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春秋前的礼乐到底是什么?

更新学院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如果真要细说起来的话,恐怕一本书都不够。不仅如此,这个问题还是当前学界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周对商礼的继承关系,比如西周的礼制改革。

我就谈谈我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

我们通常都说周公制礼作乐,但是实际上周代的礼制仍是有很大一部分继承自商代。我们知道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中认为,周和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殷周之际是旧制度废、新制度起的重要变革时期,他的主要论据,是商周在宗法、继承制度、家族等等方面的不同。但是根据近些年来学界的研究来看,王国维先生的这个影响至深的观点,已然受到了许多冲击,现在看来,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应该是不对的。周代应该是大量继承了商人的制度,包括商人的礼制,那么周公制礼作乐,其实其变革和创造的力度并没有那么大。

另一个方面,学界根据考古发现和青铜器的研究,周代在西周中期有一个制度的变革和制作(当然,这一点还有相当多的争议。)孔子等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周礼。其实行范围,其实并不广,只不过是大致从西周中期到春秋前期。


那么现在看来,春秋以前的礼仪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周初到西周中期,这段时期周人大量继承了商人的礼制,同时自身的礼制亦不断发展。第二个阶段是西周中期以后,周人进行了礼制改革,建立起了孔子等人眼中的系统的“周礼”,一直到春秋前中期,周礼才渐渐崩溃了。

以上是我的浅薄的观点,还请大家批评。


识小录


史记中的礼崩乐坏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过: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白话意思就是,包括周天子在内的公侯卿大夫都要遵循一套游戏规则,如果把天下比作一份蛋糕,周天子就是负责分蛋糕的那位,大家排好队,你吃那份,我吃着粉,从小到大,排排坐,吃蛋糕。最关键的是不能插队,不能觉得前面人分的蛋糕大就抢别人的,要守规矩。

礼崩乐坏,战国起!

在春秋之末,战国之初,赵大夫、魏大夫、韩大夫看晋国国公的蛋糕挺不错,就把他杀了,然后把蛋糕分了。齐国的田常有样学样,也把齐国国君发配边疆,自己把齐国国君的蛋糕给吃了,这两件事儿就是史书上著名的“三国分晋”和“田氏代齐”。

这个时候,负责分蛋糕的周天子应该为了维护原有秩序,带领其他人谴责甚至讨伐这几位逾越之徒。但想不到的是周天子竟然下旨承认了这几位的吃蛋糕资格。本来其他几国国君兔死狐悲,想要在周天子的带领之下保护现有秩序。却“悲凉”的发现旧有秩序已经无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想要避免沦为晋国和齐国的老路,还是要自己练肌肉强大起来才是正事儿!和想为旧秩序就这样崩盘了,新秩序还未形成,礼崩乐坏,战国大戏上演了!


船夫聊名著


武王伐纣,灭商兴周。为维护周朝的秩序,周公建立周礼,何为周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何为吉礼?祭礼是也;何为凶礼?丧礼是也;何为军礼?出征、行军的礼节是也;何为宾礼?臣子朝觐天子也、互聘之礼也;何为嘉礼?结婚之礼也,加冠之礼也。规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可以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孔子非常欣赏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一生叹息他生活的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人心不古。

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姬旦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汉朝的贾谊曾评价:“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从黄帝到孔子两千多年,姬旦被称为两千年唯一人。周公的最大功绩,就是制礼作乐,“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周公制定的这套礼乐制度,树立了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基础。孔子最欣赏的就是这套制度,妄图在春秋时期推行这套制度,但没有哪个君王肯听他的,故感叹人心不古。其实是孔子拖历史的后腿,春秋时期,春秋五霸的势力已到了与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地步,跟周天子争霸的心都有,谁会跟周天子讲君君臣臣呢?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的地位更是严重下降,直到被秦国灭亡。可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多好的制度,也要靠枪杆子来维系。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历史春秋网


我们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不过在春秋战国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孔子的那一套在各国是行不通的,缺乏市场,没有国君采纳他的意见。那么,礼乐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孔子这么热衷于恢复礼乐。

礼一词象征着有序,乐象征着和谐,“乐”是形成于“天”的阳刚之气。而“礼”则是由“地”的阴柔之性所形成,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了礼乐。礼乐来源于祭祀文化,礼在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所谓“豊”,乃“行礼之器,从豆,象形。”


礼乐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源自周朝。周朝建国起,为了巩固政权,就把土地根据不同的关系分封,并形成了一套从上至下的宗法制。周公为了维护具有等级差异的封建制度,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正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乐说的通俗点,就是你是什么身份,你就享受什么待遇,不能有任何僭越行为。打个比方,你诸侯是有着一套专属的礼乐制度,但你想要跟周天子一样,这是不被允许的,礼乐制度就是给你画圈圈,你只能在圈子里干符合你自己身份的事。


礼乐就是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实行的一套典章制度,在礼乐制度下,任何人都过着约束的生活,不能有僭越行为。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推崇礼乐,因为他觉得恢复礼治,人人过着约束的生活,国家才会实现太平。


历史百家争鸣


所谓礼者,乃指秉承上天旨意而颁发之法律文件也。所谓乐者,行政法规也。所谓礼乐崩坏者,乃指周王室势衰式微,天下诸侯群雄并起,拒从周王室号令,各自为政,相互浸伐,天下大乱,四海纷扰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