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国书法史上为什么没有出现第二个王羲之?

千千千里马


书法史上只有一个王羲之,但是出现了不少自称王羲之第二或者超越王羲之的人,其中尤其以我们这个时代为多。

明代有一位书法家,他自己并没有称自己为王羲之第二,但是当时的皇帝朱元璋却夸赞他的书法为“我朝王羲之”,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他的书法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书体,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了中国以后的书法的面貌,他就是被称为“馆阁体”创始人的沈度。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人(今上海人),明代的著名书法家,他和他的弟弟沈桀一起被称为“二沈”、“大小学士”。

李绍《皇朝世说新语》载:“太宗徵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



他的书法雍容大度,秀美飘逸,雅俗共赏,深得皇帝赏识,当时朝廷的很多文件都出自他们二人之手,很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也纷纷效仿,使他的书法成为当时的人流行书风,被称为“台阁体”,和后来的馆阁体如出一辙。

虽然他被称为馆阁体的创始人,但是我们看他的书法,并没有后世标准馆阁体的痕迹,他的书法还是很雅致的。

不过,馆阁体结构严谨、用笔细腻、丝丝入扣,没有几十年的功夫也是写出出来的。

你觉得呢?


不二斋


晋人善书,不独王羲之。当时王谢豪门家族都擅长此技。晋代后期,其实小王风头已经盖过了大王,王献之字势豪放,潇洒飘逸,没有父亲那般拘谨,写起来很带劲。当时人争着学习王献之。到了梁武帝时,这个皇帝也痴迷并擅长书法,他个人比较偏爱王羲之,说王献之的书法没有他老爸的质朴,学王献之的字,“如画虎也,学元常(钟繇)如画龙也。”说王羲之“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皇帝金口玉言,这话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的重要依据。这是王羲之身后遇到的第一个贵人。

到了唐代,太宗李世民也是王羲之的粉丝,叫人在全国上下搜罗王羲之的墨迹,著名的“萧翼赚兰亭”就是他干的事。临死都不放过,还要带进墓室里。李世民本人也是写一手的王体,用笔结字亦步亦趋,不逾雷池半步。他的《温泉铭》可见一斑。最著名的事件要数支持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字成《圣教序》,历时25年始成。

据说李世民热爱王羲之还有他的政治考量。王羲之为晋室南渡之后南方士族的代表性人物,其后嗣子孙都比较尊崇他。唐朝国家政权的核心在长安,李世民通过弑亲夺权没有合法性,难以服众。他需要借助一个代表性人物,便选定王羲之这个符号,通过热爱他的书法,进行政治外交,赢得当时南方士族的支持和拥戴,以稳定自己的政权。王羲之身后遇到了第二个贵人。

之后的武则天等皇子皇孙,自然沿袭前朝旧制,也大力推行王羲之书法,著名的《万岁通天帖》就是武则天任上成就的。这是王羲之身后遇到的第三个贵人

通过几任帝王的钦定推举,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书圣”地位自然是妥妥的了。之后各朝对王羲之都有宣推,锦上添花,如此厚爱,何人堪比?自然没有第二个了。








书法内参



为什么我们要回归王羲之?为什么王羲之的书法是“新”的书法?

这里,我们用“书法的系统性”来说说一下,为什么书法历史上没有第二个王羲之的道理。

大家都知道,我们汉字经历了篆书、隶书、和楷书的演变过程。而所谓的行书、草书都是为隶书、楷书服务的辅助书法。

王羲之就处在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成熟期。


为什么汉字要不断演化?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书写方便性。

如果汉字书写方便了,那么熟悉速度自然就会提高。

为了书写方便快捷,王羲之之前的隶书系统也在探索书写的方便性。

但是,这些书写的方便性,要么不太好辨认,例如陆机的《平复贴》要么写得不太美,也不太快,例如一些魏碑书法。

王羲之一生致力于汉字的好辨认和方便书写,《兰亭序》就是他探索的最高成就。


这个《兰亭序》,第一个字,就是一个“楷书”,从这个楷书“永”字,我们就看得出来,第一,非常生动,第二,明显有一种书写的速度感。


如果我们把王羲之的书法与钟繇的书法比一下,就会清楚的看得出来,王羲之的书法有明显的书法美和速度感。

书法既要美,还要书写方便,只有王羲之做到了第一。


有人说,东晋时代,像王羲之一样厉害的书法家很多,这个我们并不否认。

但是,在众多书法家中,王羲之的多项指标,决定了他说那个时代的代表。

首先是文章人格。王羲之也是东晋的文学家,同时,他也是一个清流的社会上层人物,所以,容易被认为是大家的代表。

例如,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由他召集主持的一次兰亭修禊集会,居然四十多人参加,而且都是社会名流。如果没有崇高的人格魅力,是不会有那样大的感召力的。


其次,才是他的书法。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仅仅是书法好,那是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时代代表的。


所以,王羲之就能够成为那个时代最为大家欣赏的人物。

那么,中国的书法总体上也是按照书写方便性的方向发展的。

所以,到隋朝统一以后,中国的书法虽然还有“魏碑”的痕迹,但是总体上,楷书和行书都已经与王羲之的书法非常接近了。

唐代是中国真正统一汉字的时代

如果说中国汉字在唐代以前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么,唐代却是万宗归一的时代。


唐代由于唐太宗非常欣赏王羲之,于是,全国统一以王羲之书法为楷模,所以,形成了书法“大一统”的格局。

在唐代,主要的书写,只有楷书、行书和草书。其他书法,例如,隶书,篆书,基本退出实用系统。

而日常的书法不是楷书,也不是草书,而是行书。

王羲之最大的书法成就,也是行书。

行书是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法,即不像楷书那样慢,也不像草书那样不容易辨识,所以,行书,其实就是最方便的书法,而王羲之是行书的集大成者,他的《兰亭序》和唐代怀仁和尚的集字王羲之书法《圣教序》是唐代以来历朝历代读书人必须要学习的书法楷模。这样,历朝历代,也会产生千千万万个王羲之,假如我们即使没有直接学习王羲之,而是颜真卿、赵孟頫,那么,最终还是要重温一下王羲之的。所以,书法史上,只有一个王羲之,没有第二个。


这是因为,我们在王羲之这个书法体系之中,在写楷书、行书和草书。

假如我们写的是隶书和篆书,肯定没有王羲之了。

这就是书法的系统性。王羲之的书法,除了书法美,书写方便性,一定不能忽视。因为历史的发展要求,就是要解放一切束缚,比较而言,楷书、行书和草书是汉字从文字书写的束缚性解放出来,最成功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伟大代表,历史选择了王羲之。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王羲之的书法体系。


千千千里马






为龙书法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王羲之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和偶然的结合。

没有王羲之,也有李羲之、赵羲之。为什么这么说呢?

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书法的各个字体基本成熟或者体式已成,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关于笔法、结体等技巧方面的内容,也趋于完善或者基本定型。



魏晋时期又是人性大解放的时代,文人士大夫追求自我的释放,在书法艺术的审美表达方面,大大超出了实用性的功能需求,形成了“书写风格”和“个人人格”的统一。甚至可以说,王羲之是书法艺术的集大成者中的重要一员,夸张点说,真正成熟的书法艺术,是从王羲之开始的。


并且,书法艺术未来几千年的发展模式,也由此奠定和展开。

因此,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到了魏晋时代,由王羲之为代表,完成了一个集大成的局面,又开启了之后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

历史上之所以不会出现第二个王羲之,是因为没有了那样的时代,没有了那样的书法艺术发展时期。

后世的清末出现的碑学,只是一个大一点的浪花,不能和整条历史长河相比。


本文为昭明书馆原创,观点仅代表个人;图片来自公开资料,如有冒犯,请通知撤换。

朋友们有不同观点,请在评论区留言,大家共同探讨学习。


昭明书馆


自古以来“天才总是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之所以王羲之会被称之为“书圣”,而且是千年传奇,那就足够说明其书法造诣非常人能及,世界绘画艺术史上有“天才画家”,同样书法艺术史上也一样有“天才书法家”,王羲之便是其中一个,那么为什么中国书法史上没有出现第二个王羲之呢?



其实一千多年来,叫王羲之的人应该也很多,只是他们要么不会书法,要么就是书法水平不够火候,所以自然也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个王羲之,我们有必要加深一下对王羲之的印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于王谢世家,曾任右军将军,后人也称其为“王右军”。


书法是艺术,所以书法创作也讲究艺术天赋,王羲之年少即显露出过人天赋,后博览前代诸家名迹,勤加临习,遂成一家之风,其楷书、行书和草书的造诣非常高深,即便如此,也是时代成就了王羲之,为什么这么说呢?一句话便可以概括“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

如果王羲之出生在唐代,或许他就不可能是“书圣”了,因为在唐代时各种字体的书法已经成形了,这也并不是没有道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有许多书法大家,因为和王羲之同一个时代,他们也只好是“千年老二”了;要去深刻领悟“笔法是书法的命脉”,谁先开创了“笔法”谁就是行家、人杰,



综上所述,中国书法史上没有出现第二个王羲之的最主要原因是后人都在心甘情愿的临摹模仿王羲之,又怎会有超过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呢?哪怕在书法上创新,也脱离不了规范成型的王羲之“笔法”,人们对书法的审美也讲究“先入为主”,又由于每个时代的人都对王羲之进行了推崇,难免王羲之被“神化”了,自然就更加不会出现第二个王羲之了,


诗夜城主


要想说明为什么没有第二个王羲之出现,就要先弄明白王羲之的书法为什么会被称第一。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其一,王羲之的楷书笔意已登封造极,已经像基因一样注入了他的每个字当中,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写不好字的原因,真书都没有搞懂,就行草篆,如沙地起厦。

其二,王羲之的时代是篆隶书还存在,在这个环境中,王羲之的笔法也吸取了篆隶书的优点,古法古质,一波三折。



其三,用笔的速度恰到好处,有疾有缓,使得转折处精妙绝伦,这和天资及苦练密不可分。以上几点,莫说今人,古人能望其项背的也寥寥可数,加之王羲之家族和自身的名气,在唐之前,被大家争相收藏。也许当时还有比他写的好的人,但,没有传世又有何用。至唐以后真迹就罕见了,至于为什么罕见,这里不再赘述。

有此种种原因的存在,王羲之及其书法更成了个传说。试问哪个人能比得过传说中的人物?

谢谢大家,欢迎关注老康聊玄学,一起分享国学心得。


老康聊国学



依阁下的意思,书法史上来一次二圣夺尊或多圣争功?就像古诗里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双峰并峙、双辉同耀?

王羲之被奉为书圣,是因为他的法书造诣举世无双,造化绝伦,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其他的解释。

我们为什么尊崇王羲之为书圣?

还不就是因为王圣人骏驰神飞、潇洒飘逸?

若论及书法,史上能和王圣人并驾齐驱的人亦或是有,但其字体影响力和书写功力并不能如右军这般深入人心,并得真髓。或者其地位疏漏没能像王羲之这般门庭显耀产生足够的影响力,这或许有,但既然没能脱颖而出,就说明其成就还不足以赶上书圣,或者说,他的书写只是限于极小的少数人圈子,并不为外人道,他的祖坟上就压根没冒出那缕青烟,只能是自我疏解、自甘契阔了。这个就像如今的影视圈演艺界,生得如花似玉国色天香的人有很多,甚至其倾国倾城之貌完全可以吊打那些妖冶明星,但就是因为机缘造化的参差披离,才使得当今这一班人成功上位。

题主假设的二圣、多圣论概由于此吧。或许是在为远遁世俗者鸣不平?

关键是我们的祖先文化,倡导独具荣光的排他性,就像九五至尊,您还真的见过二圣争辉呀?!所以说,圣者的唯我独尊性也是其史上雄峙千年不二之选。

但仅就目前我们熟知的史上这些法书大家,在某些方面超过了书圣的造诣者也并不是没有,我们应该心知肚明,但我们绝不会下死力把自己竖起来的标杆排位再强行拉下神坛,这样也不符合我们的文化习性和文化品味。


龙吟148119260


不是没出现过,而是出现了大家不愿意承认而已。

我认为,颜真卿的《祭侄稿》,无论在笔法的丰富性上、还是在线条的控诉能力上,无论是在章法的跌宕奇绝上、还是在墨色诡异的变化上,无论是在情感的宣泄上、还是是在书法审美的高度上、无论是在字形上开张大气的结体上、还是在文字与书法情绪的一致性上,还是通过笔法以线的表现方式,将自诉者的愤懑心境,用书写的方式将其内容表现的如此尽致的,都达到和超越了前人过没有过的神奇,堪称完美。

然而,国民的唯权思想、唯皇意识,认定了千百年来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官方定位,一顶书圣的皇帽使《兰亭序》无人撼动。

其实,在民间对《兰亭序》和《祭侄稿》谁应在先的问题,一直就没有停息过争论。


尤年1


世上只有一个王羲之,但是,杰出的书法家却不仅仅是王羲之一个人。历朝历代,都不缺少杰出书法家。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特别是在书法界,王羲之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固然与其美妙的书法艺术不可分割,与其对后世的影响力有关,但是,艺无第一,对艺术的欣赏角度不同,也会产生诸多的争议。只是,经过人们的追捧,特别是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推广,才逐渐为大众认可。

本人以为,书法艺术本就是百花齐放、各有奇趣的艺术,不能厚此薄彼、唯我独尊。如果自然界中的事物可作数理分析、一较高下,艺术作品便难以用同一标准进行优劣评价了。各花入各眼,只要是好的艺术,我们应放平心态,兼收并蓄,而非要争个你死我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