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饮食失宜:饮食方式和健康状况关系密不可分

饮食是健康的基本条件。饮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

正常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之气血阴阳的主要来源之一,但饮食失宜,常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消化吸收,如饮食失宜,首先可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其次,还能生热、生痰、生湿,产生种种病变,成为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饮食失宜包括饥饱无度、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饮食失宜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为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饮食失宜:饮食方式和健康状况关系密不可分


“饮食不节”


徐文兵老师讲,食物本身有神、气、质的区别。

西方营养学认为鸡肉和猪肉只有营养素方面的量的差别,但本身的质没有区别,都是肉嘛。中医认为区别大了,因为中医看到了超出物质层次的东西,看到了二者所携带的信息是不同的。中医认为,天上的东西偏热,飞鸟都是热性的;水里的东西偏阴,比如鸭子;陆地上的东西偏中。我们吃食物的同时,也把不同的能量和信息带进了自己的身体里,岂可不慎?

所以吃鸡肉的人好动,体质偏热。现在的孩子吃烤鸡翅、麻辣鸡翅太多,鸡肉扇风动火,引气血上行,对小儿纯阳之体影响特别大,应该小鸡炖蘑菇,现在的做法是辣子鸡,麻辣鸡丁,火上浇油啊!要是做麻辣鸭还可以,鸭肉是凉性的。

其实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很重要。在《黄帝内经》中,黄帝的老师告诫黄帝说:古代的人能活到百岁,而动作不衰,原因之一就是食饮有节。

那么什么叫食饮有节呢?节有三个方面的意思:

1、就是根据节气、季节的变化去吃喝

中医讲要顺应自然,不要违逆自然,特别强调吃应季、应节的食物,同时也是当地出产的食物。

所以春天来了,万物生发,草木变绿,开始发芽,长出嫩叶嫩芽,这时候我们吃的就是要以新鲜的、青绿色的蔬菜为主。这些蔬菜有生发之气,能促进肝胆之气的生发,正好去消化秋冬积攒下来的秋膘,舒展冬天闭藏的精血。

而到夏天火热的时候呢,应该吃一些滋补自己体液的食物,因为夏天出汗比较多,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咸味;

到了秋天,各种水果都下来了,季节比较干燥,我们应该吃一些酸甜的、补充体液的、缓解干燥的食物;

到了冬天要吃一些肉,滋补一下自己的精血。从喝的来讲,春天可以喝一些鼓舞气血运行的,有利于肝胆之气生发的,如酸辣汤,或喝点小酒;而到秋天,可以喝一些果汁;夏天喝一点盐水;冬天可以煲一点浓汤。

2、就是说吃喝一定要讲节奏

我们经常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水要一口一口地喝,因为胃肠的蠕动是一个更虚更实的过程。所以我们吃饭,一定要给胃肠留有余地,让胃肠蠕动的力量战胜食物的容量,这样有利于它的消和化。

但是现在很多人吃饭是趁着一种心火,欲望特别强烈,嘴里嚼着东西,筷子已经伸到盘子里夹上,眼睛还瞟着锅里,所以狼吞虎咽。这还不可怕,关键是他在不停地吞、不停地咽,这样的话,胃肠突然就被充满了食物和饮料,失去了弹性和蠕动的节律,很容易出现食积和饱胀。胃肠都是平滑肌,它的蠕动有自己的节奏,食物或者饮料进去以后,它变得饱满,然后逐渐排空,往下顺,顺到小肠,然后到大肠,它有一种波浪形起伏的节奏。

3、食饮有节就是吃饭要有节制

我们经常说吃饭要吃到七八分饱,所谓饱,就是把胃肠填充的程度。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一下子填到十分饱呢?像很多人吃自助餐能吃到嗓子眼那儿。中医讲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为阳,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说,它是个过路的财神,把东西接进来,很快地再传导出去。你这么吃得满满的,就失去了它自己的那种蠕动和消化的功能。

所谓节制就是要抑制一下自己本能的欲望,人跟动物的区别就在这里,人比动物能活得健康长寿、幸福快乐的原因在于人有一种理性。这种理性在饮食上就表现在渴了再喝,喝要喝热水,每次喝三口,这叫品,这样喝水的人是有品味的。吃饭不管多好吃的东西,要看时间、地点、场合,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少吃,即便吃饱,也只是吃到七八分饱。

说到七八分饱,健康人有个标志,到那时会打个饱嗝,不健康的人,塞得满满的,胃肠不蠕动,也打不出嗝来。还有人是喝冷饮,喝完冷饮以后打个嗝,这种嗝是假的,那是溶解在冷饮里面的二氧化碳变成气体冒出来。除了不会促进胃肠蠕动,这个过程还会带走很多热量,降低胃的温度,导致胃失去饥饱的感觉和蠕动的活力。


“饮食偏嗜”

饮食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才能使人体获得各种需要的营养。若饮食偏嗜或膳食结构失宜,或饮食过寒过热,或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可导致阴阳失调,或某些营养缺乏而发生疾病。

我们知道,重要的药性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性质,细分可分为寒、热、温、凉四种,又称四气,因为这是一种无形的能量的变化。其实我们吃的食物也一样,也分寒热,也有酸苦甘辛咸五味。

1、寒热偏嗜

饮食宜寒温适中,否则多食生冷寒凉,可损伤脾胃阳气,寒湿内生,发生腹痛泄泻等症。偏食辛温燥热,可使胃肠积热,出现口渴、腹满胀痛、便秘,或酿成痔疮。

(1)热性的食物

热性的食物有鸡肉、羊肉、狗肉;辣椒、花椒、生姜、芥末、白酒等。目前儿童反复发作的扁桃体脓肿和性早熟,就和孩子经常食用鸡肉有关,外加冰镇碳酸饮料的郁闭,及其容易导致热毒内攻。目前养鸡采取封闭饲养、人工配制饲料,外加灯光照射、注射激素促进鸡的生长,更是加重了鸡的热性、毒性。禽流感就是热毒郁积的结果。人吃了这样的鸡肉,不中热毒才怪!还有目前流行的所谓药膳,用当归炖鸡,吃得人们口鼻流血,他们完全不知这样吃是热上加热,而中国人从来都是用阴寒的蘑菇来炖鸡。

(2)寒性的食物

首先就是冰水、冰棍、冰激淋、冰可乐、冰啤酒。中国人的体质不同于欧美人,盲目照搬人家的饮食习惯的话,非得病不可。

寒性最重的其次就是牛奶,无论在何种温度下饮用。奶是极富营养的,但是只是为初生的婴幼儿饮用。因为婴幼儿是纯阳之体,心率一般都在90/分以上。只有他们能够消化吸收奶,也就是能平衡奶的阴寒属性。人成年以后,体质改变,就应该停止喝奶,去食用温性的食物。但是在所谓的科学其实是商业利益的鼓噪下,人们只看到了牛奶有营养的一面,忘记了自己能否消化吸收的一面。很多人喝完牛奶会出现腹泻或者胀气,西医说是乳糖不耐受。中医认为是阳虚不能胜阴寒,只要在煎煮牛奶时加些热性药物,比如荜茇、高良姜、桂皮就能解决问题。不能消化,拉出去还算幸运。有的人不能消化,一味储存,喝完了也没感觉,结果阴寒在体内积聚,导致糖尿病、肥胖症等一系列疾病的发作。

鸡蛋也是阴寒属性,对于阴液不足,失眠低热的病人,古人用生鸡子黄搅入药液服用,滋阴养心。但是对于阳气不足或者是阴寒内盛的人来讲,鸡蛋就无异于毒药。有的人对鸡蛋过敏,吃完了就腹痛腹泻,有的会呕吐。但是有的人吃煮鸡蛋过敏,但是吃煎鸡蛋就没事。这就说明必须用火热的烹制或加入热性的佐料来平衡鸡蛋的阴寒才有利于人体的吸收。比如中国人习惯用葱花、香椿、韭菜摊煎鸡蛋,外国人也习惯在煎鸡蛋上撒黑胡椒面,都是一样的道理。

2、五味偏嗜

人的精神气血,都由五味资生。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亲和性,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使该脏腑机能偏盛偏衰,久之可以按五脏间相克关系传变,损伤他脏而发生疾病。

普通人口舌能够感觉的味道有十种,那就是酸涩、焦苦、甘淡、辛辣、咸鲜。人有天生或经过训练出来的敏锐的味觉,孔子说过 :“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意思是说,齐国的名厨易牙能把两条不同河水辨别出来。

国内国外都有品酒师,口尝舌辨,就能说出酒的产地、酿制时间。古代神农氏尝百草,伊尹制汤液,都是建立在这种超人的直觉、感悟上。

既然是主观感觉,味觉就不仅与客观的食物、药物有关系,而切与人的身体、情绪、神志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讲“舌为心之苗”,心不在焉的时候无论吃什么山珍海味也是味同嚼蜡的。心情喜悦、饥饿急切的时候,粗茶淡饭、糟糠腐朽也会让人甘之如饴。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时过境迁,朱元璋能让做饭的叫化子做出一模一样的饭菜,但是恢复不了当时的身体状态和心境,也就找不到了感觉。

心神对味道的感觉也有选择性,随着身体、情绪状态的不同而调整。比如平素觉得苦涩难以下咽的砖茶,在饱食咸鲜的肉类和海鲜以后喝就觉得是甘甜爽口;营养过剩,舌苔厚腻覆盖味蕾的人,就喜欢吃辛辣的食物下饭,碰到甜腻的食品会感觉恶心;而体液不足、舌苔剥脱的人就讨厌辛辣,喜欢吃咸甜的食物。动物能在病痛的时候寻找相应药物,原因并不是它们懂医学,而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也就是在某种病态下,身体会对某种植物的气味和味道产生特殊的喜爱。

中医发现了五味对心神的不同影响,借此调神,进而调气。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舌尖属心,主咸苦;舌两侧属肝,主辛酸;舌根属肾,主甘苦;舌前中属肺,主咸酸;舌后中属脾,主辛甘。现代科学发现舌面上分布有味蕾,感受甜味的味蕾在舌尖比较多;感受酸味的味蕾在舌的两侧后半部分比较多;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头根部;感受咸味的味蕾在舌尖和舌头两侧的前半部分。

中医医疗和食疗,就是根据不同身体的状态,通过使用不同味道的药物和食物,结合食物和药物的寒热温凉的性质,顺应或抑制心神,借此调整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以达到五脏平衡和谐的目的。

(1)酸寒的食物

以水果居多,比如梨、苹果、柿子等等,大米,薏苡仁等也属于此类。秋天干燥,最适宜吃,可以滋养肺阴,润泽皮肤、毛发。酸寒的食物或药物还能平抑肝气,软化血管,控制高血压。对于嗜酒、嗜辣的人来讲,应该多吃水果。老百姓吃糖蒜、腊八蒜,就是用酸味平衡抑制辛辣对口腔粘膜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但是如果吃的过量,或者是阴寒体质的人吃,就会导致阴寒内敛积聚,皮肤出现黑斑,胃内出现结石。

(2)酸温的食物

比如杏仁、山药、木瓜、米醋、山茱萸、五味子,经常食用可以止咳生津,生发、乌发,也适宜老年人虚喘、大便秘结干燥的。民国名医张锡纯就用一味薯芋粥,治疗肺津不足的干咳、虚喘、便秘,可谓食疗佳品,食用时最好清洗干净,带皮连须一起吃,效果最好。

(3)甘寒的食品

西瓜、甘蔗,药物中的白茅根、通草、滑石等,最能清凉利尿,可以解除肾结石、小便不利、淋漓涩痛的症状,而对于糖尿病等小便过多、失禁、尿床、早泄、带下过多的病人就不适和。甜食吃多了自然伤肾,小孩子吃糖多了会蛀牙,成人会导致骨质疏松。

(4)甘甜温性食物

以小麦白面、小米、黍米为代表。多咀嚼馒头一会儿就会感到甘甜。熬小米粥浮在上面粘稠的米精最养人,最适宜消化吸收不良、大病初愈的人食用。陈年旧米就没有这层精华了。黍米是黄粘米,生长在干旱寒凉地域,又粘又甜,在胃中粘滞时间长,不容易使人感觉饥,所以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消化不良的人本身胃的蠕动慢,排空时间就长,最好少吃。《伤寒论》中桂枝汤方后注中介绍服药禁忌中的是“生冷粘滑”就是指指此类食物。

(5)咸味的食物

以肉类居多,特别是红肉。血肉有情之品可以补养心气心血,少了咸味,精神体力都会下降。咸味吃多了,可以导致血液粘稠、凝滞,血压升高。也可影响心情、心神,兴奋、激动、失眠、躁狂。北方人以鲁菜为代表,口重味咸,适合穷苦人偶尔食用,不适和富贵人天天吃。社会进步饮食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应该改变饮食习惯,以清淡新鲜为好,可以学学粤菜风格。咸味最重的莫过于味精、鸡精,饭馆的厨子离不开,很多人吃了会感觉口干舌燥,有的会出现皮肤过敏骚痒。国外称之为中国餐馆综合症。所以以后外出吃饭点菜的时候,别忘了嘱咐一句别放味精。

(6)苦寒的食物

绿色蔬菜居多,苦菜、苦瓜、苦丁茶最典型,药物之中苦味占了绝大多数,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大概与平时我们饮食中普遍缺乏苦味有关。蔬菜的苦寒性质,最适合消化肉食。蒙古人食肉缺乏蔬菜,全靠砖茶来消食化积。蔬菜最好熟食,迷信生吃蔬菜不损失营养的人,其实是以不消化不吸收为代价的。特别是寒性体质的人最好用清炒蔬菜或用蒜蓉、葱姜炒,来平衡寒性。

(7)苦味温热性质的食物

首推锅巴、饭焦,老家大同有烤馒头片,是开胃化食的上佳食品,我经常推荐给胃寒、流涎的孩子们吃。吃烤肉木炭火烤肉的时候,烤得出现的微微焦黑炭焦就是消化肉积佳品。我的朋友感觉奇怪平素吃牛排不过一两块,吃烤肉却可以吃10多块,原因就在于此。苦味可以清泻咸肉积滞。中药经常用到焦三仙就是把山楂、麦芽、神曲炒焦,用来消化肉食积滞。

有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朋友看一看!

记得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