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2019年,內地影市在暑期檔結束後,年度票房同比竟然下滑了將近2個百分點,在九月份開始影市進入冷淡季的情況下,年度票房增長的希望寄託在這之後最大的檔期-國慶檔。

9月30日,國慶檔三巨頭《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同日上映,6.73億的單日票房成績,不僅打破了內地工作日票房紀錄(2019年8月7日-七夕,5.69億),更創下非春節檔單日票房紀錄(原紀錄為《復仇者聯盟4》上映的2019年5月1日的6億)。

10月1日,這兩個紀錄便提升到8.15億,在所有人驚掉下巴的驚喜中,10月3日,年度票房正式反超2018年同期。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如果僅按國慶七天假期算,2019年國慶檔票房同比2018年增加了恐怖的25.58億,如果以國慶檔影片總票房計算,這個數字更要大得多。

這其中,儘管《攀登者》的票房不如預期,但《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機長》雙雙擠進中國影史票房排行榜前十,分列第八和第十-在此之前,國慶檔影片沒有一部能擠進前十。

2019年國慶檔的璀璨讓中國內地影市的焦點前所未有地聚集在“商業主旋律影片”上,無它,國慶檔三巨頭全部屬於商業主旋律影片。

由此,先提出一個問題:什麼是商業主旋律影片?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用主旋律影片的發展史或許更能清晰地得到答案。

一.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之前,拍電影完全靠“計劃與指標”,也就是以行政的方式拍攝影片,這種方式賦予了影片嚴格的“意識形態”標準。

當然,這也跟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處境相關,經濟上一窮二白、政治上面臨因社會制度不同而受到的封鎖。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1956年的《上甘嶺》豆瓣評分高達7.8

在先解決吃飽問題的情況下,影片多是在“舉國集中力量辦大事”下拍出來的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激勵作用的精神食糧,比如《上甘嶺》、《南征北戰》等。

這個時期的影片就是主旋律影片的萌芽。

二.改革開放至千禧年

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的騰飛,內地終於有了經濟基礎去拍攝更多和更高水準的影片。

這個時期的影片隨著國家時代的變遷,主題在戰爭片上更多的開拓在傳記、歷史轉折等上面,不變的是,同樣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

《血戰臺兒莊》是這一時期主旋律影片的代表作。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1994年,內地電影市場向進口片開放,特別是毗鄰的香港電影,對國產片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主旋律影片靠著“紅頭文件”勉強維持著市場份額,大家印象最深的有《孔繁森》等。

回顧這之前的主旋律影片,無論是關於帝國主義、偉人、戰役還是時代先鋒,它們都被打上深深的“紅色烙印”。

儘管不缺乏用現在的目光看仍是精品的影片-比如《地道戰》、《地雷戰》,但行政性、學校強制觀影,與改革開放後逐漸開放的自由思潮形成碰撞,讓不少人在後期對主旋律產生牴觸情緒。

三. 《集結號》的出現是個轉折點。

這個時期,內地影市已經深入院線化改革,無論在影院終端還是上游的電影製作,民營資本開始走向前臺。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集結號》的票房位列當年度第二,僅次於《變形金剛》


更貼合市場的思維和經濟增長帶動的電影工業的成長,讓《集結號》以主旋律戰爭片身份承載上了個人在戰爭面前的抉擇、以及對戰爭的思考等等。

觀眾恍然間發現,主旋律影片再也不是過往的“XXX不怕死”、“向我開炮”等,而是真切的就像身邊的人。

這種反差帶動《集結號》以2.1億票房的成績打敗同期有劉德華、李連杰、金城武三大巨星坐鎮的《投名狀》。

兩年後上映的《建國大業》用全明星陣容,在形式上又為主旋律影片推開一扇大門。

2013年《中國合夥人》的出現,開拓了主旋律影片在戰爭大片以外、在中國時代洪流中體現“個人”的方向。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中國合夥人》也締造了陳可辛的北上高光時刻

這之後,商業主旋律開始出現在媒體字眼,對於觀眾來說,它跟之前的主旋律影片最大的差別是:不再一味強調“偉、光、正”,符合市場化的思潮,甚至能夠引起爭議和辯論。

商業主旋律從此進入百花齊放的時代。

四. 引爆

商業主旋律真正成為中國影市主流是從2017年開始,《戰狼2》的中國影史票房第一讓中國影市開始往內容為王方向調整。

緊接著,2018年《紅海行動》春節檔逆襲奪冠讓調整中的市場看到了以“類型致勝”的具體走法,之後,包括《我不是藥神》(雖是現實主義題材,但其體現的人文關懷其實還屬於主旋律範疇)、《芳華》、《流浪地球》等片的成功,徹底奠定了商業主旋律在中國影市的“主流類型片”的地位。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流浪地球》也直接開啟了國產科幻元年

如果非要用概念來定義商業主旋律,博納董事長於冬說的一番話或許能很好的概括:主旋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東西,而是與大眾流行文化形成一種默契。主流電影首先是類型電影,類型電影是一種流行文化的樣本,賦予它主流價值觀,再用一流的水準進行製作。

主旋律題材結合大眾流行文化、用最好的電影工業形式表達,這,就是商業主旋律影片。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分析三部商業主旋律片當道的2019年國慶檔能夠大爆的本質原因

1.質變

從《集結號》的2007年開始算起,商業主旋律影片已經發展了十幾年,廣泛的取得認同和培養出非常大的觀影基礎。

觀眾從牴觸到渴望看到,這種質的飛躍是一部接一部商業主旋律影片打下的江山累計的,2019年國慶檔是商業主旋律影片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個時間點。

2.引子

再好的藥方都需要藥引。

“七十週年”就是商業主旋律質變的藥引。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對於市場來說,《中國機長》、《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國》是商業主旋律影片,對於祖國來說,這是“獻禮片”。

“七十週年”、“主旋律”與民眾巨大的愛國熱情相融合,推動了票房的一再高漲。

3.國力的進步

祖國強盛,人民富裕,愛國是必然的。

經濟的騰飛帶動電影工業的飛速發展,能夠支撐國慶檔三巨頭的一流製作水準。另外一方面,觀眾口袋裡有錢,才能拉動影片票房的“內需”。

4.影片內容

最能反映影片在觀眾心目中的口碑的是國內兩大在線購票平臺的評分。

國慶檔三巨頭再加國慶節當天上映的動畫片《雪人奇緣》,四部影片在貓眼的平均評分為9.45、淘票票為9.25,2018年國慶檔影片在這兩個平臺的平均分為8.42和8.34。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我和我的祖國》在超過百萬分打分下,貓眼評分高達9.7

高出將近1分,充分說明了2019年國慶檔三部商業主旋律大片在內容層面的成功。

但,“質變”的2019年國慶檔是商業主旋律的最高潮嗎?未必!最近的“攔路虎”就是2020年春節檔

兩者相比較,我們先要明確的一樣事情就是:在票房容量上,春節檔遠遠大於國慶檔。

中華民族上千年的傳統文化,讓春運成為這個地球上最強的人員流動,也讓春節瀰漫了最強消費力。

這種消費力大多釋放到吃、喝、玩、樂上,很慶幸,電影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每年有大大小小數十個檔期,之所以稱為檔期,是因為對票房有加持力,而票房加持力完全跟消費力掛鉤。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2020春節檔“參戰”影片

反映在票房上就是:中國影史票房排行榜前十中有四部來自春節檔,最近兩年春節檔影片總票房都超過百億,佔據年度總票房六分之一左右的份額。

因此,如果稱春節檔第二大檔期,沒有任何檔期敢稱第一,春節檔就是中國年度票房最大的發動機。

明確了這一點,我們再來繼續談論影片。

2020年春節檔有兩部商業主旋律影片:《緊急救援》和《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已於1月18日正式開售前改名)。

林超賢和博納組合早已經名聲在外:2016年國慶檔,《湄公河行動》逆襲奪冠;2018年春節檔,《紅海行動》逆襲奪冠。

嗯,兩部影片都是商業主旋律大片。

林超賢習慣了逆襲、也習慣了主旋律影片。更重要的是,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再到《緊急救援》,林超賢在國家背後支持下(公安部、海軍、交通部),製作、特效和大場面一再升級。

博納又對於檔期“不拘一格”,2018年敢把軍事題材帶進之前一直被視為閤家歡題材才適合的春節檔,2020年又把災難題材首次帶進春節檔。

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在2019年國慶檔?別急,過了2020年春節檔再說

陳可辛能否繼《中國合夥人》後,再次為商業主旋律影片打開新篇章?

相對於《緊急救援》的大製作,《奪冠》打的是“情緒牌”。

事實上,影片情感穿透比任何其它都具有殺傷力,《戰狼2》傳遞的“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就是情感穿透。

《奪冠》的劇情具有“全民回憶”,也就是有廣泛的觀影基礎。如果其影片品質能夠保證,帶動情感跟觀眾形成共振,則其票房上限會讓市場吃驚。


因此,儘管2019年國慶檔,在“70週年”的因素下引爆了商業主旋律大片的質變,並讓其中兩部影片擠進中國影史票房排行榜前十。

但,在更為寬廣、更能創造無限可能的春節檔,《緊急救援》和《奪冠》的商業主旋律組合,具備很大的潛能在2019年國慶檔的商業主旋律影片高潮上,做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