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虞世南为什么没有列入楷书四大家?

存希斋书法


如果说因为唐代名家圣手太多,以致连虞世南这样作为皇帝书法导师也排不上名的话,不仅我不信,您肯定也不相信。

不错,论地位、书艺、学识、德行等,虞世南乎上尤过于当世及后世的任何一位大书法家。但为何没能列入“楷书四大家”呢?


这应该有几个原因:

一、存世书作太少

据现有资料看,虞世南存世作品仅楷书《孔子庙堂碑》拓本及行书《汝南公主墓志》墨迹本两帖,其中《汝南公主墓志》被疑为米芾所书,另小真书《破邪论》,或也系伪托,而《孔子庙堂碑》刻成不久原碑即毁,精拓本至宋已不易得。没有一定量的系统作品,后人难于效仿,可能是一定因素。



二、传承多于创新

虞世南经历陈、隋、唐三朝,曾得到过智永真传,是中庸平和的正宗纯王派风格。这也投其所好得到了唐太宗认可,但正因如此,后世书家们在选择真楷风貌时,自然会偏向个人面貌更加突出的欧、颜、柳、赵四家。



三、能代表时代的书风

我们知道,四大家分别体现了楷书的险(欧)、宽(颜)、刚(柳)、柔(赵);其实后人把虞世南列为唐初四杰已经很说明了问题:初唐时,欧虞褚薛四家的面目已经很明显了,欧体外露筋骨的险劲自不必说,虞书则恰恰相反,是内含刚柔,所谓“君子藏器”最恰如其分,与褚书的清虚隽秀、薛稷的爽利纤劲各竞风流,也与后来居上的三家有千丝万缕联系。但楷书四大家分别占据了时代制高点和人性的契合度,是时代与人性极致表达的最强音。唐初的大一统(北碑南帖融合的欧体)、中唐盛世(宽严相济的颜体)、唐末正统的不屈(刚正不阿的柳体),以及清本正源回归的赵体……。或许这也可勉强解释褚遂良、薛稷为何也没被列入楷四家的原因吧?




虞体被世人称为“玉箸”,其中的“虞戈”天下无双。虽说楷书四大家于万世一系的王派书法中各自鱼跃龙阙,化蛹成蝶,但虞楷却淬炼精深,最得渊厚。较王羲之真书于今已面目迷离的疑惑,或可从虞楷中窥视一斑,惜于此也不多见了!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临池管窥


虞世南一直是被低估的一位书家,在我学习中国书法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唐以后学习虞世南的人要比学习欧阳询的人要多。那为什么虞世南没有被列为“楷书四大家”呢?原因是因为下面两点: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继承有余,创新不足

我们现在熟知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这四位基本上都属于他们所处那个时代的变法者。

欧阳询活动范围主要是隋末唐初,那个时代的书风基本上是二王书风的沿袭,而欧阳询虽然也取法魏晋,但他又结合隶书和北碑的笔意,在二王书风的基础上创造独特的欧楷。

而虞世南虽然跟欧阳询是同时代的人,岁数也相差无多。但虞世南的老师是智永禅师,智永又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因此虞世南是非常正统的王羲之一脉相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才把虞世南当作书法老师,想通过学习虞世南的书法而上溯魏晋,窥得羲之神韵。

后世书家学习虞世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虞世南当作学习王羲之的一个跳板或者是门槛,通过学习虞世南而深入了解王羲之。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颜真卿的书法,在书法史上被众多书家认为是书法一大变,一改羲之质妍、秀媚的书风,形成一种浑厚、雄俊的书风。

柳公权的书法则是在颜书的基础上,又取法欧阳询,一改当时盛唐颜书的那种以肥为美的审美,创造出瘦硬、挺拔的书风。所以欧、颜、柳都是书法的改革派,所以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不管怎么变法,大家的基础还是尊尚魏晋,但是到了宋末元初,因为宋四家的尚意书风的影响,当时的书坛远离了古法。这时的赵孟頫横空出世,一下把这种风气刹住,重新引导书法回归到“二王”一脉。因此赵孟頫也属于那个时代的大变法者,只不过他是引导大家回归古法而已,所以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虞世南小楷《破邪论》

而虞世南因为是“二王”一脉的继承者,所以他在他所处的时代,可以说继承有余,创新不足,所以与四大家相比,贡献值略低。

年代久远,作品稀少

虽然虞世南与欧阳询同时期的人物,但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太少,主要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楷书《孔子庙堂碑》和小楷《破邪论》,还有一幅《汝南公主墓志》传为虞世南所书,但有可能为伪书。作品少,对后世的影响自然也少。

虞世南小楷《破邪论》

所以从作品的流传对后世的影响力来说,虞世南的影响力也比这四大家少了很多。这就是虞世南为什么没有列入“楷书四大家”的原因。

我是翰墨今香,关注我,关注更多书法知识。


翰墨今香


虞世南为什么没有列入四大楷书之列?

一,主要原因是属于南派书法艺术风格,尚韵者。

而四大家皆是北派,尚法,虞世南虽然是唐代,而楷书入王羲之韵饭,智永笔意。

欧阳询,褚遂良书法北派本隶。而出楷法。颜柳皆为篆隶入楷则。

而经历了宋代没有楷书创者,时至元赵孟頫开始回归魏晋风度之楷变,越逾唐宋。而创新楷则,成为赵体。皆因影响力大。

二,根据楷书的影响力而做出的定论:

虞世南的书法得智永传授,与欧阳询齐名。而因为虞世南是大文豪,时为颇具影响力,诗文是他的最拿手,文重于贞观时人,多才多艺,后谥为“文懿”,其文气之名又掩书妙。

三,米芾云:世南如学休粮道士,神宇虽清,而体气疲恭。

南唐后主云“虞世南得右军之美而失其俊迈。”

《山谷题跋》云:虞永兴(世南)常被中画腹书,末年尤妙。

《宣和书谱》云:“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虞世南主张北派书者不肯入道耳。(董其昌语

可见南派与北派有不同的追书之路。

虞世南主张,书法要靠神遇,不可力求,机巧须心悟,不可以自取。

由此其书墨神契于书,非力巧造。

而后人重形貌,而内质之器,神悟者寡。

从古人对虞世南评价,有微词,从一个侧面可见对虞世南有褒贬之语。

其实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历代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公认之虞书妙品。

以上仅是一种推测而已,真正的愿因,皆为后人不知谁定的“四大家”,延续至今,人云亦云罢了。

下面是虞世南楷书。



狂喜淡墨a


虞世南是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大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评价虞世南说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学,五是书翰。

唐太宗酷爱书法艺术,特别喜欢王羲之的书法,而虞世南的书法与王羲之的书法一脉相传,也就是说,看到虞世南似乎就看到王羲之在世。因此,唐太宗经常与虞世南讨论书法,君臣之间相得益彰,以至于虞世南去世之后,唐太宗哭着说“以后再也没有人与我论书法了。”

王羲之擅长行书,属于俊秀清雅的风格,作为王羲之书风的传人,虞世南也擅长行书!他在楷书上没有什么作为,没有作为不是说他的楷书不好,而是他的楷书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唐代的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元代的赵孟頫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欧阳询笔法严谨,柳公权的字以险峻取胜,而颜体字大气磅礴,赵孟頫的字秀美端庄,都有自己鲜明的“旗帜”!

虞世南是大书法家,没有错,但在楷书造诣上不如楷书四大家!所谓大家,一定在某一领域要有自己的独创,跟风是不可能成为大家的!




昼锦还乡


虞世南是二王体系的延续,开创性不足。


方兰野携手凌云志


楷书四家,

只是为了方便初学而已。排名并不意味着什么,进不进去也没什么得失,毕竟都是身后名。

王献之小楷也曾天下无敌,不输王羲之。又如何呢?不也没进楷书四家?

所以何必纠结排名呢?


国艺堂书法


是因为留下的东西少,留下的东西笔法要求过高了不方便学习,虞世南的字就是把二王的行书楷书化,二王是啥,不说名气,正宗啥的,你看二王的字是写出来的,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虞世南也一样,所以地位很好,相对应的难度也很大,不方便后人学,所以后人并没有把他列入所谓的几大家,学习楷书是为了科举,功名的,学不会为什么还要学呢,相反地位很好的人反倒是把他地位提的很好的,其中就包括所谓的那几大家


赛—神—仙


虞世南没有列入楷书四大家并非其水平不够,虞世南楷书笔画舒展却有宁静平和之气,初学者不能解。反观欧颜柳赵四体,有一共同点,就是全可初学入门。


金珠一枚


因为所谓 大家 都是后人评说 实则无趣 徒有虚名 表象罢了


木易三知


褚遂良也没有。不是按水平来评四大家,而是靠差异化和从者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