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建立中山國的白狄,為什麼和周王族一樣姓姬?

建立中山國的白狄,為什麼和周王族一樣姓姬?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111 武乙伐召

前文說到,在犬戎(昆夷)的威脅和逼迫下,亶父帶領周族人遷離豳地,在抵達漆水河流域後,周族人一分為二。一部分由亶父率領,向西投靠羌戎,最終定居周原一帶。另一部分由亶父的兩個成年兒子——太伯、仲雍率領,向東投靠商王國,最終定居在晉西南的古虞國境內。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按照《竹書紀年》的記載,亶父從豳地遷徙到周原,發生在武乙元年,大約在公元前1154年。

武乙是康丁的兒子,康丁在位8年,死後由他的兒子武乙繼承王位。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前文「太王遷岐/上」一節中說過,馮辛、康丁時期,除了羌方的威脅外,方戎和召方也壯大起來,侵擾商的邊境屬國。

鏈接:滅亡西周的犬戎是什麼民族,他們和獫狁是什麼關係?

在康丁集中力量反攻羌方的同時,方戎曾經兩次入侵商國,第一次遭遇到正在舉行田獵的商王隊伍,雙方沒有正面交戰。第二次,方戎直接侵擾商國的戍邊部隊,甚至攻打某個城邑的城門。為此,商國委派王族成員率軍屯駐於某地,防禦方戎。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康丁之後,武乙初期,方戎仍然會不時侵擾商國。武乙時期的甲骨卜辭中,就有「方其出…」「方其至於…」(方戎出動,方戎侵擾到某地)的記錄。

康丁時期,商國重點解除威脅更迫切的羌、絴、繐、(虘又)、危等部族的威脅,對方戎的侵擾持防守戰略。武乙即位後,其他威脅都已清除,那麼主動反擊方戎,也就逐漸提上了日程。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前文中我們還說過,除了方戎之外,隴東、隴西高原的犬戎也強大了起來,並且迫使周人「去邠」(遷離豳地),遷至岐地和虞地。犬戎因此佔據了豳地,獲得了進入關中的通道,可以進入關中劫掠商人屬國,或侵佔商的領地。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除了犬戎以外,陝北高原和晉西山區的部族,也同樣恢復了實力,可能再次對商王國構成威脅。這一地區的部族,就是商人話語體系中的工方、土方等等,周人稱之為鬼方,或者鬼戎。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也就是說,和盤庚到武丁前期一樣,武乙時期的商王國再次陷入了西北戎狄的全面威脅當中。

不過幸運的是,西北戎狄一直都是部族與方國林立的局面,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強大的王權國家,這給了商國機會,可以將他們各個擊破。

除了這一點以外,商王國還擁有了一個可靠的盟友,周國。

在以往,商王國的藩屬大多數是被商王國打敗過,或者懾於商的實力,才臣服於商。這種臣服是不穩定的,因為宗藩之間可能缺乏共同的利益訴求,一旦藩屬實力壯大,或者商國實力衰弱,脆弱的宗藩關係就會瓦解。

而周國是為數不多的例外。

在武丁時期,商國曾武力打敗或者威懾周國,使其臣服,這種宗藩關係,就是單純依靠實力,沒有共同利益。

而犬戎逐周之後,周人喪失故土,被迫投奔羌戎,面臨部族存亡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商周之間就有了共同的利益追求。

周人亟需依靠宗藩關係,借宗主國的支持,反攻犬戎,恢復故土。而商國也需要周方在西部牽制犬戎,保證關中地方不被犬戎攻佔。

在這個共同利益追求下,武乙不僅“慷慨”地把虞地賜給太伯仲雍一行的周族人(其實是慷他人之慨),還“慷慨”的把岐地“賜”給了亶父(其實是事後追認)。

不管是慷他人之慨也好,還是事後追認也好,商王國的詔命對周國來說,都意義非凡。有了商的追認,周國佔據周原,就有了中央之國的光環加持,換句話說,就有了“合法性”。

更主要的是,有了宗主國的背書,周國就可以打著宗主國的旗號,征討、兼併周邊不臣服於商的部族與方國。而且,關中地區距離商王畿比較偏遠,一些與商王國關係疏遠的部族、方國,是不是真的臣服於商,也不重要了。

只要周人不動商族人的領地和親屬方國,因為抗擊戎狄的戰略需要,商王國會對周人兼併一些疏遠小部族的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周人也沒有太過“放肆”,宗藩同盟關係加深之後,周族人主要的用兵對象,還是北方的戎狄,這個問題,我們後面會詳細講述。

回到商王國這邊。

鞏固好與周人的關係之後,商王武乙暫時把犬戎、鬼戎的威脅放在一邊,集中精力反攻方戎。

在正式出兵之前,武乙事先進行了嚴密的戰略策劃。

首先,在方戎大批出動侵擾的情況下,商王考慮在北土派駐官員,官職稱作“史”,相當於後世巡撫、總督之類的封疆大吏。經過一番考慮,最終成為北土之史的人選,落在了犬侯彳止的身上。

排除北史之後,商國開始考慮調動中央軍。

從武丁晚期到武乙的父親康丁時期,商王國逐漸建立了常備軍制度,但只限於邊境的戍邊部隊,在王畿內,還沒有常備軍。如果遇到戍邊部隊搞不定的情況,還需要臨時徵兵,戰事結束後,軍隊解散,各回各個宗族。

不過邊境常備軍已經建立,中央的常備軍遲早也要建立。武乙時期,這種最早的中央常備軍可能就已經建立了,甲骨卜辭稱之為「眾」,調動中央軍隊,也就稱作「爯眾」。

中央軍隨時待命,戍邊部隊把守各處要塞,在這種情況下,北史犬彳止在邊境地區廣佈情報人員。甲骨卜辭就有記錄,這一時期,方戎的動向都會從北部邊境呈報到商國的王庭。

一切準備就緒,接下來就是祭祀祖先,準備出兵。

甲骨卜辭顯示,主動反擊方戎的戰爭有兩次,一次是武乙時期,一次是武乙的兒子文丁時期。

比如“告方於父丁”“方出從北土,弗北土,貞,又來苦,從北工……其燎告於祖乙、父丁”,就是武乙向其父康丁占卜的卜辭(武乙稱康丁為父)。

而「於父乙告牛」,就是文丁向其父武乙占卜的卜辭(文丁稱武乙為父)。

在反攻戰正式打響之後,商王國出動的將領有□(追字右半部)、犬彳止、□(匕+滷+厶)、沚戓(gē)、子畫等。卜辭中很少有防禦類的記錄,常見的是徵、伐、臿(追擊)等記錄,表明商軍在戰爭過程中,多數保持主動進攻的態勢。

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武乙時期,也有可能是在文丁時期,方戎被商軍打敗。與武丁時期方戎被打敗後便臣服於商王國不一樣,這一次,商軍抓住了方戎的首領,並將他帶回商王都,獻祭給商人的祖先。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前文中我們說過,方戎可能位於晉西北的大同盆地一帶,處在農牧分界線附近。武乙的曾祖父武丁征伐方戎時,很少能抓到方戎俘虜,可見方戎的遊牧性質比較多,擁有很多的馬匹,以及很強的機動能力。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也就是說,商軍很難徹底打敗方戎。果不其然,到文丁之後的帝乙、帝辛時代,方戎仍然會偶爾侵擾商國。

相比方戎,另外一個叛離商國的部族,就沒有這個優勢了。

這個部族就是召方。

召方可能位於晉中太原盆地一帶。在「周人起源」一節中我們說過,召方與周方可能源出一族,都是姬姓。商王大庚時期,商國西征,姬姓族群一分為二,西遷關中豳地的成為周人,北遷晉中的成為召方。

鏈接:周人的祖先來自哪裡,山西還是陝甘?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商王武丁時期,召方與鄰近的沚方一樣,成為商王國的藩屬。但不同的是,沚方成為商的緊密盟友,經常協助商軍征伐西北,而召方的臣服則可能流於表面,幾乎從沒與商軍協同作戰。

武丁晚期到康丁時期,召方利用商國五十餘年沒有用兵西北的機會,逐漸兼併、臣服周邊的小部族,成為晉中地區的小霸。

到武乙時期,商軍集中兵力對付方戎的時候,召方對商國進行了試探進攻。甲骨卜辭中的「召方其出」「召方來,告於父丁」,就是召方侵擾商國留下的記錄。

征伐方戎的戰爭在武乙後期曾告一段落,商軍得以騰出精力,全力應對召方的威脅。

根據甲骨卜辭的記錄,商王徵調了沚方君主戓(gē)、武將□(匕+滷+厶)、□(惠上半部)般、王族、三族等力量攻打召方。

王比沚戓(gē)伐召方受又

令□(匕+滷+厶)以眾臿召方

□(惠上半部)般以眾…召方

令王族其追召方

三族王其令追召方

由於召方本是農耕定居族群,遷居的太原盆地也適合農耕,所以仍然以定居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缺乏像方戎那樣的機動能力。最終,召方被商軍打敗,一部分部眾被商人作為人牲獻祭祖先,另一部分部眾向西逃散,混入到晉西山區和陝北高原的“鬼戎”各部中。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後世的東周前期(春秋時期),白狄興起於陝北和晉中地區,其中的狐氏之戎、鮮于(建立中山國的王族),就和周人一樣,以姬為姓。

建立中山国的白狄,为什么和周王族一样姓姬?

除了這兩個去向以外,還有一部分召方族人,有幸與同姓的周族人相遇,並跟隨周人返回周原,在岐邑附近的地方定居,仍然以召為地名。

周文王時期,文王收召方的年輕首領奭(shì)為義子,武王時期冊封奭(shì)為召公。周滅商(二次東征)後,召公奭(shì)被分封為燕國君主,因為召公需要在朝輔政,召公的長子克成為燕國第一代君主,這便是燕國的由來。

那麼,召公奭這一支召方族人,又是如何有幸遇見同姓的周族人,並跟隨他們返回周原的呢?

這個問題,我們下節繼續解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