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從地鐵客流變化,分析杭州“小籠包”式發展的背後重要推手

2018-06-22 10:13

从地铁客流变化,分析杭州“小笼包”式发展的背后重要推手

如果在十幾年前,生活圈在杭州市中心的你,突然想到下沙買房居住,那你身邊肯定反對聲一片。當年誰能想到,十幾年後的下沙,已成為杭州樓市最重要的供應區域之一,市場對它的認同度,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透明售房研究院統計,6月4日-10日,市區二手房住宅簽約量為1632套,在排名前十的樓盤中,有5個位於下沙。

為什麼下沙如此炙手可熱?交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下沙大道、德勝快速路直線貫通,有B1快速公交,更重要的還是有地鐵——地鐵1號線在下沙設置了7個站點。

事實上,得益於地鐵等交通優勢,“鹹魚翻身”一躍成為杭州重要人居板塊的,並不只有下沙,還有九堡、濱江、臨平、彭埠等等。同樣,受益於地鐵但價值還未充分挖掘的板塊,一定還有許多。

在地鐵的線路越來越密後,不少地鐵站點客流量翻了幾番,所在板塊也成為“網紅”。而在城市的東南西北,各大新型商圈已經形成,市中心版圖正在逐漸擴大。

曾為買了下沙的房子後悔

地鐵“盤活”了社交困境

鍾淇是在2009年搬到下沙沿江板塊的,入住野風海天城。

剛搬家的時候,朋友們都說她“作”,好好的市中心不住,非要去那麼偏遠的地方。

“我工作的地方在和平廣場,一開始租住在紹興路旁的城中村,幾步路就到了,那時候租金可便宜了。”2008年,鍾淇打算買房。

朋友們勸她在打鐵關附近找房子,可她偏偏看上了下沙。“那時候,下沙房價在1萬元/平方米左右,還是大戶型、有電梯的新房子。城裡都快兩萬了,又只能二手房。而且當時下沙的地鐵已經在建設中了。”

等房子裝修好搬家時,地鐵尚未通車。鍾淇經過一段時間的公交車出行,頓感後悔。

她每天下午5點半下班,從公司步行到和平廣場公交站,乘坐347路公交車到艮山門東站,然後步行到市公交集團公交站換乘B1快速公交車到家,全程起碼要花兩個小時。

“最慘”的是,347路的末班車是在晚上8點,如果碰到加班,趕不上末班車,就只能打車了,錢包的“痛苦”可想而知。“而且當時下沙周邊真的沒啥配套,沒有綜合體、沒有菜場,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朋友都懶得過來玩。但是我一下班就要趕回家,不然沒車了,這導致我那幾年幾乎都沒有什麼社交活動。”

轉變從2012年開始。

2012年11月,杭州地鐵1號線開通,鍾淇每天下班只需步行15分鐘左右,到地鐵1號線打鐵關站,坐上地鐵半小時後,便可以輕輕鬆鬆、舒舒服服返回下沙的家。

對於鍾淇來說,地鐵不僅直接連接她的居住場所和工作單位,還重新“盤活”了她的社交活動。

坐20分鐘地鐵,就能去一趟萬象城;坐地鐵到慶春廣場站,前腳剛出地鐵閘門,後腳就邁入了杭州大廈501,外面就算大風大雨也壓根不用擔心;地鐵出行到鳳起路站,換上裝備可以來場西湖夜跑,換下裝備可以去嘉裡中心吃頓大餐、看個電影。

“而且現在的下沙,也大不一樣,有龍湖天街、星光大道、福雷德廣場等好多商業街、綜合體,配套多、人氣旺、生活方便,熱鬧程度一點都不比市中心差。”鍾淇說。

地鐵把客流送往城市各個方向

各副城入住率節節攀升

地鐵不僅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我們的出行方式與生活習慣,從各個站點的客流量變化也能梳理出來——杭州城市化進程的版圖,早已悄悄發生了改變。

2012年11月24日,杭州地鐵1號線首批30個車站(不含火車東站站與下沙延伸段)開通,當時日均客流量在14.5萬人次左右。到2018年1月9日,4號線一期南段(近江-浦沿站)通車,杭州地鐵線網運營里程達到117.6公里,1號線、2號線、4號線全線網日均客流達到150萬人次左右,翻了十倍。

其中,換乘站的客流量改變最為明顯。

1、2號線換乘站鳳起路站運營初期的日均客流7千多人,現在則是15萬多人次。

1、4號線換乘站近江站從日均5000人次左右,變為如今的9萬多人次。

同為1、4號線換乘站彭埠站可謂是“逆襲王”,最早日均600人次的客流量,在最近一個月已經達到7.8萬人次。

1、4、6號線換乘站火車東站站,是在2013年6月底通車的,當年7月1日就創下2萬6的高客流量,如今,平常日均客流保持在10萬人次左右,遇到節假日,最高達到過單

日近30萬人次。等6號線開通,客流量還會進一步提升。

2、4、9號線換乘站錢江路站,在2014年11月開通,開通一週後的日均客流為4千人次。如今日均客流量達到12萬人次左右。可以預計,等9號線開通後,客流量還要“漲一漲”。

雖然不是換乘站,金沙湖站的變化也非常大,從原本日均客流量1700人次,現在日均客流量已經達到2萬多人次。

就連各個副城的入住率節節攀升,也能從地鐵客流量中表現出來。

例如,臨平站從開通初期的日均5000人次,變為如今的日均2.4萬人次;江陵路站也從日均5000多人次,升至3.6萬人次,等到6號線開通,還會更高;喬司站的日均客流,甚至都超過了位於市中心環北小商品市場附近的中河北路站。

地鐵集團預測,將來,2、5號線換乘的三壩站;4、6號線換乘的中醫藥大學站;4、7號線換乘的市民中心站;1、3號線換乘的武林廣場、西湖文化廣場站等,都極有可能形成人氣極旺的新“大客流站”。

TOD模式方興未艾

將助推杭州發展“小籠包”

從各個地鐵站點目前的客流量,就能看出杭州市中心從“攤大餅”到“小籠包”的變化。

杭州,已經從原先的單一商圈,發展成以一箇中心商圈為主、多個區域型商業中心為輔的多商圈格局。

而且,大部分區域性商圈都緊緊圍繞著地鐵站點,輻射周邊。比如,以地鐵城星路站、市民中心站等向外輻射的錢江新城商圈;以地鐵濱江站、濱和路站向外輻射的濱江商圈;以地鐵九堡站、九堡東站向外輻射的九堡商圈;以地鐵金沙湖站、高沙路站等為中心的下沙商圈等等。

業內人士認為,杭州商業的多極化發展與鄰居上海是非常類似的。上海從最早

的南京路、淮海路、徐家彙等幾個老牌的市中心核心商圈,到今天慢慢發展出了中山公園、五角場、徐匯濱江等次級商圈,消費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不亞於市中心的消費選擇與購物體驗。這種“多點化”的商圈佈局,是一座城市健康發展、人民生活幸福指數有效提升的直觀表現。

而杭州幾大副城(濱江、彭埠、臨平、下沙)區域內地鐵客流量的大大上升,同樣驗證了城市中心人口正在分流,周邊各處已形成新商圈、新聚集地。

伴隨住宅的外向發展與軌道交通的接駁,還會有更多區域型的次級商業中心出現。例如錢江新城、大城西板塊、濱江區及臨平副城,商業都在競相發展與完善,未來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這種“開發模式緊隨城市軌道交通走勢”,注重土地的高效利用和集約化開發,以公共交通與其所聚集的人群流量、衍生的大型居住區與商業區共同構成一個循環的有機系統,有一個專業名詞,叫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這也是風靡世界的城市建設趨勢。

如今,世界各大都會正成為TOD模式的舞臺, 如香港九龍塘、紐約曼哈頓、東京澀谷等,依靠軌道交通和都市公交系統,成功集成了眾多TOD項目,有力推動了城市產業與人口協同發展。

杭州的軌道交通建設,也已經迎來了發展高峰期。

至2022亞運會之前,杭州將建成10條地鐵線、2條城際線,里程達到446公里。依託軌道交通發展,TOD模式也將在杭州“國際一流城市”建設進程中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推動杭州一個個“小籠包”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