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个问题纠结很久了,古代打仗,城门既然可以给撞开,那守城的一方为什么不用石头堵住?

长年先生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火器时代战争的本质从未改变,战法的多样性也令军事专家都为之惊叹,但高度凝练后不外乎野战和城市攻防战。

您所说的撞开城门的事最起码在我国几千年的战争史上并不多见。

一、城池的建设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地方才有城。城的造价是非常高的,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建成,所以只有都城、军事要冲、经济中心才建城池。直到国家不断的大一统,国力持续增强,人口基数升高,中型城市开始变多,国家为了保证税收、政体不被民变、军变影响,建的城池才相对开始多了些,但质量也更好了。

二、城池的规格

“城市”是一个现代才出现的词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等级森严的,城市也一样,开始时分为王城、都城、邑城,后期人口、经济的变化城市的功能性也不断增强。由于城市等级不同,城墙的高度与厚度也有很大差异,像天安门城墙高三十米,一般重要城市的城墙也有十二米,最差的六米城墙时代就太往前了,城墙的厚度也从十几米到三十几米不等。而城墙的厚度就是城门的厚度,绝不是大家想象中门板的厚度。而且随着战争经验的积累人们又在城门外建了瓮城,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城门。

三、攻城的战法

不管什么时候军人最不愿意打的仗就是城市攻防战,守的一方不到最后一刻不会让战争打到自家大门口,攻击方如非绝对必要也不会打伤亡最大的攻城战。攻城的器械中有一个名叫“冲车”或“撞车”的东西,很多人以为它是用来撞开城门的,的确,在个别时候用它撞过门,但它最主要的作用的撞城墙、撞城墙、撞城墙,更多的时候是用器械、水、火、弓箭等杀伤城内有生力量;或围而不打,等城内粮绝自乱;战法战术太多了,最差的就是猛攻了,以云梯、楼车自城墙而上,真没听说靠撞开城门打下城市的。

四、城门是怎样洞开的

这个事儿其实挺悲哀的,几乎所有城池都不是城门攻打坏了士兵进入才打下来的,有用计骗开的、有内应或间谍偷开城门使军队潜入的,最多的是弃城投降的。

所以,大家不要再被影视剧洗脑了,他们只是为了体现艺术性,与客观事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点滴成河


古代战争中,如果守城一方把城门堵死,进攻一方会高兴死,这说明了城里守将是个半吊子。

攻城战中,城门一直都是最关键的地方,两军都会倾力争夺,一旦城门失守城池也就失守了。正因为此,堵城门是半吊子最喜欢干的事,他们觉得既然城门这么危险,我干脆把它堵死不就完了?完全没打过仗的人不会这么干,因为他们不知道城门这么危险;会打仗的不会这么干,因为他们知道堵住城门就输了大半;反倒是那些半桶水最喜欢这么干,他们知道城门是最危险的地方,却不知道城门的用处。

正常情况下,进攻方监视各城门的留守部队要防备守军从城门出来打反击,所以需要有很强的实力。如果兵力达不到城内兵力的数倍,攻方就无法完全包围城市。如果城门非常多,那么攻击方就是有十倍的兵力都难以彻底断绝城内外的联系。比如南京那样多达十三座城门的巨城,不但城门多,而且城墙的周长又非常长,要想彻底包围城市,断绝内外交通,就会把兵力摊得非常分散。处处留兵就会导致处处薄弱,城内可以居高临下把城外的部署看得一清二楚,任何薄弱环节都可能遭到城内守军的集中打击。包围这种拥有大量的城门的巨城,难度非常大,而且风险很高,所以没有个三五十万人,别想着围困南京。

但城门一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进攻方在城门前的监视部队只要留很少就够了,若是发现守军再想把堵死的城门打通,就向主力发出预警;如果城外有援军赶到,守军根本无法出城策应;如果城外敌兵撤退或是想围城打援,城内守军也无法追击或是进行干扰。所以对于守军来说,城门是肯定不能堵的。

若是兵力有富裕,还应该出兵在每座城门外扎营,可以很好地保护城门这个最危险的地方,而且扎下这个营后,敌兵就很难把你堵在城内。在拔掉这些营寨前,也不知道守军有没有偷运大批兵马出城,攻方根本无法安心攻城。若是攻打这些营寨,守兵背靠城门进退自如,而且有城头帮助瞭望进攻的路线,还有城头、城墙上的弓箭、土石支援,进攻会变得非常艰苦。

即使这个城门营寨再小,只要它遮蔽着进攻者的视野,让进攻者无法洞悉这座城门的进出情况,那对进攻者来说就是个巨大的威胁,无论是穴攻还是登城,必须要先拔除营寨,才敢在附近展开对城墙的进攻。而攻打这种小营地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这期间背后的几万攻城部队就在白吃饭不干活。不管最后是否被赶回城里,这个小小的城门营寨都为防守者争取了很长的时间。

所以说,守城一方堵城门是最下下之策,一个最基本的将领都不会这么干。


百胜刀王胡逸之


冷兵器时代,每一次攻城都是一次血腥的搏杀,攻城方需要越过护城河,再架云梯登上敌人高高的墙头,再配合上冲城车对城门进行冲击,直到哪一次攻城突破了对方城门,攻城方的军队鱼贯而入,这一仗就要告一段落,也几乎就要宣布守城方的失败。在广大的读者朋友心中,一定会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既然城门承受不住冲城车的冲击,为什么不索性把城门用石头垒死,立于不败之地,难道不好吗?

攻城成功的本质

一次攻城是否成功,其实并不是城门是否被打开来决定,因为单纯的城门打开,即便是直接大开的城门,攻城方其实也并不敢直接进入。因为古代的城,为了抵抗外敌,有很多都是设计成了“回”字行,也就是在内城之外,设计一圈外城,如果有敌军贸然从城门冲入,被隔绝在外城和内城之间,就会被城墙上居高临下的弓箭手和石头攻击,最终只有全军覆没一个结果。

即便没有外城墙的城,敌军冲进去以后,肯定会被有准备的守城军进行有准备的击杀,即便攻城军队人数众多,一时间杀不完,他们也很难获得胜利,因为阵脚大乱死伤大半以后的攻城军进入城池,还是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拔除占领了城池制高点的守城军,否则被居高临下的攻击,全军覆没是早晚的事情。他们在内部冲击城墙高点,需要通过狭窄的登墙石梯,而城内的登墙石梯并不多,只有少数几个,在这样的情况下,守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很容易全歼了攻城军的敌人。

所以,攻城军想要占领一座城池,首先要在城池的外部利用云梯进行多点登墙的攻击点,使守城军防备不及,消耗守城物资,这也是为什么攻城需要守城军数倍兵力的主要原因。在城墙守军压力极大的时候,攻城军如果此时冲入城门则极为有效,可以使守城军腹背受敌,最终获取胜利。

由此可见,攻下一个城池获得胜利的基础,其实是要拿下城池的制高点,这也是为什么攻城获胜的人经常会把旗帜挂在城池的城头而不是挂在城门口。

城门对于守城方的意义

城门对于守城方,并非如大家所想的那样,是守城方的一个软肋,从“攻城成功的本质”中我们可以看出,攻破城门只是攻上城头的辅助策略,能攻破最好,不能攻破一般也不影响战局。(当然了,特殊案例除外。)

  • 城门是守城方的利器。

反倒是城门对守城方意义非凡。既然攻城方对拿下城门的希望并不大,为什么每次攻城方都要分兵攻击城门呢?那是因为这座城门是守城方的“盾牌”不假,但是如果被有经验的守城将领利用,城门也可以变为“利剑”。如果攻城方专注于架云梯攻城,却不对城门施加压力的话,在合适的时机下,守城方如果突然大开城门,派骑兵冲击进攻方的军队,很可能会将攻城方杀得大败。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攻城方一般会派兵给城门压力,即便守城方有想出城的意图,也会有应对时间。

  • 城门是守城方的求生路。

如果攻城的兵力不够围城的情况下,或者包围圈薄弱的情况下,城内还可以利用城门,在夜间派出多队斥候,冲出包围去求援,避免成为一座孤城。

  • 城门是守城方反击关键。

或许在大多数朋友的心中,会下意识地把守城方是归为弱势一方。其实,守城方或许是兵力上的弱势方,但是一定是地势上的优势方,在某种程度上,攻守双方都有获胜的机会。对于守城方来说,城门正是他们反败为胜的关键所在。

城门是守城方的“护盾”,也是利剑出鞘的通道。进入夜间的时候,攻打城池一天的攻城军此时已经回到了营寨休息,对于早有准备的守城军,可以通过偷偷开启城门,组织一支奇袭的队伍,趁着夜色给攻城的军队一点颜色看看。在历史上,有多次守城军偷袭攻城军营寨而反败为胜的案例,这样的奇袭当然也离不开城门的畅通。

围绕城门的战术配合

守城军对于城门的自由开关极为依赖,如果选择一味地死守,最终只会将自己陷于死地。

  • 城门是城内配合援军的关键。

守城军坚持守城到一定的时间,自然会有援军赶来,两军之间的联系需要夜间斥候兵通过城门后互相获得联系。同时,援军来到以后,需要对围城的攻城军进行里应外合打击,使敌人腹背受敌。守城军这时候就需要打开城门,配合援军作战,而不能封死城门,坐以待毙。

如果守城军坚守不出,只会让援军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一旦援军孤军作战,攻城军很可能利用围城打援的方式重挫援军。

  • 灵活的城门能限制攻城军行动。

一旦援军到来,在城外驻扎营寨以后,会与守城军互成掎角之势,但是前提必须是守城军可以灵活出入,如果此时城门封死,那么攻城军将不会受到守城军的限制,可以全心全意攻打援军了。

城门的自由开关,军队、斥候的自由出入是守城成功的关键所在,堵死城门尽管有微小利益,于大局来看,却实在不值一提了。现在想来,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令人钦佩!


野史日记


当然可以拿石头堵起来了,历史上不仅有守城方拿石头堵门,还有用铅浇筑到城门上,让城门永久锁死,除非踏平整座城池,从城墙上踏过去,否则根本撞不开城门。比如南宋死守钓鱼城就是用铅灌注到城门上,把城门彻底封起来的。

古代战争之所以无法采取完全关门迎战主要是有三个原因的。一个是因为后勤补给问题,古代人攻城实际上很难做到将整座城池包围起来,这样的话兵力会很薄弱,比如李信伐燕,五万秦军也只能围住蓟城两面,剩下的两面只能等其他秦军增援后才能完全包围,也就是说,在敌人围城攻城期间,只要战术得当,外面还是可以给城里输送粮草给养以及增援部队。如果自己把城门堵死了,那么外援就进不去了,攻城的敌军反而大喜。

其次,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在古代,实际上攻城部队可以攻城,守城部队也可以奇袭攻城敌军,攻城方为了防止被守城部队给夜袭偷袭,大半夜也不敢睡得太死。反倒是守城方自己把门堵死了,他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睡,养足精神隔天攻城。

第三点,兵力不足。我们经常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觉得守城方会有几万人,实际上并不是的,大部分城市只能容纳几千人,比如秦国函谷关,实际守军也就3000人而已。这样一支部队守城的时候要赶紧搬运土石到城墙上,做各种战争准备,谁能有那个时间跟精力去堵城门。


优己


简单说吧,防守中的城池其实是要堵大门的。大家都知道,城门的作用是为了通行,不仅要给平民通行还要方便军队出入,所以城门还得建得足够宽阔,最少得并行跑四匹马吧不然辎重队都出不了门。不过既然是门,那就的得是活动的,可开合的,所以不管你怎么设计用什么材料,这个门本体必然赶不上墙的防御力强,在整个防御体系中绝对是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攻击方的重点打击目标,于是在城防建设上,城门的配套设施是最多最复杂的,什么滚木雷石、陷阱油锅这里全都来一套,为了防止城门被轻易突破,有条件的城池还要修筑翁城让一道城门变成多重纵深,由此可见古代战争中对城门有多么重视。

题主问为啥不把城门堵死,其实题主都想得到古今中外的每一个守城将领都想得到,他们不但想把城门堵死还恨不得把门变得比城墙还厚。但这是做不到的,因为防守方即使把自己搞的固若金汤铁桶一般也必须留下可出入的通道。如果彻底堵死,那么敌人溃退了,要派兵追击,不好意思请你们自己翻墙出去,骑兵就别做梦了;守军崩溃了,那满城老少就只能玉石俱焚,因为无路可逃啊;援军赶到了,那他们进不来我们也出不去,成了两只孤军只剩下被各个击破的命。所以,城门是要堵的,但不能堵死,要堵的灵活有水平才行。

古今中外堵城门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一一简单介绍:第一,多重城门,非常厚的城墙可以设置多道城门,让敌人打破一扇还有一扇,缺点是守城方不易对最外面的城门进行维修,就起个拖延时间的作用。第二,肉体,派一支部队专门守在门后拿着大木条硬顶住城门,这是任何城池守城时的标配,利用相反的作用力可以有效减轻对方冲撞型攻城武器的冲击。其实攻城战中城门很少被破坏都是被巨力撞开的,至于能不能顶住就看你的兵力是否充足将士们能不能吃饱饭,这毕竟是纯体力活啊。第三、千斤闸,在城门后加一个闸门,关上城门后放下,相当于一个可活动的城墙,缺点就是这是一次性物品,而且不可能比城墙还厚,所以也就是在大门被攻破后起个拖延时间的作用,朱棣就差点被铁铉用这个砸死,所以这其实也是一个暗器?第四,吊桥,有护城河的城池配上这个简直无敌,对城门的保护非常得力,这里就不多说了。第五,翁城,最有力的保护措施,但不是每个城池都有,前面已经做过介绍也就不多说了。总结一下,但凡一个城池要是有护城河,建有吊桥、翁城,然后兵精将广、粮食充足,那防御力就跟堵死城门没什么区别了。要出门了后面打的有点急,还请大家指正。


猫晗


因为把城门堵死以后,敌人进不来,自己也不出去。相当于自己把自己困死了。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走这一步的。

第一,用石头堵门,很早以前就有。

古人会制作一种巨石,刚好能堵住城门,平时用绳索吊起来。打仗的时候,可以像闸门一样放下来。堵住城门。

孔子的父亲孔叔梁纥,是鲁国三虎之一,著名的勇士。公元前563年的一次战争中,孔叔梁纥随诸侯军攻打逼阳城,逼阳人故意打开城门引诱敌军入城,然后突然放下巨石闸门,想要把诸侯军困死在城里,来个瓮中捉鳖。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孔子他爹站了出来,用双手举起巨石闸门,诸侯军得以逃脱。不得不说,孔子他爹是真的猛士。

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用巨石堵城门是可行的。但巨石必须可以控制移动。要不然就活活把自己人困在城里了。

第二,关于守城,古人有一个很出人意料的观点。那就是守城时,关城门不如开城门。


南宋大臣陈规,非常善于守城。当过顺昌府知府。著名的顺昌大捷,就是在刘琦和陈规的共同指挥下完成的。陈规对当时的守城战进行了总结,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守城录》!

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观点,那就是守城时,必须大开城门!

开城门,可以威慑敌人,使敌人摸不清底细不敢贸然进攻。(类似于空城计)。

开城门,方便我军随时杀出城外,对攻城之敌进行逆袭,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陈规在作战中这一招屡试不爽。


如果守城时,紧闭城门。就是向敌人示弱,让敌人有恃无恐。而且不利于我军出城偷袭。

关闭城门尚且有这么多弊端。用石头堵死城门,更不可取。无异于自缚手脚,坐困愁城的结果,只能是城破人亡。只有不断主动出城袭击,灵活机动的打击敌人,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赢得最后的胜利。


上将嗳福斯


被电视剧忽悠了吧?古代大城市的防御没那么简单。

守城的战术有很多种,这里单说与城门有关的。

首先城池前都有护城河、鹿砦,撞车(这个叫法不专业,理解意思就行)要开到城门前,得先冒着投石,弓弩,火油之类的远程打击,清除鹿砦,在护城河上填出一条通道来。

通道填好了之后,能直接撞门了吗?你们还是太年轻!护城河对岸,离着城墙几辆马车的宽度,还修有一道矮墙。这道矮墙后的守军配合城墙上守军,会让你体会到什么叫360度无死角立体防御。

解决了矮墙后,终于能撞门了。不过你们还是太年轻。城门上有灌油口,你在下面撞门,他在上面灌油放火……

付出重大代价撞开门后,可以冲进去了吗?(嗯嗯,既然前面那么难的关卡你们都过了,塞门刀车之类的障碍物那简直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你们还是太年轻啊!城门上有个装置叫千斤闸,你们冲进去后,就会发现千斤闸被放下来,断了后路,而前面坑爹的还有一座城门!前后无路,那左右两边呢?还是城墙!……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瓮城,取瓮中捉鳖之意。只要你进了瓮城,瓮城城墙上的守军就会把石头,箭簇……雨点般射下来。

解决瓮城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地攻下第一道城墙,清除城墙上的守军,再下去打开第二道城门……等等,你都控制城墙了,还管城门干什么?你打城门不就是为了进城吗?赶紧接应主力从城墙上进来,进攻城池内部啊!

所以,对于攻方来说,城门是防御最严密的所在,强行攻打城门,是付出代价最大的一种方式,一般不会用。大多是依靠远程火力掩护,直接攻打城墙。

而对于守方来说,守城切忌死守,在守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发动反突击,打乱敌方进攻的节奏。把城门堵了,反击的兵力就无法出击了。另一方面,城门是防御最严密的地段,留着城门不堵,可吸引敌人进攻,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基本上只有一种情况时,守军会主动把城门堵死。那就是战事已全无胜算,守军陷入绝境,决定死战到底。但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一般是投降的多,死守的少。


花生吨


十年汽车人,

1.城门确实很大,一下子找那么多的大石头不现实,而且要很多的人去搬运费时费力,而且你要知道一般一座城池有很多的大门,这样一工程量可不轻,但这不是最主要的。

2.其实想想用石头堵大门虽然工程量大,但不是不可以去做。但是咱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一座城池大门都被堵了,那岂不是一座死城了?援军进不来,粮食进不来,那城池里面人心惶惶,很快就要崩盘了。一旦把城门堵住,意味着破釜沉舟了,本身守城池一方较为弱势,这样的话对军心不利,而强势的守城池一方,是不可能堵大门的,肯定出城池与敌军周旋,寻找机会歼灭敌军主力的,试问城门堵住,如何出军?当然历史上确实有堵大门的,那基本上准备全城和敌人死磕了,历史上的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就是彻底的堵死了城门,因为退无可退,只能等待奇迹,但是并没什么用,困兽之挣了一段时间,军力消耗殆尽,一下被清军轰开了城墙,城内的人屠杀殆尽。

3.可能电视剧上的城墙大门,你看着不厚,实际上我是见过古城墙的,那个大门是相当坚固的,而且城墙外还有护城河,弓箭手,守军,直接轰大门是不明智的,不然也不会有人发明云梯了。而且我家这里的古城墙,我看了下还有子母城池,就是外面有一圈城墙,里面还有一圈城墙。我们这里的听说是一个小的诸侯国建立的城池,护城河我们经常路过,水深不见底,水比其它地方凉很多很多,从来不敢有人在那钓鱼,真的邪乎的

希望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常州米多多


守城一方把城门堵住,以此来防止攻城一方撞开城门。这事儿看着一劳永逸,但其实是一个傻办法。

因为城门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防守,它更起着内外沟通的作用。



第一,如果守城不利,守城军队要突围,城门都被挡住了,怎么突围?所以,城门必须保持随时畅通,以便守城军队突围。

第二,如果守城一方需要与外界联系,比如派出斥候侦查,或是派出传令兵求援,城门也必须保持畅通。



第三,如果援军到了,守军就要立刻将城门打开,倾城而出,与援军一起夹击攻城方,所以城门必须随时能打开,否则失去战机,攻城方很有可能将援军和守军各个击破,无法实施合围计划。

第四,守城军队有时也可以反客为主,趁夜黑风高时直接打开城门,偷袭攻城方,打他个措手不及,迫使对方退兵,解除围城。



第五,如果守军的城防有瓮城的设置,那更不能封死城门,而是要把城门打开,诱攻城方入城,然后便可聚而歼之。

可一旦把城门封住,攻城方是进不去了,守军出也出不来了。这样反倒是遂了攻城一方的心愿了,只要坚持住,不撤围,总有一天能活活围死你。


达摩说


古代中国战争,每遇到城市攻防战,守城的一方如果觉得攻方兵力占优,准备长时间守城,那就一定会把城门封死!具体的做法不是垒石头,二是挖土堆在城门之后,把城门完全堵住。挖土可比垒石头容易得多,材料也好找。

我看到很多回答说的方法五花八门,回答问题不能戏说,尤其是历史问题,答案要到史籍中寻找出处。

我国历代史官记史都言简意赅,很少有对战斗细节的描述,因此很难在史籍中找到有关防守方是怎么守城的,更别提如何加强城门的防御了。不过有一处记录,很好地佐证了垒土封门的情况。

南北朝时期,北齐后主高纬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偏偏他的命不好,对上的是北周英明神武的高祖武黄帝宇文邕。高纬宠爱冯淑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冯小怜,玉体横陈、更猎一围两个典故就是这一对活宝联手为我们奉献的。

公元575年起,宇文邕指挥周军大举进攻北齐,结论攻占北齐的洛阳、平阳(今临汾)、晋州(今太原)。北周军为攻晋州时,高纬御驾亲征,还带上了冯小怜。结果两军对峙时,高纬自己先怂了,一天夜里就带了几十个侍卫逃离晋州,跑回都城邺城(今临漳),连冯小怜都没带上。

高纬跑路不久,晋州陷落,北周立刻整军南下进攻邺城。这时邺城肯定为守城做足了准备。不久冯小怜也逃回邺城。这时,《北史-后妃传下》有一句这样的话:

帝奔邺……淑妃将至,凿城北门出十里迎之。

何为“凿城北门”?打开城门不就完了吗!为什么要“凿”呢?这恰恰说明城门已经垒好了泥土,把城门完全封闭了!

历史的真相就是要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出来啊!

最后高纬和冯小怜都没有好下场。邺城城破前他们再次逃跑,一路跑到青州(今山东),被北周追兵俘虏。被送到长安,几年后,相继被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