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悟之聲”如何讓新冠肺炎病人“大徹大悟”?——來自孝感抗疫一線的心理干預報道

3月5日11點,在孝感大悟縣中醫院新冠肺炎隔離病區內,以往只放音樂的廣播傳出了兩位治癒患者的故事。

這一變化,引起了一些細心患者的注意。他們在床上,由躺轉坐,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廣播裡陌生聲音的講述中;有些患者為了聽得更清楚一些,甚至站到了喇叭下。

相似的病情經歷,相同的治療感受,讓還在院治療的一些患者似乎找到了“知心人”,藏在心中一些疑問似乎得到了疏解——“原來自認為‘不正常’其實是正常的,這個疾病也是需要一定時間和耐心才能治好的。”

治癒新冠肺炎的信心,就這樣在病患心間集聚、增強。

關心病人心理康復,“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的行動正在進行。

視頻 |“大悟之聲”如何讓新冠肺炎病人“大徹大悟”?——來自孝感抗疫一線的心理干預報道

羅慶華正在進行播音。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趙紫東 攝

多數病患曾焦慮、失眠

郭敏是大悟縣中醫院感染二病區的護士長。在她管理的病區,高峰期間收治了五十餘名新冠肺炎病人。面對疾病,大部分患者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但郭敏發現,還是有三四位患者在“破罐破摔”。

病區7床的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大爺就是“破罐破摔”的代表。“不吃飯、煩躁、拒絕交流,甚至扯掉無創呼吸機面罩。” 郭敏心裡疑惑,明明就有很大治癒希望的老大爺,為何不願意配合治療?

郭敏提醒同事們要注重對病人的心理護理。隨後,護士們的一項摸底調查發現,病區內的患者近半數的都存在輕度焦慮、失眠的狀況。

“一些心理調適能力強的患者,他們的焦慮隨著身體的好轉自然消失了。” 郭敏說,一些容易鑽牛角尖的患者,沒有立馬見到療效或者因為別的原因,就陷入一個否定的循環中。“牛角尖越鑽越深,就逐漸喪失了治療信心。”

“用患者的心療愈患者”

重慶赴孝感支援隊巡迴醫療隊心理專家組組長羅慶華是重醫附一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作為心理專業醫生,患者的焦慮情緒在他意料之中。

來到孝感後,羅慶華和同事們立馬著手心理干預,併為他們的項目取了一個名字——“火炬計劃”。

“其實這個項目很簡單,就是用患者的心來療愈患者。” 羅慶華說,治癒者的痊癒喜悅、治療中的感受和體會就是火炬的“火種”。治癒者用口述的方式把“火種”傳遞給在院患者,讓正在治療的患者認識到曾經以為是負面的想法或者身體反應其實是治癒疾病的必經階段,修正對疾病的認知,從而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目前羅慶華已經收集了18位治癒患者的“火種”。他認為,隨著“火種”收集得越多,在院患者就越容易找到和自身相似的經歷,更容易取得心理認同。

“大悟之聲”開播後 有病人“大悟”

視頻 |“大悟之聲”如何讓新冠肺炎病人“大徹大悟”?——來自孝感抗疫一線的心理干預報道

羅慶華(右)和陽慧萍正在“大悟之聲”首期節目上作自我介紹。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趙紫東 攝

在大悟縣中醫院的廣播機房裡,羅慶華和大悟縣中醫院護理部主任陽慧萍兩個人站著完成了“火炬計劃”的首秀,他們為這個臨時電臺取名“大悟之聲”。

陽慧萍用方言為“大悟之聲”開場,羅慶華表明自己重慶醫療隊員身份後,沒有過多寒暄,便開始播放兩個治癒者的故事。

“火種”就這樣潛入在院患者心田。這次講述的兩個治癒者故事不長,平均在8分鐘左右。在故事中,患者們講述了自己的發病症狀、住院時間、身體最難受的程度和當時的心態及調整方法、對在院患者的忠告和對醫護人員想說的話。

羅慶華解釋,治癒者講述中涉及的提問都是精心設計過的,在層層遞進中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進而學會調整身心的方法,最後感受到希望。“我們不僅僅想讓患者感到希望,還想讓長時間戰鬥的醫護人員找到職業上獲得感。”羅慶華說。

“大悟之聲”播出完畢後,記者通過視頻電話的方式採訪了兩位隔離區的患者。

38床的患者李先生經歷過“氣切插管”,病情一度危重。值得慶幸的是,三十多歲的他病情好轉,已經拔管。一心想好得更快的他,自覺得恢復得慢了,常常晚上睡不著覺。雖然醫護人員多次做思想工作,但還是沒有緩解。

“聽到廣播裡的故事,我才放下心裡的石頭。” 李先生說,醫生護士查房也勸慰過,但他覺得只是例行安慰而已。現在有真實例子,他寬心了。

26床鄧阿姨也同樣存在焦慮症狀。她在出院檢查時,遇到了第二次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的情況。當聽到廣播裡治癒者接受了四次病毒核酸檢測才出院的故事,她對自己的檢查結果也沒有那麼耿耿於懷了,決定繼續配合治療,爭取早日達標出院。

羅慶華說,“大悟之聲”屬於由點及面式的心理干預,適合心理亞健康的患者;對於更嚴重的患者,他和團隊將適時開展一對一的心理面談疏導,讓病人能夠正確面對疾病,從而提升治療效果。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重報集團孝感報道組記者 趙紫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