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美国名校难进更难出,中国学生究竟“差”在哪儿?

2018年的美国大学录取率创新低,每100个申请哈佛的学生,仅有不到5个幸运儿能够如愿

即使终于踏上赴美求学路,成绩不达标、学术造假和频繁缺席等,也都有可能导致被劝退,有些大学的5年毕业率甚至只有60%

和国内高考相比,“宽进严出”一直是海外大学的特点之一。然而,对于每年录取率逐渐下降的美国名校来说,“严进严出”似乎更为贴切。

高分学霸考入加州大学1年挂8门

重庆某中学的李延,当年以2230分的SAT成绩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院录取。然而,次年5月,他被该大学劝退,转入当地社区学校就读。

出国是李延在高二做的决定,因为知道SAT是留美的重中之重,所以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背了超过200篇范文,重复做过4遍历年SAT真题和模拟题,终于在SAT考试中考了2230分(当年SAT满分2400);再加上托福107分的高分,成功申请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Offer。

美国名校难进更难出,中国学生究竟“差”在哪儿?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然而,李延在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后,才发现,他遇到了一系列学习上的问题:

1、做不出论文

(论文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30%)

在美国,每学期第一堂课教授都会告诉学生论文的要求,让学生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准备,而论文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30%。

但在李延的印象中,第一节课,他就发现自己完全听不懂教授的讲述,那些似曾相识却又怎么也想不起意思的单词,从李延的耳边飞快地掠过。

美国学生从高中开始就会接触论文写作,但他由于在中学时从未写过论文,对国内的毕业论文也是略有耳闻,所以他连论文方向如何定都不知道。“加上每次上课都听不太懂,题目也没有确定,看着图书馆里的那些资料,我觉得自己简直无从下手。”

2、无法融入小组

(小组作业在整个考评中占25%)

小组作业通常会在学习半学期后展开,这也是西方教育的传统,在学生的整个考评中占25%的成绩。它要求学生自己寻找合作对象,组成一个五人左右的小组,进行半学期的学科研究,最后完成30分钟的学术演讲。

而这些程序,初来乍到的李延毫不知情。

李延说,第一节课教授就告知他会有一个小组作业,但如何操作却没有说明,这就导致李延认为会像在国内学习时那般,以学号或者由老师指定组合,所以,他也没有去担心寻找小组成员的问题。

直到半期后,许多课程教授纷纷要求学生提交小组成员名单时,李延才意识到自己落单了。“我去找教授,他们都告诉我这必须自己解决。一个星期后,由于我还是没有找到团队,所以教授们只能给我指派。”李延说,他的组员包括两个日本人与两个中东人,至今他都不清楚对方的名字。

由于李延的性格比较内向,他并没有主动与组员交流,通常开小组会议,他都是最后一个知道,有时甚至不会通知他。

美国名校难进更难出,中国学生究竟“差”在哪儿?

3、学期演讲困难

(一学期要修3-5门课程,都要期末演讲)

李延说,虽然学校没有要求,但他所在的专业一学期至少要修满3~5门课程才能按时毕业。然而,这些课的期末演讲几乎成了他的留学梦魇。

由于内向的性格原因,在国内从未参加过演讲的李延,在得知要当着一百多人用英语陈述自己的学术报告时,他甚至有些后悔这么早到美国学习。

“为了不出丑,每门演讲我都花了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把内容背诵过无数次。”李延的第一门演讲是管理,当他带着自己的PPT走上讲台,做完自我介绍以后,却忽然忘记了自己的发言内容。

“原本精心准备的演讲,讲得乱七八糟。现在想起来,15分钟的演讲,我可能只说了6分钟左右。”

美国名校难进更难出,中国学生究竟“差”在哪儿?

李延承认自己完全不适应没有老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方式,在经历过小组演讲、学术演讲和论文的挫折后,他开始反思美国教育模式是否真的适合自己,他甚至已经放弃了笔试的复习。

那是个星期一的下午,李延照例打开自己邮箱,看见一封来自加州大学学生中心的邮件,点开之后他顿感五雷轰顶。“他们告诉我,由于这学年9门考试,我挂了8门,学习情况与入学成绩不符,暂停我在加州大学的学习;让我客观评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建议转入社区学校进行一年的培训之后,再重新参加入学考试。”至此,李延结束了他的美国本科学习。

在总结失败经验时,李延并没有把矛头指向语言:“我觉得自己不是因为语言才失败的,其实我的许多日本和韩国朋友都没有过语言关,他们却总是知道怎么在图书馆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写教授喜欢的论文。”

突围美国留学,不容忽视软实力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林晓东曾邀请了35位美国大学教授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

  • 在你们的课堂上,中国学生经常遇到哪些困难?
  • 你会建议中国学生提高哪些技能,从而让他们在学术上获得成功?

从这35位教授的回答中,我们发现有三种能力是大部分教授提及非常重要,但中国学生普遍缺乏的:

  1. 独立学习及独立思考能力;
  2.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术沟通和学术写作能力。

美国西北大学经济系的Voli教授说:

“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勤奋刻苦,他们也很听话,布置的任何作业他们都会尽全力去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或书上说的写下来,他们太习惯重复别人的观点,却不能说出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最大的问题——中国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

对中国学生来说,经历了托福SAT的摸爬滚打,终于如愿踏上赴美求学路,殊不知,成功录取仅仅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想顺利从美国名校毕业,出国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培养孩子的综合软实力,才能让他们从心仪的学校毕业。

美国名校难进更难出,中国学生究竟“差”在哪儿?

跨过分数线,家长务必要科学引导

1981年托福首次登陆中国时,有20人参考,由于没有口语环节,他们全部获得了满分,但去了美国不足一年,他们全部被退学回国。能看,能听,就是连上厕所都不知道怎么表达。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避免类似问题,需要尽力做到四点:

  • 摆正心态,不能只看考试成绩,也要考虑孩子出国能不能适应学习。根据孩子的性格和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学校。
  • 家长应该客观评估孩子的学习类型,如果确定自己的孩子是考试型,那就需要家长放下面子和偏见,考虑学一段时间的语言,让他衔接本科的学习。
  • 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出国后的前三个月十分重要,需要强迫自己与当地人交流,倘若能在前三个月融入当地的语言环境,那么过这一关就不是大问题。
  • 家庭教育一向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国传统的矜持文化掩盖了孩子的天性,故而父母应该有意识的创造条件,让孩子开放性格。
美国名校难进更难出,中国学生究竟“差”在哪儿?

考上名牌大学的确很重要,但是接到名校通知书的那一刻,才是道路的开始。学生需要做的,不是欢天喜地庆宴,而是立即沉下心来,全力学习英语,从口语,到阅读,到写作,全面地推进英语能力。

此时的学习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秋后入学后能够顺利地学下来。现在吃点苦,后面的路就顺当些,这是学生和家长必须要清醒意识的。

美国名校难进更难出,中国学生究竟“差”在哪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