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統治地球上億年的霸主恐龍被一顆小行星砸出了三界之外,
(即白堊紀晚期滅絕事件,下圖為小行星撞擊地球的藝術想象,源自短片@《How Dinosaurs Went Extinct》)
它的身後留下了一大片沒有大型陸棲動物的空白土地,從荒漠到海洋、從高山到峽谷;從密林到草原、從溼地到河湖;棲息地類型極為豐富的中國,就是其中之一。
(現今的中國地形,圖片源自@123RF,修正@張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對於長期被恐龍壓制的哺乳動物而言,這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它們必須抓緊時間展開圈地運動,從4個方向全面佔領中國。
它們很厲害嗎?
1東北極寒地帶
東北地區是中國緯度最高的區域,這裡的冬季酷寒而漫長,還曾創造-58℃的歷史極端低溫,堪稱中國的“寒極”。
(東北極寒地帶,依據@郜二虎等《全國陸生野生動物調查單元區劃方案》,之後區劃亦同,製圖@張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想要在此生活,必須擁有強大的抗寒能力。哺乳動物們給出瞭解決方案,即厚厚的皮毛。它們皮膚下方貯存脂肪、上方生長毛髮,毛髮會在外圍製造一層空氣層,足以隔熱保溫。
毛髮為哺乳動物所獨有,其中毛皮最豐厚者又被稱為“毛皮獸”。毛茸茸的外表讓它們和蛇等爬行動物顯著區別開來,非常容易被識別。
(毛茸茸的狗獾huān,猹chá的原型,攝影師@謝建國)
以紫貂為例,它體長約40釐米毛長卻可以達到4.7釐米,相當於一個身高170釐米的人,渾身長滿20釐米毛髮,冬天出門當然毫無壓力。
(貂皮大衣的“原料”之一,因過度捕殺數量大為減少,現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下圖拍攝於長白山,攝影師@王崢)
紫貂佔據了大興安嶺、長白山的密林,以鼠類、鳥類、植物果實為食。
(紫貂,攝影師@陳建偉)
對於爬樹也不在話下,穿著厚厚“毛皮大衣”依然可以輕巧地“自掛東南枝”。
(紫貂,攝影師@王崢)
毛髮的顏色還可以與周圍環境協調以防禦天敵,也可以按季節更換,有夏裝、有冬裝。例如伶鼬夏天“身穿”棕紅色皮毛,腹部為白色或灰白色。
(夏季伶鼬,攝影師@Keven Law/維基百科)
到了冬季,則會換成一身雪白。
(冬季的伶鼬,拍攝於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攝影師@武耀祥)
雪兔也同樣如此,但或許是“白色顏料用盡”,兔耳朵尖依然是黑色。
(雪兔,攝影師@謝建國)
此外,哺乳動物擁有強大的循環系統。以人為例,普通人一生中心臟博動達260億次,從心室所博出的血流有15萬噸,可以裝滿80個標準游泳池,足見能量之強。
強大的循環系統加上厚厚的皮毛,讓哺乳動物可以維持恆定的體溫。為了更好地抵禦寒冷,東北的動物體型往往還比別處更加龐大。以東北虎為例,它的體重可以達到華南虎的兩倍。
(東北虎,拍攝於東北虎林園,攝影師@謝建國)
在最寒冷的時刻,哺乳動物們提前儲備好食物減少活動或者乾脆選擇冬眠。
(花鼠,冬眠的松鼠科成員之一,因背部的五道條紋,又被稱為五道眉,攝影師@徐永春)
直到來年大地返青、春暖花開。狍子、馬鹿、駝鹿各個蠢蠢欲動,東北已經是哺乳動物的地盤了。
(狍子,所謂東北四大神獸之一的傻狍子,另外三種分別為扯犢子、滾犢子、貓驢子。拍攝於內蒙古白音敖包,攝影師@徐永春)
佔領了東北極寒之地,還有一片超級廣袤的荒原在等著它們。
2西部廣袤荒原
中國是世界上草原和荒漠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大興安嶺以西、喜馬拉雅山脈以北大部分被草原、荒漠佔據,只有祁連山、天山等少量森林環境,形成荒原中的綠島。這裡氣候普遍較為惡劣,或是乾旱荒蕪、或是高寒缺氧。
(西部荒原,包含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中的蒙新區和青藏區,製圖@張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但是哺乳動物發展出了完美的繁殖能力,它們為胚胎提供安全的母體,用乳汁餵養幼崽(哺乳動物因此得名),加上對後代完善的保護行為,使得幼崽的成活率大為提高,不用像其他脊椎動物那樣一次生數十百千個。
另一方面,哺乳動物還演化出不同的專長,其中一支“祖傳”打洞技術,即齧齒類,它包括以鼠兔為代表的兔形目和以旱獺(音tǎ)為代表的齧齒目,兩者都以醒目且終生生長的門齒為特徵。
(What are you 弄啥勒? 喜馬拉雅旱獺,攝影師@彭建生)
一個齧齒類家族的洞穴可以長達8米,以鼠兔和人類的身長換算,相當於人類居住在80米長的隧道中。在你眼中是一片荒野的地方,卻有無數個齧齒類家族門戶相對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草原“地下城”。
(喬治·B·夏勒博士發現的一處黑唇鼠兔洞穴系統,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洞穴既可保暖,又能藏身。
(天山腳下的旱獺,當不速之客到來時,迅速進洞;攝影師@祖力亞爾-塔力甫)
還是一家“兔”、一家“獺”相依相偎的家園。
(在洞口張望的黑唇鼠兔,拍攝於青海,攝影師@謝建國)
齧齒類是高效能的廣譜攝食者,它們以洞穴為中心,用門齒啃咬植被、果實,適應能力幾乎沒有極限。全球所有現生哺乳動物種類中,齧齒類佔比超過40%,是哺乳動物中演化最成功的一支。
從荒漠到溼地、從草原到山區,廣袤的西部荒原上遍佈洞穴,四處吱吱作響,特別繁盛。
如沙鼠,僅靠種子、果實為食,無需飲水即能生活和繁殖;
(沙鼠,拍攝於內蒙古,攝影師@徐永春)
跳鼠,後肢特長、前肢極小,一路蹦蹦跳跳;
(跳鼠,拍攝於內蒙古查干淖爾,攝影師@張小玲)
黃鼠,喜食植物最鮮嫩的部分,直立起來宛如動畫作品中的主角。
(黃鼠,拍攝於新疆,攝影師@劉鋼)
中國的西部荒原還是全球鼠兔的演化中心,全球34種鼠兔中有29種分佈在中國。
(紅耳鼠兔,拍攝於青海,攝影師@Staffan Widstrand)
齧齒類之外,哺乳動物的另外一支則“專攻”奔跑技能,它們的四肢更加修長、步幅更大,趾端還覆蓋厚實堅硬的蹄可以防止奔跑中損傷,所以被稱為有蹄類。
這是一片有蹄類的廣闊天地,在青藏高原的空氣稀薄地帶,藏野驢的時速輕鬆達到60千米,“飛一般的感覺”絕非虛言。
(藏野驢,攝影師@陳建華)
它們喜歡群體生活,經常上百匹結成一群在荒原上狂奔猛跑,但偶爾也會“驢打滾”。
(驢打滾,拍攝於扎布耶鹽湖,攝影師@柳葉刀)
中國的有蹄類多達70種,個個都是奔跑健將。包括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拍攝於青海湖,攝影師@徐永春)
藏羚羊、
(藏羚羊,攝影師@張揚的小強)
岩羊、
(岩羊,攝影師@鄒滔)
藏原羚。
(藏原羚,攝於曲麻萊,攝影師@仇夢晗)
藏原羚尤以妖嬈的大白屁股著稱,比白臀鹿還要妖嬈。
(藏原羚,攝影師@姜曦)
還有優雅的鵝喉羚、
(鵝喉羚,拍攝於新疆卡拉麥裡有蹄類自然保護區,攝影師@劉鋼)
王者風範的北山羊、
(北山羊,拍攝於烏魯木齊一號冰川區,攝影師@劉鋼)
火紅的赤斑羚、
(赤斑羚,拍攝於卡久寺,攝影師@賈紀謙)
戴著白色“口罩”的白唇鹿、
(白唇鹿,注意請不要和白臀鹿搞混了,我們白的明顯不是一個地方,攝影師@Jed Weingarten)
有著螺旋狀彎角的盤羊、
(盤羊,拍攝於克拉瑪依後山,攝影師@吳朝明)
以及沙漠狂奔的野駱駝、
(野駱駝,拍攝於新疆,季節性換毛,攝影師@陳建偉)
怒氣沖天的野犛牛、
(金絲野犛牛,攝影師@卡布)
有蹄類的快速奔跑有利於躲避天敵的襲擊,還可以通過大範圍遷徙在惡劣的環境中獲得食物、水源。普氏原羚、鵝喉羚等都有遷徙習性,最著名的則是藏羚羊,這些有蹄類遷徙構成了中國最壯觀的生命活動之一。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羌塘罕見的公藏羚羊遷徙,攝影師@青木)
齧齒類、有蹄類的繁盛促進了哺乳動物中的食肉目的生長,包括貓科、犬科、鼬科、熊科等等。它們門齒小、犬齒強大而銳利,常具利爪以撕捕食物,身材纖細的香鼬體長只有20釐米,卻是捕捉鼠兔的好手。
(香鼬,拍攝於青海,攝影師@彭建生)
赤狐隱蔽於荒野,
(考眼力:來找我啊;赤狐,攝影師@張強)
待到時機成熟縱身一躍,
(赤狐冬季尋找雪層下的老鼠,定位後躍起扎向雪中,攝影師@劉鋼)
獵物輕鬆收入口中。
(赤狐,拍攝於內蒙古,攝影師@徐永春)
藏狐似乎面露微笑,
(藏狐,拍攝於青海,攝影師@徐永春)
兔猻卻一臉嚴肅,
(兔猻,拍攝於青海,攝影師@Staffan Widstrand)
好不容易捉到的鼠兔,被草原雕截胡,荒原上一點王法都沒有。
(把我的鼠兔還給我,攝影師@徐永春)
貓科動物中毛髮最柔軟的猞猁兩耳上各炸著一支黑色的耳簇毛,它捕捉齧齒類、有蹄類,就連狐狸也不放過。
(猞猁,拍攝於青海,攝影師@星智)
體長超過1米的雪豹巡視著岩石山地,可以捕殺體重3倍於己的獵物;
(雪豹,攝影師@Jed-Weingarten)
善於群體作戰的狼,幾乎是荒原上最具威脅的獵手;
(狼與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對峙,攝影師@吳剛)
笨重的棕熊既無群體優勢,又無速度優勢,但它食譜廣泛,植物、動物、腐肉都是美食,依然可以美美地養活一家老小。
(可可西里的棕熊和幼崽,攝影師@布瓊)
至此,包括東北、西部在內的半個中國已經被哺乳動物佔領,下一步它們將深入南方的叢林。
3南方叢林
秦嶺-淮河以南,中國南方的大部分地區再加上喜馬拉雅山脈東南段、橫斷山脈,這裡降水充沛、氣候溫暖,是中國森林最為密佈的區域。
(南方叢林,包括中國動物地理區劃的華南區、華中區、西南區,製圖@張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哺乳動物中多個支系演化出了強大的樹棲能力,齧齒類的隱紋花松鼠四肢強健、趾端有銳爪,在樹枝上攀爬嬉戲、遊刃有餘;
(你倆在幹嘛?樹上也不消停?隱紋花松鼠,南方常見種,攝影師@邢超)
還有一種巨松鼠,體重可達隱紋花松鼠的20倍,其背部和尾部為黑色,腹部呈現黃色,非常特別。
(巨松鼠,拍攝於雲南,攝影師@趙建英)
如果需要在不同枝叉間移動,多數齧齒動物主要依靠攀爬或跳躍。
(黃足松鼠,注意爪子為黃色,拍攝於雲南,攝影師@徐永春)
但同為齧齒類的鼯鼠就不一樣了,它們營巢於高大的樹洞中,
(紅白鼯鼠,松鼠科,拍攝於秦嶺,攝影師@蔡瓊)
憑藉著體側與四肢連接的飛膜輕輕一躍便可滑翔而出,一個會飛的家族成員,真是給齧齒類長臉。
(霜背大鼯鼠,第2張為飛行軌跡,攝影師@商睿)
飛翔本領在齧齒類中並不多見,但在翼手目就屬於稀鬆平常了,它們俗稱“蝙蝠”。全球種數多達1300餘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的第二大類群,它們依靠吸盤棲息於樹木甚至棕櫚葉莖、蕉葉。
(果蝠,拍於香港,攝影師@吳穎)
後肢與尾間擁有薄而多茸的翼膜,後肢甚至可以180度扭轉,以便進行各種飛行變換。
(果蝠,拍攝於雲南,攝影師@何曉濱)
而樹棲動物中最重要的一類非靈長目莫屬,它們的拇指(趾)多能與它指(趾)對握,在樹棲攀緣時可以握緊樹枝。
中國非人靈長目動物共有30種,分為懶猴、猴、長臂猿3科,其中懶猴科因行動遲緩而得名。該科最小的倭蜂猴,體重僅有約400-700克。
(倭蜂猴,拍攝於雲南,攝影師@張琦)
長臂猿科有8種,它們手比腳長是敏捷的攀爬者和臂行者。
(西黑冠長臂猿,攝影師@謝建國)
猴科的種數多達19種,包括分佈於廣西的白頭葉猴、
(白頭葉猴,攝影師@謝建國)
分佈於廣西、貴州、重慶的黑葉猴、
(黑葉猴,拍攝於貴州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麻陽河自然保護區,攝影師@史江洪)
分佈於雲南的菲氏葉猴、
(菲氏葉猴,攝影師@徐永春)
分佈於南方多省區的藏酋猴,
(藏酋猴,攝影師@何雄周)
以及最著名的3種金絲猴,川金絲猴毛色金黃,最符合“金絲”之名;
(川金絲猴母子,攝影師@丁寬亮)
黔金絲猴毛色為灰褐色,臉部為淡藍色;
(黔金絲猴母子,攝影師@丁寬亮)
滇金絲猴毛色以黑、白為主,厚厚的唇部呈現粉紅,堪稱“烈火紅唇”。
(滇金絲猴母子,攝影師@丁寬亮)
靈長目動物擁有複雜的社交行為,與此配合的是,它們演化出了複雜的表情肌,喜怒哀樂溢於言表。
(滇金絲猴的微笑,攝影師@丁寬亮)
森林中,樹棲哺乳動物的種類如此豐富,地棲動物同樣千姿百態。水鹿、青鼬、豹貓、大象等地棲、半樹棲物種,在林地中往來穿梭。
(第1張青鼬,紅外觸發拍攝,圖片源自@貓盟;第2張金錢豹,紅外觸發拍攝,圖片源自@蔡瓊)
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南方山地極為立體的森林生態系統,同一片山林,甚至一顆樹上不同的動物一起取食,熱鬧非凡。
(森林生態系統,僅作示意,非實際場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而在更大空間範圍內,尤其橫斷山脈、喜馬拉雅東南段、秦巴山區,高山峽谷鱗次櫛比,還形成了垂直跨度更大的生態系統。
(垂直生態系統,僅作示意,非實際場景,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中國146種特有物種有一半以上就是這裡完成演化的,包括最著名的大熊貓,它很有可能是在冰期來臨時因為食物匱乏,與其他物種競爭失敗,乾脆由肉食改成了素食主義者。
(我是野生的,不是動物園的,秦嶺大熊貓,攝影師@孫晉強)
佔領了東北極寒地帶,佔領了西部廣袤荒原,佔領了南方叢林,現在只餘最後一擊。
4佔領全中國
數十億年的演化史中,生命從海洋走向陸地,但是強大的哺乳動物決定重新佔領海洋,他們退化體毛、退化後肢,生長出尾鰭、背鰭,並用噴射的方式哺乳幼崽,這便是鯨目動物。
(中華白海豚,拍攝於香港,攝影師@吳穎)
海豹的祖先也在若干年前與犬科、鼬科分道揚鑣,它們四肢特化為鰭狀,前肢鰭足大而無毛、後肢轉向體後以利於上陸爬行。
(斑海豹,拍攝於山東,攝影師@顧曉軍)
最終中國的水生哺乳動物,多達數十種。
(中國部分水生哺乳動物分佈,製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但是這還不夠,真正對中國的全面佔領是由哺乳動物中的一支高智商玩家完成的,即智人。
智人是靈長目人屬的唯一成員,直立步行、臂長不過膝、體毛退化,卻憑藉高度發達的大腦,數萬年間迅速覆蓋全中國。
(中國人類足跡指數地圖,通過城市建設、土地利用、道路分佈、夜晚燈光等多個指標衡量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顏色越紅表明影響越大,數據源自@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 製圖@王朝陽/星球研究所)
與此同時,早先的哺乳動物們只能不斷退卻,整個華北地區只有太行山還有野生華北豹“苟延殘喘”。
(華北豹,紅外觸發拍攝,圖片源自@貓盟CFCA&北京師範大學)
還有多種哺乳動物在中國滅絕,只能重新從國外引入,包括麋鹿、
(麋鹿,拍攝於江蘇,攝影師@孫華金)
野馬。
(普氏野馬,拍攝於新疆卡拉麥裡有蹄類自然保護區,攝影師@劉鋼)
人類,作為哺乳動物的一員,有責任給我們的同類一條生路。因為有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世界上哺乳動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正是中國。
(世界哺乳動物多樣性排名,數據源自@蔣志剛等《中國哺乳動物多樣性》,2017年中國的哺乳動物種數更新為693種)
……THE END……
閱讀更多 星球研究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