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反坦克步枪真的可以反坦克吗?

崔亚玲


▲前苏联研发的PTRS-41反坦克步枪(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期坦克刚刚诞生的时候,由于其装甲普遍较薄,普遍都在三十几毫米、二十几毫米、十几毫米甚至几毫米左右,因此,一些国家开发的反坦克步枪确实可以达到从任何一个位置击穿坦克的能力,比如说当时前苏联开发的PTRS-41反坦克步枪,其在百米距离上利用其配套的14.5毫米弹药可以轻松击穿40毫米左右的均质钢装甲,而这个能力对付当时早期的坦克时是完全够用的。

▲德国二战初期的主力I号轻型坦克,其装甲厚度只有十几毫米左右,而这个厚度的装甲对于当时的反坦克步枪来说,是可以对付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在二战开始后,随着坦克装甲的不断增厚,反坦克步枪就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对付坦克的需要了,就到现在来说,普遍主战坦克的主装甲的抗穿能力都达到了600毫米以上,而这个能力,比说是反坦克步枪了,就连一些反坦克炮都无法很好的满足从正面击穿的要求。

▲当代大口径狙击步枪的代表“巴雷特”12.7毫米大口径狙击枪,这种枪械由于其口径大,射程远,可以对一些军用装备产生一定的破坏,故而一般被称之为反器材武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就现在来说,反坦克步枪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当下一些大口径的狙击枪(比如12.7毫米口径的狙击枪/14.5毫米的狙击枪),其在使用配套的穿甲弹时,是具备对付一些轻装甲目标的能力的,当然,这也仅仅限于一些轻装甲目标而已,一般情况下,在战场上,想靠枪支去对付当代主战坦克的话,那是几乎不可能出现的事情(一些神奇的电视剧除外)。


军武次位面


国军抗战中的主力反坦克武器之一:英制博斯反坦克枪

很多人问萨沙,为什么抗战国军不装备反坦克枪?其实,国军装备了数百支博斯反坦克枪(Boys anti-tank rifle)。因这种武器不实用,国军很快就将它淘汰了。听萨沙说一说吧。

萨沙的抗战轻武器系列丛书,还有一些遗漏,我都来补充补充。

早在一战坦克刚刚诞生之时,反坦克枪就诞生了。当年缺乏专业反坦克武器,士兵们遇到坦克往往就只能用步枪射击。那个年代的坦克装甲比较薄弱,如著名的英军Mark I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毫米,不同部位装甲还不均匀。

如果角度合适,步枪子弹还是可以做到射穿装甲的。

于是,德军开始配发步枪的装甲弹,也即是大名鼎鼎的K子弹。

口径还是7.92毫米,最初弹头为铁质。后为硬钨合金弹芯,子弹装药量要大的多。如果在100米距离射击,它有约30%的机率能贯穿8毫米厚的装甲。

这种子弹的出现,让每个步兵都具有一定反装甲能力。不过K子弹制造难度大,非常昂贵,对枪支损害很大,难以做到分配到每个士兵。

在德军中,主要将K子弹交给狙击手或者枪法最优秀的人。

抗战之前,中国进口新式毛瑟步枪的时候,也一样进口了一批反装甲子弹。

只是,时代不同了。在128上海会战、长城会战等一系列的作战中,发现这种反装甲子弹对于日军坦克基本无用。

当时日军的坦克装甲已经有一定进步,装甲都针对12.7毫米以下的穿甲弹做过设计。

理论上,国军7.92毫米穿甲弹可以在近距离射穿日式坦克的装甲,但实际上则办不到。

即便是防御最薄弱的94式坦克(豆战车,只有3吨多),也只有观察口和炮塔正前部某些部位才能被击穿,还需要在几十米距离内射击。

甚至,对付92式骑兵装甲车这种,装甲厚度只有6毫米的家伙,K子弹效果也不明显。

况且,击穿是击穿,击穿不代表可以让坦克失去战斗力。

不要说7.92毫米穿甲弹,即便更大口径子弹也是如此。

在城市战中,国军曾经用法制13.2毫米哈奇开斯高射机枪伏击坦克。1个弹匣10发击穿了6发,但日军坦克手无一伤亡,坦克也保有9成作战能力。

这就是枪械和火炮,在反坦克领域不同的地方。

反坦克炮一旦击穿装甲,会导致坦克内部装甲崩塌,出现大量碎片,杀伤坦克成员。但7.92毫米子弹太小,坦克内部装甲几乎不崩塌,导致杀伤力极小。

与其用这种子弹,还不如直接用集束手榴弹了,至少一捆就可以将坦克炸毁。

以上都是在城市战的特殊地形,便于近距离攻击坦克。

在开阔的野战环境中,日军坦克距离我们战士至少在500米以外。这么远的距离,K子弹的穿透力太弱。

经常将日军坦克装甲车打成马蜂窝,但子弹就是无法有效穿透。

于是,在抗战开始一二年后,这些7.92毫米反装甲子弹就逐步消失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研发专业的大口径反坦克枪。

可以看到,法制13.2毫米哈奇开斯高射机枪最低程度射穿了坦克,能够造成一定损害。

早在一战期间的1918年,德国人就研发了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M1918型号。

M1918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业反坦克枪。

至于,中国为什么不进口苏联的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2种大口径反坦克枪?

这两种东西,是二战中使用最多的反坦克枪。

为什么不进口,主要是时间对不上。

苏联对中国军售是1937年的事情,持续了3年左右,到1940年就基本停止了。

日本和苏联在1941年初,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此后连边境线都封锁了。

而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均是1941年才研发的武器,那么中国自然是买不到。

客观来说,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诺夫的威力比7.92毫米要强大的多,在300米距离可以击穿30毫米左右的装甲。

而日军89式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不过17毫米(正面装甲17毫米,侧后装甲15毫米,顶甲10毫米),是挡不住苏制反坦克枪的攻击的。

这仍然是美好的想法,实战和理论是不同的。

在抗战后期,国军装备了一大批反坦克枪:博斯反坦克步枪。

这是英国人的老装备,也是淘汰下来的装备。

在二战爆发前,英军装备了一批13.9毫米的博斯反坦克步枪,采用5发弹匣装弹,优秀射手可以达到6秒钟1发。

这种反坦克枪发射99穿甲弹,能射穿100米处的21毫米钢板,300米处15毫米钢板。

博斯反坦克步枪广泛装备英军,甚至装在装甲车上用于反坦克。

从1937年到1940年,英国皇家轻武器工厂和加拿大英格利斯公司,一共生产了6万2000挺之多。

在二战爆发之前,各国坦克都很薄弱。

以德军的1型和2型坦克来说,前者装甲厚度只有13毫米,后者侧后方装甲不过16毫米,都可以击穿。

没想到,开战以后德军主力坦克,很快变成3型和4型坦克。

以4型坦克为例,最初最烂的型号,侧面装甲也有15毫米厚度,反坦克枪根本无法击穿。

于是,英军的博斯反坦克步枪只能用来对付装甲车、装甲汽车或者卡车。

它的重量又高达16公斤,稍微携带一些弹药就超过20公斤,是布伦轻机枪的2倍有余。

这么重的武器,对反坦克枪手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同时,该枪长度也达到1.6米,无论背负行军还是乘车乘船都不太方便。

以上的还都是扯,最主要的是它的使用危险性较大。

博斯反坦克步枪的有效射程是460米。实际上为了保证穿透能力,射击都在100多米距离内进行。

在这么近的距离攻击装甲目标,又用如此大块头的武器,等于是打广告。

攻击力低下的反坦克枪,往往连续几枪打中敌人都毫无效果。此时,敌人肯定会第一时间反击,区区100米距离,扛着1.6米长枪的抢手往哪里躲?几乎必死无疑。

久而久之,英军就没人用这种废物了。

更有意思的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期间,英军丢弃了数千支反坦克枪。

德军缴获以后,直接将它们丢进仓库甚至回炉炼钢,认为这是过时的武器。

英军将3200支博斯反坦克步枪,通过租借法案转交给苏联,后者也是甩给了游击队和二三线的预备部队。

国军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装备了一小批。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进入缅甸作战。英国人的陷害和美国人的瞎指挥,我们10万大军惨败,损失了接近一半兵力,主力退入了印度。

随着第二次中国远征军的组成,我们开始装备了英美的武器。

这边,英国人知道博斯反坦克步枪已经成为废物,就慷慨的送给了我们。

国军几乎没有步兵反坦克武器,只有最精锐的驻印军才有一批巴祖卡火箭筒。

之一国内的400万大军,直到1944年中旬,才得到二三十个巴祖卡火箭筒作为测试训练使用。

在1943年滇西远征军编组的时候,反坦克武器一穷二白,只能有什么用什么了。

操作又大又沉的步枪需要2个人,一人担任射手,另一人为观察手,负责指示目标和观察射击效果。

当时的国军精锐部队,每个步兵营都装备1个反坦克步枪的班,装备3挺博斯反坦克步枪,每个班的编制是13个人。

滇西缅北的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很少,反坦克枪发挥不到什么作用。

更惨的是,反坦克枪的作用单一,不能对付单兵,也不能打击工事,废物一件。

于是编制又进行了调整,调整到每个团装备一个反坦克连,装备美制反坦克炮、巴祖卡火箭筒和反坦克枪。

显然,反坦克枪已经沦为彻底的配角。

国军战士认为,这种武器早已过时。

其他尚且不谈,它的使用难度非常大。13.9毫米口径让它的后坐力惊人,如果操纵不当很容易造成枪手肩部淤青甚至脱臼。

曾有国军新兵不知死活私下试射反坦克枪,导致肩膀大块皮肤撕裂。

国军老兵抱怨:就算做好射击姿势,也会因剧烈的摇晃导致头部晕眩。

有意思的是,英军也是这么说:就是壮汉农夫,最多左肩打一枪右肩打一枪,然后就直接去野战医院。

枪托有援冲器和很厚的护垫,枪口有减震的防火帽,即便如此也不保险。

国军战士认为,反坦克枪没有什么反坦克能力,是反坦克炮的十分之一还不到,也大大不如巴祖卡火箭筒。

即便37毫米反坦克炮的射程也可以达到850米以上,不亚于坦克的射程,使用比较安全,打击力也强,是反坦克的利器。

即便是2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可以连续炮击,反装甲能力也较强,还可以防空。

反坦克枪各方面都无法和机关炮以及反坦克炮相提并论。

反坦克枪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可以由单兵携带。随着巴祖卡火箭筒和无坐力炮的装备,反坦克枪甚至不能胜任单兵反坦克武器。

以巴祖卡火箭筒为例,破甲弹可以击穿130毫米钢板,是反坦克枪的十倍。

那么,反坦克枪被淘汰就是必然。

随着1944年缅北滇西日军被全歼,这些博斯反坦克步枪也就失去了作用,开始装备国内的国军。

1944年底,第31集团军领到8 挺博斯反坦克步枪,成立78军反坦克步枪队和85军军反坦克步枪。

1945年滇西缅北战役彻底结束后,又有185支反坦克枪运回国内。

1945年初,日军出动装甲部队进攻河南的西峡县。

此时的日军大势已去,败亡已经是必然。国军设置了多条狙击线,打的日军狼狈不堪。

4月3日夜78军反坦克步枪队和其他部队一起,对冒进的日军进行伏击。

在很近距离,78军反坦克步枪队用博斯反坦克步枪猛烈射击,连续击毁击伤9辆日军坦克和装甲车。

这也是国军反坦克枪的绝唱了。


萨沙



反坦克步枪,射击装甲目标的专用枪械。战防枪旧称。用于装备步兵,打击300米以内的坦克和装甲车辆,也可用于射击800~1000米以内的土木工事和火力点。 反坦克步枪是专门用来击穿车辆装甲的步枪,它最主要的攻击对象就是装甲目标。这种步枪从坦克刚出现的时候也同时投入到战场,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失去效用为止;因为随着车辆的装甲愈来愈厚,单一士兵所能携带的实心弹头已经无法击穿它们。至此反战车步枪被后来的锥形装药武器取代,例如最为人所知的“Bazooka”反坦克火箭筒。

自古以来有矛就有盾,而在坦克出现的时候,一时之间这个铁疙瘩竟然成为了陆地之王。只要在战场上遇到坦克,就只能乖乖挨打,当然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军工技术落后的必然结果。就拿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场景来说,一般军队见到坦克在没有反狙击步枪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想要摧毁敌军坦克,就只能成立敢死队挨个抱着炸药包往上冲,如此一来不但效果甚微还在无形中助长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同样,不论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没有坦克克星的情况下都会是这种情况。

这个时候,战争开始推动军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向对策。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世界上第一把旋转后拉式反器材狙击步枪诞生,他就是有毛瑟公司出品的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


试想下,作为专门为坦克量身打造的反坦克狙击枪,如果不能反坦克的话,为何要带反坦克二字呢? 这种步枪的口径很大,一般来说枪管的长度比普通步枪要长的多,在发射子弹的同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对士兵的力量要求很大。

起初坦克最早出现在英国,在当时坦克对于地面作战来说,就是得坦克者得天下,完全没有办法限制坦克。当时德国就率先在子弹方面做出文章,通过填充大量的火药,来提高了子弹的穿甲能力,虽然在当时有些效果,但是付出了代价很大,很快就被淘汰了。 在此之后,很多国家就对坦克有了对付的办法,虽然有了对付坦克的子弹,但是没有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该子弹实力的枪,也就了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步枪------毛瑟1918式。

苏联作为世界上使用反坦克步枪最多的国家之一,可以说苏联坚持使用反坦克步枪这一举动纯属无奈,因为苏联的技术有限,无法研制出新型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苏联就把反坦克步枪的实力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有了后来声名大噪的PTRD-41式步枪。


虽然现在反坦克步枪早就推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现在出现的反器材步枪相比于前者更强,别说坦克了,甚至可以把直升机打下来。


军机处留级生


其实反坦克步枪在坦克入役之时就已经存在,当时主要是用于近距离的打击坦克,但是在当时看来反坦克步枪的实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逐渐在二战结束之后退出战场,转而变成反坦克火箭筒。现在回想一下,二战时期的步枪都是那种单发的毛瑟步枪,在那个地面部队为主要战力的时代,坦克的存在是步兵最头疼的事情,其超强的防御能力让士兵望而却步。在一战时期很多国家都在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对付坦克,这也就有了反坦克步枪的出现,但是随着坦克装甲技术的越来越先进,子弹就很难穿透坦克的装甲,很多国家也就放弃了该项目的研究,逐渐转去研发反坦克火箭筒。那么这样的反坦克步枪能够对付坦克吗?这种步枪甚至可以打下直升机,其超强的破坏力成为了很多重型装备的噩梦。

这种步枪的口径很大,一般来说枪管的长度比普通步枪要长的多,在发射子弹的同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对士兵的力量要求很大。

起初坦克最早出现在英国,在当时坦克对于地面作战来说,就是得坦克者得天下,完全没有办法限制坦克。当时德国就率先在子弹方面做出文章,通过填充大量的火药,来提高了子弹的穿甲能力,虽然在当时有些效果,但是付出了代价很大,很快就被淘汰了。

在此之后,很多国家就对坦克有了对付的办法,虽然有了对付坦克的子弹,但是没有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该子弹实力的枪,也就了世界上第一款反坦克步枪------毛瑟1918式。

苏联作为世界上使用反坦克步枪最多的国家之一,可以说苏联坚持使用反坦克步枪这一举动纯属无奈,因为苏联的技术有限,无法研制出新型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苏联就把反坦克步枪的实力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有了后来声名大噪的PTRD-41式步枪。

虽然现在反坦克步枪早就推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现在出现的反器材步枪相比于前者更强,别说坦克了,甚至可以把直升机打下来。


水镜晓先生


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

需要看打什么样的坦克,如果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坦克,反坦克步枪是可以对其产生威胁的。但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坦克,反坦克步枪顶多就是给人家挠痒痒,并没有什么用。

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枪膛内的13.2×92毫米毛瑟弹

反坦克步枪,是一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专门为了击穿坦克装甲而设计的步枪。这种步枪主要是通过提升口径、增加发射药量和改变弹头材质来提高弹头的贯穿力,借此来击穿坦克的装甲。后来由于坦克装甲越来越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坦克步枪便失去作用,并很快被高爆破甲弹所取代(例如铁拳、巴祖卡等等)。

苏军士兵使用PTRS-41反坦克步枪

例如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就是将G98步枪放大的产物。这款步枪使用13.2×92毫米毛瑟弹,它的威力在当时可以说非常大。虽然可以轻松击穿英国Mark I坦克6至12毫米厚的装甲(65米内可击穿25毫米的装甲),但是弹头的动能,往往全消耗在击穿装甲板这件事上,在击穿装甲板之后,不见得能形成多大杀伤力。所以一般只有在击穿坦克重要部位,造成人员受伤或者是机械故障后,才有可能让坦克丧失战斗力。所以这也就是笔者在开头说的,反坦克步枪可以对坦克产生威胁。


PTRS-41反坦克步枪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坦克步枪就失去作用了。例如苏联的PTRS-41反坦克步枪和PTRD-41反坦克步枪,这两款反坦克步枪,均在1941年装备苏军。这两款步枪,使用的都是14.5×114毫米穿甲弹,这种弹药的初速约为1012米/秒,能够在100米内击穿厚35到40毫米的装甲。但是当时出现的坦克,侧面装甲都有40毫米,更不用说正面了。所以这时的反坦克步枪,撑死也就是拿去欺负一下没有防护或者是防护力较差的装甲车辆罢了,在对付坦克时,估计只能在装甲表面留个弹痕。就算使用反坦克步枪的士兵,在零距离击穿坦克装甲,也不见得能让坦克丧失战斗力。


历史君观


(英国Mark I坦克,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辆坦克)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坦克(TANK)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之一,以英国的第一批Mark I型坦克的出现为首,开始进攻德军,导致当时的一般的士兵步枪火力完全无法与其对抗,装甲车和坦克的出现在战场上几乎是无敌的,这也促进的反坦克武器的出现。自古以来“矛”与“盾”就是处在对立面的,装甲车和坦克的出现,也同样造就了第一批反坦克武器的发展。

(毛瑟M1918反器材步枪与李恩斯菲尔德步枪的对比)

反坦克步枪

在所有反坦克武器当中,为了对抗早期的装甲车辆,反坦克步枪是第一个站出来的。简单来说,反坦克步枪就是可以高速度的发射大口径的弹头,并且弹头还具有贯穿装甲的能力。德国是最早开始面对坦克进攻的国家,所以在开发研究反坦克步枪也是最积极的。

(反坦克步枪的子弹与普通步枪的子弹)

毛瑟M1918反器材步枪

1918年2月毛瑟M1918反器材步枪横空出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世界第一种专门为了对付装甲目标而开发的大口径步枪。该枪全枪长66.6英寸,枪管长38.75英寸,口径13.2毫米,使用的是13.2mm*92mm的半凸缘瓶型弹(也就是.525英寸口径),可以在百米能击穿20mm厚的装甲钢板,在子弹与装甲相对垂直的情况下,300米的距离内可以击穿15mm的装甲,稍微有一点角度则会发生跳弹。

(英军缴获了一把德国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

结语

总的来说,反坦克步枪的出现,是提供了现代所有大口径线膛反器材枪械的设计思想。这些反坦克步枪在对付一战初期的战车还是有着不错的效果,但是因为大口径的威力,导致起后坐力也很大,当时使用反坦克步枪的士兵们都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左肩打一枪右肩打一枪,然后直接去医院”的说法。


桌面战争兵棋



坦克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出现的,一开始上场的时候,对于士兵造成的震撼自然惊为天物。这些会动的铁箱子,除非使用炸药或者是火炮,一般步兵是很难对付的。与现在很常见的枪榴弹,肩射火箭筒,无后座力炮等等比较起来,现在的步兵在面对装甲目标的时候,选择性就多多了。

坦克的出现最选受到冲击的就是德国陆军,除了赶快拿出对等的武器之外,也得要有些其他的法子,帮助一线步兵能挺住。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反坦克步枪。

既然是反坦克用的,表示穿透力必须比当时使用的步枪要高出不少。二战以前以及二战时期的反坦克步枪的研发有两种走向:一类是采用重机枪或者是更大口径的子弹,另外一类则是采用接近步兵使用的步枪子弹口径的特种子弹。

第一款大口径反坦克步枪是毛瑟厂推出的Tank-Gewehr M1918,使用的弹药与当时新开发的MG TuF机枪相同,都是13毫米X92SR子弹。枪长1.68米,重达17.7公斤。在穿透力面,号称可以在100米外贯穿20毫米垂直装甲板,300米外则是15毫米厚度装甲板。以当时英国的坦克车体最后的部分也只有12毫米的厚度装甲来说,这支步枪还真的是可以对付坦克的,只不过射击起来噪音后座力都相当大,肩膀会很痛。早年反坦克步枪根本没有枪托减震技术,直到现代反器材步枪出现时才有这样的装备。

英国在一次大战结束后也发展了一款使用.5英吋子弹的Godsal反战车步枪,只是这一款设计算是试验性质比较多,没有量产。而量产的反坦克步枪是要到1930年代才推出的男孩步枪(Boys)。这种步枪口径较大,采用.55英吋/13.9毫米的子弹,在对付70度斜度的装甲上,100米外的穿透力是20毫米,比毛瑟的表现好那么一点点。苏联则比较喜欢毛瑟的设计,在Sholoklov M39反坦克步枪的设计中大幅参考毛瑟方案,使用的子弹是12.7毫米X108的机枪子弹,但这种子弹穿甲能力差。后来改用14.5毫米X114子弹。在100米外,60度倾角的装甲条件下,14.5毫米子弹的贯穿力为30毫米,比前者多出20毫米。二战时期,苏联有两种反坦克步枪使用14.5毫米子弹:Simonov在1941年推出的半自动,5发弹夹装的PTRS步枪,另外一款是Degtyaryov设计,手动进弹的PTRD步枪。

捷克的大口径反坦克步枪采用15毫米X104的ZB机枪子弹,这款机枪在英国服役时被称为15毫米Besa。穿甲能力类似上面提到的苏联反战车步枪。美国,也尝试过反坦克步枪的设计,使用的子弹是15.2毫米X114口径,在450米外,可以贯穿32毫米厚度的装甲。后来美国将口径增加到20毫米稍加修改成为20毫米X102口径,而这就是美国在冷战时期非常广泛使用的M39与M61机炮的子弹。

不过实际上这些反坦克步枪只对于战争初期出现的坦克有威胁,到中后期坦克的装甲厚度轻易都超过30毫米,而反坦克步枪只能有效对付30毫米装甲及更薄装甲的坦克。对于更厚的超过50毫米达到上百毫米的装甲坦克来说,50毫米口径以下的火炮都力不从心,更提反坦克步枪了。

实际上到后期反坦克步枪的主要目标也改为对付轻型装甲目标。等到反坦克火箭筒,轻型无后座力炮面世后,反坦克步枪也就是没什么用了。到了现成已经是反器材步枪的天下了。当然打坦克是不存在的,对付高价值目标,轻装甲目标,低速空中目标,一般的工事油库等还是比较好使的。


陶德中士


我是筱晨,我来回答。今天看到一个问题,有人说为何有些问题能够一句话回答的,要用长篇大论来解释呢。其实,不是为突出文笔,当然也没有什么文笔可言,本来通过问答就是想把自己知道的传递给大家。同样,对于这个问题我完全可以说反坦克步枪之所以能够反坦克才叫的反坦克步枪,如果这样解释的话,那么这个问题本身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为让大家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不妨来谈谈反坦克步枪。自古以来有矛就有盾,而在坦克出现的时候,一时之间这个铁疙瘩竟然成为了陆地之王。只要在战场上遇到坦克,就只能乖乖挨打,当然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军工技术落后的必然结果。就拿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场景来说,一般军队见到坦克在没有反狙击步枪的情况下,大多数时候想要摧毁敌军坦克,就只能成立敢死队挨个抱着炸药包往上冲,如此一来不但效果甚微还在无形中助长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同样,不论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没有坦克克星的情况下都会是这种情况。这个时候,战争开始推动军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向对策。最终,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世界上第一把旋转后拉式反器材狙击步枪诞生,他就是有毛瑟公司出品的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枪。试想下,作为专门为坦克量身打造的反坦克狙击枪,如果不能反坦克的话,为何要带反坦克二字呢?

当然,目前随着军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后来陆续出现了许多类型的反坦克狙击枪,比如总所周知的巴雷特。


军武视界


反坦克步枪在二战之前确实能给坦克带来较大创伤,但在如今反坦克步枪效率很低。

现代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装甲材料越来越先进,而反坦克步枪的使用原理是通过特殊子弹(穿甲、燃烧)来突破坦克装甲,从而对坦克达到破坏与内部人员杀伤的效果,但现代坦克的装甲基本上能防护反坦克步枪口径大小的子弹。


虽然反坦克步枪失去了破坏坦克的效能,但不代表退出了历史舞台,超高的射速、大口径的子弹、新型的子弹原料,可以做到很多战略性任务,对装甲车、单兵、直升机等轻装甲的威胁依旧强大(国际公约不能用反装甲步枪直接攻击人员)如巴雷特等大众熟知的大口径狙击步枪。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


网新一班小鸣同学


我说我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反坦克武器上都是十分简陋的,步兵除了自身携带的反坦克手雷可以对坦克造成一定伤害以外,另外还有反坦克抢这种班组武器能够提供给士兵们使用。可能有人就会问了,为何不直接使用反坦克火炮呢?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反坦克炮与步兵不属于一个编制的,步兵组是很难调用反坦克火炮的。因此今天要探讨的是苏联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一款竟然可以击穿虎式坦克侧面装甲的反坦克枪。


  我们先来讲下本文的主角,即布留姆PTRB42型反坦克枪,在战争初期苏联主要使用的是PTRD41、PTRS41两款反坦克枪。这两款反坦克枪在卫国战争初期还可以击穿早期的3、4号坦克,早期的3、4号坦克的正面也不过十几毫米厚,这两款反坦克枪完全可以应对。



  但是到1942年,德国人在吃了亏后也开始学聪明了,开始逐渐提升3、4号坦克的正面装甲。因此苏联人急需一款更高穿深的反坦克枪,来配备到一线步兵的手中。在1942年一共有3型反坦克枪参与了竞标,PTRB42型反坦克枪就是其中之一。



  在测试中,这款弹药的初速高达1500m每秒,而使用高速穿甲弹的时候则高达1750米每秒。研发工作一直持续到了43年,就是在43年苏联缴获了一台早期的虎式坦克。在43年8月份,PTRB42型反坦克就拉到了测试场对虎式坦克进行射击测试。最终的测试结果表明,PTRB42型可以在300米的距离上击穿70毫米装甲,但发挥其实并不稳定。而一张图片表明,PTRB可以在100米的距离上,妥妥的击穿虎式坦克80毫米的侧甲,而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来看的话,在200米的距离上也是有可能击穿虎式坦克首下的。



  该型反坦克步枪虽然计划会配备在步兵班组中,但是由于重量太大(达30千克),只能在反坦克枪下面安装轮子,由步兵牵引。但这个项目最终取消,苏联仍然保持以前的反坦克步枪的生产。结合1943年这个转折点的大环境来看,苏联军方的这个决定也是十分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