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库尔斯克战役以后,让曼施坦因担任德军总司令,德军的走向将会是怎么样的?

冰山灿烂


个体的作用在一场全面战争里是非常渺小的,曼施坦因也拯救不了德国人,德国最后的下场一定是彻底失败,大家别想多了。

在第2次世界大战中,艾里希.冯.曼施坦因被公认为是德国国防军中最为出色的将领,很多人认为他也是整个二战中各国最出色的战场指挥官。在二战关键的1943年到1944年期间,曼施坦因统帅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苏联的南方战线与庞大的苏军对峙,并且一度阻挡住了苏军前进的脚步。其开创的机动防御战模式使得苏联人极为头疼,战后许多德国将军认为如果希特勒能够放弃顽固坚守的战略,让曼施坦因担任总司令采取他的机动防御作战,即使是在1944年,德国仍然有能力挡住苏联。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曼施坦因的机动防御战理论,实际上就是放弃固守阵地的阵地战模式,和苏联打一场运动战。按照他的设想,在苏联进攻的时候,德国的防线可以适当的弯曲,甚至是大踏步的后撤。一直到苏联的进攻矛头过度的延伸,然后德军集结装甲预备队,对苏军的侧翼进行反击切断苏军进攻部队的后勤线。随后包围苏军进攻部队,即使不能包围,也力求击溃苏军的进攻主力。

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曼施坦因确实取得过辉煌的胜利。在1943年2月份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曼施坦因先是主动后撤,随后集结装甲预备队反击苏军的进攻,直接击溃了苏联两个方面军的攻势,稳定了德军的南方战线。而从后人的角度看,直到1944年的前中期,德军装甲部队仍然在质量上优于苏联同行,因此曼施坦因的机动防御战术仍然存在可行性。

不过存在可行性并不意味着用这种办法就能战胜苏联,可以说在1944年之时,即使是曼施坦因这样的天才将帅采用的机动防御战术,也难以阻挡苏联红军的铁骑前进。机动防御作战有几个关键要素必须满足,首先就是必须在苏军突破口能够阻挡住苏联军队的进攻,虽然防线可以弯曲,但是一定不能破裂。其次就是必须要有足够强大的装甲预备队,来反击对方暴露出的侧翼。而到了1944年,苏联红军的实力优势已经扩大到远非当面的东线德军可比的地步了。德军能否再像1943年2月份一样在前线抵挡住苏军进攻的矛头,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更重要的是在数量上远远弱于对手,且质量也逐渐滑坡的德国装甲部队,不再像1943年之前那样能够在苏联的侧翼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只要苏联军队有足够多的装甲部队,他们甚至可以有多个进攻矛头,这就让德国有限的装甲预备队没有办法取得全面的胜利。而且如果苏联也同样保留装甲预备队的情况下,德国部队对侧翼的进攻很可能会直接撞上对方的装甲预备队,从而演变成正面交战。

事实上这方面的失败例子也早已经出现,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后期,苏联就再次犯了贪功冒进的错误,曼施坦因确实抓住了机会,对过度前伸的苏军侧翼发动过一次成功的反击。然而成果仅仅是迫使苏联暂停了对哈尔科夫的攻击,随后优势的苏联军队重新恢复能力,照样一路赶走德国军队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再比如1944年夏季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具备压倒性优势的苏联军队把整个德国中央集团军军打的一盘散沙,即使是能够集结起来的装甲部队,也都用于尽量填补缺口了,哪里有办法聚集起来对苏联庞大的侧翼进行反击呢?

归根究底,战争的胜负天平已经向苏联倾斜的太多,到1944年之时,两边的实力已经出现了太大的偏差。无论是什么样的战术在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下都难以发挥效果。更何况苏联红军经过几年的战争成长也已经摆脱了过去乌合之众的地位,因此可以下结论在1944年德国败局已定。


科罗廖夫


库尔斯克战役是承前启后的一次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攻略失败后德军进行的战略收缩。此役非同寻常,因为在史实中,库尔斯克战役以后便是十次斯大林突击——德军退出苏联国境的一次后撤。由于右翼民族主义思想在国内的盛行,许多人得知德国曾对中国进行了军事援助,从而在思想上开始同情德国当年的极端主张,对于二战的事实往往思考如何让德国“不败”。曼施坦因是德国陆军的一员名将,若是把他安排进陆军总司令部作为总司令,是否可以救德国于水火之中呢?这种说法令人忍俊不禁。

令人忍俊不禁的原因在于这种想法是未经查证,甚至从一开始便不可能的想法,原因是其对于这支军队,这个国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其表面,口号的空洞的层面。曼施坦因是天纵奇才,把他安排当陆军总司令无疑是毁了他——就连隆美尔会上前线视察,并且得到了广泛的称赞,但将曼施坦因安排进陆总的逆潮流而行的想法若是得到称赞,那岂不是会挑起隆美尔粉丝与曼施坦因粉丝的战争?

之所以说这种想法愚蠢,原因是德军指挥体系的清奇。德军内部有一个军官集团,其来源是世世代代为德国打仗的容克贵族,他们在军内德高望重,因此众多将领们直接向希特勒负责,而不是经过司令部——希特勒忌惮容克军官团的威望,因此越是靠近他的军职就越是礼仪性质与架空性质。这下直接把曼施坦因架空,斯大林知道了恐怕会笑醒。


霹雳火防务


小胡子让曼甩锅下岗的时候是这么评价的,曼这种人只会撤退和要坦克,却不关心坦克是用什么造的,撤退能让德军节省兵力,但是俄国人也一样,虽然短时间能让俄国人后勤困难,但是德军想在新地域建立防线更难。而且不经战斗后撤的行为让第三帝国颜面扫地。

对比当时的态势图,东线四个集团军群,只有曼的南方集团军群防御态势四分五裂……

结论:曼甩锅统领,输得更惨。


Ssjun


首先得说,德国二战期间并没有一个所谓“德军总司令”的职务,只有陆军总司令、海军总司令和空军总司令。至于国防军总司令,自从1938年布洛姆堡去职以后,就一直是希特勒本人担任。让曼斯坦因去夺希特勒的权?想多了吧。

我理解题主的意思应该是让曼斯坦因当陆军总司令?不过很遗憾,以德国二战时期的状况,谁当陆军总司令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和其他各国一样,德国二战期间也成立了最高统帅部OKW,所有的重大决策最终都是由OKW决定并下达。OKW的最终决策者是谁呢?希特勒本人。德国陆军总司令倒也有个总部OKH,然而OKH在OKW面前撑死算个参谋机构和执行机构,所以,陆军总司令是布劳希奇也好、曼斯坦因也好,并没有什么区别,反正最终都是希特勒来做决定。

至于曼斯坦因能不能力挽狂澜?同样,可能还是想多了。虽然曼斯坦因在回忆录里面把自己打扮得无比伟大光辉正确,所有的错误都是队友犯的。但事实上,曼斯坦因本人最值得称道的几次胜利所表现出来的,也不过是他在战术上的才能。说到战术才能,莫德尔、巴尔克、隆美尔、凯塞林等人至少不比曼斯坦因差,所以他远谈不上独一无二。然而,要想改变德国人的失败命运,需要的是战略眼光和战略决策能力,这一点,曼斯坦因似乎并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他在回忆录里所说的,往往不过是事后诸葛亮的表现而已。

所以,曼斯坦因救不了德国人,别想多了。T


联合防务


库尔斯克战役被战役以后,德军彻底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攻守异形!曼施坦因的能力毋庸置疑,这个时候德实力已经受损严重,苏军也不再是苏德战役前期那个不堪一击的苏军,经过艰苦的磨练,已经培养一批有指挥经验的能力的指挥官,最重要的是苏军的后备兵援和物质源源不断!对面的德军则完全相反,几次重大战役,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攻坚战,消耗了太多德军生力军,整体实力不如苏联,部队作战水平的优势也不明显了!综合来说,这个时候换曼施坦因来率领整个德军也难于翻牌了,最多也就是推迟第三帝国的灭亡吧,最佳时机已过,机会这东西,抓不住就错过了!如果一开始就由曼施坦因任德军总司令的话,战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娶个民子真难


看战后,德国,苏联将军写的书,德国人在1942年南线分兵之后,就没胜利的希望了。原本就兵力不足,还要兼顾2个目标,把宝贵的装甲兵用于斯大林格勒城市战斗。


夏侯杰克逊


什么叫大势已去?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德国要做的是收缩兵力,缩短战线,在苏联占领区得不到工业生产支持。

维持战线只是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对战争胜负没有影响。军事将领只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因而是短视的,狭隘的。只要希特勒还在领导,换谁都是一样的下场。


一叶枫流O灵似舞妖


按曼帅回忆录所介绍的,他当时的思路是这样的,面对43年东线战场的实际情况,要与苏方在一定时期内达成某种平衡,在即将到来的盟军登陆前,即战争重点无可避免地暂时转向法国前,必须给苏军以极大的重创,基于此设想,所以曼帅提出了围歼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的作战建议并始终保持积极性。但同时由于此时德军已无力调集足够的兵力,他在回忆录中介绍他当时设想,认为必须在次要战场做出冒险甚至牺牲,从北欧或突尼斯或法国调集部队,但可以想象,希特勒是不可能答应的。

个人认为如曼帅负责库尔斯克战役,必定会替换调莫德尔及北翼的部分装甲部队,他们都不适合这样的作战。(瞎说了几句。)


探测卫星A


曼施坦因真就是象有的人(西方学者)吹嘘的什么战略家、最优秀的战术大师、坦克专家吗?其实他也就是一个甩锅大师,当个师长、挺多集团军司令还行。第聂伯河战役后就被希特勒免职了,而且再没续用。为什么呢?不行呗!德军许多将领被免职了,过段时间希特勒又让他们回来了,有的还提拔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确实有能力,如古德里安。

所以题主问的让曼施坦因担任总司令德军的走向会如何?我的回答是:失败的更惨、更快!


孙悟空144972747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德军基本元气大伤,由于预备役的缺失,导致德军兵员补充稀少,基本败局已定,所以就算曼施坦因来全权负责德军部队,下场也都一样,而且曼施坦因的进攻能力很杰出,但是防守能力并不如德军的后期之秀莫德尔,而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基本都处于节节败退之势所以最多会使败局推迟几个月甚至一年,但是无法挽回德军失败的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