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河南民間傳奇,被印到郵票上的周口人劉通的故事

千劉村“漢王”劉通的故事

王明見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郝崗鎮有一個千劉自然村,又稱“千斤劉”,說起這個村名,還有一段廣為傳頌的“漢王”劉通的歷史故事。


河南民間傳奇,被印到郵票上的周口人劉通的故事

明朝中葉,當時朝政腐敗,豪強官紳大量兼併土地,加上苛捐雜稅嚴重,民不聊生。當時千斤劉村名叫劉莊,村中有一個人叫劉通。因為家裡很窮,父母下世又早,窮苦的磨難養成了他剛強、豪爽的俠義性格。加之他身材魁梧,膀大腰圓,被村裡一個綽號“二閻王”的紳士收為家奴。這個紳士只讓劉通掏力幹活,卻從不肯給他工錢。一怒之下,劉通在“二閻王”家放火燒了幾間房子,乘黑夜遠走高飛,逃至少林寺。

劉通進了少林寺,方丈看他身強力壯,安排他在伙房幹些雜活。他習武心切,除幹了伙房裡的活外,抽出時間就前往練功房,觀看其他弟子習武。劉通心細,對師傅傳授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手勢,每一個抬足,他都細加揣摸,深夜獨自在月下勤奮練習。

河南民間傳奇,被印到郵票上的周口人劉通的故事

就這樣他堅持苦心修煉,武藝反倒勝過其他眾師兄師弟。後來,方丈發現此弟子有習武的天賦,就不再讓他在伙房從事雜役,專心讓他學習武功。這樣以來,劉通終於如願以償,練功習武就更是加倍努力。僅幾年下來,他刀槍劍戟,棍棒拳足,十八般武藝門門精通,樣樣超群。

有一年除夕晚上,身獲絕技的劉通,回到了闊別已久的老家。但見到老家低矮的草房,早已毀得無影無蹤了,心中一片淒涼。眼下,大家小戶都沉浸在除舊歲迎新年的歡慶中,他該往哪裡去呀,他能往哪裡去呢?

一股無名的怒火衝上劉通的腦門,他暗暗想道:“我一定要教訓教訓二閻王,讓他知道我劉通並不是好惹的。”

於是,他就大步流星地來到了“二閻王”門前。此時“二閻王”家大顯朱門闊綽,張燈結綵,燈紅酒綠。家族裡幾個肥頭大耳的侄孫,正陪著村裡幾個紳士在喝酒,一片歡聲笑語。

劉通心想,在這“臘月如同鬼門關,除夕倒是絕命時”的情況下,老百姓們都吃不上飽飯,“二閻王”一夥肥豬卻在花天酒地,我如果不給他們點顏色看看,他怎麼能知道喇叭是鐵是銅的。

說時遲,那時快,他輕舉雙足“嗖”的一聲跨過圍牆,接著一個箭步來到客廳門前。大家一看,來人原來是當年放火燒房後外逃的窮小子劉通。對他的突然到來,眾人驚奇不已,都沒料到他還敢回來。而“二閻王”畢竟是個老奸巨猾的人,他晃動一下肥肥的腦袋,心想劉通敢於單身闖龍潭,就會有思想準備,萬不可跟他計較往事為好。

於是,“二閻王”擺出一副皮笑肉不笑的面孔道:“賢侄遠道返回,也不打個招呼,失迎,失迎了!”說著,硬是拉著劉通入座,並吩咐:“斟滿酒,讓俺叔侄好好敘敘舊。”

當“二閻王”假惺惺地問:“賢侄,這些年來在哪高就”時,劉通遙想當年在此受辱,不由握緊拳頭“呼”的一聲捶在桌子上。這一捶不當緊,竟然把桌面震得粉碎,盤碟盅筷瞬間飛落,就連桌子的四條腿也全震斷了。

屋內的人們頓時都驚慌起來,覺得劉通這一手不凡,足有千斤之力。“二閻王”卻故作鎮靜,說:“賢侄,何至於此,有話好說,看在老叔我的情面上,息怒。”

劉通瞪起他那銅鈴似的雙眼,嗡聲說道:“劉通還沒有被你逼死,只是進了少林寺,做了幾天小和尚。”聽了這話,“二閻王”又是拱手,又是賠情。又說:“過去的事都怪我糊塗,冒犯了賢侄,還求賢侄寬諒我。天明就是大年初一,你留下來,咱叔侄共度新年,你就給個薄面吧?”劉通話也不回,氣沖沖地離開了。

第二年夏季的一天,劉通聽村民說“二閻王”花錢買通了官府要治他的罪,紛紛勸他趁早離開家鄉。劉通說道:“怕他幹啥,他又不是摸不得的虎屁股,說不定,還要讓他嚐嚐我的厲害呢。”晚上,劉通順便搬來三個石磙,壓在了“二閻王”家的井口上。他這麼一干,“二閻王”家苦於吃水困難,不得不備禮央求劉通高抬貴手,搬掉井口上的三個石磙。劉通說:“禮,我可以不取。忙,我一定會幫。但有一點要說明,往後別打我的主意,更不能再坑苦鄉鄰們。”“二閻王”一一應允,不敢怠慢。

鄉親們聽說劉通要幫“二閻王”搬井口上的石磙,都想親眼看看劉通的本領,紛紛來此觀看熱鬧。霎時間,井臺邊被圍得密不透風。天近中午,劉通來到井邊,拱手問候老少爺們好,然後走到井口邊,說了聲這有何難。只見他兩隻手各扒住一個石磙,同時,用右腳蹬住另一個石磙,一用力,三個石磙一齊滾離到井口三尺開外。正因為劉通臂力過人,能一起搬起兩個石磙,能舉千斤石獅,此後人送綽號“劉千斤”。

明正統十二年(1447),中原大地發生大災荒。劉通為生計所迫,流亡到湖北的襄陽、房山一帶山區。當時,明王朝頒佈了“封山”禁令,禁絕民夫進山墾荒。劉通組織“流民”起義,反對官府封山。劉通自稱“漢王”,建元德勝,以和尚石龍為軍師,率領起義軍攻打襄陽、鄧州(今鄧縣)、漢中等地,屢次大勝明軍。“流民”紛紛響應,起義參軍,義軍隊伍迅速發展到十萬人,明廷震驚。

成化元年十二月,憲宗令撫寧伯朱永為總兵官,兵部尚書白圭為提督軍務,太監唐慎為監軍,統領京師、山東、河南及湖廣軍隊,從南漳、保康、房縣分三路圍攻義軍。劉通、石龍指揮義軍誘敵深入,設伏以待,在梯兒崖大敗明軍。成化二年(1466)三月,明廷又調集重兵,分四路再次向義軍反撲,劉通率部轉移,明軍處處圍追阻擊,義軍轉至房縣大石廠與苗龍率領的起義軍會師。同年閏三月間,義軍與明軍在雁坪激戰失利,劉通之子劉聰及苗龍犧牲。劉通率部退至後石巖山(今保康縣境),白圭督軍攻山,被義軍用滾木、礌石擊退。白圭視正面難攻,乃密令部將劉清領兵千名,迂迴到義軍背後,登山縱火,義軍腹背受敵,傷亡慘重。劉通等三千五百名將土及一萬多名家屬被俘,只有石龍率一小部分將士突圍西走,進入四川,後失敗。劉通被押解至北京,慘遭磔刑,其他被俘的將士和家屬,凡年齡在10歲以上的男子,統被殺害。

劉通領導的起義軍失敗後,明王朝對“流民”作了一些讓步,允許在山區附籍為民,開荒種地。後人為紀念這位農民起義領袖,遂將劉莊村更名為“千斤劉”村,以示對劉通的敬仰和紀念。2018年,為紀念劉通起義,國家郵電局還曾髮型郵票哩!

河南民間傳奇,被印到郵票上的周口人劉通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