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獨流減河名字來源?

汶上張氏39707276


先說獨流,獨者單獨,一也,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在獨流十一堡(音同鋪)村合而為一流入海河,故稱之獨流。

正是因為三河歸一,來自上游太行山,白洋淀等地區的洪水流入海河,在歷史上,多次對天津城區造成洪澇災害。

再說“減”河

為了減少天津城區的洪澇災害,從乾隆年間就計劃開挖一條人工河,日本侵華期間(1942年),為保其在津利益,按照1917年民國政府的《治本計劃》開挖,到1944年初,因勞動力缺失,資金困難,工程下馬。

建國以後,為了減輕天津以南洪水對其的壓力,1951年秋,獨流減河工程再次動工。1953年7月10日,包括70公里河道和8孔進洪閘的獨流減河工程全線竣工,當年就分洪生效,不僅大大減輕了大清河下游的水患,也基本解除了海河流域 汛期洪水對天津市和津浦鐵路的威脅,實現了老百姓多年來的夙願。1963年特大洪水過後,海河水系綜合治理,又於1968年進行擴建。獨流減河工程是當時華北地區第二大水利工程。周總理在1954年政府工作報告就說獨流減河工程是“過去幾年內修建的很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之一。

所以“減”是為了減輕海河行洪壓力,而非因河水呈鹼性,再者上游河水均是淡水,兩岸的農業灌溉不會對和水的酸鹼度有影響,如果灌溉的水都能使河水變鹼性,那那土壤本身的鹼性得多大?還有必要灌溉嗎?

所以正確的寫法是“獨流減河”

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農村娃笑哈哈


獨流減河非自然河道,因地勢較低,雨季多行洪於其址。前清曾欲因之修堤分洪,未果。倭據時期,曾動工築堤,亦半途而廢。新中國建立,即列日程。1953年興建,當年竣工。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大型水利工程。後歷次擴建,成現在規模。

河道自靜海縣獨流鎮始,故名;原名獨流河,因主要作用為行洪減災,特以減河名之,全稱獨流減河也。河寬水淺,枯水期斷流乾涸常見。防洪效果異常,除1963年曾炸堤分洪外,再無險情。

雲其鹼河者,誤矣謬矣。天津另有一減河曰馬廠,功用同而資歷深,為李鴻章主持修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