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

香烤卤蛋


朱元璋本人的经历很复杂,性格也多变。但总体上来说,他是一个对权力欲极强的人,这一点从他除掉宰相一职就可以看得出来。

朱元璋认为,元朝败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失其操柄”(《明太祖实录》卷二八下),因此朱元璋一开始就对丞相特别防范、猜疑、限制,以防止其擅权,危及明王朝基业的巩固。朱元璋在改革中央官制以前,先后任用了四位丞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朱元璋首先以李善长“其年既高,驱驰侍立,朕心不忍”为借口,免除了他的中书左丞相职务。右丞相徐达,虽身居相位,由于他经常领兵在外,绝无揽权嫌疑,即令如此,他也仅仅任职四年,便被免去中书右丞相的职务。汪广洋曾两拜右丞相,总共任期四年多,此人无甚权欲,“颇耽酒,与惟庸同相,浮沉守位而已”。但仍不能使朱元璋放心,借故贬海南,又追敕“斩其首”(《国榷》卷六),下场相当悲惨。胡惟庸秉政六年多,在四人中是为相时间最长的。他“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明史》胡惟庸传),从而严重激化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洪武十三年(1380 )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罪将其处死,并大兴胡党之狱,株连三万多人。李善长也在其中,全家70余人被诛杀。胡惟庸的被杀,尽管有其具体的原因,但究其实质,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尖锐冲突的结果。

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后,对中央机构进行了重大改革。废掉中书省,罢丞相不设,从此废除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和自隋唐以来有七百余年历史的三省制度,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绝对专制的局面。在朱元璋看来,自秦汉置相以来“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皇帝对中央行政机构的控制,是通过直接指挥六部来实现的,因而六部的职权和地位,都比过去有所提高。


倪说历史


历史上对朱元璋的评价贬褒不一,作为推翻元王朝腐朽统治的一代开国君主,在他身上体现的优点和缺点同样鲜明,但是在重夺汉人统治政权这一点上,明太祖朱元璋无愧汉民族英雄的称号。

在元朝统治末期,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尝尽了世事的艰辛,这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的影响,能领导一支力量雄厚的农民起义军队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打小经历的艰苦生活对朱元璋的人生绝对是一种意志的磨练,从给地主牧羊、当和尚、乞讨,这一路走来,他切切实实了解到下层人民(他本人也是其中一员)的残酷生活现状和悲苦的诉求,从而早早树立起推翻元王朝统治的远大目标。

以后的道路便是靠着自己的天分(聪明果敢、随机应变等能力)和个人的不懈努力 ,一步步通向人生的顶峰。

朱元璋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即谦虚、不耻下问,对他宠信的“贤才”,几乎是言听计从,著名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朱元璋礼贤下士(朱升)换来的“超级”回报,而这九个字便成为朱元璋早期征战道路上的致胜法宝。

随着漫长而艰苦的争夺,朱元璋最终击败一个个竞争对手(过程不再赘述),推翻腐朽残暴的元王朝统治,建立起崭新的汉民族统一政权——明朝,为国家迎来一段比较长的安定时期。

下面,就明政权建立以后的情形,分别从正、反两面简单评述一下朱元璋的表现。

首先,说他的功绩(不再分门别类,只作简单罗列):勤政廉政,任用贤良;复兴文化,推进教育;农民归耕,积极垦荒;兴修水利,移民屯田;提倡种植,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推动经济。在朱元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之下,明朝出现“洪武之治”的崭新面貌。

但是“瑕不掩瑜”,到了朱元璋统治后期,他的“严法治国”方针几乎给全国带来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众所周知,明代的酷刑冠绝诸朝,而这一切皆由太祖朝形成,朱元璋党政三十一年,杀人便有十五万之多,光是胡惟庸、蓝玉两案便牵扯数万人,其中冤死的人自不在少数,因此,这种惨绝人寰的杀戮行为绝不可取。

好了,这就是朱元璋的一生,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以上之言,仅代表一家之言,请读者指正。








定襄小师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是一位有很大争议的人物,下面政史君就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正面评价:在位期间,大力打击贪污腐败;着眼于恢复经济,使国泰民安;勤政爱民。

他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他大力提倡种植桑、麻等经济作物,抑制豪强;他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创造了洪武之治。

反面评价:高压统治,杀戮功臣;文字狱及廷杖。

他集权统治,安插眼线到各个大臣家中;他规定八股文章,限制学生思想;他大兴文字狱,杀害文人;他多心猜疑,杀害开国功勋,制造了“胡惟庸案”。


但是总的来说,朱元璋功大于过。只要他一心为民,为百姓做出贡献,就足够了。

更多历史社会资讯,欢迎关注:政说历史那些事儿


政说历史那些事儿


朱元璋雄才大略,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一、说他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因为他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当他吹响了反元的集结号,很快手下云集了一大批的文武精英:徐达、常遇春、汤和、傅友德、李善长、刘伯温…他规定大将不允许私自结交文人,大将上前线,家属留守后方的策略使得洪武一朝,没发生大将叛乱的事情!


二、说他是战略家,是因为他对元末天下形势洞若观火,整个夺天下过程精心布局、有板有眼,丝丝入扣,对未来天下的走势具有前瞻性,他在势弱小时,夹着尾巴做人做事,不像其他的反王高调称王甚至称帝,成为元朝的眼中钉肉中刺,被元朝想要置之死地而后快,要知道元朝虽然衰落了,天下群雄纷起了,但元朝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就是此理。他打着小明王的大旗,躲在刘福通的羽翼下,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不到实力绝对强大时不与元朝正面交锋。到元璋占领应天(南京)时,他才从刘福通封的义军左副元帅转正,因为都元帅郭天叙、右副元帅郭子兴(元璋干丈人)的妻弟战死了,老朱成了都元帅。此时东南方有占居江苏丶浙江富庶地区的张士诚,东北面是张明鉴的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是大完国徐寿辉(后被陈友谅篡位,改称汉。占据江西湖北一带)朱元璋首先击败张士诚后,他开始布局。先是采用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另一个决策是先拿陈友谅、张士诚哪个开刀。张弱陈强,大多数人主张先拿掉张,但老朱这个天才战略家却力排众议:士诚气量小,友谅骄横;器量小就没远见,骄纵容易生事。先灭陈,张不会救;先灭张,陈好战分子,到时两线作战,被动。牛人一个!朱元璋就照着这个路线图行事,先灭陈再灭张,最后灭元,在徐达、李文忠、冯胜、汤和、邓愈等牛人联合多次打击下,退到了东自吉林,西至甘宁北部的地区,这时徐达等众多将领和老朱就采取何种方式对付北元,又发生分歧,徐达等主张大规模进攻,一次性灭元,但元璋与刘基认为元朝实力尚存,反对毕其功于一役。事实证明老朱又对了!后来在被元璋慧眼识中的蓝玉带领下,经长期艰苦卓绝的作战,终于打得北元没了脾气。

三、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用主席的话说:帝王里面,最能打战的,除了世民就数他了。的确,灭陈友谅,剿张士诚,扫北元悍将王保保,他势如破竹,要么亲自上阵,要么面授机宜,显示出一个军事家的卓越才干,告诉天下:我这个和尚不是为念经敲木鱼而生的,我是来把天下当作木鱼敲的!我是块璋(玉)!不是块积石!



四、他是伯乐,有识人之才。这点和李世民也有一拼。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目光如炬,如当年派侄子朱文正守洪都(南昌),选徐达为帅,常遇春为徐达助手兼先锋,建国后委蓝玉重任,封他为帅去灭元…你不得不佩服:朱重八大领导就是大领导,不是一般的牛!

五、爱民如子,夫妻情深。终老朱一朝,他对贪官污吏,骄兵悍将竭尽打击之能事,在他执政的几十年,百姓丰衣足食,少有贪污腐败之事。 他对大姐马皇后夫妻情深,杀戮成性的元璋居然听从马皇帝之言,放了名士宋濂!马皇后死了后,元璋不再立后,作为皇帝,相当不易。他还在念当初被郭子兴关押,马皇后贴身藏热大饼相送,烫伤胸口的情,委实不易!

六、心狠手辣,杀心太重。朱元璋为保皇太孙江山永固,先后以胡惟庸案、蓝玉案为由,对功臣宿将几尽屠杀,令人不寒而栗。


缘分追逐


朱元璋,今安徽凤阳人,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奉为吴国公。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同志对他评价甚高:①“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史事求是君


朱元璋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只能说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成功逆袭,成功逆袭之后又患得患失。

不好的说法,就是可以共患难,却不可同富贵。共患难时彼此都是兄弟,肝胆相照;同富贵时却是仇雠,恨不得下一刻就弄死曾经的肝胆兄弟。

好听点说就是有手段,有城府,有远见,可谋大事,也可成大事。未坐上皇帝之前,还像个好人,一心为推翻元朝暴政、拯救黎明而奋斗,一心为手下的兄弟谋划未来、规划明天。事成之后,为了巩固地位以及谋划千年王朝,将曾经坚持的统统抛弃,毅然下手除掉'可能不稳定分子'。

这就是朱元璋,跟历史上很多草根皇帝一样,一出身就注定了他必须那么做,也只能那么做,成为前后不同的两个人。有人称赞,自然就有人贬低。


江州老王


对于朱元璋历史上有很多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结束了元朝的腐朽统治开创了大明王朝有功,有的说他暴戾恣睢滥杀功臣。要我说朱元璋,老朱,是个可怜人。

可怜在什么地方。朱元璋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给地主放牛放了20多年,本以为可以平平淡淡过一生。但是元朝腐朽的统治,加上天灾,四月初六朱元璋的父亲饿死,紧接着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的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如果要比惨我觉得没人比得过朱元璋了。一切都是元朝腐朽的统治,所以朱元璋和元朝是有深仇大恨的。

后来去当和尚,和尚没当几天,饥荒越发严重,只能出去讨饭。后来回到寺庙,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想要安稳过日子,能混口饭吃就行。但是同乡好友寄来一封信想邀他加入起义军,结果写封信让人给先看了,迫不得已只好加入起义军从此过上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生活,后来经历了多少打击遭受了多少磨难。

后来变得嗜杀连自己亲侄子也杀了,为什么?朱文正是守住洪都的第一大功臣,如果不是他守住了洪都,也许陈友谅已经把朱元璋打回老家种田了。但是朱文正却背叛了自己,这是不能忍受的,曾经拼了命为我守住洪都的亲侄子居然背叛了自己。我想他杀掉朱文正之后,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黯然神伤。

后来变得嗜杀功臣,连自己的亲侄子都背叛了自己,别人还能相信吗?不过一路陪伴他支持他的马皇后,朱元璋仍然待她很好。

综上朱元璋是个可怜人,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磬桑


关于朱元璋,我只说一点。

他是一个有真正勇气的人。

元朝末年,各地连年大旱,饿死了很多人,朱重八的家人相继饿死,只剩下一个侄子和一个外甥。

为了生计,只能离开家乡,各自去讨生活。朱重八去了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因为这里能吃上饭。虽然每天要干很多的脏活累活,但是他很满足。


可是后来,皇觉寺里也没有多余的粮食了,住持决定,让寺庙里的一部分人外出化缘,说白了就是要饭,其中就有朱重八。

就这样,朱重八开始了他的游僧生涯,虽然每天化缘的时候都要遭受别人的白眼,讥讽甚至谩骂,他都选择了默默忍受。

吃不上饭,会死人的,尊严算什么?狗屎。

几年的游历下来,他的内心早就慢慢变得坚硬如铁了。

回到皇觉寺以后,他还是和以前一样,老老实实的干他的活。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他的发小,已经在起义军中当了千户的汤和写信给他,让他来军中,并且承诺给他安排一个好差事。

朱重八看了之后,默不作声,偷偷把信烧了,没有作任何答复。

现在饥一顿饱一顿,总算能活下去。参加造反就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他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可是有一天,他的师兄偷偷告诉朱重八,有人向官府告密,说你密谋参加起义军,县衙的官兵正准备抓你,你赶紧逃了吧。

以前好歹有个活头,现在连小命都保不住了,怎么办?

反了吧,反他妈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朱重八难道不怕死吗?

什么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十八年以后还是条好汉,通通都是屁话,这是鲁莽。

朱重八,在清楚死亡威胁的时候,仍然能够去面对。

他是一个有真正勇气的人。

如果没有发生旱灾,如果他的父母没有饿死,如果他没有选择造反,以后的田间地头只会多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朱重八,而不是现在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没有那么多如果了,历史之神在那个时间段给了很多人一个机会,那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赢到最后的人就是九五之尊,富有四海,天下尽在我手。

历史之神放置了许多非人的考验,只有朱元璋坚持了下来。

只有他。


北枳读书


更多人知道朱元璋是因为他在做皇帝之前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是名副其实的最底层人士。再也没有一个帝王的出身能比他惨。但真实的朱元璋真的如此吗?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呢?在元朝,老百姓多以数字起名字,就像朱重八的父亲叫朱五四,常遇春的父亲叫常六六。是不是很萌的名字?

老朱家往上数八辈都是贫农,没有一个能出身好一点的,童年的朱元璋是没有鸿鹄之志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吃饱饭,然后老婆孩子热炕头。



如此没有志向的朱元璋是怎么能当上皇帝的呢?当时的元朝腐朽不堪,朱元璋那时候为了讨口饭吃就去寺庙当了长工,而非和尚,那个年代的和尚可是好职业,迫于生计外出化缘,这也就是说他当乞丐的原因。各地农民起义爆发,元朝的将领镇压不住还得像上面交差,就经常抓一些贫民去充数交差。这个时候朱元璋收到一封来自童年时的小伙伴的一封邀请他参加起义军的书信。

收到书信的朱元璋是万万不敢去参加起义的,可是有和尚发现了他的信件,要去举报他,这下算是断了他的退路,无奈下参加了起义军,属实是被逼上梁山。

参加起义军的朱元璋才真正发挥了自己的领导才能,逐步打天下,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大明帝国。



个人认为朱元璋是一个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帝王,他深知民间疾苦,可也正是因为他童年时饱受冷眼不公,他才会有很大的戾气。

我是笑笑生,喜欢笑侃历史,有什么纰漏还请大神指教。


k笑笑生


毛泽东曾写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其中说到:每个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朱元璋也是这样,从最下层要饭的出身,到后来造反当了明朝开国皇帝,从最底下的阶级,逐渐演变成最上层的皇帝,其身份的多样性造成了朱元璋的性格的多样性。要饭时,最知道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知道贪官污吏的可恨。所以当了皇帝后对贪官污吏最是无情镇压杀戮,剥皮实草、株连九族、充娼发配无所不用其极,深得老百姓欢迎。另一方面,由于从小受过的苦,小农意识严重,只知道任何东西都得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不肯轻易放弃,不管是财富还是权利,却不知道怎么管理。得到天下后,疑心更重,唯恐自己的天下再被谁再夺了去。开始大杀功臣,杀到最后,到了他孙子建文皇帝和他儿子朱棣打仗时无将可派的地步。对于财富也是一样,对明朝的二品大员的年俸禄,只有区区152两白银,不够怎么办?靠他们的下级的馈赠礼金礼品。对自己的警卫部队5000金吾卫士兵的军饷,也不由国库支出,而是由应天府的5000纳税人直接送家里去。凡此种种,可见阶级的烙印在其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