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史記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三個歷史人物

史記是一部帝王將相史,含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生平、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絕大多數筆墨用來描述歷史人物輝煌的一生。其中我認為其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最重要的人物有以下三個:

1、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史記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三個歷史人物

史記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歷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將,乘勝進擊,併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敘了粉碎嫪毐、呂不韋集團、李斯上書諫逐客、尉繚獻計、荊軻行刺等事件。然後依次敘寫他統一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一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號、改曆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咸陽宮關於學古與師今的一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等。

史記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三個歷史人物

另一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隨意殺戮無辜等等。通過以上這些,不僅表現了秦始皇的政治、軍事才能和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作風,而且也表現了他的愚昧荒誕、暴虐兇殘,為了自己生前死後的享受而不惜民力民財的驕奢淫逸。其中有許多典型的事例或通過敘寫,或借用他人之口,補寫始皇帝之性情,均寫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一個傑出君主同時又是兇狠暴君的秦始皇的形象就這樣被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來。司馬遷不僅給人們展示了秦始皇這個大譽大毀集於一身的封建帝王的一生,而且一直在探尋著秦朝的統一及滅亡的原因,他在篇末的論贊中大段引述西漢政論家賈誼《過秦論》的內容,將秦朝滅亡的原因歸結為“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十分精闢。

2、混子皇帝——漢高祖劉邦

史記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三個歷史人物

司馬遷既沒有把漢高祖作為一個南征北戰,一統天下,"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的英雄來歌頌,也沒有從一國之主榮歸故里的角度純客觀地描述那種熱烈壯觀的場景,而是通過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農民,勾勒了成為天子過程的一幅幅畫面。高祖從出生的那時刻,文中就開端就預示著天子的降生,"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文中描寫龍與母親劉母融合。無論是不是真實的,都能證明他不是一般人。或許是後人對他的尊敬對他的敬仰而神話了。但是從高祖後續的事例都能證明這不是主要的。正因為他是來之民間,得知民心,得知民意。正因為他是"小流氓"卻有了野心,有了影響力。所以他有了最基層的基礎,也有了最浩遠的抱負。正是應為他是平民出生,正因為他流氓童年的生活,正因為他的無所事事。讓他明白了這個國家,讓他從社會的底層與社會高層的關係。讓他明白了自己的地位,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明白自己所需要的。也使得他有了偉大的志向。成就的前期條件高祖都具有後開始了他的大業。用張良計,派說客利誘的"破之"。巧設疑兵,施仁愛,收買人心的"因大破之"。乘勝追擊,取得完勝的"遂破之"。善於用人用計,收買人心都使得劉邦節節交戰的勝利。不殺秦王子嬰,封存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與秦父老約法三章,對百姓秋毫無犯。這些措施無疑起到了安撫民心的重要作用,從"秦人喜""秦人大喜""人又益喜"便可見一斑,這也為日後劉邦稱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反面來講,項羽的作為,"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黔布等攻破函谷關…項羽遂西,屠燒秦咸陽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祖本紀》)不善於剋制自己,不分析不考察形勢(苦秦久矣,人心思定),自恃勇武,兇殘暴虐。不但不善於籠絡人心,而且常常把別人推到自己的敵對面去。劉邦從這面相對比都能看出他民間的基礎作用,他知民心。"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止,還軍霸上。召諸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與諸侯曰,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高祖本紀》)善於包裝自己,把自己塑造成解民困於水火之中的形象,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剋制自己的慾望,善於籠絡人心。當然社會的反應卻是剛剛相反,"唯恐沛公不為秦王"與"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這些都能反應民眾基礎的重要性。鴻門謝罪,項羽入關,稱霸分封,決策東進,追擊項羽,決勝垓下。

史記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三個歷史人物

後世一系列的戰爭都越發明白了劉邦成功的原因,對盟友下屬,劉邦"與天下同利",而項羽"妒賢嫉能",不與人共享利益;對人才,劉邦知人善用,虛懷若谷,項羽則不能善用,剛愎自用。劉邦出生於平民,能屈能伸不拘小節,處事圓滑果斷,善於用人用計,沒有大的勇氣卻有才能,為人心狠手辣,志向遠大,冷靜沉著。項羽出生於貴族,寧折不彎,優柔寡斷,有勇無謀,兒女情長都成為他成不了大事。氣量狹窄,狂暴浮躁都能使得他失去很多,重要的是沒有民眾的基礎。在定都之後,他們的舉動也能看出才能的趨向,"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高祖本紀》)劉邦衣錦還鄉的自得,創業艱難的慨嘆,希望求得人才安邦定國的感慨。重視人才,視角高遠,不因勝利而失去清醒。項羽卻縱橫一世卻連一美人一名馬都無法保全的傷感、不解、不平與怨憤。眼中只有自己,卻又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不正視自身的弱點,即便是處於英雄末路的情形之下也是如此。劉邦成功的路線成為後世的典範,"自古以來,皇帝需要是民眾的支持才能長久。"而漢高祖的成功也正是如此。就如後世的朱元璋,就是從民眾開始抓。總的來說都說劉邦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也看不出有什麼雄才大略,那麼他是憑藉著什麼來率領一班豪傑推翻暴秦,打敗大英雄項羽並建立大漢帝國的呢?社會並不缺有才幹的人,像蕭何、韓信、張良、陳平等,但卻缺少能將他們的才幹合理組織和發揮出來的人。以及需要能組織上層與下層的關係才能成功,而歷來的人士往往不能組織的卻是下層民眾。都值得我們現在人深深的思考。

3、開疆拓土、文治武功——漢武帝劉徹

史記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三個歷史人物

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創造了6個的第一:第一個大力擴展疆土,奠定中國遼闊的疆域。第一個開通西域。第一個用儒學統一中國思想文化。第一個創立太學,培養人才。第一個用皇帝的年號紀元。第一個用罪己詔的形式,進行自我批評。

漢武帝是第一個貫通西域,奠定中國遼闊疆域的皇帝。‘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秦王朝。但以大秦帝國的版圖之遼闊,不過是漢武帝時代版圖的二分之一漢武帝對匈奴用兵44年,這樣巨大的武功,在中國曆代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建元元年(前140年),漢武帝執政。當時匈奴氣焰囂張,時常攻入我國北方各地,造成北方長期的戰亂,北方的邊防虛弱,人民飽受匈奴鐵蹄的摧殘。自漢高祖劉邦的‘白登山之圍’以來,西漢政府長期與匈奴奉行“和親政策”以此來維護邊地的相對和平。但漢武帝絕不能忍受其祖先奉行的屈辱的‘和親政策’,忍氣吞聲,靠女人.珠寶,換取短暫的和平。他有足夠的財力與物力,持久的雄心去征服,開拓疆域。

漢武帝在公元前139年選送張騫出使大月氏,希望藉此形成反擊匈奴的戰略聯盟,實現對匈奴的戰略包圍。年僅17歲的漢武帝居然有如此深邃的眼光,真正令人讚歎。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千古的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中原漢族政權力量延伸到了今天的中亞地區。公元前133年漢武帝在與匈奴作戰的馬邑之戰中失敗了,這次失敗促使漢武帝破釜沉舟,毅然拋棄漢王朝實行近70年的和親政策,全力出擊匈奴!《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漢武帝曾經想親自教霍去病《孫子兵法》,霍去病雖未學,但可見漢武帝深通兵法,這是他能成為卓越的戰略軍事家的基礎。

史記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三個歷史人物

當後人談到漢武帝一朝的軍事戰役,人們往往言必稱衛青.霍去病.李廣,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璀璨四射的將星之後,遠在廟堂之上的那位帝王,那位足以與西方的亞歷山大,愷撒大帝,拿破崙相匹敵的最高統領---漢武帝。當那時,漢武帝決定改變祖制.對匈奴開戰之時,韓安國.汲黯.公孫弘.主父偃等大臣紛紛不同意。群臣應者寥寥,首戰—馬邑之戰無功而返,年輕的漢武帝對自己所做的決策巋然不動。在此之後,漢武帝親自決策部署,選將調兵,取得了對匈奴作戰的三大重要戰役的勝利(河南之戰.漠南之戰.漠北之戰)。在與此同時,漢武帝又在邊事上大力開發:經略三越,通西南夷,護領北疆。劍指東西南北各方,使得漢朝的勢力達到了今天的中亞,西南的雲貴四川,東北的大興安嶺地區,南方的海南與福建,勾勒出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本框架。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崛起!

史記中對中華民族影響最大的三個歷史人物

當然我們應該從漢武帝的長期征戰中看到它勞民傷財的一面。尤其是漢武帝為寵幸李夫人,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數萬大軍出征大宛,奪取其汗血寶馬,如此輕率的征伐,真是草菅人命。

漢武帝在千古的文治中功勳深遠。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用儒家學說統一中國思想文化的皇帝。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決策影響後事的歷朝歷代。劉徹即位之初,舉國推選賢良方正直言敢諫。董仲舒憑《天人三策》,石破天驚,脫穎而出。從此之後儒家思想被指定為官方思想,與政治.皇權緊密相連。以此,漢武帝創建了太學.鄉學,建立舉賢制度,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文官制度。漢武帝時代通行的是察舉徵辟制,從根本上解決了大漢人才匱乏的局面。儒家學說對中國的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是“獨尊儒術”將政治倫理化,迷信道德至上,教化萬能,力圖建設一種道德自律型的政治。這樣必然導致的是強權至上,個人專制。這是儒家思想給我國政治帶來的陰影面。數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始終無法走出“人治”的泥潭,擺脫那因人而興廢的歷史慣性。儒家學說的君臣父子綱常倫理的思想,壓抑了中國人數千年的心靈。諸如權力崇拜.君尊民卑.官貴民賤.奴性心理年深日久造成中國社會的長期停滯不前。

漢武帝以其雄才偉略,以其前無古人.雄視百代的生命之旅,鑄造了中國歷史上震古爍今的千秋偉業。可漢武帝的大功與大過是並存的,宋代大史學家司馬光評價他說:“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漢武帝的專制獨裁和暴行,與秦始皇十分的相似,可不同的是:漢武帝的政策是‘文武並用’,皇權與神權並用;面對社會現實,他又能改變統治政策。這正是他“有亡秦之失,而無亡秦之禍”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