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民国时期为何军阀还要争夺正规的部队番号?

yuan_jian


这就要从民国时期多次掀起的编谴裁军运动说起,自辛亥革命后,各省、各地区以各种名目拉起的军队非常多,这还不包括一些私家武装,有些地区已经兵多为患,财政收入完全不能负担的地步。例如二十年代的四川省,各支正规军加起来的总数,竟达七十余万之多,大小军阀们为了养兵,截留税收、种植鸦片、开娼包赌。。。。无所不用其极。

因此,几乎历届民国中央政府都曾提出要裁军减员的口号,也多有行动,其中尤以“二次北伐”胜利后,召开的全国编遣会议的声势最为浩大。在当时军力最为强大的蒋系、冯系、晋系、桂系四大集团首脑们的言辞附和下,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于1929年12月19日,通过了《全国编遣会议条例》,正式提出了编遣裁军的计划。

但在具体操作规范上,各政治势力开始了激烈角逐,冯玉祥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有训练者编,无训练者遣;有战功者编,无战功者遣;枪械齐备者编,枪械不全者遣”的方针,但随即遭到其它各派的猛烈反对,最终经过讨价还价,达成了一个折中协议: 即蒋系第一集团军和冯系第二集团军,各给十个正规师的番号;晋系和桂系各给八个正规师番号;其它各省合计给六到八个师的番号。没有得到番号的部队,不管成军历史有多悠久,都必须被裁撤。

虽然,因各路军阀阳奉阴违,这次全国编遣会议裁军最后还是成了一场闹剧,但有没有得到番号,事关军队地位、更关联能否获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依然是个势在必争的香饽饽,大小军阀们自然是争得头破血流。


史海悠游闾春晖


国民革命军的新军阀时期,部队的番号很重要,但这一切要以北伐开始。

1927年国民党开始北伐,此时主要有八个军进行北伐,主要为: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黄埔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湖南军阀,陈诚的老丈人)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云南军阀,朱德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同学)

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广东军阀,北伐军的主力)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原孙中山大元帅的护卫军)

第六军:军长程潜(湖南军阀)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广西新桂系,北伐军的主力)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湖南军阀,保定一期)

这些部队就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期初的基本力量,第一次北伐结束,打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国民革命军进行扩张,加上原有冯玉祥的西北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势力远超老军阀。

其中唐生智将第八军改编为第四方面军,最终在“宁汉之争”中被桂系打败,两湖地区为桂系控制。此时蒋介石再度出山,并且进行第二次北伐,最终将奉系赶出关外,国民党与1929年进行了全国军队整编。

此次整编将蒋介石的中央部分定为第一集团军,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李宗仁部为第四集团军,每个军下属的相应的军,其中以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人数最多。而一些老牌军队的番号,由于特殊的地位并没有并入集团军中,这些军队一般都是北伐建立的,拥有政治背景,所以处于独立状态的存在。

根据当时的情况,财政收入不足以支撑这么多军队,蒋介石也为了削弱个地方势力的力量,进行裁兵,而蒋介石控制的江浙沪区域,最为有钱,所以蒋介石利用整编军队的同时只对编制内的军队发放军饷,编制外的不发钱。

这样以来一个军队的编制就显得即为重要,有编制就有钱粮,有钱就能扩充军队,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国民党军阀要争夺部队番号的原因。


帝国烽火


原因很简单,只有正规的部队番号才能得到中央的认可,这样才能得到粮饷、武器和装备。这就好比拥有了正规的部队番号,就拥有了编制,要不然就是临时工,随时可以走人。

在地方军阀与中央博弈的过程中,蒋介石经常用正规的部队番号来卡地方军阀的脖子。正规番号掌握在蒋介石的手里,没有正规的部队番号,地方军阀只能将自己多余的部队编为保安团等维持治安的部队,而只有正规番号的部队才能得到中央的粮饷。

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对国民党军进行了两方面的整理:一是调整人事安排,师长以上军官必须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整理部队的编制,所有军队必须按照军事委员会下达的编制命令执行。此外,在编制上除了使用军事委员会统一规定的番号之外,其它名目一律不承认,并由中央对少将以上军衔的军官进行统一授衔。

1937年,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在陕北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下辖第115、120、129三个师,每师下辖2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这三个师的番号原来是东北军的,后来东北军的这三个师被红军消灭,国共第二次合作时,蒋介石将红军消灭的东北军三个师的番号给了八路军。因此,八路军的这三个师是拥有正规番号的,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是要向八路军的这三个师拨发军饷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都是第129师386旅下辖的部队,但是属于没有正规番号的部队。所以《亮剑》中有两个情节,一个李云龙当时还是新一团团长的时候,过黄河渡口被晋绥军358团楚云飞的部队挡住;另一个是李云龙打了胜仗,调侃说都不知道蒋委员长去哪里奖赏他。


历史军魂


因为番号代表着你手中的军队是中央政权承认的、是合法的。

民国时期,虽然将介石号称统一了中国,但是各地大小军阀林立、派系众多,最典型的就是以李宗仁为首的统治着广西的桂系,日军未入侵时统治东北的张学良,云南龙云,以及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很多地方的军政大员,只是名义上服从中央,听从蒋介石的号令,其实在自己掌管的地盘,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都是自己作主的。

(将介石与云南王龙云)

对于这种状况,蒋介石当然不会满意的,时时刻刻都想着法子收服这些地方军阀,实行他的“削藩”政策。其中,收编压缩这些军阀手中的军队,就是一个最简单最见效的办法。因为乱世之中,军队就代表着地盘、金钱、权力......所以,各地方军阀对蒋的态度是防火、防盗、防老蒋。

如何收编压缩这些安全阀手中的军队呢?将这些地方军队改编或解散,即改变地方军阀的部队番号将其收编入中央军队序列,或者干脆解散取消番号,就是一个最好的办法。这对地方军阀来说,可是很要命的,这些地方军阀虽然在地方独霸一方,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但怎么说也是民国政府中央统一领导下的一部分,如果手中的军队是没有番号的,就意味着这支军队是非法的,那么老蒋就可名正言顺地来抢你地盘、消灭你了。

1928年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训政时期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宣布“统一军政”,中央开始大肆收编撤消地方军队。于是,各地方豪强一片哀号、如丧考妣。

(川军三巨头邓锡侯、刘湘、刘文辉)

比如四川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军阀,1928年刘湘宣布整军易帜、服从中央,但老蒋只给四川所有军阀三个师的军队番号,结果刘湘不得不将原来七个师的军队进行裁撤缩减,结果引起一些被裁撤军队的军阀的强烈反弹,再加上其过往的矛盾,又激发了四川军阀的内战“川东之战”,各大小军阀又打成一团。

又比如湖南军阀何健,军力最盛时,曾拥军十几个师,占据长江要津,又经常对蒋阳奉阴违,不让中央军进入湖南插手湖南事务。于是,蒋就利用围剿红军之机,将何健手下的几支主力调去打红军,然后再全部改番号由中央军收编,将何健的主力全瓜分了,以至何健日后想自己组建40个保安团作为自己的军队时,就因为名不正言不顺的,被老将一句话否了,只能瞪眼吹胡子不敢吱一声而作罢。

(湖南军阀何健与桂系巨头们)

同样,抗战开始国共二次合作,陕北红军与江南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时,将介石就抠死给八路军三个师的正式番号。第八路军原为广东军阀陈济棠的旧部,1936年,陈济棠联桂反将,结果粤空军叛变,陈济棠战败,手下军队全被裁撤番号取消。直到红军改编时,才重新起用。新四军也是如此,前身第四军原是叶挺北伐时的部队,广州起义失败后,叶被迫流亡海外,第四军番号被撤。改编江南游击队时,叶挺才得以提出再建第四军番号称新四军,重返军界。


50后男人


岂止是军阀会争,土木系“种子军”第18军的番号也曾经被陈诚抢来霸去,这个番号原本是冯玉祥的西北军所有,1929年初在全国军队整编时被裁撤。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陈诚的第11师率先攻入济南,蒋介石当天手令该部扩编为第18军。到1946年胡琏任军长时被压缩为“整编第11师”,18军的番号给了四川军阀的部队,然而到1948年8月整编师恢复为军时,番号又被陈诚要了回来,反正陈辞修权势熏天,其他部队尤其是杂牌军也没得办法。



(第18军首任军长陈诚)

第18军初建时只有一个师,但是陈诚最擅长吞并杂牌和扩充部队,到高峰期该军已经下辖8个师,后来陈诚自己都感觉不太好意思,于是分拆为第18军、第54军和第79军,号称“土木系三大基本部队”。需要说明一下,在恢复成军的番号之前,曾经以整编第11师、整编第3师短暂组建了“整编第18军”,这是兵团级的番号,与第18军的含义是有区别的。陈诚抢这个番号用意倒是简单:用久了有感情,没有十八军的军事集团,叫土木系简直太丢人了。

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很清楚军费开支给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负担,同时为了避免给民众造成“穷兵黩武”的感觉,至少在表面上,对全国军队的编制和番号都做了一定限制,袁世凯的北洋军的峰值时期曾经达到120万人,但却只有33个陆军师的番号,为了掩人耳目,其他大批扩建部队分别以混成旅、独立旅、骑兵旅等形式组建,到后期这些类型的旅多达97个。



(次任军长罗卓英)

比如张作霖的奉军是以北洋陆军第27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后拿下了冯德麟的第28师番号,到1922年奉军已经发展到17万人时,也才只有三个陆军师的番号,其他全部是东三省自己编成的旅级作战序列。因为正规的师级番号需要北洋政府的陆军部审批、拨发和校阅,走正规渠道根本无法获得,任何一个中央政府都不会支持地方军阀大肆扩建部队,直到1925年张作霖入主北京政权,终于说了算了,才一口气将奉军所有的旅都升格为师级番号。

国民党在二次北伐完成后,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四大集团军总司令曾经共同商定和通过了《军事整理案》,决定取消集团军和军的建制,选择最精锐的部队编成60个师,但蒋介石一心提高嫡系军队的番号配额,造成“分赃不均”,终于酿成中原大战。及至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后,国民政府军政部一度规定,在和平时期全国军队的师级番号不得超过200个,用以压缩和裁撤地方杂牌军队。



(土木系陈诚、周至柔和蒋合影)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正规番号首先是部队取得“合法地位”的一个标志,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自建武装,而军政部进行了数量限额后,其中的绝大部分又给了嫡系中央军,那么有限的剩余番号自然成为各路军阀觊觎的目标。只有取得合法地位,才能申请军费、征兵纳粮和扩大实力,否则就是公开武力对抗中央,甚至可以被扣上“拥兵自重”的帽子遭到讨伐。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战场上需要更多的部队,于是军政部开始授予独立师、暂编师、新编师、预备师等非正规序列的番号,其实中央军对这些是无所谓的,他们仍然能够获得足额的粮饷和弹药,比如罗奇的独立95师、廖耀湘的新22师、方先觉的预10师等等。但杂牌军如果不是正规番号的话,其兵员数量、粮饷军费就受到一定的限制,肯定要少于正规作战师,那么他们当然要进行争夺好看又好用的正规序列番号。



(宋美龄视察第11师,后排为胡琏)

管理全国军队编制和番号的军政部,同时还掌握军官任免大权,是军事委员会最具权力的机关,从1930年起一直由黄埔系二号人物何应钦担任,整整干了十四年,直到1944年被蒋介石的第一心腹陈诚所取代,可见这个位置的重要性。所有的规章制度其实解释权和执行权都在军政部手中,这两任部长不待见你,就算拿到了正式番号也白扯,一样得不到优先甚至正常补给。

八路军下辖的第115、第120和第129师之前都是东北军的正规番号,在蒋介石压缩东北军的过程中被裁撤,后来才拨发给红军使用,但是有什么用呢?从1940年起,重庆军政部不再给这三个师拨发一颗子弹和一块银元,所以说,正规番号的争夺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无非是看着顺眼听着顺耳罢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最高军事当局对某一部队的态度,第18军训练弹药是其他部队的五倍,你有什么办法?

(第18军阅兵)


度度狼gg


道理很简单,因为有番号就能从中央要钱、要粮,军队有人供养,谁不愿意呢?毕竟一支军队的吃喝拉撒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没有地盘、没有税收的和其他经济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军阀根本就支付不起军费,队伍长期都是欠薪状态,就像孙殿英为了给军队搞钱,连刚刚下葬二十年的慈禧墓都给挖了吗,最终留下一世骂名,可见军费对于军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很多大军阀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不停的招募地方巡防营,这些军队的开销和负担都是由自己负担的,中央可不负责你一分钱。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为了稳定局势和拉拢独立的各省,让各地省市的军事长官担任督军一职,不仅管理军务,也管理政务,这样就造成了当地最高长官权利过大,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张作霖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个马匪,后来被徐世昌收编成地方巡防营,袁世凯当了总统以后接收了正规军27师的番号,这才逐渐壮大,后来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有趣的是,张作霖死了以后,张学良接了他老子的盘,可惜张作霖一世枭雄,儿子的军事和政治头脑实属不行。

蒋介石为了解决东北军尾大不掉的局面,让张学良去剿匪,结果张学良的109师和110师在战役中死伤惨重,蒋介石就趁机取消了这两只部队的番号,这样张学良心里尤其怨恨,所以说“西安事变”的发生未必没有这些积累的故事在里面,但最终张学良被幽禁半个世纪,成了冲动的惩罚,这都是后话了。

总之,军阀头目都想得到番号,终归是为了钱,为了大义,就像古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大义名分他假借天子之手传旨四方,谁都说不上什么。


春秋乱舞


民国的军阀由两个阵列演绎而来,一是北洋军,一是革命军。满清灭亡后,各省的新军纷纷起义加入革命军,之后袁世凯以北洋军为后盾逼迫清帝逊位,民国建立。表面上全国统一都听命于北洋政府,但是实际上各地的军阀依托本地的资源坐大,甚至帝国主义列强也渗透进来扶持当地势力,因而在旧民国时期全国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时候,最早的八个军除了由黄埔学生军发展起来的第一军是国民党的直属部队外,其余都是由支持革命的粤军、桂军、湘军等组成,说的不好听的话其实就是国民党拉一杆大旗聚拢一批新军阀去讨伐实力最大的北洋系军阀。

大致列举一下民国主要军阀:

东北王 张作霖

安徽 段祺瑞

山西 阎锡山、傅作义(晋绥)

河南 刘镇华

山东 张宗昌

直系 吴佩孚

东南王 孙传芳

江苏 齐燮元

浙江 卢永祥

福建 李厚基

江西 陈振远

广东 龙济光、莫荣新 、陈炯明 、邓本殷 、刘震寰、杨希闵、李济深、陈济棠、蒋光鼐 蔡廷锴

湖南 谭延闿、唐生智、程潜

广西 陆荣廷 、沈鸿英 、李宗仁 白崇禧

云南 蔡锷、唐继尧 、龙云 、卢汉

贵州 刘显世、王文华 、卢焘 、周西成 、王家烈

四川 刘存厚 、熊克武 、刘湘 、杨森、刘文辉、田颂饶、邓锡侯

西北 冯玉祥

陕西 陈树藩 、杨虎城

西北五马 马步芳 、马鸿逵 、马鸿宾 、马步青 、马仲英

新疆:金树人,杨增新,盛世才

北伐胜利后,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成为了最大的一支军阀武装,而各地的军阀又纷纷经过改头换面、兼并重组为新军阀。

如蒋阎冯中原大战后,西北军瓦解,又分化出孙殿英、石友三、庞炳勋、韩复榘、宋哲元等等。就拿北伐著名的铁军四军来说,“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一部分跟随叶挺参加南昌起义,后随朱总司令上了井冈山,而其余的则是分为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三只军阀武装。

于是,中国的武装力量就形成了蒋系的中央军和各地军阀武装的所谓杂牌军共存现象。在民国史中,杂牌军一般是相对中央军而言,指统一使用国民革命军番号,而内部仍然独立发展独立经营的地方军系。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思想来武装,而只凭官兵与领军将领的私人感情相维系的军队,并非只有针对蒋介石的中央军而言才有杂牌军,就在中央军内也是派系林立,都有嫡庶之分。

各地的军阀武装有枪、有地、有钱、有粮、有人,却拼命地去跟蒋要所谓国民革命军番号,其实主要有下面这些原因:

一、争取到番号使得他们在形式上属于国家的军队,效忠于国家。如果不能获得番号,那么蒋就可以以这些军阀武装是国家叛军、是土匪武装的名义行征讨之名。

二、争取到番号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军饷,获得南京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这个是实打实落在口袋里的好处。

三、争取到番号后,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地方征税,既有军饷补贴又有地方税收支持,可以招兵买马扩充军队。比如韩复榘,蒋为了拉拢他让他背叛冯玉祥,给了他一个12军的番号和山东省主席,而他本身所领军队并不多。他在山东不仅大肆征税还不停地问蒋要钱,最后竟然又要来两个军的番号,成为一支较大的军阀武装。

军阀获取到番号仅仅只是在对外的形式效忠中央。军阀经济基础在于地方,而不在于国家,实际上南京中央不可能真正对当地有所影响。形成这种情势既有历史形成的原因,也有蒋资历不够,行为操守不足以服人,以一己一派之私凌驾于国家民族大义之上。

这些军阀武装虽然实行了地方武装割据,不过在抗战的大义下,绝大多数的军阀武装都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共赴国难。


我淡如菊


我是长安视界,我来回答:

军阀混战的年代,很多人不明白军阀想怎么发展部队都行,那为什么一定要向中央要番号呢。

番号代表的是国家对一支军队的一种认可,所以国家就要负责这支军队的军费。

军队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地方部队,一种是野战部队

地方部队通常是地方政府为了地方的稳定与安全而自发组建的保安部队,这类部队是地方政府组建的,所以没有国家的正式番号,部队的给养之类全部归地方政府负担。

野战部队是国家派出的在各地的常驻部队,是有固定番号的,所有给养全部由政府负担。正常情况下一个省也就1,2个师番号。

先说说东北军

袁世凯时期,张作霖任奉天省(今辽宁省)督军兼任省长。当时奉天省只有2个师的番号编制(北洋27师与北洋28师)。张作霖以辽宁省督军的名义要求各地组建保安部队,同时以辽宁省省长的名义划拨经费给保安部队。因为军政全一个人说了算,当然军队就能很快发展起来了。而有番号的27师与28师一直是北洋政府出钱养着的。

9.18事变后,张学良一枪不放丢掉了东三省地盘,带领将近30万部队退入关内。这30万部队的军费自然成了问题,因为当时北京,天津,河北这一带不是自已的地盘,张学良自然没法收税补给军队,只能向蒋介石开口要军费,最终蒋介石给了张学良5个军的编制,也就是按照5个军的人发军饷。张学良从军阀直接沦落成了小跟班,东北军就此消失了。

再说说山东军阀韩复榘

韩复榘原本冯玉祥手下一个师长,中原大战时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军的番号(12军),然后让他去山东当省主席。韩复榘到了山东几年后搞出了几十万部队。韩复榘任内山东年年大灾一直向中央要钱,而且蒋介石不及时给12军发军饷,他直接让12军把财政部在山东税务所给查封掉了。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无奈之下又给韩复榘2个军的番号。

最后说说八路军

第二次国共合作,蒋介石给了八路军三个正规师的番号,军饷每个月60万元。

60万元当时什么概念呢,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毛泽东开口向红15军团徐海东借2500块,徐海东把15军团7000块存款中5000块给毛泽东送去。55年授衔时,41年就离开部队的徐海东被毛泽东要求授衔大将第二位。

淞沪会战中,三大德械师87师,88师,36师是当时的主力,蒋介石为了激励把给了这3个师3个军的番号。

有番号的部队是靠政府养成了,没有番号的部队就看自已的本事了!比如孙殿英一个师的番号养了10万军队,真不知道军费那儿来的!

欢迎关注长安视界。更多纪录片、知识推送给您


长安视界


所谓正规部队的番号,其实就是编制,想要成为编制内的人,啥时候都不容易啊!

今天,纵横就跟大家讲讲民国时期关于番号的那点事。

其实要说因为番号问题引起惊天大事件的,还是西安事变前前后后的编制整理问题,九一八事变后,少帅率领东北军主力撤入关内,1935年老蒋任命少帅为西北剿匪副总司令,调集20万东北军进入陕甘地区,负责剿匪。

老蒋让少帅剿匪,也没按啥好心,关于少帅的军事水平,我就不多做评价了,1935年10月,东北军第110师在劳山战役中被打残,师长阵亡;11月份,东北军第109师又被打残,师长阵亡。

仅仅两三个月,东北军就损兵折将,当时少帅还天真的想着让老蒋给他补充,结果老蒋就是借剿匪削弱地方军阀,尤其是当时没有地盘的东北军,更是老蒋要严重防范的地区。

因此,老蒋趁机将这两个被打残的师番号给取消,这一下子就踩到少帅的尾巴了,这个疼!作为新式军阀,部队和地盘是资本,东北丢失之后,少帅就没了地盘,现在军队却一点点被消耗,如此下去,哪里还有什么东北军。

这件事让少帅心生怨恨,是爆发西安事变最直接的导火索。

当然,番号的事情不能就这样完了,西安事变后,少帅被囚禁,东北军将领在武力营救还是和平营救不定,少壮派将领和元老派将领发生冲突,最终爆发“二二事变”,被囚禁的少帅得知此事后,痛彻心扉,写信给东北军将领要以大局为重,听从国家领导。

蒋介石趁机对东北军进行分化、化解和改编。

在1937年4月到6月期间,老蒋将东北军原来每个军四个师的甲种军缩编为只有两个师的乙种军。

因此,缩编后的东北军,空出来8个师的番号。

我们知道八路军的番号全称是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是北伐战争时期粤军的留守部队编成的,一直是粤军的番号,两广事变后,粤军和新桂系失败,陈济棠宣布下野,出走香港,老蒋因此撤销了第八路军的番号,在改编红军的时候,将八路军的番号给了红军。

而八路军下辖的三个师,115师,120师,129师则全部是东北军缩编时候空出来的番号,其中115师是东北军六十七军空出来的番号,120师是五十七军空出来的番号,129师是五十三军空出来的番号。

当初这三个师的东北军可都是红军的死对头,老蒋如此安排,实在是有意增加八路军与东北军之间的矛盾。

这就是番号的重要性,本来张学良如果不被撤销那两个师的番号,只要自己有钱就可以扩充,然而番号一旦被注销了,那就彻底玩完,以后再也重建不了了。

不但是老蒋将番号看的这么重要,实际上早在北洋时期就很注重番号的管理。

袁世凯创办新军的时候,打算在全国编制36镇新军,其实就是36个师的编制,到清朝被推翻的时候,只完成了14个师的编制,但是晚清时期创造性的发明了混成旅这一概念,就是不如一个师,但是比一般的旅人数要多。

袁世凯时期,北洋整军一共26个师,17个混成旅,冯玉祥1914年担任的就是第16混成旅的旅长,为了更进一步,老冯经过各种努力一直到1921年在曹锟的扶持下才升任第11师师长,其实还是原来那些人,就是给一个师的番号,老冯就一飞冲天了。

正是因为番号如此重要,在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军阀对番号都极为看重,给你一个番号,无异于给你一支军队,因此老蒋始终将番号管理的很严格,在抗战中尽管编制十分混乱,出现各种调整师,加强师,预备师,昝编师等等,但是这些番号说道都挺多,尤其是整体的番号数量是定下来的。


民国时期最有意思的一次番号相关的事情,应该是东北整军经武期间,郭松龄差点裁撤了张宗昌的部队。

张宗昌的部队管理是最混乱的,可以说是土匪部队,军费开支很大,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吃了亏的张作霖决定整军经武,打算让郭松龄去张宗昌那里找点毛病把张宗昌的部队给解散了。

郭松龄外号郭鬼子,陆军大学毕业,担任东北讲武堂教官,整人是一套套的,郭松龄整张宗昌,张宗昌气不过就在屋里骂郭松龄,郭松龄正好推门进来,问张宗昌,你骂谁呢?

张宗昌害怕部队被解散,只好赔笑,说自己的口头禅,没有骂人。

结果郭松龄指着张宗昌就骂:“我X你妈!这也是我口头禅!”

张宗昌一听,直接说道:“郭大二爷,你×俺妈,你就是俺的亲爸爸,还有什么说的。”

为了番号,张宗昌给郭松龄当儿子都可以,张宗昌这个人就是喜欢收编部队,第二次直奉大战后,部队的番号已经是一个军了,后来张宗昌号称三不知将军,不知道有多少钱,不知道有多少老婆,不知道有多少兵,由此可见当初郭松龄没有裁撤的这个番号为张宗昌带来多大的好处。


史论纵横



北伐战争结束后,中国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于是蒋冯阎李在南京开会,讨论统一整编军队的问题,其实也就是讨论裁撤一部分军队的问题。理由是非常冠冕堂皇的,既然已经统一了,战争结束了,那就用不着这么多军队了,应该裁撤一部分,减少军费负担,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国家也可以把有限的资源和经费用于建设。

这个想法和理由很正常,也符合历来的观念。新中国成立后,也是马上就开始将一部分军队就地复员,有些部队则转为其它主要是承担建设功能的部队,比如大规模的将一部分部队直接转为生产建设兵团,只是刚开始复员,就又要打仗了,所以一部分刚转业的部队又被召集起来了。

而在1955年,按照当时国防部的估计,在当时的条件下,我国国防大约需要350万人,而当时全国军队人数超过500万人,所以要裁撤掉一部分。这是因为当时我国还缺乏远程战略武器和更多的技术兵种,所以只能以数量来确保国防。而随着我国国防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这个数字就一直在不断下降,所以一直不断裁军。


北伐结束后当时估算确保国防又要尽量减少财政负担,军队数量也是要保持在350万人。这就要求裁军了。但在裁军的问题上,蒋冯阎李发生了严重分歧,后来演变成了中原大战。蒋希望冯阎李多裁军,但中央军少裁,冯阎李则认为,他们的军队再北伐战争中贡献更大,要裁则应该裁蒋系军队,凭什么裁贡献更大的军队?

中原大战之后,实际上又变成了各地军阀割据的状态,裁军自然说不上了,但蒋一直在不断的通过各种方式削藩,也就是裁撤地方军阀的军队。比如在红军长征时,中央军尾随红军进入贵州,就一举解决了王家烈,之后又尾随进入四川,强迫四川的几个主要军阀整编军队,裁撤一部分军队。红军到陕北后,中央军还企图继续照葫芦画瓢,对山西的阎锡山个陕西的张杨下手,只是没有成功。


但是这一波操作下来,到抗战爆发前,国内军队的数量确实是有大幅度的减少,以至于在抗战初期经过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有中央编制的正规军几乎消耗殆尽,没有战斗力了,而当时尚未普遍建立兵役制,只能以各地的保安团充当补充兵源,直到逐步建立起兵役制,才有恢复起来。到抗战结束时,国军又达到了500万人。

所以,抗战结束后,国共谈判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又要整编军队了,主要就是要裁撤抗战期间发展起来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而且,在达成协议之后,国军开始进行整编,也就形成了整编师,而华北地区的八路军也确实裁撤了一部分,导致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军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