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一方面基层学校缺教师,而另一个方面大量师范院校学生无学可教四处求职?

昆仑雪74529905


其实就是一个原因:行政和后勤占多,也就是闲人太多。教师的编制的多少是按学生的人数多少按师生比确定的。我可以说每个县镇每个学校按师生比的编制是满满的,教育系统不缺少人,所以没有编制不能招人。但为什么乡村学习又差人教课呢就是行政后勤的杂人太多,不搞事的人太多了。以我们学校为例,800多学生,按师生比最多只能50名老师。学校有一个校长五个副校长,一个总务主任两个副主任,一个教导主任两个助理,还有其他的职务的总有十八人。另有两个管食堂的人,一个人在商店里的卖货的。还养两个从校长职位退下来的安心养老的。真正教书的只有少数人。这样一来,教书人不缺吗?再加上各级机构太多,占人太多。乡村学校怎么不缺人呢?


du63062298


教育既是我们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一个永恒的社会话题。造成目前这种两难情况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如下几点来看。

第一,是什么。提问中所说的“基层学校”应该是指乡村中小学,因为据我自己亲眼看到的情况,城市里的基层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小学,是基本不缺老师的,想进去当老师还得托人情找关系。乡村中小学为什么会缺老师?因为没人愿意去。为什么没人愿意去?因为乡村中小学老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很低。

我自己就在基层学校当过老师。一般来说,各地“重点学校”的老师还是相当抢手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都不错,是很多人眼中的好工作,即便退休了,自己找点事干也身价不菲。但是条件很差的乡村中小学,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学生不多,老师更少,经费不足,前途不妙。说直白一点,就是乡村中小学的老师要钱没钱,要名没名,甚至连教师编制都成问题,如果不是实在走投无路,很少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愿意去乡村中小学工作的。因为,理想固然重要,但是面包和面子也很重要,人要活在当下,不能不现实一点。

第二,为什么。这件事情说到底,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为什么会这样,跟制度建设没跟上有很大的关系。

想把一件事做好做到位,规矩是第一位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大家都看到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事实,但是却总是感觉有心无力,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缺少了规矩。什么规矩?国家的相关政策,换句话说就是制度建设很滞后。

现在的情况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重点学校不缺老师,但是应聘者络绎不绝,乡村学校很缺老师,但是根本无人问津。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还在进一步加剧这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可以这么说,如果国家不在教育改革上拿出一些颠覆式的举措,这种局面将很难扭转。我们很敬佩那些立志去大山里教书的人,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他们的精神虽然伟大,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会非常有限。因为没有国家制度的保障与支持,靠个人意愿是改变不了大趋势的。

第三,怎么办。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面对非常之形势,必须采取非常之手段。

治重病就得下猛药,比如建立新制度来确保乡村中小学老师们的工资待遇和上升通道,以此来吸引人才。记得我在新东方工作的时候,老俞作为两会代表,曾数次在两会上提出了“让农村学校老师的工资比城里学校老师的工资高30%”的议案,目的就是想改变这种越来越严重的现象,只是貌似没有回音。

现在国家正在进行教育改革,我想这种显而易见的社会问题一定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地强大,一定离不开教育的强大,而教育要想强大,这种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分配不公,必须要妥善地解决。所以,即使现在看起来问题挺严重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这样的问题不会拖得太久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国家就会出台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来纠正与改善它们了。


陈向东


基层学校确实缺老师,但师范院校学生无学可教的现象倒并不普遍。

二胎政策放开,确实扩大了幼教市场,而从目前高校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来看,幼儿阶段教育并没有放在突出的位置,所以培养人才和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但总体情况还是供不应求。

中小学教师紧缺的状况没能改变。尤其大城市情况更为突出。

笔者接触过一家全国连锁的培训学校,他们近两年从某城市的师范大学招了几十位年轻老师从事教师岗位。他们的评价是,四个字:“非常好用!”从待遇来看,这家培训学校给的收入不低,要求自然也不低;但重要的是,他们通过用人方面和学生反映以及学生的考试水平上,对这几批师范校毕业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这个案中,我们不难发现,用人单位要求和毕业生心理诉求之间的匹配度非常重要。


如果人才真的是好用的,让用人单位多花点钱多投入一些资本,他们是愿意的。

关键还是看,如何好用和如何用好人。

上文中所说的培训学校,他们有自己的培训理念和经过精密设计的课程体系,他们当然希望招聘来的老师能把这套体系摸索清楚,把课程的优势通过年轻老师的教授体现出来。所以很有自己主见、甚至喜欢不走常规路线的老师,可能就不是这类用人单位的菜了。

据笔者了解,他们招了这批老师非常肯吃苦,对教材的认可度也很高,所以两方的满意度都很高,相应的雇佣关系就比较稳固。换做挑剔的老板和激进的老师,估计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现在学校培养的学生都是90年代以后甚至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他们和70、80后的区别很大,主张个性,向往自由。即使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总体环境在那里,所以基本属性也在那里。

而对于基层学校用人单位来说,他们的待遇不高,招聘体系不变,体制比较传统,从一定意义上容易造成用人和求职者之间的匹配度降低。对此,很多城市的教育局管人事的负责人纷纷改进了用人制度,加大了招聘教师时的选择余地,一方面解决了教师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让师范院校了解到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许多师范毕业生当时报考专业出于其他考虑,但真到工作时并未打算入行当老师。所以看似每年教师资格证书获得人数与日俱增,但并不表示实际潜在教师的数量。大家都知道多屯个证书没坏处的道理。师资储备,是国家的教育大计。提供教师队伍更好的发展方向,更明确更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更多优秀教师,让更多的人想当老师,挤破头想做老师,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Synthia

从业15年的外语教育工作者,热爱音乐,有个可爱男宝。相信“教育让我们越走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