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這個“敗家”皇帝,把國庫掏空,給貴族發錢,給百姓減稅……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作家蔣方舟曾在一檔節目中坦露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她害怕跟任何人產生衝突與矛盾,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裡,都始終扮演著討好他人的角色。蔣方舟剖析自己之所以會形成這種人格,主要是因為小時候成名太早,迅速進入了成人社會,身邊全是大咖,總是需要仰視,而自己永遠是跟隨者,所以便不自覺地去討好。


每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可能都有過一段特殊的過往。哪怕是那些在我們看來有足夠資本傲嬌任性的人生贏家。


元朝的第二任皇帝——元成宗便是如此。他在登上皇位後,姿態格外的謙卑,一會兒給百姓減稅,一會兒給貴族發錢,連國庫都被他掏空了。


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一個皇帝的“討好型人格”?他費盡心思討好眾人,又換來了怎樣的結果?

這個“敗家”皇帝,把國庫掏空,給貴族發錢,給百姓減稅……


不尋常的上位之路

元成宗本名鐵穆耳。他的皇位,是從爺爺忽必烈手中接過來的。可能很多人會好奇——忽必烈有那麼多兒子,為什麼要從孫輩裡選接班人呢?而且孫子也那麼多,為什麼偏偏就選中了鐵穆耳呢?


這事兒說來話長。元成宗的上位之路,的確不尋常。


按照忽必烈最初的安排,皇位的繼承人應該是太子真金,也就是鐵穆耳的父親。真金精通儒學,體貼孝順,忽必烈非常器重他。但是,1285年,有大臣忽然給忽必烈上奏,說他年紀大了,應該禪位給太子。忽必烈大怒,太子惶恐不安,很快憂懼而終,年僅四十二歲。


太子真金死後,也許是出於內疚之情,忽必烈對真金的兒子格外關照。真金有三個兒子——老大叫甘麻剌;老二身體不好,去世又早,史書沒什麼記載;老三就是日後的元成宗鐵穆耳了。


如果接班人要在太子真金的兒子中選,老大甘麻剌應該擁有絕對優勢。因為甘麻剌作為忽必烈的嫡長孫,從小便在祖父祖母身邊長大。而且他為人謹慎,不喜歡妄言。少年時期就被忽必烈派去出鎮守邊,在基層得到了充分鍛鍊。1290年,甘麻剌被封為梁王,授金印,出鎮雲南。三年後,又以嫡長孫的身份被調往漠北,封晉王,賜獸紐金印,統領太祖四大斡耳朵及軍馬、達達國土。而老三鐵穆耳是在母親闊闊真身邊長大的,除了一次平叛經歷外,他的簡歷上似乎沒有太多亮眼的事蹟。


看似個人實力有很大的懸殊,但老大還是被老三頂掉了!


1294年正月二十二,元世祖忽必烈駕崩。顧命大臣(玉昔帖木兒、伯顏、不忽木)派使臣北上去給兩位皇孫告哀。這三位顧命大臣兩位和鐵穆耳有來往,因此鐵穆耳意料之中的先於大哥趕回上都。


四月中,宗王們齊聚上都,召開忽裡勒臺,關於新一任皇帝的人選,想必又是劍拔弩張。據《元史•伯顏傳》記載,當時他持劍立於殿前階下,脅迫諸王,“成宗即位於上都之大安閣,親王有違言,伯顏握劍立殿陛,陳祖宗寶訓,宣揚顧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辭色俱厲,諸王股慄,趨殿下拜。”在這場大會上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據說因為老大、老三相持不下,母親闊闊真讓兩兄弟背誦成吉思汗的生前語錄來一決勝負。老三口齒伶俐,老大一著急就口吃,比賽結果不言而喻。之後,母親闊闊真將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玉璽交給了鐵穆耳,堅定地站在了小兒子一邊。


就這樣,鐵穆耳成功登上皇位,是為元成宗。


這個“敗家”皇帝,把國庫掏空,給貴族發錢,給百姓減稅……


把姿態放到最低

可能因為皇位來得不那麼名正言順,所以元成宗上位後,姿態格外謙卑。


一即位,元成宗就發表了一番宣言。他先把蒙元的皇帝挨個誇一遍,最後強調:先朝的政務,現有的制度,我都會謹慎地奉行,不敢有所閃失。


這份即位詔書向大家釋放出一個非常善意的信號,而即位之後這份善意不僅沒打折扣,甚至到了討好的地步。

這個“敗家”皇帝,把國庫掏空,給貴族發錢,給百姓減稅……


一個“討好型”的皇帝

為什麼說元成宗有“討好型人格”呢?因為他上位之後,總是不計成本地討好和取悅臣民。


對百姓,他多次減稅減刑——


成宗即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免徵大都、上都兩個路一年的差役賦稅,其餘的地方減免丁口稅、田稅糧的十分之三。只要是拖欠官府未交的錢糧,全部免徵。逃亡在外的民戶,差役和賦稅全部免除。


1295年下詔停止一切非急需的工程營建,免除這一年五月以前積欠的錢糧。


1298年,因水旱成災,下詔減免受災郡縣當年田租的十分之三,受災嚴重地區全部減免,老弱殘疾及人丁稀少的民戶免除三年差稅。同時,停止了當年的一切土木工程。


1299年,免除當年內郡包銀俸鈔和江南夏稅的十分之三。


1304年,以災異原因,免平陽、太原差稅三年;其他受災地區免二年;大都、保定、河間路免一年。江南佃戶減二分利率,永為定例。

對官員,他增加俸祿——


元成宗即位一個月就有御史臺大臣上奏說:“朝內外增設的官府變得越來越多,在京師領取俸祿的就有一萬人,在地方上的更多,按理應當減少、合併。”皇帝雖然命中書省討論這件事,但同時又下詔討論增加官吏俸祿之事。裁員還沒進行,大家的工資、獎金先漲上來了。

對王公貴族,他大加賞賜——


即位伊始,中書省大臣上奏說:“陛下新即皇帝位,對於諸侯王、駙馬的賞賜,應當依從往年的先例,賜金子一兩的,加四為五;賜銀子一兩的,加二為三。”皇帝允從,幾天後,賜給駙馬蠻子帶七萬六千五百兩銀子,闊裡吉思一萬五千四百五十兩,賜給高麗國王三萬兩。


對於皇帝的大手筆,臣子們十分心急,趕緊給他算了一筆賬:“國家的賦稅是有固定數目的,先皇帝曾經說過:‘凡是進行賞賜,即使有了我的命令,也要由中書省斟酌後確定。’從此以後每年務求節約開支,常常有所結餘。現在諸侯王、宗藩、外戚耗費繁重,餘下的錢鈔只有一百一十六萬二千餘錠。上都、隆興、西京、應昌、甘肅等地購買糧食的錢鈔,總共用去二十餘萬錠,五戶諸侯王的絲,製作顏料所用的錢鈔共計十多萬錠,而前來參加朝會的諸侯王還有那麼多,恐怕沒有錢賞給他們了。請等他們返回本部,臣等再酌量擬定賞賜的數目奏聞皇上。”


元成宗雖然嘴上答應了大臣們的建議,但該出手時還出手。嚇得中書省連發赤字危機:“陛下自御極以來,所賜諸王、公主、駙馬、勳臣,為數不輕,向之所儲,散之殆盡。今繼請者尚多,臣等乞甄別貧匱及赴邊者賜之,其餘宜悉止。”


雖然君臣都明白家底兒已經不厚了,但是元朝的財政狀況卻未見好轉,甚至愈發惡化。

這個“敗家”皇帝,把國庫掏空,給貴族發錢,給百姓減稅……


1298年,元成宗問大臣:“咱們現在的收支情況如何啊?”右丞相完澤回答:“歲入之數,金一萬九千兩,銀六萬兩,鈔三百六十萬錠,然而收不抵支,又於至元鈔本中借二十萬錠,還請您以後再節約著點。”


1299年正月,中書省上奏:“現在各項花費,動輒鉅萬,一年的收入撐不到半年,其餘全靠挪借和發鈔。這樣下去理財失宜,鈔法亦壞。”為避免大家再向朝廷要錢,左丞相索性主動聲明:“橫費不節,府庫漸虛。”詔令自今以後凡是要錢、要糧的,免開尊口。


元成宗即位伊始的大行賞賜,或許是因為覺得自己得位不正而虧欠了天下,於是拼命補償以求得一點心安。又或許是因為覺得自己德不配位而缺乏自信,於是拼命付出以換取一點肯定。可事實上,他不計代價的“討好”之舉,讓元朝的財政狀況陷入窘境,也為後世皇帝開了一個敗家的頭。而元朝最終的滅亡,跟元成宗一朝的荒誕舉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你有沒有“討好型”人格?

現實生活中,我們對於“討好型”人格並不陌生。甚至我們每個人的性格里都或多或少帶有幾分“討好”的傾向。


這個“敗家”皇帝,把國庫掏空,給貴族發錢,給百姓減稅……

下面三個問題,可以初步判斷你的身上有沒有潛藏“討好型”人格——

第一、是否經常不自信,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第二、是否過於敏感,在意別人的一言一行甚至微表情?

第三、是否極其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即使那人對你並不重要?


如果都回答了“是”,那麼你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了。你的小心翼翼和竭力討好,究竟換來了什麼?換來了好人緣?換來了好口碑?與此同時,是否也附贈了他人的趾高氣揚和得寸進尺?


無論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上,你都要知道——真正的尊重,一定不是“討好”來的。真正的強大,也一定不是靠別人“誇讚”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