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父母對很多事都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我們難道不該時時抱有感恩的心嗎?你怎麼看?

手心我心bxl版


父母的不平往往不是出心偏,大多是,扶弱,助難救急心。作為子女,自感不公多為私心,認為不公多為計較,力求平均,往往是忽視手足情,專為眼前利。


平安幸福148194761


看今天頭條的提問都很觸動我,索性多回答幾條吧。首先,我們必須得肯定,這個世界上,最愛自己的是父母。父母偏心,大多數是有原因的,一般來說,父母偏心的是看起來能力差些生活不太如意的孩子,當然也有一種情況是有的兒女自己把苦難都藏在心裡不想讓父母知道怕父母擔心,這就是“愛哭的孩子有糖吃”的原因吧。既然你不想讓父母擔心,那麼這種“不公平”放一邊去別計較也無妨。

我想忍住眼淚說說我的母親。我家裡是女兒多兒子只有一個的農村家庭,哥哥受到的寵愛自然很多,他也一直聰明伶俐深得父母歡心。可成年後的哥哥走上了邪路,把個家也弄敗了,失望的嫂子也遠走他鄉不回來,婆媳關係也是冰冷到零度。父母忍著心裡鑽心的痛撫養孫子孫女,家裡生活也是我們幾個女兒照顧。直到父親去世大家商量著才把嫂子叫回來,嫂子回來後母親對她疼愛有加,把家裡所有的錢和父親的安葬費補貼一分不剩的交給了嫂子,那時候母親眼裡好像只有兒媳一個孩子。說真的,我們姊妹是有點不舒服,可還是選擇理解母親。嫂子終於感動歸家,後來哥哥也改邪歸正,孩子們上完大學參加了工作,一家人和和美美。說真的,要不是母親偏心嫂子,哥哥的家真保不住會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大多數父母的偏心是有原因的,我們兒女要多理解。父母心裡其實對每個兒女都是百分百的疼愛。


臣安djy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看到這個問題,我不想說教,講一大堆老生常談的道理。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的母親在我的心目中很偉大。所以我就以我母親的一些小事舉例說明吧。

第一件事,是我上小學的時候,那時物資缺乏,怎麼說呢?比如我把交學校的一毛錢搞丟了,回家都會被罵很久。我從小身體差,而哥哥身體就很好。在農村也沒有什麼可以滋補的補品,最好的就是自己家養的雞下的蛋。於是,每天早上我跟著哥哥出門去上學,母親都會拉住我偷偷塞給我一個煮雞蛋,讓我到學校偷偷吃掉。

第二件事,是初中的事,我們那裡的孩子初中要到鎮裡去上學。哥哥考上初中的時候,母親給他買了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我考上初中的時候,母親同樣給我買了一輛自行車,一塊手錶。而且,對我們倆說:“你們都是一樣的,長大了誰都不能怨我不公平”。

第三件事,是工作以後的事了。我的父母是農民,沒有什麼收入。有那麼四五年吧,我的收入比哥哥相對高一些,雖然為了給父親看病,欠了不少錢,但是母親用錢的時候都是給我打電話,從來不給哥哥打電話。可是2012年以後,就從來沒有在電話裡提過要用錢的事,為此我還納悶過一段時間。後來才知道從那以後母親需要用錢都是跟哥哥要,原因大概是哥哥做生意賺了錢吧,我也沒敢問。

這三件事可能都是小事,說起來不值得提。但是我覺得在母親的心裡有一杆秤。這桿秤不是天平,不會那麼刻板的公平。想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希望自己的兒女日子過的紅紅火火。

我想,有些子女對父母不滿,認為父母不能一碗水端平,甚至吵鬧,是覺得父母心裡的秤偏向誰了吧。那麼,誰又能做到對事情的判斷準確無誤呢?比如我的母親,她能知道我們兄弟誰比誰的收入多多少嗎?她只是覺得誰的日子過的寬鬆一點就用誰的錢罷了。所以我覺得,對父母來說,一碗水端平這個要求有點太高了。

至於感恩,我認為這就像物理學中的公理一樣,是不需要邏輯證明的,如果一定要理由,那我想說,父母把子女從簡單的細胞養育成主宰世界的生靈,謹小慎微的教育我們積極向上,這還不夠嗎?特別是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父母都是省吃儉用的在養育我們啊,現在再艱苦,也很少有人能體會那種含辛茹苦了吧?

寫到這裡,情緒有點激動,就不再寫下去了。

最後,祝天下的年邁的老人吉祥安康!


片語丹心


說到父母偏心,我就想起了一個遠房的親戚。他們家大兒子在農村結婚生子,小兒子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城裡。轉眼間小兒子也到了該結婚的年紀,女方家要求有房。沒辦法,老兩口只能竭盡全力給小兒子買了房,因為小兒子剛上班,也沒多少積蓄。

為此大兒子一家鬧翻了天,說父母偏心,不給他們蓋新房,因為他們住的是以前的老房子。

現在老兩口已經掏空了積蓄,任憑大兒子一家再生氣,他們也無能為力。

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其實他們希望每個孩子都幸福,他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讓兩個孩子都能成家立業,他們並沒有有意偏向誰,只不過是他們已沒有能力一碗水端平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做父母的一般都偏向弱小的孩子,因為弱小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關注才能健康成長,所以父母就會對他們傾注更多的愛。

再就是重男輕女的父母了,作為女孩,我們已經很幸運了,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時代。父母們思想陳舊,那也不是他們的錯,畢竟這種封建思想在咱們國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隨著時間的流逝,因為重男輕女父母偏心的情況也會慢慢的消失。





標峰理評論


只要是多子女家庭,父母就難免偏心。我同學家就發生過一件事。同學父母重男輕女,對我同學較刻薄,而對他哥哥與弟弟都好,我同學就氛氛不平,問他父母說:都是你們的子女,手板手心都是肉,為什麼對我那麼苛刻?同學父母說:手板手心都是肉不假,但還有薄有厚吔。同學給我學嘴時,真心痛她。但又有何法,只好在來縫中求生存囉。前段時間熱播劇《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就是典型的例子。


dclybb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挺有意思,所以就試著談談自己的感受。這個問題對獨生子女的家庭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多子女家庭中才會發生。

常言道:手心手背都是肉,絕大多數的父母來,對自己所有子女的愛都是一樣的,但由於家庭條件,子女性別年齡有差異,對子女的關注點,與子兒相處方式必有不同,在滿足子女的需求方面自然也不可能一樣,或許子女就會認為父母沒有一碗水端平。其實,做子女的,不應該這樣想問題,任何事都會有輕重緩急,由於條件所限,無法全部解決,做子女的應該理解父母的難處,相信父母的愛是一碗水端平的,愛是不能通過物質的多少去定量的,父母有時會忽略子女的需求和感受,相信也是無意的。在韓劇:請回答1988裡,二女兒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公平生氣了,做爸爸的反思後對她說:爸爸媽媽對不住你,是因為不知道。對老大,要好好教導,對老二要好好關心,對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所以,我們女兒稍微體諒一下。這段話真是讓人淚奔,可憐天下父母心,做子女的又怎能不感恩呢?當然也有極少數的父母自私自利,極端重男輕女,我只能說,這樣的父母是不配為人父母的!

但願這樣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秋意思秋


父母對很多事都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但給予每個人的愛是一樣的。我們也應該時時抱有感恩的心。

父母對自己孩子都一樣地愛。也想一碗水端平。但是,生活中確實做到很難。每個人出生和長大環境不一樣,家裡經濟條件不一樣,性格不一樣。做父母的儘可能滿足不同孩子的需要。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父母對每個孩子奉獻的愛心是一樣的。

我們做子女的學會理解父母。無論父母做什麼?父母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有原因的。我們不要去苛求,不要去質責。終有一天,你會發現父母很了不起。對我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讓每個人都健康地成長。其實,父母對每個孩子是一樣地疼愛和關心。

父母對很多事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但是,父母對每個人付出的愛是一樣的。從襁褓的嬰兒到長大成人,付出同樣的辛苦和汗水。同樣為每個人遮風擋雨,前進的路上披荊嶄棘。關愛著每一個人,指引著朝正確的方向走。所以,我們應該對父母時時刻刻抱有感恩之心。

做人,要有良心。知恩圖報,常懷有感恩之心。何況是生養我們的父母呢?


關笑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人要懂得感恩,作為子女,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理所應當!

身為父母,如果有多個子女,確實存在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的情況。其實,不是父母不愛其中哪一個,而是因為父母是最瞭解自己的孩子的。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父母有時候真的會區別對待,但是付出的愛都是一樣的。然而作為子女來說,對於父母所給予的愛的感受不同,於是就覺得父母沒有一碗水端平。

當然,多子女家庭裡,比如有的孩子可以較早的自立,有的孩子依懶性就比較強。在父母眼中,對於能夠自己的孩子一般多會比較放心,可能在生活照顧方面花的心思就稍微少一些;對於有依懶性的孩子,可能就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照顧和引導。那麼,在子女眼中,可能一方就有父母為什麼不多關心我一些呢的疑問?或者一方就認為父母為好像喜歡我比喜歡他(她)要多一些。這樣在幾個子女眼中就慢慢形成了父母沒有將一碗水端平的概念。

作為子女,我們應該明白,是父母賜予了你生命,給了你一個完整的家。從呱呱墜地開始,照顧你的吃喝拉撒睡,給你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教你做人的道理,傳你生活的經驗,供你讀書學習,助你成家立業。這些都只有父母才會無私的給你。因為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樣的,都會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你,不僅包括物質,還包括各種無形的愛!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當你明白了父母給予你的一切,你就應該知道,父母是多麼無私,多麼辛苦,多麼偉大。就應該知道需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體諒父母,去照顧父母,去孝敬父母。

感恩父母,並不是指望你能給他們多好的生活,能給他們多少的金錢。有時候只需要你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學習,儘量多陪陪父母,平日裡經常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聊聊生活中的事情,休息時候給父母做頓飯,學會體諒父母,耐心傾聽父母的嘮叨……這一切其實都是你感恩父母的方式。

父母傾其一生,全心全力養育了兒女,即便有時候父母也有過錯,有過失誤,也有過不公平,但是有什麼比父母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給你生命,讓你健康的長大成人,給了你只有父母才能給到的愛。那麼作為子女,有什麼理由不去感恩父母呢?


逐光與恆


一碗水端平的是父母的愛,端不平的是愛的表現,因人而異。

小家庭大社會,家庭裡,父母心裡潛意識的也有個“按需分配”的小九九,本著“幫窮不幫富”又常被“愛哭的孩子有奶吃”牽著鼻子走。

其實父母心裡自有一杆秤,明白的得很,就是被愛,被親情“綁架”的不能自拔,難以實行公平合理分配。

家裡也是一方小天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人生百態,一樣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投機取巧”,“耍賴撒潑”……

旁觀者清的我們,憤憤不平的不是埋怨父母沒有一碗水端平,而是恨恨的總是那個“無理取鬧”的人得逞。

請諒解父母的無能吧,他們經不起“哭窮”抵不過“裝蒜者”,禁不住“怕你了”這個親情的拐點,於是乎,往往不是偏向那個懂事的孩子,而是偏偏牽掛那個令人各種擔心的孩子。

你要真是個愛計較的孩子,你也去哭哭看,父母一樣老毛病又犯了的哄你。

說穿了,不是真的看不慣父母的不公,是看不起那些“啃老”的,又拿他們無奈何,又覺得父母縱容了他們的惡習,嬌慣著寵著他們“故伎重演”。

明智的我們更應該心疼父母的不容易,更應該珍惜父母的愛,感恩父母恩情!


馬雅麗


“父母對很多事都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我們難道不該時時抱有感恩的心嗎?你怎麼看?”

關於這個問題有兩層面的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沒有統一標準,而且要求太高。父母一碗水端平這種要求本來就是沒有標準答案,而且是要求苛刻,更不可能完成做到。試問世界公平有同一把尺嗎?二是感恩的前提,是父母生養之恩、是父母教誨之恩。並不是他對誰好,你否定這個前提,就無法談感恩,試問對你好就能成父母嗎?所以為人孩子,對父母親的感恩是無所替代的。主要是:

1、每個孩子個體差異,決定父母會採取不同的措施來對待,這不是父母想差別做事。對於姐妹兄弟多的家庭來說,每個孩子有大小、性格、能力等差異,父母雖然對每個孩子都內心都一樣關愛的,但人總有一個幫弱扶強的初心。也許他們覺得小的孩子應該有更多的照顧;也許他們想幫助更多幫助困難的孩子等等,這是人之常情。

2、親子之間的溝通表達,也會有信息不對稱,這時父母處理同樣的事出現不同的標準,是因為信息不完全,也不是不公平。就像很多時候,我們常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父母掌 握不同孩子的信息不一樣,所以做的決定也不同。會哭的孩子總是給父母傳遞了更大的信息量,他得就可能到更多照顧也正常。不能一味要求父母家無所不能的神仙一樣,明察秋毫。

3、父母也是平凡人,他的判斷也會有偏差,同事不同處理方式,有時也跟時機和理解判斷有關。比如同一件事,一個月前父母發生在大兒子身上時這樣處理,可以是一個月後發生在小兒子身上他可能換種方式。應該是不同時間對事情的理解不同造成的,或第一次處理時覺得欠妥,後面進行修正,也完全可以。為人子女如果常去糾結,那麼就很不應該。

所以,換位思考一個,每個人處理事情都可能因時、因地、因情況而做出不同判斷,很難說能一模一樣。父母那把公平的尺,在心裡,是無私的愛、是孜孜的關心,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一樣的。我們要永遠感恩父母的生養之恩。

我是獵人與自然,關於愛的親子之受,具體事情的相對公平與無私苛護的絕對一致,是並不矛盾的。為人子女不應該糾結於細碎小事上,去不敬父母。

大家的想法也這樣嗎,歡迎共同展開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