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为什么开国皇帝的嫡长子只要做了太子,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呢?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杀伐果断,铁石心肠之人,非如此,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按理说,上马夺天下,下马治天下,开国皇帝应该希望自己的接班人少些杀戮,多些仁爱。可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开国皇帝都不喜欢仁厚的太子,而是钟爱于和自己性格相象的儿子。

有趣的是,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的嫡长子都是宽厚仁慈之君,因此,有的皇帝就干脆不立太子。有的皇帝立了太子后,很快就反悔又给废了。还有的太子好不容易碰上个宽仁的父皇,却又被冷酷无情的弟弟给杀了。总之,开国太子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为什么开国皇帝的嫡长子只要做了太子,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呢?

​为什么开国皇帝嫡长子都是仁厚之人呢?开国皇帝又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嫡长子呢?这是因为,皇帝在打江山时,怕战场上刀枪无眼伤害儿子,一般都把孩子放在后方安全场所。而教育培养嫡长子的重任,就义不容辞的由儒家之人担任。老师也明白嫡长子将来是要接班当皇帝的,于是就整天向他灌输仁者爱仁,克己复礼那套儒家思想。嫡长子长时间的耳儒目染,性格不由自主的就有了很大变化,也开始崇尚儒家之道就是治国大道,满口仁义道德也就不奇怪了。

开国皇帝都是经历过生死搏杀才坐的江山,知道人心险恶,稍有不慎,就会死无葬身之地。而那些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人,都是一些骄兵悍将,桀骜不驯。自己在世时尚能压制住他们,如果自己将来不在了,储君性格儒弱,做不到铁血无情,那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顷刻之间就会易手。这就是开国皇帝骨子里不喜欢仁厚太子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看不惯长子扶苏整天和一些儒生在一起,于是打发他去长城军团监军。就是希望通过战场的铁和血告诉扶苏,治理国家根本就不能心慈手软,忧犹寡断。可惜扶苏根本就没有理解秦始皇的良苦用心,最后还是软弱无能的被赵高用矫诏逼得自刎。

为什么开国皇帝的嫡长子只要做了太子,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呢?

​​​​​汉高祖立了嫡长子刘盈为太子后,觉得刘盈性格一点都不像自己,对赵王刘如意的言谈举止却甚为满意。虽然最终刘盈还是有惊无险的当了皇帝,但当刘盈看到母后把戚夫人弄成人彘,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他实在受不了这个刺激,很快就因惊吓过度而早早去世。

隋文帝立了嫡长子杨勇为太子后,很是苦恼杨勇和自己的治国理念大相径庭。为了大隋江山的长治久安,隋文帝只能废了杨勇,改立一贯秉承自己治国理念的晋王杨广为太子,不料此举却阴差阳错葬送了大隋王朝。

为什么开国皇帝的嫡长子只要做了太子,最后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呢?

​唐高祖李渊是一个少见的宽厚待人开国皇帝,因此他对太子嫡长子李建成的宽仁之风并不反感。可唐高祖作梦也没想到,正是李建成的仁慈之心,使得李建成执意不肯听从谋士魏征之计,忍不下心除去弟弟秦王李世民。结果反被心狠手辣的李世民突然袭击而身首异处,死无全尸。

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不立嫡长子赵德秀为太子,就是他十分了解赵德秀仁慈厚道的秉性。知道赵德秀就是当了太子,也根本不是阴险狡诈的二弟赵匡义对手。与其将来为了皇位而弄得腥风血雨,骨肉相残。不如干脆听从母亲杜太后意思传位给赵匡义算了,至少可以保全自己的血脉不致断绝。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杀人如草芥,冷酷无情,但对嫡长子朱标的仁厚之风倒是颇为欣赏。为了使朱标早日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明太祖是言传身教,精心培养。可以说朱标是所有开国太子中和皇帝关系最融洽的,如果不是因为他英年早逝,朱标肯定会是一代名君,青史留名。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唯一一个深得开国皇帝真心喜欢的开国太子,还是因病过早去世了,最后还是没有打破嫡长子作为太子下场不好的魔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