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九成宮醴泉銘》的“險勁兒”表現在什麼地方?

18656046136


《九成宮醴泉銘碑》是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由能工鐫刻而成的名碑。此碑立於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碑高2.7米,厚0.27 米,上寬0.87米,下寬0.93米, 全碑共二十四行,每行四十九字。

話說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宮避暑,(陝西省麟遊縣在西安西北160公里處,隋朝在這裡修建了避暑離宮仁壽宮,唐朝改建為九成宮。)偶然間發現泉水,因其泉水甘冽而龍顏大悅,對隨行的魏徵說:“諍徵啊,此乃祥瑞之兆,我給此泉命名為醴泉,你文筆不錯,寫個文章發個頭條記錄下這個事兒吧,說不定你能圈粉兒掙些流量費呀”。於是魏徵就寫了這篇作文,但到底不愧是千古流芳的第一諍臣啊,頌揚唐太宗武治文功的同時也不忘在寫上兩句“黃屋非貴,天下為憂”,“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諍言。唐太宗看了作文很滿意賞了魏徵一雙耐克鞋,給了他一百分兒。讓誰寫呢?唐太宗覺得自己是千古一帝,魏徵是千古一臣,那麼應該讓千古楷書第一的歐陽詢來寫吧。

此時的歐陽詢楷書名滿天下,人書俱老,已臻化境,又是皇上欽點,自然用上渾身解數寫下此碑。

於是這個佔著四個第一的九成宮醴泉銘碑就咔嚓嚓誕生了。

言歸正傳,歐陽詢書寫此碑好在哪呢?後人說“書貴瘦硬方通神”哎呀,可能就是從此碑總結出來滴。

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歐陽詢的書法結構嚴謹、圓潤中見秀勁的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此碑書法,莊重高華,法度森嚴,筆畫似方似圓,圓中有方,方中帶圓,結構佈置精嚴,上承下覆,左揖右讓,穿插有度,局部險絕勁韌而整體端莊華麗,無一筆散亂松塌,無一處紊亂失衡,用筆方整圓潤,節奏明快,如險山縱馬,收放有法,平穩而驚心動魄。

不是我瞎說,古人也有評論啊,比如~

明代陳繼儒曾經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

明代趙涵在《石墨鐫華》中直言稱此碑為“正書第一”。

《九成宮醴泉銘》用筆謹慎持重、一絲不苟,既情緒高昂而沒有過分張揚的表現,被稱為“楷書法的極則”,也就成了歷代學習楷書的模範,“楷模”這個詞兒大概就是這麼來滴吧。

單說此碑險絕的功力,那是誰也比不了啊,不信?咱們從三個方面來說說哈

第一,歐陽信本公的筆法獨到之處。歐陽公筆法輕靈飄逸,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是不是有武當劍法的感覺?它的精到之處,在於增一分則太肥,減一分則太瘦,高一點太傻,矮一點太矬,看看下面的拓片可以想象一下。

比如有個“致”字,就是左收右放的格局,左低右高,左縮右伸。同時,如果畫一箇中線,最後那個捺畫,誇張外放調整了重心。其他字裡面,還有的是上收下放,有的是下收上放,等等不一而足。

第二,歐體的單字架構的獨到之處。它的結構最明顯的是左收而右放,也就是左邊緊緻密實而右邊放逸恣肆。左邊的部分往往有意離開中線稍遠,而右邊的部分經常拉到中線的左邊來穿插,這就為右放打下了基礎,我覺得有些太極推手的感覺。

第三,歐字重心的獨到之處。漢字每個字都有它自己的重心,而歐陽公打破常規,人為製造一種錯覺重心偏離的視覺效果,但通過把右邊的部分拉開書寫得非常舒展而下壓,尤其是捺畫的舒張程度,往往貌似誇張而實則如千斤墜夯實了地平線牢牢抓住它,如同拴在木樁上的烈馬,蹄跳刨嚎鬃尾舞動的生動場面。猶如高山墜石,卡在兩山之間,讓人感覺異常危險屏住呼吸而又可以泰然自若,這種高手過招妙在毫顛的酣暢淋漓之感在楷書裡能夠表現出來,這種險絕峻峭又從容不迫的儀態,也難為了我們的歐陽老先生了。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當然,我說的肯定不夠全面,但九成宮歐字的確實現了平正中見險絕,收放自如,無招勝有招的化境。

在實際臨習中,如果不瞭解這些特點,則容易寫得左右平衡,如磚砌牆,狀如算子,也就寫不出歐字的神韻了。

說了這麼多,不一定全對,希望方家指正。下面有原碑原石和拓片,請諸位參考。











好古之徒


所謂“險峻”,分“險”和“峻”。

所謂“險”,應該是用筆不訓舊法,於不意處行墨。並且融匯多種筆法,如江流大海,通過合理的排布,體現出變化莫測,但運用不好,就成了敗筆之作。(所以常說田氏兄弟將歐體搞得說法度森嚴就是變成了比劃一樣,就成了“似我者死”了)。

比如,裡面運用了隸法,在用筆方面,以橫、豎代點也是保持了隸書的寫法。"首點"大都用橫,如"戶、充"等;寶蓋兒的左"點"則用短短的一"豎",如"官、帶(帶)"等;帶有豎彎鉤筆畫的字,其豎彎鉤則幾乎完全照搬隸書的特點,如"光、克、元、也"等。

碑法:《九成宮》中的許多字又取法於魏碑,某些點畫,如"戈"字的右上"點","必"中間的一"點",三點水的中間一"點"等,都以"短撇"來代替。這些筆畫是北魏楷書的寫法。

行法:《九成宮》中以點代橫、豎、撇、捺等筆畫,體現了行書的特點,如"甘、色、流"等。

而在章法排布方面,也是大小參差,穿插排列,卻又相得益彰。

所謂“峻”,應該是整體結構的間架,挺拔俊秀,像獨秀青山一樣。主要體現在結字方面。

1.字形窄長。顯得挺拔如"佳、成、未、奉、夏"等字。

2.主筆突出。平衡、就重心穩定、就美觀。如"善"字第四橫寫得特別長,"氏"字斜鉤寫得特別長,畢字中豎寫得粗壯得有力等。











知易說


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譽為"天下第一銘"。而歐陽詢的字又以險峻勁拔著稱!

我們來看一個字"泉",看歐公怎麼把險峻勁拔化為平穩的!這個字看似平穩,確是險峻勁拔中歸復平穩。

結構簡單,上面是白字,下面是水字。整體左傾,依靠最後粗壯一筆捺畫,將這個搖搖欲墜的字歸復平穩!不得不佩服歐公駕馭字的能力!

再來看上面的白字,白字竟然是上開下合的方鬥形狀。

【水】部的書寫,豎鉤粗壯垂直,出鉤明顯是源於魏碑技法且更加含蓄內斂,似等腰三角形,重心上提以回應“白”部。“水”部整體類上窄下寬的梯形且左低右高,險峻不可測,以捺畫的外伸和粗重以救險。撇捺底部撇收筆處低捺出筆前底部略高成一條斜平行線。右撇和左撇收筆的尾部幾乎處於同一條寫線上。






孩子魔法師


  ~~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順百順。我以為“《九成宮醴泉銘》(以下簡稱“銘”)書法的“險勁兒”起自第一個“九”字。書法和寫文章作詩歌一樣,下筆之前,也是要謀篇佈局的。有成就的書法者從不輕易下第一筆。“九”字的第一筆到底是先撇,還是先橫豎彎鉤?普通人一般先撇,後橫豎彎鉤,這是按寫子的筆順寫。而我觀此銘,卻反其道而行之先難後易。豎起支架,從容而撇,其“險勁兒”一目瞭然。

        自然,其“成”略險,其宮略“峻”,其“泉”險峻合一。一而再,再而三,自然流暢,渾然一體。偶有難處,稍作調整,一筆揮就。其“中”亦出敗筆,上下出頭不見黃金比例。

半響地2019.1.14於宜春


開門hong


中宮收縮

外展逶迤

在方整中見險絕

於險峻處求穩定

除了爐火純青的功力

還有無與倫比的天賦




今川同學


我認為九成宮中險峻主要兩個特點:

1.長橫向右伸展

2.重心擺動、筆畫錯位。選就一種險峻的字勢,避免呆板。斜中取正。


歲月如歌13484576025


秀氣但不張揚,含蓄微顯鋒芒,不緊不松,見龍在田,端莊靈透,龍戰於野。


鬱煥領001


個人覺得(九成宮碑帖)它的險峻主要體現在結構平正之後的險峻!


精品書法工作室


源於碑,悅於已,不流俗。


大方書法工作室


歐體的險絕主要表現在字體不是上下對齊,左右對稱,而是處處有險絕,比如這個遠字,假如我把走之去掉,右邊的部分就貌似坐邊傾倒,但是整個字最後看上去又是平正的,重心是穩的。今人寫字往往是上下對齊,左右對稱,雖然最後字也是穩的,但是失去了味道。這就好比一個平路上立的石頭,和一個山崖邊佇立的石頭,哪個更有意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