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古代冷兵器发展到后期为何只剩下刀剑矛?

Mc毒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手中的武器通常比较单一,就是题目中提到的刀、剑、矛。但这里说的只是多数士兵的情况,不论是在冷兵器发展的前期还是后期,兵器的种类始终是五花八门的,而刀剑矛由于独特的优势,逐渐占据了冷兵器的大半江山。

首先题目中提到的矛主要应用在车战时代,随着车战时代的过去,矛也逐步退出了主流兵器的行列,取而代之的是“枪”。枪是从矛演化而来的,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矛的“血统”,题中的原意应该是刀剑枪三种。

这三种武器能逐渐占据主流地位,一定会有他的过人之处。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军队越来越正规化,士兵的武器也出现了统一配备。刀剑枪占据主流后,其他武器由于被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相信还会有一些传承人依然在不断传承有关这些冷兵器的技艺。

刀,剑,枪的优势我们一个个来介绍,首先是刀。刀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刀,石器时代古人类就会用石头等物件制作单刃武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刀。

刀由于使用方便,招式易学,加上制作工艺简单、成熟,非常受将士喜爱。刀和其他兵器想比,更容易形成战斗力,甚至随便挥舞就可以发挥较大威力,骑兵也看中了这一点,刀就成为了骑兵习惯使用的武器之一。

剑和刀不同的是,剑并没有被大规模生产和装备部队,剑逐渐在战争之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唐宋开始,舞剑成为了一种娱乐方式,明代各武术门派针对剑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今天,太极剑等一些剑法还在各种场所出现。一些做工精美的剑也被赋予更多的附加意义或者用来象征身份,或者用来辟邪镇凶。

枪被称为“百兵之王”,枪和矛作为长兵器的代表,在面对刀剑时拥有天然优势。枪其实就是在短刃后面加一根长棍,最初的目的和主要作用就是“长”,可攻可守,还能投射。以枪为主要兵器的古代部队,除了车战时代的长枪兵外,要数明代的秦良玉最为出名,秦良玉统帅的白杆兵一律使用白蜡树(即小叶枔)作柄的长枪,在镇压叛乱的战斗中表现十分抢眼。

最后,其实还有一种冷兵器一直存在在人们的视线中,它就是“弓箭”。从后羿射日到现在成为一种体育项目,弓箭的历史和前景是其他冷兵器望尘莫及的。无论是在古代哪一个朝代,弓箭兵始终作为一个重要的兵种,直到火器营取代了弓箭兵的地位。

综上所述,与其说冷兵器最后只有刀剑矛被广泛使用,不如说是冷兵器发展到最后,真正主宰战场的还是最简单,最原始的兵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兵器也是这样,刀、剑、矛的功能和制作工艺符合古代的需求和工业水平,自然会被广泛使用。


邓海春


楼主说的很对!古代后期主要作战武器就是刀剑矛!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这也是经过历史演变,从实用性得出来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剑!剑一般为指挥官所用!因为其体积小重量轻!一般军中拿剑的级别都不会低!相对于一般士兵来说!指挥官参加白刃战机会较少!说白了,剑就是防御性武器!另外战场指挥官的剑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刺杀逃兵!剑的功能主要是刺!试想一下,战场上若是有逃兵,好家伙,指挥官在后面拿着大刀猛砍,估计不知道的,还以为后面被包抄引起阵脚大乱,那不是太滑稽了。



我们再来看看长矛!长矛在古代战争中一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不论它怎么演化,它最主要的的作用是军团接触战的首选!因为军队方阵或者集体交战在能接触到对方时,矛所组成的刺猬型外围是最有效的攻击方式!这时就看那一方会先被突破打开缺口!

那我们再来看看刀!刀与剑不同,刀的主要作用是劈砍威力大,如果是在两军混战中,优势明显!因为击杀效果肯定比剑要好!你剑刺两下不如刀砍两下威力大!那比长矛优点在哪里呢?我们知道一旦两方军队进入混战状态!虽然矛长比刀有优势!但是混战状态下敌我双方战斗人员都混合在一起,很容易误伤!另外就是长矛攻击动作幅度大,很容易被障碍物阻挡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杀伤效果!就算是骑兵在进入混战状态时主要也会采用大刀来进行近战!如果在混战状态用枪来刺,肯定不太划算,因为很容易能把你拉下马,你刺左就顾不了右,不像刀动作快,砍完这边砍另一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刀剑矛的用途特点!古代人也很聪明!虽然是冷兵器,但是也是逐渐演变追求杀伤效率!就像三国演义里说的,大刀都几百斤,后来不用的道理就是从实用性,便携性,击杀威力等多方面改进的结果!

谢谢观赏,请看下集!


九哥脱口秀


尽管大家都很熟悉“十八般兵器”的说法,但里面的大部分兵器并不实用,个人出于偏爱使一使没关系,但如果想要在军队中大规模应用,兵器必须简单易上手,这样一来降低士兵的训练成本,每天反复练习几个固定的拼杀动作就可以了;二来听命令不容易出错,三来冷兵器时代都保持紧密的作战队形,根本不容许随便乱动,否则很容易误伤战友。所以像刀、矛、剑这类用法简单的兵器最受欢迎,至于什么方天画戟、凤翅镏金镋、五股托天叉之类,用法都太复杂,很难普及。

还可以看看戈这个例子,它是在先秦时代成为主流兵器的,甚至直接成为战争、军事的代名词,金戈铁马、反戈一击、大动干戈,等等等等,然而在十八般兵器里甚至没有它的位置,这里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很重要:它看起来攻击手段多样,可以刺、可以啄、可以砍,可是要论刺,完全可以用矛;要论啄,可以用戟;要论砍,可以用斧钺。也正因此,戈的外形不断简化,先是去掉一边的锋刃变成戟,后来横出来的那一道也不要了,直接变成矛。


张不叁读秦史


甲具和兵器历来都是政府严格控制的器物。

宋朝不许民间藏有甲具和弩;但是可以持有刀、枪、剑、弓四类武器;到了明清时期,冷兵器已经不是战争的主力,便逐渐允许民间拥有其他武器,民间的武术运动和武器逐渐发展起来,十八般武器便是这一时期总结的。

不过比起其他的“冷门兵器”,刀、枪、剑、弓、棍五类是其他各种兵器的基础形态,分别能提供劈砍、劈刺、突刺、远射、打击等冷兵器的主要功能;且民间持有历史更为悠久,故而在冷兵器逐渐淘汰出历史舞台的时期,这种活化石更容易保存下来。





存在与逻辑


只剩下刀剑矛?真的吗?

且不说远程武器吧,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钝器都一直有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在中国得到使用的金瓜
日本流行的鬼金棒:


欧洲流行的……欧洲流行的钝器太多了,数不过来,随便拿一个举例子吧,页锤: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

盔甲在冷兵器的战场上都是个很重要的东西。钝器虽然重心不平衡、攻击距离短、使用费力、惯性大不灵活,但是在对付盔甲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只要战场上还有盔甲,钝器就会得到广泛的使用。

而在盔甲式微之后,由于钝器有上述缺点,所以也被放弃了。

在长柄武器方面,古代的后期也不是只有矛的。

一直沿用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瑞士戟说话了吗?日本薙刀呢?中国长柄朴刀呢?


史话戏说


说到底是后勤的缘故!兵器的损坏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全部需要后勤人员来做维护。我们拿起一把刀,随便砍到一块铁或者石头上,刀刃就会卷起来,两刀互砍不出十回合立马变成锯条。这使得一场战争下来,后勤的磨刀磨剑的活就够喝一壶的了。以南宋抗击蒙古军时的数据来看,每名士兵每天需要两个时辰的时间用来做武器保养,擦盔甲,磨刀擦剑等等。这就使得各种武器都只能挑那种易被维护的,像长矛这种的,把竹子或者木头削尖就可以了,像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使用的长矛都是用木头做的,打仗的时候借助于战马的冲刺速度,投掷或者直接插入。这种木矛的保养维护十分简单,削一根都不需要10分钟,打完仗捡回来继续削尖就能继续用。

其次,刀剑本身就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在早期,除了刀剑之外还会有各种五花八门类型的冷兵器,但是之所以会诞生这些兵器仅仅只是因为生产刀剑的技术不过关。当时还不懂得炼钢,打铁铺里出来的铁都是生铁,含碳量太高,易脆易折。所以才不得不有大斧狼牙棒等,这种武器是建立在增大兵器截面积,使其不容易脆折,但是徒能加的几倍,重量却让他们吃不消,现在有刀剑,而且质量还不错,肯定是直接用刀剑了。


优己


冷兵器发展到后期,性能主要以破甲为主,除了常用的刀矛以外,像是铁锏、铁锤等重型冷兵器也大规模出现在战场上,至于剑则早就被淘汰了

自古以来,东西方的冷兵器是五花八门,从前秦时的长剑、长戈、斧钺,到晚清时花样繁多的十八般兵器,中国的冷兵器发展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本文只是大体说一下。

前秦时期的武器,除了长矛以外,其他的武器都早就被淘汰了(弓箭、弓弩除外),例如“剑”这种武器,汉朝以后就很少使用了。

“剑”的巅峰是在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的乱战之中,剑是军队的绝对主力武器。剑之所以在那个时代称霸天下,主要是因为冶铁技术不发达,青铜武器一直都是当时的主流。而青铜的质地是很脆的,不太适合劈砍,用青铜制成的青铜刀往往钢性不够,在劈砍时容易崩坏。而剑的主要使用方式是“刺”,对钢性要求较低,这才导致青铜剑繁荣一时。(春秋时期名剑——越王勾践剑)

可后来随着铁兵器的普及,剑很快就被刀给取代了,而且这个取代过程非常快,此后剑也逐渐演变成一种礼器和装饰物,彻底退出了战场。

虽然剑的消失令人倍感遗憾,但汉代的环首刀,唐代的仪刀、横刀都是源自先秦时期的长剑,也算是剑的一种延续。

到了宋朝,冷兵器的种类就非常丰富了。根据北宋的《武经总要》记载,宋军主要近战武器有:刀、枪、棒、骨朵。

这四种主战武器中,刀和枪所演变出来的种类是最多的,其中刀的种的名目种类有: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

枪的名目种类有:双钩枪、单钩枪、双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颈枪、锥枪、梭枪、槌枪、大宁笔枪。

相比之下,棒和骨朵的种类就较少,“棒”其实就是狼牙棒,“骨朵”则是一种铁锤。

除了这四种武器以外,北宋时期其他的近战冷兵器也有很多,例如:叉、钩、斧、长矛等兵器。很多人都认为,古代士兵最主要的武器是刀,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对于步兵而言,长枪是最主要的作战武器。

枪是“四大名器”之首,被称为“百兵之王”。

戚继光《纪效新书》写道:

“长枪之法,始於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圆精用不滞,又莫贵於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

所谓一寸长一寸强,枪的长度大约在1.8—2.2米之间,长度超过大多数冷兵器,起码比刀长太多了。在步兵肉搏中,枪对于刀的优势非常大,有长枪护体,持刀者刀根本近不了身,在古代真正的步兵对抗中,枪是绝对的主力。

(警察在对付持刀凶徒时,都是使用长杆武器,因为在真正的近战中武器越长越占优势,凶徒还没靠近警察就被制服了)

而“枪”这种武器也有劣势,枪最大的劣势就是不宜掌握,需要经过长期的正规训练才能熟练驾驭,再配合步兵阵型方可发挥其最大威力。

所以古代官军的战斗力一般是要大大强于农民军的,因为官军士兵都是职业军人,天天训练,对枪的运用比较娴熟,这也是为啥经常会出现十几万农民军打不过几万官军的情况(明末常常是几万官军吊打十几万农民军)。

相比之下,刀的使用就很简单,只要你有一把子力气,就可以挥刀斩群雄。只不过刀实在是太短了,在步兵作战中很吃亏。

但是除了长度吃亏以外,刀的杀伤力是不亚于枪的,所以到了唐朝,唐军将刀和枪进行了结合,将刀的手柄加长,发明了陌刀,这种武器兼具刀和枪的优势,到了宋代更是被发扬光大。而这种长柄刀缺点只有两个,第一是重量太大,第二是造价太高。

(北宋的朴刀就是一种长杆刀)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任何一支步兵军队而言,武器绝对不是单一的,像刀和枪这种基本武器都是要装备的,并且这两样武器也是相互配合的。明代的戚家军就是长短兵器配合使用,达到了几乎无敌的境界。(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是长短兵器结合,阵前有狼筅和长枪阻挡,倭寇的根本无法近身,即便是有个别倭寇杀入阵中,也有盾牌手持刀将他解决)

由此可见,在步兵作战中长枪是绝对主力。但在骑兵作战中,刀就成功完成逆袭成为骑兵的主要兵器。而除了刀以外,狼牙棒和流星锤也是宋、明时期骑兵的主要武器。

因为在宋代,辽、金、西夏、蒙古的铠甲都已经非常强大了,刀根本砍不透铠甲,于是狼牙棒和铁锤这种“笨拙”的铁疙瘩开始兴起,因为只有流星锤和狼牙棒这种重型兵器才能突破敌人重甲,将敌人硬生生地砸死。(金军重骑兵人马具甲,被宋人称之“铁浮屠”,普通刀矛很难对其产生伤害)

北宋之后,火器慢慢地登上历史舞台。在最初的时候,火器配合冷兵器使用的,可是随着火器的进步,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冷兵器配合火器使用了。

据北宋官方撰写的《武经总要》记载,北宋军队装备的火器有:毒烟球、火炮、蒺藜火球、震天雷。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在骑兵上的巨大劣势,南宋对火器尤为重视,在北宋的基础上,南宋又开发出带有步枪性质的突火枪,据《宋史·兵志》载:

“开庆元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南宋在火器上的发展让金国也不甘落后,由于金国占领了中原,金人获得了大量能够巧匠,在火器方面很快迎头赶上。

在蒙金、蒙宋战争中,火经被大规模运用到战场上,但是当时火器的威力还不是很大,特别是真正意义上的火枪武器还没有出现,冷兵器依旧是主导。

顺便提一句,可能有人会质疑,在蒙宋战争时期,蒙古人经常用回回炮攻打南宋城池,这种回回炮的威力极大,甚至可以摧毁城墙,可见当时火器的发展已经相当先进了。

但其实回回炮不是火炮,回回炮是一种从中亚引进的巨型投石机。这种投石机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抛向远方,进而摧毁敌人防御工事,当时的铁火炮威力并不大。

明代之后,火器的发展使得耗资巨大的重甲骑兵逐渐退出了战场,取而代之的是造价低廉,且对早期火器有一定防御作用的棉甲轻骑兵。

面对棉甲,普通的刀就足以破甲,而狼牙棒等重型兵器的装备数量开始减少,毕竟这种武器的重量实在太大,对使用者的体力要求太高。

不过叉、钩、斧、长矛、狼牙棒这些武器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直到晚清时期,这些武器依旧出现在中国的各大战场上。

(《绣春刀2》中出现的明代狼牙棒)


千佛山车神


因为这是时代的选择。当时间到达文艺复兴晚期以后,火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正常人能够承受的重量的盔甲已经不足以抵挡火枪子弹的威胁,再加上方阵时代已经到来,个人的武勇无法匹敌精良的团队合作,因而这种高成本的厚重盔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被世界大多军队所淘汰,而失去了厚甲的保护,像刀剑一类的轻便利器就可以对敌人造成有效杀伤,而沉重的战锤和昂贵的大剑也一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故而逐步被淘汰了。


当时间进入16世纪后,火绳枪技术趋于成熟,其威力足以击穿一个0.5CM厚的板甲胸甲。全身加厚的板甲自然也是有,但其费用也只有极其富裕的大贵族才能负担得起,所以虽然大多数士兵都装备起了板甲胸甲,但是总体而言,士兵的披甲面积是呈下降趋势的,裸露的手臂和锁骨就成了利器攻击的绝佳位置。因为火绳枪攻击完之后的装填十分繁琐,因此这个时候的火枪兵是非常脆弱的,出于保护目的,由长矛组成的方阵就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面对长矛的集阵,就是全身板甲的重甲骑士,也不敢硬冲进去,阻断敌人的进攻步伐,长矛兵便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


在战场了,只有能够砍下敌人的手臂,这个人基本上就失去了战斗能力,相比于沉重的战锤和大斧,刀剑小斧一类的利器则要更占优势,不仅仅是便于携带,挥动起来也要方便的多。由于披甲率的降低,刀剑的杀伤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文艺复兴中后期的战场上,经常可以见到双方士兵在火枪对射后,举刀冲进敌阵进行厮杀。

而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在欧洲有发生,在中国,随着火器的发展,士兵的披甲率也是在不断的降低,到了明末,曾经盛行的大斧、骨朵等一类重兵器也纷纷遭到淘汰。进入清朝后,基本在正规军中就见不到刀剑矛以外的冷兵器身影了。



火器工坊


这个问题不是很对。因为冷兵器发展到后期,只剩下刀剑矛的时候,已经是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了。而且这个概念应该限定于欧洲战场。其他地区,各种战场冷兵器还很多呢……

比如明清时代的各种镰刀类武器,俄罗斯射击军的大斧头、印第安人的单手战斧等等


至于为什么欧洲战场主流只剩下刀剑矛。根本原因就是火器的大兴盛。特别是进入十七世纪,欧洲火器威力和精度的不断提升,火炮和火枪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角,冷兵器在战争中作用就大大降低了。

比如西班牙方阵,一开始还有长矛兵、火绳枪手、戟兵、剑盾兵等兵种,之后戟兵和剑盾兵被淘汰,只剩下长矛兵和火枪手,两个兵种的比例大致为2:1到1:1。


之后尼德兰共和国的莫里斯亲王更提高了火枪手的地位,缩减方阵纵深,让火枪手组成阵列进行循环射击。

等到了莫里斯亲王的学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时代,更重视火力打击的威力。瑞典军队军队会进行三排齐射,也就是著名的“古斯塔夫的雷霆”。按照古斯塔夫的战术思想,火枪兵一次齐射就可以为长矛兵实施冲锋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样的一次齐射,不仅可以给敌人更大的杀伤,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打垮敌人的士气。

在1631年的布赖腾费尔德会战中,一个瑞典军官如此回忆:“我令滑膛枪手们在敌人进至火枪火力射程之内才进行齐射。先是前面三列齐射,接着是后面三列。然后,我们冲进敌人队形,用滑膛枪和马刀击倒他们。”

显然到了17世纪,欧洲战场上的主要杀伤方式已经是火枪了,冷兵器逐渐成为火枪的辅助品。需求的降低,自然导致了冷兵器的减少与简单化。

对于步兵来说,已经不需要装备战斧、战锤、斧枪等破甲武器了,因为面对火枪,铠甲也在被逐渐的淘汰。一方面步兵在大量装备火枪,另一方面,步兵只需要装备长矛就可以满足基本的肉搏和对抗骑兵已经扛住战线的任务了。相应的,比如双手巨剑之类的武器,也在快速被淘汰。弓弩什么的也更不用说了。

对于骑兵来说,骑矛已经意义不大了,重装骑兵更喜欢用好几把手枪贴脸射击,然后手持长剑就能应对肉搏任务了,轻骑兵仅需要马刀就能满足基本的作战任务。

总之,正是火器的大发展才使得冷兵器在战场上被迅速的淘汰和简化,体现在欧洲战场上,就只剩下长剑、马刀和长矛了。


冷兵器研究所


不太懂,估计这些制式武器做起来简易,价格便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