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像》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为何那么高?

微儿美术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年5月20日-1850年8月18日),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

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1834年,完成对《高老头》的著作,这也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他要使自己成为文学事业上的拿破仑,在30至40年代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一生创作甚丰,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一、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 罗丹对巴尔扎克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罗丹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

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

罗丹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文豪习惯于夜间穿着睡衣工作,所以罗丹让他披着睡衣在星空下沉思,那宽大的睡衣包裹着屹立的巨人。罗丹认为:“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他还认为:“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

二、饱受社会激烈的争议

这尊耗时七年的伟大塑像融合了无数关于这位法国大文豪的史料和罗丹最深邃的理解。但当这座傲然独立的纪念碑展出在沙龙的时候,却遭到了文人学会的猛烈抨击。紧随其后的是罗丹支持者的反击,造成当时美术界一场浩大论争。

《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2周年。

三、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罗丹为雕塑像花费了六年时间,数易其稿,最后选择了《人间喜剧》作者在灵感的召唤下,半夜披衣起床的情景。人物的全身包含双手在内,都被裹在宽大的睡袍之中,以突出那毛发散乱硕大智慧的头颅。手法的奔放可比中国画酣畅的泼墨。

结果,这件神品却被讥为“麻袋片中的蛤蟆”而遭拒绝。人们当时认识不到它已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事实上,甚至连罗丹自己也未能再超越它。罗丹作为一位真正的雕塑家,始终关注着人,但他并不把精神集中在人的形体上,而更关心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命运和人的力量。这种态度贯穿在他富于创造性的一生中。在表现伟大的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时,他不斤斤计较于细节的精雕细琢,反复探索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展示这位天才的精神气质。他为此选择了极其简单而又极富特色的构图,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昂首凝思的瞬间,生动有力地体现了他在夜晚沉迷于创作的情景。

正如德国大诗人里尔克形容的,这一雕像传达出巴尔扎克创作时感到的“骄傲、自大、狂喜和陶醉”。罗丹创作时,力求捕捉住最关键的东西,而不追求面面俱到,他这种写意性的处理方式,从他在雕像上删除巴尔扎克手的传说中可以感觉得到。


庄子之水


罗丹众多的作品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他晩年所作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很欣赏诗人拉马丁形容巴尔扎克时说的"他代表着大自然的威力"。罗丹用极奔放的手法,塑造了披着睡衣、在深夜写作时起身绯徊的巴尔扎克。作者正仰首远望,似乎在向黑暗势力挑战,他的硕大的头脑里装着那个想象岀来的充满激荡的社会,正使他激动不安。他那气度,使人想起作家自勉的铭言:“拿破仑用剑做不到的,我的笔要能做得到!”。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与他的许多作品一样,在19世纪法国雕刻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绿地苍狼的诗画世界


《巴尔扎克》——这哪儿还有一点传统的影子?!这个举世闻名的大文豪的纪念像,竟被塑得如此粗俗、难看、坑凹不平,和古典美的典雅高贵相去甚远。于是众怒哗然。当时的文学家协会主席皮斯内当着参观者的面,在塑像前怒吼:“这叫我感到恶心!”“巴尔扎克连手都没有,难道他是用脚趾头写书吗?”他认为它“根本不像人”“只有蔑视人类的艺术家才能做出这样的作品。”文学家协会以1l票对4票拒绝接受《巴尔扎克像》,巴黎市政厅也决定不允许在市内任何地方放置它。尽管有许多艺术家对此提出抗议,并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打算筹集三万法郎捐款,以便从罗丹手中买下巴尔扎克像,表示对艺术家的支持,但罗丹拒绝了这一好意,坚决退还了一万法郎的预付费(连同利息)。他把巴尔扎克像拉到巴黎附近的农村侔峒,放到自己别墅的花园里。他坚信这是他自己所做的最好的塑像之—,只要它达到了自己所满意的地步,其它都无关紧要!

是的,这是罗丹的巴尔扎克,是艺术家心中的巴尔扎克,是真实的巴尔扎克。罗丹自己说:”作品《吻》的内在感情无疑是吸引人的。但在这个群像中我没有任何创新。这个主题是按照学院派传统来处理的,雕像本身很完整,但人为地与社会环境相脱离。相反,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他的摸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活、思想和社会环境……”(引自 “国际美术资料”1979年4期中的“罗丹材料三种”,阿伯特·阿尔尚著,陈桂花节译)。

罗丹没有把巴尔扎克塑成一个头戴大礼帽、手拿文明棍、身穿燕尾服、一本正经、正在读书、正在写作或正在低头沉思的大文豪模样。总之,毫无历史先贤、伟人之纪念像所应当有的尊贵模样,而是把他塑成一个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样子,加上雕塑手法的毫无修饰、塑像表面不是呈光滑圆润而是坑凹粗陋的形态,更增加了人物的粗俗犷达之气——正是这粗俗之气,却是假充高稚的世俗之辈所不能接受的。这是罗丹对巴尔扎克内在精神的独到见解。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伟大作品,但它的每一篇小说都是在用精确细致的描写来刻划巴黎社会的种种粗俗丑陋、百孔干疮之貌。读其作品,人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好象是在借助巴尔扎克提供的一面特殊的显微镜,一个接一个地看着那些放大了的千百种人类社会的脓疱烂疮,并且好像还看见巴尔扎克像一个在病毒面前毫不畏惧的大夫,正在把它们一个个在你眼皮底下挤破,流脓流血流黑水,直看得你恶心想吐。这种以犷达而又犀利的笔法,直截了当地描写现实中真实的粗俗之貌、专揭人类丑恶的作法,不是那些或喜吟风弄月、或喜神游玄境、神经纤细脆弱、清高厌俗的书生和文人所能为之。它需要一副洞察幽微而深明大义的头脑,一颗顽强坚韧而又充满人性的心,一对犀利的眼睛,一个灵敏的鼻子,一种解剖家的技巧和胆量,还需要有极为健全的神经、足够强壮的体质和一个好胃口。而罗丹的巴尔扎克像,则把这些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样一个巴尔扎克,才写得出《人间喜剧》那样一部惊心动魄的宏伟巨制——他披着散乱的头发,胡子拉渣,满是皱褶的长袍凌乱地裹着他那臃肿然而魁伟粗壮的身子。他洞察世界,虚怀若谷,为事业勤奋不辍,却无暇顾及自己眼皮底下的琐事——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他高扬着头,充满了自信,像一头警觉而傲视的雄师般伟岸;深陷的眼睛,看着他无所不看穿的世界,他正在迈步向前,这也是他思索的信号。仔细看他的脸,仍可发现罗丹的古典倾向:它的表情是复杂的,既有自信和傲慢,又有忧愁和温情;既蔑视,又宽容……它达到了细节的真实深刻,又达到整体的简洁和谐,具有纪念碑雕像的浑然一体的气派。暗影在它坑凹不平的身上找到了许多藏身之所,光线只在突出的地方闪亮着。多处复杂重叠的暗影,为雕像笼罩上阴郁的悲剧气氛,巴尔扎克仿佛永远是在双重(自然和社会)的黑暗中踟蹰,仅仅是窥视着、渴盼着那可疑的光明。

这座雕像一直在罗丹的花园中伫立着,陪伴罗丹渡过了自己一生中最后的时日。只有他俩才互相需要和理解。直到罗丹去世22年后,1939年,法国政府才解除禁令,把这尊雕像耸立在巴黎街头。感谢罗丹。现代人走向这座雕像时,他们透过那带有艺术性的粗俗意味的蓬乱头发和邋遢长袍,透过它表面的坑凹不平所显示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光影变化,一眼就看出了巴尔扎克----这正是他们所终于认识到和所要寻找的巴尔扎克。


威武先生正传


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年——1917年)被誉为继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1475年——1564年)之后,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雕塑大师。

罗丹一生总共创作了300多件雕塑作品,以及几十幅油画、水彩画和素描作品,同时还参与了一些重要建筑物的设计工作,是一位全能型艺术家。

在罗丹的众多雕塑作品中,至少有两件作品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一件作品是创作于1880年的《思想者》,此作品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大诗人但丁(1265年——1321年)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体格健壮的男子,用右手托着下巴,坐在台阶上凝神沉思的形象。


《思想者》以高超的写实技巧和概括能力,把精神内涵与人物造型完美地合二为一,形神兼备,是对欧洲从文艺复兴以来,对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高度概括。因此,《思想者》跟《断臂的维纳斯》、《大卫》并列的西方三大雕塑作品,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很高。

《巴尔扎克像》

第二件作品就是创作于1898年的《巴尔扎克像》,以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思维,给西方美术带来了惊喜,引领了以后雕塑作品的审美趋向。

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是法国19世纪的大文豪,留下了《人间喜剧》、《驴皮记》、《高老头》等鸿篇巨著。

罗丹正是阅读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长大的,对巴尔扎克非常崇拜,成为雕塑家之后,他一直抱有对巴尔扎克塑像的宏大愿望。

1891年,51岁的罗丹早已成为整个欧洲最有名的雕塑家,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一幅雕像。

接到创作任务后,罗丹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终于可以为偶像来创作作品了,忧的是采用什么样的创作技法和艺术理念去表现巴尔扎克,成为罗丹担心的事情。

罗丹的担心源于两个因素。

一是他本人并没有亲眼见过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的样貌长什么样子?性格特征是什么?这些情况他几乎一无所知。

罗丹

连罗丹本人也说: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

跳开形象上的塑造,去着重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世界,雕塑出自己心中认为的巴尔扎克的样子,是罗丹有把握做到的。

于是,罗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阅读巴尔扎克所有的文学作品,还动手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了40多幅巴尔扎克的画作,期望通过在绘画创作中,加深对巴尔扎克的印象,能把握好一代大文豪的形象外貌和精神特征。

二是在此时,西方美术已经发生了彻底变革,各种现代美术思潮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抽象思维和写意技法给西方美术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不论是雕塑还是绘画,写实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罗丹之所以能从19世纪的雕塑圈脱颖而出,源于他比其他雕塑家更有思想,更有前瞻性,能站在美术思潮不断发展的制高点上,看到几十年后人们的审美趣味。

所有美术形式,为了保持自身的活力和竞争力,需要不断创新,在创新过程中,美术思维和创作技巧从来都是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和技法,从而推进美术变革和发展。

罗丹正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力排众议,塑造了全新的《巴尔扎克像》。

《巴尔扎克像》

展现巴尔扎克在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然后让这个细节去告诉观者,巴尔扎克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罗丹特意在作品中安排巴尔扎克在月光下漫步,巴尔扎克身披宽大睡袍,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两眼炯炯有神,盯着前方沉思。

或许是巴尔扎克熬夜写作一夜,抽空出来散步,或许是月光很美透过窗户落在书案上,吸引巴尔扎克出来赏月,也或许是巴尔扎克听到了心灵的召唤,走进宁静的户外,正在构思另一部鸿篇巨著。

从造型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上,这件《巴尔扎克像》确实不够写实,但整体风格如同大写意中国画,以点带面,用一个细节含蓄委婉地突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打开了观者的联想之门,引导观者去想象现实中的巴尔扎克究竟是怎样的人。

巴尔扎克的这种创作手法,在后来直接引领了艺术家创作抽象雕塑的风潮,开启了西方美术现代雕塑大门。

这就是这件雕塑作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鸿鹄迎罡


罗丹创作这尊《巴尔扎克像》塑像花费了七年时间。巴尔扎克身披睡袍,昂首仰视前方。罗丹将这位文学大师睿智、深邃而又富于激情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这尊雕像却没有手,原来,他的一位弟子看完雕像后对其赞不绝口,并将目光停留在雕像的手上,大声地喝彩说:“先生,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精美的一双手啊!”不料罗丹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

他再次审视自己的作品,仿佛看出了问题的所在。他又叫来几位弟子,他们同样对雕像的双手感兴趣,罗丹变得异常不安,他决然地抄起斧头砍去了巴尔扎克雕像的手。原来罗丹以为:巴尔扎克是个有着丰富思想的伟大作家,要通过他硕大的头颅和伟岸的身躯来表现。

而雕像的手太突出,它有了自己的生命,已不属于这座雕像的整体,反而破坏了这尊雕塑的完整性,所以必须砍掉它。被卸去双手的巴尔扎克雕像却因此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罗丹雕塑作品的传世之作。

扩展资料:

《巴尔扎克像》,形神俱备,是一个全新的人体雕塑理念,当作品于1898年在沙龙展出时,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说它是“印象主义”,是怪异的、病态的表现,脱离现实的人体的塑造型式。有的尖刻的批评者甚至把这尊雕像说成是“麻袋里装着的癞蛤蟆”。

作协拒绝接受它,作协主席——诗人扬·爱卡德因拒收订货而气愤得辞了职。作家左拉、法朗士、画家莫奈、劳特累克、音乐家德彪西等人,联合起来支持罗丹,并发表了宣言。最后,罗丹不堪忍受这种长时间的争执,毅然决定把作品运回自己的工作室,退还了稿费。

但他坚信:“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此时,罗丹已逝世22周年。


娱乐星光村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激情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罗丹对他非常敬慕,十分乐意为他塑像。所以1891年法国文学家协会委托罗丹雕塑一尊巴尔扎克像时,他当即表示:“我要做一番非同寻常的事业。”在罗丹10岁时,巴尔扎克就已去世。因此在形象的塑造上,他做了大量的阅读、考察和研究,前后作了四十多件形象习作,着意刻画一代文豪的外貌和精神特征。雕刻家认为,创造形似的巴尔扎克不是主要的,“我考虑的是他的热情工作,他的艰难生活,他的不息的战斗,他的伟大的胆略和精神,我企图表现所有这一切”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是个夜间漫步的形象。



杰pual


 罗丹不斤斤于细节的精雕细琢,而是倾全力于文学天才的精神气质的展现。高扬的头颅充满了自信,有着雄狮般的伟岸;深陷的眼睛似乎可以洞穿世界。

巴尔扎克的表情是复杂的,既有自信和傲慢,又有忧愁与温情;作品达到了细节的真实深刻,整体的简洁和谐,具有纪念碑雕像的浑然一体的气派。暗影在坑洼不平的身上找到了许多藏身之所,光线只在突出的地方闪亮着。多处重叠的暗影,为雕像笼罩上阴郁的悲剧气氛。巴尔扎克仿佛永远是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黑暗中踟蹰,仅仅是窥视着、渴盼着那可疑的光明。

  在艺术之路上,罗丹迈出了由古典到现代的最艰难的一步,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使写实不再是现代雕塑的主要追求,而是通过雕塑传达出人物内核的本质。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指出:“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胆地改造人体,更自由地探索尝试,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现代雕刻从此成为可能”,“罗丹的出现,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变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约束打破。他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雕刻首先是一座艺术品,有其丰富的内容,有它的自足性。所以他的作品呈现的时候,一般观众乃至保守的雕刻家,都不免惊骇,继之以愤怒、嘲讽,而终于接受、欣赏。”


翁子涵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雕塑家罗丹雕塑了他一生中最后一座伟大的雕像—— 《巴尔扎克像》。正是这座雕像,使罗丹在其一生的最后时刻,把他的一只脚有力地迈进了现代主义的门坎儿。对于欧洲雕刻史来说,它是一个里程碑。

1891年,在法国文学家协会主席左拉的推荐下,罗丹接受了制作文学协会订购的巴尔扎克像的任务。尽管罗丹预见到官方的订货是不易对付的,他预见到他们永远也不会允许他按照巴尔扎克的真实面目去雕塑,但是,罗丹非常敬仰巴尔扎克和他的巨著集《人间喜剧》,罗丹认为这就是他的《圣经》,因为它教会他如何观察和描绘。所以,与其说罗丹是为了文学家协会来雕塑巴尔扎克像,不如说仅仅是为了巴尔扎克本人,或者不如说是为了艺术。

为创造一个真实而又具有艺术性的巴尔扎克像,罗丹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他去巴尔扎克的出生地图尔旅行考察了一个月。他派助手跑遍巴黎,找来许多和巴尔扎克形象近似的模特儿,虽都不尽满意,但罗丹还是据此做出了17个I0尺高的巴尔扎克像。他召集了他的助手和学生(其中有两个是后来与罗丹齐名的雕刻家布德尔和马约尔)一起来审查,听取意见。但最终无一能使其感到满意。这件塑品一经展出,就被讥讽为“麻袋里的蛤蟆”“被水浇过的盐块”“流着油的蜡烛”。法国文学家协会以“我们不能接受一件认不出是巴尔扎克的雕塑”为由将它拒之门外。面对多方指责,罗丹一方面辩解,现代雕塑不是摄影,艺术家工作不仅要靠手,更要靠大脑,一方面坚信,“《巴尔扎克像》是我一生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理想的集中体现”,“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

这座雕像一直在罗丹的后花园中,陪伴雕塑家度过了一生中最后的时日。在这里,两位绝代天才在相互需要与相互理解中,相濡以沫,共济艰危。直到40年后,罗丹去世已经22年,法国政府才将这尊雕像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街头。雕塑家的预言最终得到了验证。





三顺雕塑


《巴尔扎克像》(下图)由法国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罗丹(1840-1917)创作,现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巴尔扎克像》表面看起来是一个大文豪披着睡衣的形象,但罗丹真正想构造的是辛勤劳作、在某种思想的困扰下挣扎、激烈地凝视远方的巴尔扎克形象,揭示巴尔扎克处于创作灵感来到时的昂首振奋状态,表现巴尔扎克内在的惊心动魄的力量。但当时这件作品完成后,却被认为在造型上不够古典,遭到了委托方的退款拒绝,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它的艺术地位之所高,我认为除了出自名家之手外,主要还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它是奇迹,巴尔扎克逝世后,法国文学家学会委托罗丹为巴尔扎克建立一座雕像,但巴尔扎克生前并没有留下面模,罗丹手边关于巴尔扎克的形象资料也很少,于是罗丹走访了巴尔扎克的故乡等地方,一点一滴地收集资料,一共打了17次草稿,耗时7年,才完成了塑像的石膏原型。

2.它饱受争议,最终却又得到了历史的垂爱,充分印证了“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艺真理。1898年,罗丹的这尊穿斗篷的巴尔扎克雕像在巴黎展出,但由于和当时法国的流行审美观点不符合,这件作品招来一片骂声,报纸上有人撰文公开讽刺罗丹,评论界也不认同,最终法国文化人协会向另一位雕塑家法尔吉埃订购了巴尔扎克雕像。

直到罗丹逝世后的22年,也就是1939年,法国文化人协会才终于认同了罗丹的巴尔扎克雕像,决定将其铸成铜像,立在巴黎街头,而此时,已经距罗丹逝世22年,距他完成石膏像已有42年了。


大神视觉艺术


巴尔扎克法国作家。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资产者,他出生后不久,就被寄养到附近的农村。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寄住在学校,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童年生活的这种痛苦直巴尔扎克像接影响了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1816年,进入大学学习法律。毕业后,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开始文学创作。早期作品销路不好,为了生活,他开始办实业,做过出版商,经营过印刷厂和铸字厂等,均以失败告终,并使他负债累累,但这大大丰富了他的生活经验。1828年起,他又回到文学创作上来,不久发表的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此后,他把这部作品和计划要写的一百多部小说总命名为《人间喜剧》,并为之写了《前言》,阐述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基本原则,从理论上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巴尔扎克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在创作中他也往往和人物融为一体。1850年,他因劳累过度而去世。巴尔扎克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表现在小说的结构上匠心独运,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还表现在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深刻揭示人性的善恶,还善于以精细入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巴尔扎克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