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農村老人常說:“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是什麼意思?

新大風歌


庚子年 2020,註定不尋常。你們那裡打雷了嗎?驚蟄不打雷,老頭獨自睡,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古代風俗在驚蟄這一天有聽到打雷聲,就是豐收年的預兆。如果在驚蟄之前聽到打雷聲,預示這一年要歉收。

該冷不冷,是不成年景的,大寒期間如果氣溫是暖烘烘的一點都不冷,是屬於反常的天氣,這樣的天氣會造成寒冷的延遲,或者是倒春寒的到來。驚蟄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另外驚蟄後的天氣明顯變暖,不但各種動物開始活動,微生物(包括能引起疾病的細菌、病毒)也開始生長繁殖,各種傳染病也開始流行。所以人們要注意氣象臺對強冷空氣活動的預報,留心冷暖變化,預防感冒等季節性疾病的流行。



小魚樂沒有圈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老話是能看明白,就是不知道準不準?大概意思我也是明白了,也就是說驚蟄這一天不冷,以後會繼續冷到五月中旬對不對?驚蟄節氣,意思是說這一天會有打雷,然後蟄伏在地下的蟲子就會被驚醒,然後從冬眠中醒來,開始外出活動。驚蟄,在2020年3月5日,農曆二月初九,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在北方要說還是很冷的,春捂秋凍,現在我們老家還在穿棉衣,應該說很冷的了,按照古語說的“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驚蟄冷了是不是五月中就暖和了呢?要知道五月中是什麼天氣?五月中就是5月15日,農曆四月二十三,不會是按照農曆算的吧?如果說到驚蟄,應該是陽曆。快到小滿節氣了,小滿就是還沒有完全的滿,比如小麥還是將熟未熟的時候。

我還聽說過另外一句老話,叫“驚蟄寒,冷半年”的說法,與上面那個老話正好相反,互為矛盾的。“五月中”也就是半年了,一個說驚蟄不冷了寒到五月中,一個說驚蟄冷了半年寒,到底哪個說法準確?咱就說“驚蟄不冷蟲”吧,意思是驚蟄暖和,早春暖和了後面會不會冷?會不會出現倒春寒天氣?其實五月中已經是過了立夏了,應該很暖和了,不過今年閏四月,也說不好,可能會真的冷,立夏立不起來。 其實老話說的真實意思,是說暖冬反常天氣,農田裡面的病蟲還多,還會有惡劣天氣,提醒農民早做預防,天氣寒冷,小麥成熟收穫期也會延遲,亂了農時,後面的下茬農作物也跟著延後播種。不過老話都是民間說法,就那麼一說,是不是經驗之談不說,有時候還是偶然現象,不具備規律性。



小陳海哥


大家好!我是來自粵北山區的80後陽光男孩!今天就是驚蟄(2020年3月5日)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意思就是說:“驚蟄那天的氣溫如果沒有凍死蟲,那麼就要冷到五月中旬”!太概就是這個意思。



粵北80後陽光男陔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其中一個命名。驚蟄顧名思義就是驚醒蟄伏在凍土中的昆蟲,按照我國傳統數九歌說法,驚蟄時期應該是數九中的九九階段,雖然三九四九寒冷天氣過去,但氣象在九九天的時候,天氣依然會有一段時間寒冷。驚蟄前後,春雷響起,萬物甦醒,但是埋伏在土壤中昆蟲還是不會出來,如果在驚蟄時候氣候轉暖,氣溫回升,土壤中的凍蟲會陸續爬出,那麼人們就認為反而會造成後續氣溫低,直到五月中。"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實際表達意思是驚蟄以後一兩個月會出現倒春寒天氣。會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不利,這是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勞作得到的經驗總結。在過去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農民依靠節氣變化叛斷後續天氣的經驗受到普遍認同。並且具有實際參考價值!驚蟄驚春,鳥語花香🌸的季節己經來臨,希望2020年全國的農民一個好收成!



Cui永旺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條諺語是說,驚蟄這一天到來,如果天氣不寒冷,不使冬眠的蟲子受凍的話,寒冷的天氣將會持續到五月

這就是說,驚蟄節的時候,還未出“九九”天。氣溫回升過快,一些小蟲小動物鑽出泥洞,過早開始野外活動,氣溫十分反常,那麼,在五月之間,必然有寒冷出現,而五月本是春暖花開的時候, 突然有寒潮襲擊,就是所謂的倒春寒,會對越冬的農作物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驚蟄節應該是比較寒冷的時候,卻天氣溫度過高而不寒冷,不凍傷蟲子。這種氣溫當低的時候不低,當冷的時候不冷。反而當暖和的時候卻十分寒冷。是一種不好的自然災害。


芳姐的生活錄


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這條諺語是說,驚蟄這一天到來,如果天氣不寒冷,不使冬眠的蟲子受凍的話,寒冷的天氣將會持續到五月

這就是說,驚蟄節的時候,還未出“九九”天。氣溫回升過快,一些小蟲小動物鑽出泥洞,過早開始野外活動,氣溫十分反常,那麼,在五月之間,必然有寒冷出現,而五月本是春暖花開的時候, 突然有寒潮襲擊,就是所謂的倒春寒,會對越冬的農作物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山東人紅旗9旅


今天就是驚蟄節氣,在農村一般到了驚蟄就是農忙春耕的正是開始,但由於今年疫情的原因,我們這還是處於農歇的情況。每年的驚蟄都是春暖花開,百鳥回巢,百蟲出土的日子,這一天氣溫會回升很多,而且伴隨著冷熱交替的情況,有些地方還會下起春雨,在這“春雨貴如油”的時刻,能下一場春雨真的是解決了農民一大難題。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句“驚蟄不凍蟲,寒到五月中”的情況呢?下面咱們就來了解下這句俗語的意思。

驚蟄這天,凍土中的蟲子會因為氣溫回升,土壤鬆動而破土而出,但驚蟄到穀雨之間的氣溫特點是早晚冷,白天氣溫會非常熱,所以這也就導致了蟲子早晚都要回到土裡繼續躲避寒冷,但從這句俗語中可以知道,驚蟄這天如果蟲子不凍那麼會產生什麼現象呢?

如果蟲子不凍就證明氣溫非常暖和,這在驚蟄節氣中是非常不好的現象,因為驚蟄還在九九天裡,九九天是有冷空氣存在的,如果北方來了一場韓流,那麼就會導致氣溫忽冷忽熱,反覆無常,這是就會導致天氣變得寒冷起來,冷熱交替就會出現霜降天氣,這會導致農作物被凍傷的,所以就會有了這句冷到5月中的說法。

其實這種自然在農村叫做“倒春寒”,因為先人們經歷過倒春寒,而且知道倒春寒的危害,所以通過總結經驗,才把這個問題歸結於一句俗語中,也是警示我們在驚蟄節氣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天氣變化,提前做好準備保護好農作物,防止倒春寒的發生。


一起種植



驚蟄開始百蟲出洞活動。驚蟄不凍蟲,冷到五月中,是民間俗語,也有人說,驚蟄不颳風,冷到五月中。意思是前段時間暖,百蟲出洞,往後有可能冷。這種情況多是春長才有的。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二月清明遍地清,三月清明不見清。就是說二月清明春短,三月清明春長。實際當中會有些變化,必定氣溫波動很大。


健康長壽A66


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一般在每年的陽曆的3月5日、6日或7日,每年陽曆3月6日(農曆正月十七日)7時24分交驚蟄。時至驚蟄,氣溫上升,土地解凍,桃花綻放,黃鸝鳴叫,春雷從此鳴發,蟄伏過冬的動物驚起而活動,農民也開始了春耕。倘若到了驚蟄尚未解凍,而且百蟲蟄伏不動,那麼,料峭的春寒將會影響耕種,進而影響來年的收成,這寒冷將會持續到五月,給人們帶來很多問題。


把美好給你


今年確實有這種情況、上海市內氣溫整個一個冬天沒有進入零度以下、正常年月在三九、四九的日子裡氣溫會降到零度以下、零下二、三度是常態、較冷的年份有幾天會到零下六、七度、今年什麼也沒發生、是個暖冬(可能也是冦狀病毒流傳的條件)、今天是驚蟄、氣溫最低是零上四度。所以氣溫不會常規上升、五月前還較冷是大概率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