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容易学习模仿别人的缺点?

蘑菇咸鱼


小孩子其实都比较简单,对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总是爱模仿别人,他们是不会分什么缺点优点的。只是觉得好奇,好玩而去模仿别人。你觉得小孩总是模仿别人的缺点可能是身边人的问题,如果身边人缺点比较多,小孩也就模仿的比较多。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

首先,我们要多教给孩子一些正能量的东西,让他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去学习别人的优点!

然后,尽量让他和优点多,活波,拥有正能量的孩子玩,孩子是跟什么人,学什么样,所以一定要帮孩子“挑选”朋友。

最后,就是父母多给孩子展示一些好的东西,避免把不好的情绪或者习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一切都要先从父母身上做起!!



蘑菇猫仔仔


你好,我是猴子怪阿姨,很高兴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为什么小孩子总是容易模仿别人的缺点?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中很快地闪过以前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时有余!”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说自己孩子的之前的模仿经历!

我的女儿,她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每次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都会将自己的房间和她的书桌整理好,收拾干净的。

但后来,有一次她写完作业后,不仅不整理书桌,而且还将吃了零食的袋子放在书桌上,没有丢垃圾桶。

我看到后问女儿,究竟怎么回事:

她却说:“我上次去同学家玩,同学她就是写完作业后,坐书桌上吃东西的,也没丢掉零食的空袋子。而且,她妈妈也没说她呀!…”

“就你,老叫我收!…”

这番话,说得让我感觉:女儿的逆返心里已经反应出来了,看来我需要好好解决一下了!

是的,看吧!带有一定隐藏着的逆返心里的女儿,她的整理习惯,我之前一直教她保持,而结果,却在一次玩耍之后,就学习同学的随手放垃圾的毛病!

因此,我后面也专门去看了一些关于了解孩子心里的书,受益还挺多!

简单说几点:

1.以身做则:要想孩子做好整理的习惯,父母要先自己做好物品整理,房屋打扫。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而不是叫孩子干嘛干嘛的!

2.奖励:在孩子做好一件事后,家长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言语表扬,或行为拥抱表扬,以及也可以偶尔奖励点小零花钱。

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形成好习惯是会被肯定的心里!

3.给孩子讲一些带有寓意的绘本故事:例如,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由坏变好的人,后面越过越好的绘本故事,从而教育孩子,尽量不要去模仿他人的缺点等

好了,希望以上容能够对你有用[微笑][微笑]





猴子怪阿姨


也不是容易学习别人的缺点,可能那个人缺点太多了,经常在小孩子面前暴露出来,我印象最深得就是,我当老师,我在市里当老师和在县里当老师就不一样,市里面的孩子,老师自身要求严格,上课的孩子真的和电影里一样规规矩矩,一句话不说,好像都比着做好孩子,特别省心,县里就不一样,有缺点的孩子多,大家都在一个环境里,一部分就会被一部分同化,让市里孩子回县里上学,也会变成县里孩子那样的生活状态,都是这样,所以孩子不是容易学缺点,是因为大家没有把更多的优点展示出来给他们,他们也分辨不出来好坏,就一张白纸,看到什么,加什么


娜是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深深地影响到孩子。所以说,要想让孩子学会赞美,父母首先要学会赞美孩子。这种赞美从孩子能昕懂话儿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了。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对他说“宝贝儿,你真聪明”,“好孩子,你真乖”,“乖儿子,你真棒”,等等。昕到这些赞美之辞,孩子的潜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就能自然而然地激发或强化他这种被赞美的行为,这种正强化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等孩子再大一些,可以对他值得肯定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赞美,因为这一阶段孩子对笼统的赞美已经兴趣不大了,所以这时候具体的赞美会才能对孩子产生更好的效果。无论何种赞美都能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愉悦的体验,会反过来刺激孩子使用赞美这种技巧,当然也会让孩子学会使用赞美的语言。前面我们讲到有些孩子可能不好意思把赞美别人的话说出口,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教孩子学会使用一些间接的赞美方式,比如,用眼神、动作、姿势等来赞美别人。其实,多数情况下,身体语言的赞美比语言的赞美更显得真诚,更容易让人接受。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不妨试试这种方法。(Y0823)






行者金牛


因为缺点好模仿呀。大人有时候也这样不是吗?学好的学不好,学坏的一学就会。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指引了。


比如孩子爱说屎尿屁。这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孩子在成长,每一个阶段都有觉得霸气神奇的事情。这个时候他就觉得没事说屎尿屁很过瘾。有一种可以主导自己的感觉。

父母这时候就多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多让他作作自己的主。在这些事情上,他能作得了自己的主,很快他对屎尿屁就不感兴趣了。

比如看电视玩手机,这谁不想啊,多爽啊,脑子不要动,躺在那里,身心就得到愉悦了。

人的本性就是好逸恶劳的。那些成功的人士,都是靠超强的自律才能成功的。


比如,逃课,上网。这当然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啊,上课多伤脑筋,谁不想逃课都踢球,去网吧玩游戏。

孩子真的那么向往自由,那么跟他约定,一个星期可以6个小时想怎么玩游戏就怎么玩游戏,不受任何限制,甚至爸爸妈妈都可以饭端到房间让你吃。或者跟爸爸一起去网吧放下身段放下一切全身心的玩一次这个游戏。

孩子学坏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管,越管他就越想玩。任何人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都会神之向往,一定会偷偷摸摸的想得到。那你跟他约好,玩的时候我不管你,甚至我带着你玩,学习的时候你也要是真的学。这样是双赢。

在放任孩子和立规矩之间,父母只要把握好度,就不存在只模仿别人的缺点这回事。

作为父母,要给孩子一定和空间,如果他学了什么不好的习惯,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立马制止,或者讽刺。

而是跟孩子互动,走进他的心里。了解他学这些不好的习惯背后的原因。然后慢慢引导改下。

可以先认同,共情,说妈妈小时候也有这个毛病。然后再指出这个毛病的不足之处,会让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不好的人。再推崇孩子,咱们宝贝可不想当那样的人吧。然后指引孩子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一定要有个过程。


尧妈佑多


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会吸收来自他周围的一切信息。就像孩子学说话一样,你不停的跟他说,慢慢他就开始会咿咿呀呀地跟着说,你跟他说得越多,这个相应的环境准备得越充分,他也就吸收得越多,自然而然学得也就快。一般来说,单纯的由长辈抚养的孩子如果爷爷奶奶很少与孩子对话,每天孩子可能就是对着电视屏幕的,这种孩子的语言发育相较于具有良好语言环境的孩子而言会相对迟缓。

孩子是不是只会吸收单方面“好的”或是“坏的”信息呢,当然不是的,孩子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分辨哪个是好应该要多吸收,哪个是坏的不应该吸收得能力。曾经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虽然才两岁多但是性格非常急躁,经常因为一点事跟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就去用手抓别的小朋友的脸或是打别的小朋友。后来跟他的家长了解才知道原来他在家里受到的就是这样的教育,爸爸脾气比较急,同时这孩子又比较调皮,不听话的时候爸爸急了就会动手去打,而且家里上小学的姐姐跟他吵架了也是直接动手打他。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所吸收到也就是学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满意我就动手。

孩子还不懂分辨是非,要想让孩子往好的方向学习,首先父母就必须要从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做到好的榜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夏夏夏苒啊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真的很揪心。

孩子的行为是随着大人的行为还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孩子出现这种现象,这时候家长要警惕了。单纯的模仿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如果处于这种环境之下,长期的去做这某一个行为。那么对孩子的将来会影响特别大。

孩子是从一个好奇转变成一个认知的行为的过程。如果这种坏的习惯转变成孩子认知成的一种习惯的时候,这就特别危险了。

我们父母的角色是引导和教育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的理解分析和认知一些行为的过程。

习惯成自然,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懂的道理。提高警惕。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行为,作为父母要及时的制止和引导。要将这种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去给孩子做教育。

蝼蚁溃堤,蝴蝶效应,凡事都应从小事做起。不可轻视。

作为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要去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老曹厨艺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分辨不了行为习惯的好与坏!从出生开始,他们的大脑都开始快速的发展,因此从婴儿期开始,他们就不停的模仿身边的人,模仿妈妈的微笑,模仿家人的动作!模仿可以说是孩子的自带属性!

英国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10个小朋友带去一间教室,并在黑板上画出三条直线,两短一长,第一条最长,当老师指着第二条直线说,同意这条直线最长的请举手的时候,其中九个孩子被提前告必须举手,其实实验只是针对其中那个没有被告知的孩子。出人意料的结果是那个被测试的孩子在看到同伴举手时面露怀疑,但是最终还是迟疑的举起了手!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父母和家人之外,还需要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这是小孩子社会化的开始!他们在与同伴交流陪伴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快乐,还会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看到同伴在水坑踩踏的时候,他也跟着踩踏,这是由于他感受到了来自同伴的压力!

同伴的压力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也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能坦然的面对来自同伴负面的影响!


一个爱吃兔子的胡萝卜


小孩子不光模仿别人的缺点,还会模仿别人的优点。

首先,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学习技能、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孩子模仿成人行为没有对与错,主要在于模仿对象的行为存在对与错,这就要看父母如何去引导。

其次,孩子模仿的都是让他感觉到刺激的事情。比如小男孩看见爸爸吸烟、戴墨镜,觉得很酷,他就会去模仿;而小女孩看见妈妈穿高跟鞋、化妆,她觉得很漂亮,她也去模仿。同样啊,他看见爸爸看书写字,他也会拿着笔和纸涂涂画画,看见妈妈打扫卫生,她也拿个扫帚在一旁帮忙。所有能刺激她敏感神经的事情,她都想去模仿。

最后,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我们的真实影子。当孩子表现出令我们不满意的行为时,不要着急批评孩子,而是要反省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我们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我们要正确引导孩子去模仿,去学习,好的行为要鼓励她去尝试,不好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和纠正。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就看我们家长能不能正确引导她在天使的道路上行使。


三个淘气包的麻麻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模仿他人是我们习得后天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对孩子而言,成长中不断模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是他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完善知识结构的必经过程。模仿和重复一样,是形成习惯的重要因素,这一行为本身并没有错。甚至可以说,爱模仿的孩子是聪明的体现,模仿帮助孩子学习和适应,有利于孩子理解他人情感。行为没错,错的是模仿的对象。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就曾做过一系列实验,通过实验他发现,孩子性格中极其负面的因素,有很多是来自于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模仿:模仿对象可以是电影和动画片中的情节,也可能是模仿最亲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