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訪譚小培一段紀實

今日推送之《訪譚小培一段紀實》,錄自《立言畫刊》1938年第4期。作者紅葉。譚小培(1883-1953),京劇老生。字嘉賓,乃譚鑫培之五子。因嗓音條件,高亢不足,但蒼涼渾樸韻味醇厚,所演劇目亦系其父常演之戲,繼承其父風格。

英秀堂憶起往事大外廊營老譚之故居,其能予人印象至深者,即門前赫赫之英秀堂三字也。牌之面積僅及七寸許,字體真英秀,往訪者莫不視此三字堂號。譚家對此堂牌亦視若珍寶。小培君每日出入,必審視久之,且囑其僕役日必拂其塵垢,故英秀堂始終保持嶄新面目也。譚室中藏有長數尺之匾額,唯久矣不懸,小培君與筆者談擬將懸之正室,而收拾殊費時間耳。筆者以此與國劇有極深歷史之英秀堂三字,究為何人手書,小培答以餘孩提時即已有此,書此字者已記不清楚矣。舊時先父與李毓如最稱莫逆,此或出自李君,然亦不敢臆斷。至遜清末葉,先父所得內廷賞賜獨厚,每在內廷應差,必攜回果餌數盒,皆為西太后所賜,先父於應差畢,西太后每召見問話,且垂詢家庭中兒女若干人,問畢即命李大總管(蓮英)將宴間果餌賜下,先父獲此當亦引為殊榮也。

访谭小培一段纪实

譚小培、張春彥之《四郎探母》

譚家村在今江夏小君培言其原籍系鄂省江夏,其先人來京已數世矣。今之江夏縣城西門外尚有一譚家村,雖多年未返原籍,而知族系甚繁,今已散居各省。老譚在日,同族尚互通音訊,今因年代過久,消息阻隔矣。次談及老譚演劇,老譚一生,主要在不“千篇一律”,各戲有各戲之做作,各場有各場之緊張。至《瓊林宴》之鞋,《定軍山》亮相靠背旗之不動,《烏盆記》之吊毛,《探母》之甩髮,雖為老譚之長處,所以造成戲臺上絕技原因,要亦不失“用真功夫”四字也。

《戰太平》摹法先人譚富英為小培君哲嗣,在今日鬚生中,為首屈一指之人物。富英自幼坐科富連成,出科後藝仍平凡,近數年忽青雲直上,藝亦進步甚速。而每演一劇,嗓音蒼老動聽,尤以《戰太平》一劇,獲得佳譽。筆者與富英晤,詢以經過,富英稱此劇實不易學,在科時雖已學過,然不敢輕於一試,而師長亦深恐不能討俏,故在科時從不派出該戲,學者亦僅聊備一格。富英出科迄至今夏始首在上海黃金一演,而未演之先,不知下如何決心,甚至發下誓願,若唱不好則終身不唱斯劇。所幸得乃父剴切指導,一切唱做完全摹法先人,而不料事出意外,獲譽非常。此次在京露演,亦能博得好評,未始非得其家傳劇學之因耳。

访谭小培一段纪实

譚小培之《八大錘》

紫箭衣老譚遺物老譚故後,關於演戲所遺留物品雖夥,然多不合時代性,《戰太平》中之紫箭衣今尚存留。此次譚富英演《戰太平》原擬穿此傳代舊物,異乎時間已久,顏色變黃,不能穿用。老譚之蟒衣多糟舊,小培君笑言,若演戲穿出,臺下必視為老古董,唯《空城計》之鵝毛扇,今富英仍使用,用畢儲藏甚嚴。他如《定軍山》之刀,《珠簾寨》雉尾亦皆朽舊,《探母》之令箭與寶劍,富英演斯劇時常用。老譚平生最喜歡養蛐蛐、藏鼻菸壺及古董玉器,惜乎蛐蛐罐多未能保存,致送親友甚多,其中皆趙子玉真品。他如內廷賞賜之黃龍餑餑盒子,堆積滿室,中有最大者四,今尚保存陳列室中,亦可視作老譚紀念物之一也。

(《立言畫刊》1938年第4期)

光風霽月的梨園

久已被人遺忘的

故紙堆中那個

致力於尋找和分享

懷舊

梨園雜志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