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论语》谈“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错了?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对学生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心领神会。孔子走后,他们同学都来问他,老师说的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曾子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忠恕二字。

我们什么时候会提及"忠"这个词呢?

面对国家,我们说"精忠报国";面对工作,我们说"尽职尽忠";面对朋友,我们说"忠诚相待";面对家庭,我们说"忠心不二"……

但是,我们回归到实际场景,如果一个老板跟员工强调:你们要忠诚于我!忠诚于公司!员工嘴上附和,但多多少少不往心里去。许多工作上的抱怨、摩擦,都是在"忠"的压力下产生,"我已经尽力了"、"我已经尽忠了"……

为什么"忠"会让人痛苦?

当你不能真正理解"忠"时,也就无法"恕"。

《论语》谈“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错了?

忠恕


中心为忠,如心为恕

  • 保持内心中正,不偏不倚为"忠"。

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 " 《论语·学而 》

"忠"是自己对自己的觉醒。每天问自己:今天"忠"了吗?"忠"是自己对自己的教诲,自己的体会和觉醒,而不是别人强加的枷锁。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

"忠"是忠于自己。孔子说:爱一个人,不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行吗?辨清什么是"忠",不要"道"来教诲别人,行吗?能明德体道,能担大任,才达到如老子所言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忠于别人,首先要忠于自己,忠于自己这颗心,就要经常反省一下自己这颗"心",它是否时刻忠实的遵循着"道"的法则"起心动念"呢?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对别人负责,才算真正的忠于别人。

《论语》谈“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错了?


  • 己心如人心,人心如己心为"恕"。

子贡问曰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 : "其恕乎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恕"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恕"是包容体谅。"恕"的前提是"忠",躬自厚为"忠",代表自强不息。薄责于人为"恕",代表体谅他人。

比如别人犯了错,不要轻易指责对方,先带入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了解对方为什么会犯错。这是"恕"的态度。

如此的"忠恕"才为做人做事的根本出发点。

《论语》谈“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错了?

"愚忠"害人害己,"不恕"积攒怨气

  • "忠"心不“中”

有些"忠"看起来貌似忠君,实际上是陷他人于不义的大奸之人。

历史上像这样的大有人在:像春秋时齐国的易牙、开方、楚国的费无忌、秦时赵高、宋朝的秦桧等等,这些人貌似忠君,实际上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还有狼子野心。

  • "忠"的对象错误

曾国藩有一句话解释诚字:一念不生是为诚。就是无念为诚,也就是说无念的忠才是真忠。

假如把在上位的君王,领导作为忠的对象,则必然去揣摩,奉迎上位者的意思,时时想着如何能让领导满意,如何博取领导的欢心,这样的话,心能诚吗?

在工作中,我们遇到这样"愚忠"的人,我们称之为"马屁精",而靠"马屁"而来的成绩,能稳固多久呢?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遇到这样"愚忠"的人,他们是讨好型人格的典范,而靠讨好他人建立起来的关系,有多少不是以"我累了"告终呢?

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多人面临的是这类对象错误的"愚忠"。

在这种"愚忠"的劳逸下,"不恕"是怨气的来源。

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提出过一个情绪困扰理论。她说一个人因负面情绪而引起的人生困扰,往往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人的信念,信念又源于什么呢?源于你对事情的判断。而"不恕"的人,往往就是从一些片面的判断出发,夸大了负面情绪和痛苦,所以这种负面情绪就产生了。

怨气的来源是你的"愚忠"与内心真正的"忠"产生了矛盾。

用现实的例子说,就是你为了讨好这个人去做这件事情,而对这事情,你自己本身也不太情愿做。而你献此"愚忠",不仅自己产生怨气,还是对他人的不负责。

《论语》谈“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错了?


忠之道,严以律己

我们考量一个人是否"忠",是看他的底层逻辑,底层价值观里,对"忠"的定义。因为每个人其实都在"忠"于自己内心的执念。

要想保持一颗真正忠诚的心,不仅要在内心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判断,还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失误。人要"忠"于正道,所谓"道"就是道德典范,人性价值展现而来的道德影响力,忠于典范的人,从典范身上学习了人性的积极的伦理道德价值,从而完善了自身。

  • 领导守其"忠",才能感染员工"忠"。

每个人都会"见贤思齐焉"。如果领导先以身作则,把"忠心"献于如大道般"中正"的事业,那又有谁会不愿"忠"于他呢?

要想企业产生凝聚力,领导者更应该着重于"忠"的修炼。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格局,往往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若核心都败坏了,员工所"忠"的到底为何物?

  • 与人交往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于自我也是忠于别人。我们说帮朋友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忠"就是最好的体现。

比如当朋友有困难,向你寻求帮助,如果你看到了他真的难处去尽心帮他,你就不会抱怨;如果你因为帮助朋友而抱怨,没有做到“忠”,你就不应该帮助他。

我们帮助别人,需要培养看到别人真正需求的能力,而不是仅仅附和他以为的“需求”。

《论语》谈“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错了?

恕之道,宽以待人

真正善良的人,都懂得宽恕他人之过。

罗曼·罗兰说:"对人抱持一个'恕'字,原谅别人的缺点,不去故意挑剔别人,这就可以获得一种自在的快乐。"

曾读过一个故事:

一群人,把一个犯错的女子拉到基督面前,愤恨地要求基督严惩她。

基督看了看他们说:"你们当中,若有谁没有过失的,就可以用石头砸她。"结果,所有的人,都悄咪咪地离去了。

当别人犯错时,把他逼到绝境,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尚,可悲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是恶。

同样的是,当别人正在犯错时,用"恕"来化解。

古代有一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发现墙角有一张椅子。

禅师心想:这一定是有人不顾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开椅子,蹲在原处观察,没多久,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师,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

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件衣服。"

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告诉其他师兄弟。尔后,再也没有人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

"恕"比"怒"更有力量,"恕"唤起人们心中的正念,"怒"只能增加对方圆其错误的理由。

《论语》谈“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错了?


“忠恕”内涵延伸

"忠"指自己处事之准则 , "恕 "指对他人之态度。

这样的"忠恕"便可以构成人内心情感和以什么态度和情感去对待他人的准则 , 可以奉行终生 , 成为人生做人做事,以及处理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准则,一以贯之。永远坚持"忠 "与"恕 "便是仁义的关键。

夫妻之间,如果有一方不"忠",一方不"恕",这个家庭就很难美满和谐。现在家庭中出轨的很多,这就是不忠;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架,谁也不肯原谅对方,这就是不恕。这样的家庭,能幸福吗?

在单位,现在跳槽的人越来越多,谁待遇好就跟谁干,说走就走,没有任何情义可言,这就是不忠;领导对下属呢,不理解员工的生活处境,不体察员工的疾苦,动不动就罚款,训斥,这就是不恕。试想一个没有忠恕的公司企业,它能发展好吗?

小家庭需要"忠"才能和谐长久,大家庭也需要尽"忠"的人才,才能展现仁义之光。所以,以“忠”处世,以“恕”待人,“忠恕之道”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必修之课。

《论语》谈“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错了?


参考文献:

《论语译注》 杨伯峻

《百家讲坛》 于丹

《论语别裁》 南怀瑾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本期@禺先生将从儒家文化核心中,"忠孝仁义礼智信"几个方面来分享《论语》,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禺先生,一起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