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如今的南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夜间更是灯火通明,可以说是越来越繁华了。而在这繁华的背后,有一群人,窝在狭小的地方,努力的融入这一城的繁华。如果说繁华光鲜是南康城区的A面,那么,它就是城区的B面。这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安置点。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安置点的房

在南康,很多人都纠结于安置点的房能不能买。安置点的房是俗称的小产权房,该类房没有国家发放的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购房合同在国土房管局不会给予备案,所谓产权证亦不是真正合法有效的产权证。安置点的房,很多都是在拆迁活动中给拆迁户补的地皮建起来的。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夹杂在两栋楼之间新建的房

根据地块的大小,拆迁户自行建设。资金充裕的很快就建设起来了,并把多余的房子拿出来出售出租,快速回笼资金。没钱的就跟开发商合作,一个出地皮,一人出资金,建成之后一人一半。还有的,就是有一点建一点。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安置点的房建设的相对密集,都是这样一大排过去,结构上也是下面商铺上面住房的形式。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待建的房子

因为安置点的房屋密集,人口较多,停车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安置点因为缺乏规划,停车场配套设施不完全,虽然现在也划了线,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周边的住户,于是,晚归的人,只能把车停在远远的路旁,然后再步行一段路回家。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停车位

安置点的人

买安置点房的人,大多都是进城的农村人,毕竟有钱的话,都买了带房产证的小区,不会选择安置点。相对来说,这里的人比较接地气,邻里之间关系更和谐,相对小区人的防备心理,他们走动的更频繁,经常之间,会聚在一起聊天、买菜、打牌。在小野看来,这里的人,更接近于农村,更有“人情味”。为了孩子有更好的教育,他们抛弃了熟悉的农村环境,扎根城市,相互扶持,在城区搏一份更好的未来。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安置点的人

除此之外,住在安置点的人,还有在南康打工的租户,他们寄居在安置点的出租房内,体味着在外漂泊的生活。因为上下班时间的不确定,他们有时候很晚回家,蹑手蹑脚的,生怕楼梯回荡的脚步声吵醒熟睡的邻居。

安置点的街

安置点的街道,更加接近于我们乡下的“圩”,在两排房子之间摆摊设点,形成一条街道。在这样的街道上,你可以看到肉铺、早餐点、水果摊、副食、蔬菜……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每天一早,早起的老人家在这样的街道挑挑拣拣,开启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到下午,时间一到,这样的街就会自动消失,留下一条空荡荡的大道。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如今的安置点,除了类似“圩”的街道之外,还零星分布着一大批的店铺。洗车行、制衣厂、酒店、网咖、副食店、玩具店、幼儿园、石材店、榨油行、餐馆……住宅和上班混杂在一起,一个安置点,俨然是一个小社会了。在这里,一般的需求,几乎都能得到满足。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安置点:南康城区的B面!

安置点一角

安置点的房,不贵;

安置点的人,很亲;

安置点的街,热闹;

在城区这一份繁华中,在浮躁的现实生活里,也许你能看到生活的另一面:自足,也憧憬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