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明一把火就可烧光鸦片,为何林则徐要劳神费力用海水浸泡?

伤心在所难免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进入近现代阶段以来,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所着眼的晚清社会矛盾,第一个就是日益泛滥、遍布全国各个角落的鸦片问题。为此,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上书中,针对鸦片对清王朝统治根基的破坏,大声疾呼:

“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

有心整顿帝国颓势的道光,内心十分认同林则徐的鸦片祸国论。君臣两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接着就有了林则徐顶着钦差大臣的头衔,赶赴广东全权负责禁烟事宜的国家禁毒行动。

一直以来,大家对林则徐推行禁烟运动的手段,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硬性强推”形象。其实,林则徐真正的清缴鸦片行动,充满了阶段性步步收紧的章法,甚至不乏悬赏赎买的柔性举动。

林则徐初到广州,最早严厉处置的是本国的烟贩和烟馆经营者,以及吸食者。

这招的妙处,在于通过堂堂正正的清政府法理,从鸦片流通渠道和销售终端下手,在避免与洋商直接冲突的同时,又掐断了鸦片贸易。

接下去在和洋商的交涉上,除申明清政府禁绝鸦片的严正立场外,林则徐也提出过“缴出一箱鸦片,则赏茶叶五斤”的建议。

只不过洋人狮子大开口索取巨额赔偿,这才有了清军兵围西洋商馆的紧张冲突。最后从洋商手中,共缴获总计19187箱和2119袋、重达2376254斤的鸦片。

下一步摆在林则徐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处置这堆成山一样的巨量鸦片。

古代处置战争俘虏、官府缴获等情况,通常的做法是将赃物押解到京城,由皇帝亲自出面宣布处置结果。把鸦片运送往北京,让道光君臣和京城百姓观摩禁烟成果,的确能起到很好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

但从广州到北京,中间路途遥远,车载马拉、船只运送数量这么多的鸦片,对清政府来说可是不小的运输压力。而且沿途不仅要防备铤而走险之人的劫夺,还得担心押送人员和水旱关卡的监守自盗,实在是很难令道光皇帝省心。

倒不如让林则徐在广州就近销毁所有鸦片,既省去了官府押解的费事,又能向洋人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同时还可以震慑和警醒沉迷于鸦片吸食的百姓。

当时的广州,是清政府指定的唯一官方对外贸易通商口岸,理所当然也就成了欧洲向中国倾销鸦片的集散地。清政府选择在鸦片贸易的源头,对洋人、本土烟贩和吸食人员进行威慑警示教育,也就合情合理了。

于是,从1839年6月3日到25日的整整23天间,林则徐在广州展开了轰轰烈烈的销毁鸦片行动。

具体到鸦片的销毁方式上,当时惯用的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说白了就是浇上桐油搅拌均匀,然后一把火将鸦片烧个精光。

可这个办法,需要消耗大量价格不便宜的桐油,销烟成本过高,只适合鸦片数量较少的销毁行动。而且燃烧的过程,很难保证不会有残余的鸦片渗入到土壤中,事后肯定会有瘾君子冒险前来挖土提取鸦片。

更要命的是,鸦片本身的吸食方式就是点着后吸入烟雾,将堆积如山的鸦片点起来烧,岂不是让周边的百姓“集体吸毒”?

由此,林则徐转而采用"海水浸化法"来销毁鸦片。这就是为什么销烟行动,要安排在虎门海滩的最终原因了。

官府先是在海滩上挖出两个大水池,为防鸦片向周围沙土层渗透,工匠们在水池底部铺设上石板,池壁用厚厚的木板紧密钉实。

涨潮时分,海水顺着闸口灌入池中,兵丁们将一个个球状的鸦片膏子切碎投入池水,浸泡半日后投入生石灰。生石灰遇海水立马沸腾,再加上兵丁们拿竹竿在池水中不断搅拌,就能将鸦片充分溶解。

等到退潮,随着闸门打开,满池的鸦片汤就全部流入了海中。并且最后,池底和池壁还要用清水,像刷锅一样刷洗一遍,整个销烟过程几乎杜绝了任何能钻的空子。


剧透历史


用火烧来销毁鸦片,这个想法其实很多人想过。比如印尼人,几年前他们放火烧了一大批的,想知道结果吗。在场的人,包括附近一个村子的人全都嗨了起来,全都被动的吸了一次毒。这件事情后来还被人调侃,说是史上最大规模的吸毒活动。


所以说,销毁毒品还真不能这样露天环境下放明火烧。当时的人们吸食鸦片用什么办法,不就是放烟枪里用火烧的吗。

正确的办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放到密封的高温炉里,利用高温让毒品瞬间气化,这样才能做到销毁的彻底,也不会有什么污染。

不过在清朝显然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当时也曾经小批量的销毁过鸦片,手段就是浇上油然后放火烧。不过这样做的弊端很明显,首先就是上面说的污染问题。当然了,清代的人们是考虑不到这个问题的。

当时林则徐不用火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样销毁的不彻底。因为鸦片被火烧后,其实并不能烧干净,会有一部分融化渗入到土里。

有人会去把那些土挖出来,然后重新把鸦片提炼出来,当时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于是林则徐就想找个彻底点的办法,能把这些鸦片完全销毁,不留下一点痕迹的那种。经过多方打听,就有人给他想了一个新办法。

那就是挖个大坑,在里面放上生石灰,然后加水,利用生石灰遇水产生的高温来销毁鸦片。

但是浸泡过鸦片的水也是个问题,不能乱排的,这都是有剧毒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排到海里。

当时林则徐查禁的鸦片原本都是在广州,但是广州不靠海,只有一个珠江,无数人都要靠这条江水生活的,毒水肯定不能排到珠江里。

于是他们就找到了离广州最近的出海口,那就是东莞的虎门。整个销烟的过程都是在虎门的海边进行的,所以被称为虎门销烟。

所以说,林则徐不管是选择虎门这个地方,还是用海水浸泡的方法,都是有他的考虑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最优的选择,并不存在问题中说的劳神费力。


漂浮菌


用火烧,有没有搞错,旁边的人不得吸嗨了呀?

来,先带大家看一个案例:

前段时间,印尼雅加达的警方缴获了大量大麻、冰毒、摇头丸等毒品。为了向公众展示政府的缉毒成果和禁毒的决心,印尼警方决定将收缴到的毒品当众烧毁。这个轰动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吸引大量群众和记者围观。但令印尼警方没想到的是,当日由于毒品过多,再加上风不给力,致使整个小镇都是烟雾弥漫。近距离的警员和围观群众,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更是齐刷刷的吸嗨了,纷纷出现各种吸毒者的症状。此事立刻在网上传播,被广大网友认为是史上规模最大、最正大光明的一次吸毒活动。

清朝末年,由于西方国家大量倾销鸦片到中国,致使每年清朝在对外贸易中两三百万两白银的贸易顺差被逆转,造成大量白银流向国外。随着时间的积累,最终清政府的国库和货币流通都受到扰乱,清朝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不仅影响到了清朝的经济,更为严重的是鸦片的泛滥还使许多百姓吸食成瘾、士兵失去战斗能力。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中华民族将面临灭亡的危险,因此禁烟之事势在必行。


虎门销烟为什么要用海水浸泡?


鸦片收缴后,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道光帝也同意。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除了考虑到文头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


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倒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各名士兵拿竹竿不停在池中搅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但是就算这样还是有人大赚一笔。石灰水沸烟土溶解后,池子边搅拌鸦片的士兵悄悄把竹竿末端钻孔,趁着搅拌机会让溶解的烟土灌入竹竿内,待到结束后取出,在黑市高价抛售,大赚一笔。奇货可居啊,因为全城鸦片都被缴了啊。


长安城不良人


有一些人认为,林则徐虎门销烟,采取的是用海水加上生石灰浸泡的手段,非常繁琐,而且还很劳民伤财,对于周围的普通百姓也震撼力一般,肯定比不上一把火来的解气痛快,看来林则徐还是智商不高,白白劳民伤财。真的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天下皆惊,虎门销烟这一历史形象甚至被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虎门销烟这件事也入选了小学课本。

虎门销烟销出了一个英国毒贩仓皇逃窜、销出了个大清百姓的欢呼雀跃、销出了个林则徐的民族英雄形象。

在当时,林则徐上书皇帝:“鸦片这种东西要是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若干年后几乎使得中原没有可以御敌的士兵,国库里也拿不出可以充作军饷的银子。”

可以说,林则徐高瞻远睹,所言非虚,在后世,林则徐入选中学课本,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果然名副其实。

正是林则徐的不断张罗,才最终使得皇帝下令委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禁烟,到了当地,林则徐施展出惊人的才干,搜罗广东大量烟馆、处死昧着良心毒害同胞的烟贩、没收洋人手里的鸦片,最后鸦片达到折合两百三十七万六千二百五十四斤的恐怖数据。

林则徐下令将这些鸦片统一装箱,最后共有一万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鸦片,装箱的本意是打算将这些罪证送往京城展示,毕竟他是钦差大臣嘛,这样也可以证明自己在广东禁烟很有成效。

但是后来林则徐转念一想,送往京城的话,沿途地方多、时间长,极易有那些贪官污吏或者瘾君子可以上下其手、铤而走险,从而使得禁烟功亏一篑,思虑良久之后,林则徐还是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组织吸鸦片和拥护禁烟的百姓共同观看,当场销毁。

到了销烟前几天,林则徐突然发现许多人都在私下里准备许多铁铲,尤其是那些曾经的烟民,一个个的神采飞扬,每天都在打磨铁铲,林则徐派人微服私访,这才明白了这些烟民的诡计,原来,在鸦片传入中国之前,民间有着许多普通的烟草,对于普通烟草,朝廷也曾经想过办法销毁,而当时销烟的传统手段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这种法子非常传统和经典,把烟土混着桐油一起烧掉,这样一来,就算销烟了。

但是一旦涉及到鸦片,情况就不一样了,以往也有地方官销过鸦片,用这种混合桐油燃烧的办法,看上去没有问题,实际上问题很大,周围的瘾君子是最高兴的,因为鸦片灼烧产生的气味正是他们所想要的,瘾君子们欢呼雀跃,旁边的本来无辜的百姓也不得不吸入了这种气体成了瘾君子,最要命的是,烧完之后,鸦片烟土会渗入地中,一些刁民和瘾君子乘着官府走后就掘地取土,带回家烧着吸吸,祸害无穷。

搞清楚的林则徐于是放弃了传统的这种经典做法,而是合理利用环境,充分发动群众利用虎门的地理环境和人民对于鸦片的仇视心理,命令民众在海边开挖池子,在池子地下用石板铺好,坚决不让鸦片渗透到地底下,任何在在池子内壁四周全部用木板封死,之后倒入盐水和石灰以及鸦片,石灰遇到盐水发生反应,鸦片成为渣渣,为让鸦片彻底成为渣渣。

继续发动群众和士兵不断搅拌均匀,待反应完全后,等海水涨潮再退潮,将这些残渣送入大海,真的是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令中外都赞叹有加。


无笔


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个奏折,说“此祸不除,十年之后,不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

他所说的“祸”即鸦片肆虐之祸,即国人吸食鸦片成瘾之祸,道光皇帝想了想,批准了林则徐销烟的想法。

于是,便有了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幕。

林则徐收缴了鸦片二万余箱,用了23天的时间销毁了近238万斤的鸦片,这个数据不得不说很让人瞠目结舌。

英国人狠,林则徐也没对他们客气。

可是,对于“销烟”一事,似乎用一把火便能够点燃所有的鸦片,将鸦片统统烧毁,林则徐为什么偏偏舍易求难、舍简求繁地采用所谓的“海水浸化法”呢?

林则徐之所以如此,实际上也很无奈。

他原想将收缴到的鸦片统统运回京城,让道光皇帝好好看看自己的劳动成果,然后再在京城销毁鸦片,但是有人认为运回京城再销毁的话,不仅得多花很多钱,中途还容易被人掉包,反不如就地销毁。

道光也没兴趣看什么销毁鸦片的戏码,所以让林则徐就地销烟。

所以林则徐为了让洋人看到清政府销烟的决心,也算是警醒沉迷于吸食鸦片的国人们,选择在虎门海滩公开销烟。

他一开始也尝试过用火烧毁鸦片,也即所谓的“烟土拌桐油焚毁法”,可是他很快发现这个办法的效果很不好,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不能完全地烧毁鸦片,仍然会有很多残留物,也就是所谓的“膏余”会渗入土中,吸食鸦片已经成瘾却又买不到或者买不起鸦片的人会去将这些残留物挖出来,10斤的鸦片这么一烧,至少有两三斤的残留物。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两百多万斤的鸦片全部采用火烧的话,最后至少会残留有四五十万斤的鸦片。

除此之外,鸦片虽然被洋人包装成了能够延年益寿的“福寿膏”,可是它的吸食方法仍然是点燃了吸食。

林则徐“虎门销烟”并不是秘密进行的,而是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意味着什么?对于当时没什么娱乐生活的百姓而言,即便是官府处决死犯这样鲜血淋漓的事也能引来一群围观的吃瓜群众,销烟这样的新鲜事又哪能少得了吃瓜群众?

说不定围观的吃瓜群众们还会捶着自己的胸口痛呼可惜呢!没办法呀,这鸦片实在是太值钱了,想抽两口还不一定买得起,即便自己不抽,也能拿去卖钱呀!

所以用火烧毁鸦片的话,不但烧不干净,还可能造成疯抢烧过鸦片的地方的泥土这样又悲哀又好笑的事。

更何况,鸦片烧起来了的话,鸦片中的有毒物质也会被释放出来,这么一来不等于是所有人在“聚众吸毒”了?

那群围观的吃瓜群众即便没有毒瘾,弄不好也会因此染上毒瘾,这可不是林则徐想要的结果,林则徐自己或许也不能幸免。

所以,林则徐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也为了安全起见,便想出了“海水浸化法”。

只不过,林则徐最后还是栽在了这场虎门销烟之上,道光皇帝和清政府也栽了,虎门销烟成了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林则徐销烟之后,英国人的利益受损,又丢了面子,所以一边想要从清政府手里讹点钱一边也想试探试探清政府的实力,于是便打着维护英国利益的旗号发动鸦片战争。

对于鸦片战争,道光皇帝一开始因为不知道英国人竟然这么强,所以还敢说些“不怕你们打洋人,就怕你们不敢打”之类的豪气话。可是陆陆续续打了快两年之后,道光怂了,洋人怎么这么能打呀?不能再打了,他说“朕因亿万生灵所系”,所以得“以民命为重”,让洋人打到京城伤及了朕的生命安全可怎么办?

所以,清政府便和英国人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又赔钱又割地,还让别人看到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模样。

这战争不打了,总得有个人背锅罢?

没错,虎门销烟是林则徐搞出来的,所以这个锅得让林则徐背,于是林则徐被革职,被发配。

虽然林则徐虎门销烟不但没能够挽救清朝的衰落,没能够让清朝站起来,反倒让清朝更快地成为了列强口中之物。

可是,林则徐虎门销烟一事仍当得上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壮举,林则徐也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站起来反抗列强的第一人。


宁糊涂


想以一把火烧毁鸦片,这是想当然了。不过,林则徐当年在虎门销烟时起初也是想当然的用火烧,结果发现这种方法至少有两个弊端。后来专门请教了相关人士,才改用海水浸泡的方法销毁鸦片。

从销毁鸦片到融毁鸦片

林则徐当初收缴到鸦片后起初是想运回京师去销毁的,后来有一位御史建议道光帝让林则徐直接在虎门销烟,原因是怕鸦片运输到京师的过程中被掉包。

一开始林则徐也是直接将鸦片浇上桐油,想一把火把鸦片烧掉,结果产生了两个问题。

鸦片在被烧的过程中受热融化成胶状物,部分胶状物还没被烧就渗入到地底下。等销烟结束后,烟贩子和烟瘾君子居然跑去挖地取胶状鸦片,再经过加工就变回可以抽的鸦片。

燃烧鸦片时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这些烟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销烟地附近一带的民众也被迫吸入“二手烟”。

既然火烧鸦片不可行,林则徐就去请教了专业人士,得知鸦片遇到盐水和石灰就会被溶解掉。那么接下来林则徐就改用盐水和石灰来销毁鸦片。

具体做法就是先在海边挖几个大土坑,然后在坑底铺上石头,坑四壁订上木板,这么做是为了防止鸦片渗入土层。土坑做好后,林则徐让人将每颗鸦片切成几瓣,涨潮时土坑里有海水的时候,将鸦片倒入坑中,再倒入大量石灰。石灰遇水生成碱性的溶液,而且产生大量的热量。鸦片中的吗啡、纤维素等成分会被这种高温的碱性溶液溶解破坏,从而达到销毁鸦片的效果。然后就等退潮的时候土坑里的溶液会被海水带到茫茫大海中,鸦片就此烟消云散。

所以,并不是林则徐故意劳神费力用海水浸泡鸦片,而是火烧鸦片实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先前看过虎门销烟的资料,所以了解一点,希望大家看了之后能有所帮助。


历史守望者


在上学第一次看到林则徐禁烟课文的时候,我也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不明白林则徐当时为何不用火烧,而用海水和生石灰相交的方法来销烟。

一直到后来我了解到了清朝时期人们是如何抽鸦片之后,我才理解了林则徐当时的做法。

林则徐没有用火烧的原因之一

在不了解细节的情况下,很多人对那个时期人们是如何抽鸦片的事情是不太了解的。

实际上,那时候的鸦片是和烟草混杂在一起使用的。

操作方法就如同现如今人们抽的水烟一样,把鸦片和烟草的混杂物放在专门的烟筒里,将其点燃,然后人们就可以靠吸食鸦片和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来达到他们所想要寻求的快感了。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操作,完全是因为英国人想扩展鸦片市场而想出来的一个方法。

在这个方法想出来以及英国人的宣传成功之前,其实他们的鸦片销量一直很不理想,除了少部分需要用鸦片来镇痛的人之外,根本就不会有人想买这一坨坨黑乎乎的鸦片来使用。

后来,英国人为了能在清朝扩展鸦片市场、为了能挽回当时他们和清朝所产生的贸易逆差,他们就用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壮阳”功效来做宣传,以吸引到了不少对此感兴趣的人。

然后为了增强人们对鸦片的使用乐趣,他们就把鸦片和人们一直很热衷于吸食的烟草混杂在了一起,由此发明了抽烟式的鸦片吸食方法。

如果林则徐当时大举销烟的时候使用了燃烧焚毁鸦片的方法,那么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鸦片燃烧所产生的烟雾将会弥漫四周。

这种场面对于那些吸食鸦片的瘾君子来说,其实无异于一场免费的鸦片狂欢盛宴,是绝对会让瘾君子们感到兴奋的。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当时旁边还围观了一些本身不抽鸦片的人,那么他们也会在吸入这些烟雾之后染上鸦片瘾。

现在就有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新闻,比如以前印尼在焚烧大麻的时候,就因为有不少百姓误吸了大麻焚烧的烟雾,而出现了大规模百姓染上毒瘾的奇特状况。

从这个现实存在的新闻,我们就可以知道焚烧鸦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么巨大了。

因此,这是林则徐第一个不使用焚烧方法的原因。

林则徐没有用火烧的原因之二

其次,跟这些鸦片的材质也有一些关系。

这些鸦片究其根本就是由罂粟汁液提炼而成的胶体,虽然在经过燃烧之后,其绝大部分会被彻底燃烧干净。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会有一部分鸦片会在高温之下融化,重新变成液体渗透进入土壤中或者最终留下一部分残渣留在地面上。

这个时候如果处理不好的话,那么这些残渣和土壤就会成为那些瘾君子们眼中的珍宝,被他们拿来二次利用。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林则徐才没有选择用火烧鸦片的方法来销毁鸦片。


林则徐销烟细节

至于为什么使用海水加生石灰的方法来销毁鸦片,是因为林则徐当时听说这两样东西对鸦片有着强大的克制作用。

一般在销售鸦片的过程,最大的两个禁忌就是盐水和生石灰,如果鸦片碰到了这两样东西,那么基本上就形同报废,无法再产生太多的功效。

正因为如此,林则徐当时才会让人在广东虎门旁边的海滩上挖了那么多口大池子,引入海水、倒入生石灰来销毁了那收缴而来的200多万斤鸦片。

在采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为了防止会出现渗透沙滩、让瘾君子们兴奋的问题,林则徐当时就让人把一些石头铺在了池子的底部、用木板封住了池子的四周来防止销毁鸦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渗透,也算是彻底杜绝了那些瘾君子们的幻想。

最终在一切实施完之后,就是打开闸口,让那些混杂了鸦片残渣的海水随同着海水的退潮从水沟流出大海。

这还没完,在这些海水、残渣流出大海之后,还得再用清水把这些池子洗得干干净净,做完了这些,这才算是真正的销烟成功。

林则徐晚年提倡生产鸦片

对于我们来说,林则徐的这次虎门销烟就是一次壮举,但是在我们了解到虎门销烟的时候,却很少有人知道林则徐晚年提倡种植罂粟、自产鸦片的事情。

在晚年的时候,林则徐的想法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关于这方面的变化,我们可以从他和自己朋友一封信的话中看出来。

在那封信中,他有一段话,就表明出了他的态度。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差不多就是:痛恨国内的百姓们喜欢抽进口的鸦片而不抽国产的鸦片,如果国内自己出产的鸦片质量能超过进口的鸦片质量,这么百姓们就不会花大价钱而去买进口鸦片了。

要说林则徐为什么晚年会说出这样的话,其实是有原因的。

在林则徐早年销烟之后,没过多久,英国就和清朝爆发了鸦片战争。

正是这一场战争的爆发,彻底让清朝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力量,接下来再无胆量禁止英国向国内倾销鸦片。

由此引发的,就是国内的白银如同洪水一般流失到英国。

这白银的流失,才是让林则徐提倡自主生产鸦片的主要原因。

现代之前,我们国家一直很少有白银的出产,我们国内大多数的白银来源,其实是欧洲在经历了美洲地理大发现之后通过贸易流通到我们国内的。


在此之前,我们国内的主要货币是铜钱,在此之后,我们国内的主要货币才逐渐变成了白银。

在这种白银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如果清朝早期以及明朝时期积累下的白银因为鸦片而大量流失到英国手中的话,那么对清朝金融体系的冲击将会是非常恐怖的,正因为考虑到了白银流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林则徐在晚年才会产生出了那样的想法。

因此,在说到林则徐提倡国内生产鸦片的事情时,大家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


孤客生


鸦片用火烧,烟膏油会浸入地下,如果被挖出来,仍可以提炼出膏油。

林则徐主持销毁鸦片的方法是科学的。他命人在海滩上挖2个池子,长宽各50米,池底铺石,防止渗漏,前设涵洞,后设水沟。先引海水入池,然后将鸦片切开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再放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让人持木耙不停地在池中搅拌。遇潮时,打开涵洞,经处理过的鸦片就随潮水流入大海了。


跪射俑


1840年,林则徐奉命去虎门进行销烟,这是一场不平凡的斗争,从大烟鬼中将烟枪和大麻抢出已经非常不容易,如何处理这240多万斤的鸦片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知晓历史的我们当然清楚林则徐是用加了生石灰的海水消灭的鸦片,这是人们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要大费周章用水去浸泡,而不直接用火烧毁呢?这其中当然自有考究。


直接用火烧的危害?

用火烧自然十分方便,但是用火烧的后果很大,这也正是林则徐智慧过人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体现。用火烧,会产生大量的烟,而且这种烟里还含有大量的毒性,吸食鸦片的人正吸的是烟,用火烧毁会使城中的人都处于烟雾中,使更多的人染上烟瘾,印度曾就有关于这个的记述。

据描述,有一次印度禁烟就拿火烧,当时许多人就站在烧毁地点的下风向,吸食鸦片,免费的鸦片使许多瘾君子十分快活。而且烧毁地点下风向的一个村庄,受鸦片的影响,村庄里的村名兴奋了好几天,或多或少染上了烟瘾,不光禁烟没有成功,甚至还壮大了吸烟的人群。

而且,用火烧会产生大量的残渣,这些残渣会渗入到地下,这就给了瘾君子再次获得鸦片的可能性。因为鸦片本就是提取物,他们可以从土壤中再次提炼出鸦片,再次吸食,根本达不到禁烟的效果。

而且,当时人民的经济主要来源还是土地,当时农作技术不发达,农民基本靠天吃饭。当时人们对环保持续性使用的观念也了解不多,地力没有合理利用,土地肥力本来就较低,粮食产量比较低,人民占有的土地也比较少。



如果林则徐在土地上将鸦片烧毁就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一,鸦片的毒性会渗入到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降低产量;第二,鸦片的数量众多,需要占较多的土地进行烧毁,这个但子会加到最好欺负的农民的身上,也会招致人民的不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爱民如子的林则徐当然不会允许此种情况的发生。

怎样解决直接烧毁对人民及土地的危害?

而用石灰水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林则徐在禁烟问题上也一定做了大量的研究。鸦片又叫大烟,是从罂粟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萃取物,大烟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生物碱也是鸦片具有毒性和成瘾性的关键性因素。当时中国的科技也并不发达,在化学上的研究也很欠缺,并没有什么可用的化学试剂来稀释鸦片中的生物碱,于是林则徐才采用了一个老方法,用生石水来降解。



通过把生石灰放入海水中产生的化学反应和高温来破坏生物碱的内部结构,来销毁鸦片,去掉毒性,在通过海水的退潮,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将残渣全部冲入海中,有效避免了残渣的“二次利用”。林则徐禁烟的地点刚好在广州,靠近大海,他让人在海边挖了好几个大坑,在大坑中放入生石灰,通过涨潮引入海水,沸腾的水将鸦片销毁,退潮的海水席卷残渣归去,圆满的完成了禁烟的任务。


总结

不得不说,林则徐是一位有胆量有智慧又十分爱国的全能大臣,他不畏强权,不畏困难,接上了去土匪窝里禁烟的任务;他巧用智慧,研究书籍,利用地理优势,采取了禁烟最好的方法;忠义两全更是他真实的写照,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出生入死,在所不辞。当然,禁烟和打击犯罪一样,都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的活动,虎门销烟虽未完全禁止鸦片,但也给了外国人一个教训,给了国人一个教育。

我是篱上青,欢迎吐槽,评论及点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

篱上青说历史


鸦片不是罂粟壳,不是随随便便一把大火就能销毁的。

鸦片是从罂粟中提取加工的物品,《医林集要》中提到,当罂粟花凋谢之后,人们用大针刺破罂粟壳上的青皮,等罂粟壳上的汁液流出,然后收集上面的汁液进行加工。加工之后才能变成让人上瘾的鸦片膏,如下图;



最初的鸦片主要是作为药用,即便是现代也有一些药品中含有这种成分。公元17世纪时,荷兰人把鸦片的吸食方法带到了中国,此后一二百年的时间,西方国家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疯狂的向中国倾销鸦片。

鸦片贸易导致越来越多的白银外流,这让清政府意识到了危机。很多朝廷大臣也开始围绕着是否禁绝鸦片贸易展开激烈了的讨论。

公元1837年,林则徐被清廷任命为了湖广总督。到任之后,林则徐发现武汉地区鸦片走私贸易猖獗,因为吸食鸦片而倾家荡产、男盗女娼人比比皆是。于是为了稳定当地秩序,林则徐开始收缴鸦片、查封烟馆、缉拿烟贩。



对于收缴来的鸦片和烟具,林则徐最开始想到的也是火烧,采取的是“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也就是在鸦片内掺入桐油,然后付之一炬。《纸园笔记》中记载;

武昌汉阳所缴出烟土及搜获烟枪斗之具堆聚如山,付之一炬。

但这种方法有很大弊端。大火之后,周边的土地都成为了毒地,鸦片膏的残余会渗入地下。前脚刚烧完,很快就有一群大烟鬼掘地三尺,带着这些渣滓回家继续抽了起来。为此,林则徐后来直接把这些渣滓扔进了江心。



林则徐在武汉禁烟取得了成功后,道光帝终于下定决心禁烟,林则徐被派往广州。

刚到广州时,由于英商和广州官员之间利益关系复杂,所以林则徐剑走偏锋,召集了很多学子入贡院考试。题目的内容就是鸦片的集散地、鸦片商人、鸦片弊端以及禁绝、销毁之法。

经过广大学子的检举揭发,林则徐很快就掌握了鸦片的情况并且开始收缴。仅仅一个多月的时期,林则徐便收缴了19187箱和2119袋,重量达到了2376254斤,价值超过了1100万银元。



如此大量的鸦片,林则徐本来打算运往北京销毁,增加影响力,但道光考虑到运输费用以及中途可能有人掉包,所以下令就地销毁。

这时林则徐采取了海水浸化法。具体方法是在海边挖两个大池子,池子底下铺上石头,防止鸦片渗入土壤,然后在池子一旁挖一条水沟,另一旁设置一个涵洞。

水沟是让盐水流入水池,等盐水流入水池后,将鸦片倒入其中浸泡半天,之后倒入石灰,石灰遇水沸腾,鸦片便会溶解。退潮时打开涵洞,让一池鸦片废渣全部流入大海。



当然了,尽管方法非常有效,也难免会有一些偷鸡摸狗之人。比如《禁鸦片遗事三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负责搅拌池子中鸦片的人,会把竹竿里的竹节去掉,只要竹竿插进去,半溶化的鸦片就会流进竹筒之中,一根满了换一根。就这样,一些搅拌鸦片的人竟然靠着销烟之后鸦片短缺发了大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