的變化太多”而吸引人。


南瓜報告


大宅門與闖關東

玄燁隔著門縫看到了脆弱的皇阿瑪與堅強的皇祖母,順治皇帝為董鄂妃之死而看破了紅塵,孝莊皇太后無法挽救,苦心經營的朝廷一時間陷入了僵局,大清入關幾十年了好不容易換來了太平美滿的局面,這個局面由無數個人頭堆積而來,奈何福臨一心向佛,江山誰主沉浮?

八歲的玄燁闖了進來,順治問他:願不願意當皇帝?玄燁堅定的回答:願意!寒了心的孝莊太后緊緊抱住自己孫兒,三代人之間不同尋常的交接了家事也是國事。斯琴高娃找到了狀態,自己不幸的婚姻和家庭讓她學會了堅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這份堅定在孝莊太后這個角色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孝莊太后以祖母的方式教導孫兒玄燁登基,天地之間是清清白白的,人要有精氣神,君王是萬人之上更要縱橫捭闔,這天由你來頂,地任你來踏,你是萬物之主宰,他們都是你的子民。玄燁挺直了腰桿,闊步走向勤政殿,文武百官山呼萬歲,這種場面是令人神往的,斯琴高娃的氣魄也是令人讚歎的,一直到《大宅門》和《虎妞》我們看到這股精氣神。

漸漸長大,慢慢成熟,循序漸進有了城府,陳道明這種儒雅氣質注入玄燁角色,一切都是道法自然,部隊的鍛鍊和話劇功底為他儲備了浩然之氣,一代聖主在這種厚積薄發中意氣風發。陳道明的岳父也被他的演技征服了,對這位自己曾經瞧不起的戲子的藝術造詣感嘆不已,或許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名與利都是一場戲,戲裡戲外表裡如一才能稱作真丈夫。



玄燁親政從絆倒鰲拜開始,這位順治帝委任的四大輔臣之一的要員久居高位卻起了不臣之心,索尼和班布爾善及蘇和薩哈在一旁打著哈哈,一位少年君王與沙場宿將敖少保對壘起來,恐懼與彷徨,迷茫與憤懣,五味雜陳,這或許就是福臨當年對多爾袞的感覺吧!孝莊太后不急不躁,她以女性的包容來看待朝堂上的奴才們的心思,或許各打五十大板是一種方式,又或者恩威並濟是一種手段,最主要的是喜怒不形於色,這樣形成一種天威難測的氣場,不臣之心會忌憚三分,剩下七分靠的是殺伐決斷的謀局能力。

康熙王朝開篇了,圈地運動激起了漢族地主鄉紳不滿,李光地為代表的天子門生開始公車上書,蘇和薩哈為了制衡鰲拜活了稀泥讓李光地考卷直達天庭,一場學潮引發了政潮,玄燁開始試水朝堂的深淺了,鰲拜不是泥捏的,蘇和薩哈被砍了腦袋滅了九族。玄燁不得不從長計議,這種長時間等待是不現實的,鰲拜生龍活虎讓少年天子極為不安,於是快刀斬亂麻,十幾位少年摔跤絆倒鰲拜。



擒鰲拜,平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跟俄國老毛子幹,文治武功堪稱聖主。不過禍患起於蕭薔之內,外患可以聚集人心眾志成城,內憂則需要正大光明,玄燁晚年陷入了諸王奪嫡的憂患之中,吏治腐敗讓朝局和政局更加動盪不安,江山起起伏伏溫柔的曲線,放馬江山北國與江南,家國一體需要一位聖主更需要一位家翁。

陳道明的生活閱歷顯然無法與焦晃老師相比,畢竟年輕許多,焦晃老師登場了,一開場就是黃河氾濫,國庫空虛,太子無能,諸子觀望,百官黨爭,需要給出一個解決方案,這個戲設置情景模式與康熙王朝開篇大同小異,斯琴高娃處理的恰到好處,焦晃駕馭的爐火純青。老年的康熙將天災歸咎於人事,自己將朝政交給太子與諸子及百官弄成這個樣子,所有錯誤都是自己的罪過失誤。天子坐明堂,臣子心照不宣,冷麵王胤禛勇敢站出來,自薦到江南找鹽商們籌款籌梁,這個在朝政危局時刻的擔當。



冷麵王胤禛,俠王胤祥,八賢王胤祀和大將軍王胤禩,諸多標籤式歷史名人給予我們按圖索驥的心理暗示,可是唐國強老師領銜的諸位皇子卻都是來自於話劇和戲劇舞臺大師級藝術家了,他們把臉譜一一摘下,讓我們看到川劇變臉的神奇演技,冷麵王胤禛是心繫黎明和關愛兄弟的四哥,快意恩仇的俠王在康熙調教下有勇有謀,八面玲瓏的胤祀時常四面楚歌,大將軍王老十四與同母兄弟胤禛尿不到一個壺裡去卻也是一個性情忠義的大丈夫。



斯琴高娃帶著自己孫子陳道明為了演繹了家國一體的大宅門裡的故事,焦晃讓大宅門的四爺唐國強繼承了家業,從康熙王朝到雍正王朝,我們看到了二月河老師的思想深邃,清朝帝王百科全書式的大戲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們要正大光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唐俊龍55398571


具體來說,兩個均有特色,不過我更喜歡看康熙王朝,一首向天再借五百年,唱了無數遍,紅了多少年。

然,這兩個電視劇有啥不同呢,康熙王朝看了覺得康熙皇帝真的非常厲害,無往而不勝,擒鰲拜,破三番,收復臺灣,攻克哥爾丹……勢如破竹,豐功偉績一目瞭然。而再看雍正王朝,更多的感受到的是雍正帝的不易,矜矜業業,裡面的整頓吏治,推行新政等等,均較多的描繪了種種困難,如何心境,而又如何攻克,更多的讓人體會到的是成功的來之不易。

總之,兩個各有各的特色,喜歡暖色調的,自信陽光的更喜歡看康熙王朝,而冷靜理性的人估計更喜歡看雍正王朝![害羞]


水谷子


最先看的康熙王朝,十幾年之後看的雍正。雍正王朝耐看,有深度。看過陳道明的康熙再看焦晃,越發覺得焦晃的康熙像中老年康熙本人。雍正也不用說,簡直就是雍正。《雍正》讓觀眾想的東西比較多,有些甚至看評論才明白。這才是好劇迷人之處。《康熙》什麼事都要告訴你答案,沒有想象空間。但兩部劇都是良心製作,演員也全憑演技,值得一看再看。康熙王朝,瑕疵太多,邏輯性差,孝莊太后還可以自報溢號。雍正王朝絲絲緊扣,看過之後,仔細推敲細節,都回味無窮,尤其焦晃老師就是康熙,沒覺得在演戲。

每看一遍《雍》都覺得有新的發現和感悟。雖然你已知道後面的結果,甚至事態發展的每一個細節,但是你仍然為此時的情景感到後面事態的變化莫測和人心叵測。別人都在演康熙,而我覺得康熙應該就是焦晃演的那樣!只評論唐國強和陳道明。唐國強演誰像誰,陳道明演誰都像陳道明,這就是差別。唐國強演諸葛亮,你看到的是諸葛亮,這就是諸葛亮。陳道明演任何人,你都覺得這是陳道明!誰知道康熙到底啥脾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罷了。陳道明演得康熙,有血有肉,有高興有氣憤,挺好的。唐國強演得雍正王朝也很好啊,更符合現實生活和帝王之家的情況。各有千秋,總比一系列的神劇,當代青春偶像劇強多了吧。
《康熙王朝》裡面的配角太爛沒氣質,沒有一個臉熟的,遠不如《雍正王朝》裡面的配角演的細膩。給斯琴高娃配的音還不如斯本人,服裝過於華麗,道具過於嶄新,沒有歷史積澱感。《雍正王朝》缺憾就是沒有胤褀胤祿等皇子的戲,而且剪輯太狠太重。康熙王朝其實是編劇和導演的心太大了,康熙在位60年風風雨雨用40級的電視劇怎麼都拍不好,有趕工的嫌疑。 所以《康熙》和《雍正》比起來顯得缺乏內涵,也沒轍要刻畫的深刻一些光繼位親政就得20集。 我覺得像康熙這種在位60年的皇帝,而且還號稱“千古一帝”,編劇導演沉下心來拍個100多集的也不是不可以。
雍正王朝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超出康熙王朝很多,只是拘於資金拍攝上略有粗糙。焦晃的康熙,唐國強的雍正,以及杜雨露的張廷玉都堪稱經典。其他的如八爺,十三爺等也是典範級的表演了。二月河說要拍的更真實,雍正要更壞點。唐國強說如果你那麼拍,這劇就上映不了。於是就有了現在的雍正王朝。 唐國強對此劇的認識比作者本人更深刻。 歷史就是人性的合集。就水平境界雍正王朝比康熙王朝高處一籌。陳道明的康熙很膚淺,戲劇裡面很喜歡顯擺自己的老謀深算,很喜歡自我刨析心機婊的手段和動機,尤其喜歡對臣子的操控,皇帝用手中權利打敗臣子,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康熙王朝裡面皇帝永遠是對的,錯的永遠是別人,一人私利似乎代表公利絕對不可侵犯。 喜歡康熙王朝的如魯迅所言,奴才德行!

一說到康熙王朝就有人提雍正王朝,就對比焦晃和陳道明。拜託你們看劇能不能有點水準,雍正王朝演的是宮鬥,爭權奪位,演的是父親和十幾個兒子的事,當然要演出康熙仁的一面。康熙王朝演的是康熙8歲登基後面對內憂外患,必須得演出康熙霸氣的一面。並且,兩位康熙演的年齡段也不一樣啊,一個是從8歲到60歲之間的事,另一個是60以後天下太平的事。兩位都演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康熙大帝,為何非要踩一個捧一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