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皇帝可以公開賜死太皇太后嗎?為什麼?

寶黛釵鳳璉平尤


秦始皇都不敢賜死自己那個水性楊花性亂後宮的媽咪,只是把她終身幽禁,就不要說想做明君仁君的皇帝,不過你要看是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就是被皇太極給賜死陪葬的,如果努爾哈赤算後金皇帝的話,阿巴亥就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大福晉就是皇后的意思。這也是唯一一個用皇后陪葬的人。


祁天大


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是皇帝法律意義上的母親和奶奶,對應的就是生母和親生奶奶,按照古代繼承法,這兩者常常不一致。古人治國講求孝道,禮儀綱常是國家基石,皇帝必須垂範,所以,即便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出現違法犯罪行為,一般都不能處罰,更不能賜死。

不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不是一般人,她們首先是政治的產物,既然是政治人物,就不可避免陷於政治鬥爭。由於政治鬥爭,被皇帝賜死的皇太后至少有兩位,太皇太后還真沒有出現過。

皇太后、太皇太后與皇帝的關係

古代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一位男子可以有多為妾,但是隻能有一位妻,皇帝也不例外。皇帝的妻,即皇后,其她的嬪妃統稱妾。妻,亦稱嫡妻,妾,亦稱庶妻,妻所生兒子稱嫡子,妾所生兒子稱庶子。嫡長子是家族政治遺產的唯一合法繼承人,只有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庶長子才有資格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

自然,皇帝去世後,隨著新皇帝上位,原來的皇后就升任皇太后,原來的皇太后就升任太皇太后。從太皇太后、皇太后,到皇帝、皇后、太子,統稱嫡系,身份是君。

也就是說,從法律意義上講,皇太后、太皇太后和皇帝是平等的,是法統唯一承認的親緣關係。假如皇帝跟太后、太皇太后不存在血緣關係怎麼辦?對不起,你必須承認,因為你繼承皇位的前提條件就是嫡系,必須與原來庶系生母割斷母子關係。

歷史上很多皇帝登基後,都不敢對親生母親有超越禮儀的封賞,更談不上承認母子關係,否則就是違法行為。其實遠離生母恐怕也是避免尷尬的最好辦法,否則母子相見,母親還得給兒子叩頭。這就是宗法制的死板,帶來的負面效應。按照這個規定,皇帝賜死皇太后、太皇太后,就等於殺了親生母親和親生奶奶。在古代,無論是從法律還是道德上講,都是不被允許的。

皇太后、太皇太后犯罪了怎麼辦

可是,萬一皇太后、太皇太后犯罪了怎麼辦?處罰還是不處罰?

比如,秦始皇的母親趙太后,與假太監嫪毐私通生子,甚至陰謀作亂。再比如鄭莊公的母親,暗中幫助公子段謀反。

當然不能用法律直接處罰了,因為在古代禮法才是根本大法,按照禮法,子為父隱是合法的,也就是說,長輩犯法,晚輩有義務替他隱瞞,不算犯罪。自然,皇太后、太皇太后犯罪也不能處罰,否則反而是皇帝違法。

所以,鄭莊公和秦始皇只能發誓與母永世不相見,作為對母親的精神懲罰。

臣民會不會有意見?沒人會有意見,因為太后和太皇太后,不光是皇帝的母親和奶奶,她們還是天下臣民,所有人的母親和奶奶,誰敢說三道四?皇帝想處罰,天下人還不幹呢!

歷史上死於皇帝之手的皇太后

凡事都有特殊,雖說皇帝不能公開賜死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但是她們的身份畢竟不同於普通百姓,她們首先是政治人物,逃不脫政治利益的糾葛,當她們與皇權產生矛盾衝突時,結局恐怕就不一定按理出牌了。

晉武帝第二任皇后楊芷,是第一人皇后楊豔的堂妹。楊豔是晉惠帝的生母,楊豔去世前,憐惜兒子年幼,懇求晉武帝立堂妹楊芷為後,以照顧晉惠帝。晉惠帝登基後,楊芷被尊為皇太后。

可是,楊芷的父親楊駿,與皇后賈南風陷入了殘酷的政治鬥爭,結果楊駿失敗被殺,家族一千多人被滅口。楊芷也被牽連,剝奪太后尊號,反過頭來給兒媳賈南風磕頭,求她饒過自己的母親龐氏。

後來楊芷被圈禁於金墉城,連續八天不給供食,被活活餓死!楊芷之死,雖然賈南風是幕後黑手,晉惠帝的默許罪責難逃。

如果說晉惠帝殺母還有點遮掩,海陵王完顏亮殺嫡母徒單太后,則非常露骨並極其殘忍!

海陵王完顏亮是金朝唯一不被承認的皇帝,沒有諡號和廟號,後人只能稱他為海陵王。完顏亮靠政變殺害金熙宗上位,按古代法律,完顏亮登基後,冊封嫡母徒單氏為皇太后,生母大氏為太妃。

不過徒單氏對完顏亮殘暴的行為並不認可,多次訓斥他弒殺金熙宗,及酒後失德的行為。本來就對生母不能立太后就很不滿意的完顏亮很生氣,多次威脅要殺掉嫡母皇太后。好在大氏與徒單太后關係良好,在大氏的勸阻下,完顏亮隱而不發。

後來,完顏亮決定發動對南宋的全面軍事行動,徒單氏激烈反對,惹怒了完顏亮,他惡狠狠地說:“非朕母,乃梁宋國王之小妻也。”於是派人將徒單太后,殺害於寧德宮,連她身邊的十幾名奴婢也一起殺光。

事後,完顏亮仍覺得不解氣,又把徒單氏的屍骨,扔進河裡以洩憤!

這可能就是歷史僅有的皇太后被皇帝殺害事件,太皇太后被殺還真沒發生過。

可見,作為地位最尊貴的女性,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哪怕有違法犯罪行為,也不會遭到皇帝的殺害,相反,由於政治鬥爭,背上了莫須有的罪名,反而有可能惹來殺身之禍。那時候,皇帝再也顧不了孝道了,也不在乎天下人的指責了!


尋根拜祖


古代是君權至上,關於皇帝可不可以公開賜死太皇太后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皇帝如果願意這樣做就完全可以,但是古代講究“百善孝為先”,遵從禮法制度,所以作為一國之君,考慮到自己的名聲,皇帝一半不會輕易作出賜死太皇太后這樣“大逆不道”之事。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如果太皇太后的存在威脅到皇權,那麼皇帝依然會“痛下殺手”,不過在歷史上皇帝殺太皇太后這樣的事還真沒有發生過。

殺皇太后的倒是有一件,是海陵王完顏亮乾的。

完顏亮是金朝唯一不被承認的皇帝,沒有廟號和諡號,他的皇位也是通過政變得來的。

當上皇帝后,儘管不願意,但礙於宗法制度,完顏亮還是將嫡母徒單氏冊封為了皇太后,生母大氏則為太妃。

當上皇太后的徒單氏並沒有安分守己,享受太皇太后的榮光,而是處處與完顏亮做對,在徒單氏看來,完顏亮弒殺金熙宗是為天理不容,且完顏亮生性殘暴,所以徒單氏每見完顏亮都是多加訓斥。

因此,完顏亮和徒單氏的關係並不好,完顏亮幾次放出要殺掉徒單氏的話,幸好完顏亮的生母與徒單氏關係不錯,幾次從中調和完顏亮才選擇隱忍。

後來完顏亮想要大舉進攻南宋,遭到徒單氏的激烈反對,早就對徒單氏心懷怨恨的完顏亮怎麼能夠容忍徒單氏把手伸到朝堂上來,於是派人將徒單太后,殺害於寧德宮,連她身邊的十幾名奴婢也一起殺光。

事後,完顏亮仍覺得不解氣,又把徒單氏的屍骨,扔進河裡以洩憤!

這可能就是歷史僅有的皇太后被皇帝殺害事件,太皇太后被殺還真沒發生過


煮酒溫史


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或許會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比如說《還珠格格》的第三部裡面,乾隆帝想納一個歌女當貴妃,結果太后出來堅決抵制,並且矛盾一度不可調和。

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真實歷史上,皇帝和太后到底哪個權力大?並且,皇帝是否可以賜死太后乃至太皇太后?


古代皇權確立

古代皇權想要穩定,就需要制定一套潛移默化、人人接受的規矩。儒家思想受到封建皇權的認可和喜悅,於是,從漢朝開始,到近代,儒家思想影響著中華帝國的方方面面,不論是行政還是司法。

對於中華帝國來說,皇帝是帝國至高無上的存在,太后和太皇太后作為皇帝的母親和祖母,因為皇帝的關係,也受著至高無上的尊敬。不過,按照封建政權的設計,太后和太皇太后只是一個受尊敬的角色,並不具有對帝國發號施令的權力——當然,緊急情況下,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可以在群臣的建議下,廢黜無道君王。

而太后和太皇太后如果失德或者違法,皇帝出於帝國穩定考慮,可以秘密幽禁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但不能公然廢黜太后、太皇太后尊號,更不能殺害。

當然,制度設計的很完美,但是,在實際運行中並非如此。

皇帝與太后博弈

事實上,皇帝和太后之間,誰擁有更高的話語權,完全取決於誰的政治手段和威望更高一些。

先說太后可以壓制皇帝的例子:漢朝初年的呂太后,壓制漢惠帝,以及漢朝的前少帝和後少帝,都被呂太后所操縱。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前少帝甚至是被呂太后殺害的。呂太后對劉姓諸王實現了有效壓制,直到呂后死後,劉家人才有翻盤機會。

再說皇帝可以壓制太后的例子:三國吳國的末代皇帝孫皓,繼位後不久就逼死當朝太后——吳景帝的朱皇后,並且在此後繼續對吳國進行有效統治——如果不是西晉滅吳,很難想象孫皓的統治會繼續延續多久。

其他情況


當然有時候,皇帝和太后的名頭,只是一件工具而已——比如,朝廷出現權臣掌權的時候。

典型的例子有司馬懿廢黜曹魏皇帝曹芳。司馬懿要求當時曹魏的太后出面,頒佈詔書廢黜曹芳——之後曹髦被司馬昭的人殺死以後,司馬昭也脅迫曹魏的太后頒佈詔書,宣佈廢除曹髦的皇帝尊號。

此外,還有西晉初年,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和太后楊氏爭奪權力,最終賈南風佔據優勢以後,以晉惠帝的名義,廢黜並軟禁楊太后,並且事後將楊太后暗殺。

總之,皇帝公開賜死太后的現象尚且不存在,更何況賜死太皇太后?不過,如果皇帝想要謀殺太后或者太皇太后,也不是什麼難事兒。


藤樹先生


當然不行,皇帝雖然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卻不能賜死太皇太后,公開賜死更是不可能。



太皇太后這個稱呼的由來

太皇太后是打從西漢叫出來的。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政權後,每次父親劉太公見到自己也要下跪,因為皇權,這是沒辦法的事兒。可劉太公畢竟是劉邦的父親,孝順的劉邦心裡不忍,於是就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把自己的父親劉太公封為“太上皇”。既然有太上皇,那麼太皇太后也就應運而生了。

此後的唐、宋、明、清一直效仿漢朝做法,太皇太后的叫法就這麼沿襲下來。

皇帝不能賜死太皇太后有兩個原因

一、跟“孝”有關係

中國是禮儀之邦,尤其是古代封建社會,儒家思想一直佔統治地位,而孝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重要指導思想。太皇太后作為皇帝的奶奶輩兒,皇帝權力再大,他首先是太皇太后的孫子,其次才是皇帝。


所以如果皇帝為了自己的統治,為了得到全國人民的擁戴,即使太皇太后有什麼不軌行為,他也不可能為難她,只能是對其孝順有加。

而且太皇太后這個名稱的由來,也是因為劉邦對其父親的孝順才有的。因此皇帝必須孝順太皇太后,否則會受到滿朝文武和老百姓的詬病。

二、太皇太后一般都積威厚重,有很大的權勢

太皇太后久居深宮,其能夠從殘酷的宮廷鬥爭中坐到這個位置,能力和手腕當然不可小覷。這就意味著,老太太雖然不管事,但不代表她不能管事。

而且太皇太后一般出身都很不一般,其家族肯定和皇族緊緊相連,家族勢力盤根錯節,皇帝要動太皇太后,怎麼能不考慮自己皇位的穩定,不顧太皇太后背後龐大的家族勢力呢?從這一點來講,別說當眾賜死了,懲罰她都不可能。比如漢武帝時期的竇太皇太后,皇帝還得看她臉色行事,何談敢賜死她。


綜上所述,所以說盡管皇帝有莫大的權力,但於孝道和皇位的安穩這兩方面來說,皇帝都不可能當眾賜死太皇太后。


墨雪問心


首先說太皇太后本身就是一個殿堂級別的存在。女人在後宮裡能熬到太皇太后。活的久是一個最大資本。

太皇太后相當於太上皇的后妃,皇帝的奶奶,歷史上太皇太后很多。感覺漢朝特別多,原因就是漢朝皇帝短命的多。

比如文帝劉恆的母親薄太后(劉邦妃子),景帝時為太皇太后。

景帝劉啟的母親竇漪房(文帝皇后),武帝時為太皇太后。


昭帝劉弗陵的皇后上官氏,不過她沒有兒子,她的稱號屬於宗法上的,15歲就是太皇太后了。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曾祖母級別的太皇太后。

宣帝劉詢的皇后王氏(即邛成太后),元帝養母,成帝時為太皇太后。

元帝劉奭的皇后王政君(元帝皇后),哀帝、平帝、孺子嬰及王莽新朝時為太皇太后。為中國歷史上第二位法定曾祖母級別的太皇太后。



榮升為太皇太后需要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一定是太子的正妻或者是皇后。

第二,要有兒子,沒兒子也行,繼位的要承認她的太后身份。

兒子做了皇帝,而且皇帝活的還不能很長久。如果順治帝能象兒子康熙那麼長壽,估計孝莊太后只能是太后了。

第三,太皇太后必須要活得久。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武則天,如果不是權欲很強的話,以她的年齡,也是可以做到太皇太后的。武則天不稀罕太皇太后,直接坐到了皇帝寶座。

《大明風華》裡朱瞻基的母親張皇后也是當了太皇太后的,憲宗的母親周貴妃也是活到了孫子孝宗時期的。


皇上能公開賜死太皇太后嗎?顯然不能。

這與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不符啊。中國自古“百善孝為先”,長輩即使有錯,也只能委婉規勸,賜死,還不覺得千秋罵名。

何況太皇太后身份何其尊貴,皇帝作為天下表率,只能是竭盡孝道,還公開賜死,皇帝腦子正常都不會。即使祖母有錯,估計只能得過且過。


歷史逸事


這個問題其實問的有點弱智,這不是明擺著的問題嗎?

太皇太后的這一稱呼源自於西漢時期,劉邦建立西漢之後成為了至高無上的皇帝,但是當時他的老爹還是在世的,結果每次劉太公見到了劉邦都要行跪拜劉邦,畢竟在古代皇權為大,劉邦也就得這樣不自在,老爹跪兒子這不是折壽嗎?於是劉邦發揮了他出身布衣的智慧,將自己的父親封為太上皇,而自己的親生母親劉媼就稱為皇太后(舉個例子,其實如果已死就能成為皇太后,劉媼生猝年不詳)。

那麼太皇太后與皇帝又是什麼關係呢?皇帝的奶奶就稱為“太皇太后”,例如康熙皇帝的奶奶就是“孝莊太后”,而康熙也稱呼其為“老祖母”。試問,康熙會將自己的奶奶賜死嗎?

百善孝為先

中國歷史上歷來注重孝道,“百善孝為先的”的觀念更是從小貫徹在我們的腦中,常人都如此更別說皇帝了,要是皇帝不守孝道勢必會造成統治的不穩定。再者,能當上太皇太后的女人基本上都很老了,所以就算太皇太后犯了什麼錯誤皇帝都要善待,畢竟那是自己的長輩。


題主說公開賜死太皇太后,那不就是向天下人宣告自己要殺死自己的奶奶,告訴天下人自己不是人?我想沒有一個皇帝會這麼的傻。

太皇太后的權力很大

先讓我說幾位歷史上有名的太皇太后:西漢呂后(把戚夫人弄成人彘的那個)、東漢董太后、明朝周太后、清朝孝莊太后、慈禧太后..所以說不要惹太皇太后,因為她們不知道經歷了多少的血雨腥風才坐上了這個位置,不要被他們女性的外表所矇蔽,要說手段皇帝根本不是她們的對手,她們才是真正的狠角色!

不僅如此,太皇太后手中還有著豐富的人脈資源,從孝莊太后中就可見一斑,為了康熙的順利繼位花了多少的心思,沒有傑出的能力是不可能做到了。


綜上所述,皇帝不可能公開賜死太皇太后,除非他抽風了。


七七談歷史


首先糾正一個錯誤,那就是被尊為太皇太后的女子,她並不一定是當朝皇帝的祖母(包括嫡祖母、宗法祖母和生祖母),也有可能是曾祖母,歷史上曾有三位法定曾祖母級別的太皇太后,分別是漢昭帝劉弗陵元配皇后上官鳳兒,她是漢元帝劉奭的宗法曾祖母,劉奭即位尊她為太皇太后;漢元帝劉奭的元配王后王政君,她是漢孺子劉嬰的宗法曾祖母,王莽攝政時,曾代替傀儡“皇帝”劉嬰尊她為太皇太后;宋高宗趙構繼室皇后吳芍芬,她是宋寧宗趙擴的宗法曾祖母,趙擴即位尊她為太皇太后。



直入正題,皇帝可以公開處死太皇太后嗎?

答案其實很明顯,那就是不能。

對於太皇太后,皇帝只能敬,卻不能廢,不能貶,更不能殺。

雖然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史中,為爭奪皇位,是時常出現子殺父,父殺子,兄殺弟,弟殺兄,叔殺侄,侄殺叔的事情,但卻很少出現子殺母的事情,更是沒有出現孫殺祖母的事情。

為什麼沒有出現孫殺祖母的事情呢?這之中雖然有著祖母做不了皇帝的緣故,但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受“禮法”的薰陶。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就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詩》言:“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禮記》亦言:“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因此,在老祖宗的諄諄教導下,華夏民族自古就知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講一個“禮”字。


而在“禮”當中,尤以“尊老”最為人所重視。中國自原始社會開始,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就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因此,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社會,均以輩分最高的長輩為尊,因為他們輩分高,地位自然也就高,想想看兒子的地位能和父親比嗎?古代的尊老,是對整個中國而言的,並非是對於普通百姓而言,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去奉行“尊老”,為此更是形成了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禮制。



《禮記·祭義》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意思就是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還是能獲得最為優厚的一份。同時,在古代,古人不但在行動上尊敬老人,更甚者對於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養蒙便讀·言語》載:“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就是說跟長輩說話,不能嚴肅,要細聲細語,恭恭敬敬的,即使是長輩不對,也不能大聲的跟長輩說話。

想想看,一個如此禮敬老人的民族,一個世代受到要“尊老”教育薰陶的民族,你認為他會去對自己的祖母,乃至是曾祖母動手嗎?皇帝雖為九五之尊,但他同樣也是人,也是從小就學習四書五經的皇帝,即使他再殘暴,他也不會對自己的祖母幹嘛。



畢竟能做到太皇太后的,她肯定是家中輩分最高的,是整個皇族的家長,一旦他敢對她下手,不說百官會群起而攻之,就單單是皇族的那些皇子、王爺、公主就能弄死他。況且,多數太皇太后對皇帝都沒啥威脅,她們做不了皇帝,自然也威脅不到皇帝,所以皇帝完全就沒必要去為難她,從而給人留下話柄。想想看,連為難都難,更何況是殺呢?

當然,因為皇帝的尊崇,一般時候,太皇太后是能得到善終的,地位也是無比尊崇的。但是,如果這位太皇太后是亡國的太后,那她的結局恐怕就不怎樣了(歷史上有位太皇太后運氣實屬逆天,亡國後依然被尊為太皇太后,這就是漢元帝劉奭的皇后元配王政君,西漢亡國後,她被王莽尊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當然,她會被這樣禮遇,主要是因為王莽是她的族弟,是親戚,再加上當時西漢所滅,但其影響力尚在,因此她才會被如此禮遇)。



運氣好的,最多就是被貶,但好歹還能活命,如宋理宗趙昀元配皇后謝道清,南宋亡國後,她被元朝降為壽春郡夫人。而運氣差的,是連命都沒有了,如北魏宣武帝元恪充華宣武靈皇后胡氏,北魏權臣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時,她被沉入黃河而死。

總得說,如果這位太皇太后不是亡國太后,那她絕對是能善終的,因為在禮法的限制下,即使皇帝對她再有意見,皇帝對她也是貶不得,廢不得,更是殺不得的。


澳古說歷史


在中國古代,皇帝在很多人心中地位,真的是相當神聖,整個國家都在他掌握之下。皇帝萬一發怒,效果可是不堪設想。套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天子一怒,血流千里。不光是官員,老百姓,見了皇帝可以說誠惶誠恐。也包括很多後宮嬪妃,上一秒你是“高高在上”的娘娘,下一秒有可能被打入冷宮。不過在後宮中,有一個人身份比較特殊,哪怕犯了太大錯誤,皇帝也不便公開處死。她就是太皇天后,也就是皇帝的“奶奶”。為什麼皇帝不敢公開賜死太后呢?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一、太皇太后輩分過大,皇上唯恐捱罵名

在古代講究以孝治國,甚至到了愚孝的地步,甚至延伸到了“天下無不是父母”的地步。太皇太后是皇上的奶奶,按照輩分來講,她就是皇上的長輩。皇帝應該對其格外尊重,哪怕是“面子上”,做給外人看的,也必須維持雙方的關係。哪怕太皇太后犯了再大的錯,像奪權,干涉朝政等,最重的懲罰就是打入冷宮。


擔心朝政生變,影響大局

能夠坐上太皇太后的人,基本上沒有泛泛之輩。畢竟能夠屹立三朝,豈是尋常女人能夠做到的,否則根本坐穩這個位置。要麼就是前朝有人支持,後族實力特別雄厚,家族握有軍權。這種也是皇帝比較忌憚的,就像漢武帝何等雄才大略,剛開始登基為帝時,也是受制於祖母竇太后。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她本身能力足夠強,像武則天,趙娥等,典型的政治女強人。這種在朝堂上經營多年,重臣都依附於她,能夠左右朝政,甚至皇位人選。通常皇帝如果沒有十足把握,為了避免引發兵變,通常都不敢賜死太后。


為了皇族內部的團結

某種程度上來講,太皇太后和皇帝算是“親人”,雖然有的沒有血緣關係。不過在朝中大臣,還有天下老百姓看來,都是一家人,都是親戚。彼此的關係,算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如果貿然賜死太皇太后,難免讓皇族內部成員,覺得心狠手辣,不利於內部團結。一個江山的落敗,很大程度上都是從內部開始,這種也是統治者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以史正衣冠


我們的國家是一個禮儀之邦的大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從小我們就明白百善孝為先這個道理。在古代,亦是如此。

首先我們就來說一下太皇太后這個稱呼的由來

這個稱呼和西漢漢高祖劉邦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們都知道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當上皇帝之後的劉邦,他的父親每次見他都要行跪拜之禮。


劉邦又是一個孝子,心想怎能由父親給兒子行禮呢?這不是折壽嗎?心裡十分過意不去,思前想後,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這樣自己的父親也可以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劉邦的這一做法深受大臣們的愛戴,之後這一做法被視為一種美好的品德被傳承下去。

所以皇帝的母親就成為了太后,而太皇太后也就是皇帝的祖母。雖然說太皇太后的稱呼是皇帝授予的,在古代真實歷史上,皇帝和太皇太后到底哪個權力大?並且,皇帝是否可以賜死太皇太后?

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能夠當上太皇太后一般都是一個狠角色,這個位置並不是那麼容易能夠坐上的。她也是一步一步的,從皇后到太后,最後才當上了太皇太后。所以有一點不用說她的人脈資源肯定是很廣的。她為了能夠使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帝費了不少心思所以說她的能力可見一斑,比如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后。

看過《美人心計》的,我們都知道劇中的太皇太后呂雉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自己的兒子,甚至連自己的孫子當上皇帝之時, 她一直就是垂簾聽政。說白了,皇帝就是一個幌子,真正的權力實際掌握在她的手中。由於他的專橫野蠻逼走了自己的兒子,同時也懲罰害死了自己的孫子。這樣一個女人是經歷了多少血雨風興才坐上這個位置,要說皇帝是他的對手,根本不現實。



守著這麼大的權利,她真的能夠平平穩穩,什麼事情都不做嗎?當然不可能。舉個例子,歷史上的一代暴君秦始皇想必肯定家喻戶曉,他的母親趙太后與假太監嫪毐私通生子,甚至陰謀作亂,攤上謀反這一罪名。當然是要腦袋搬家了。秦始皇也一直特別憎恨自己的母親,起初也是想要將自己的母親一同處死。但出於名聲的考慮和大臣的建議,最終將趙太后打入冷宮,並沒有處死。


所以說在古代,太后和太皇太后就算犯了很大很大的錯誤,也不能夠將他們處死,因為處死她們就相當於向全天下的黎明百姓宣告要殺死自己的母親和自己的祖母,出於孝道的考慮對他們最大的懲罰就是將他們打入冷宮不能夠再次出來興風作浪,但並不會因此要了他們的性命。畢竟皇帝的使命是一統天下,不能夠因此讓天下人說三道四。

另外我們都知道身為皇帝他們的所作所為,一言一行都有人專門為他們記載。從而被傳承下去供下一代使明君使用,這就是為什麼諸多皇帝願意不擇手段將自己不好的事情不要記錄史冊的原因。所以說作為皇帝就算對太皇太后有再多的不滿,也不能公開反對,就算是礙於面子做給外人看,也必須友好的維持雙方的關係。所以在古代歷史上,皇帝公開處死太皇太后的事件並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