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會澤:“三個組織化”把貧窮連根拔起

烏蒙磅礴,金沙水拍。黨徽閃耀,黨旗獵獵。

会泽:“三个组织化”把贫穷连根拔起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會澤縣實施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 “三個組織化”建設,著力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易地扶貧搬遷組織化:推動單項問題共同解決

會澤,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4.03萬人,未脫貧13.94萬人,貧困發生率15.35%。近40萬人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冷涼地區和泥石流滑坡地帶。

搬不動山,就搬人。“十三五”期間,會澤規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25個,搬遷安置10506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3627人。目前,已有99個安置點搬遷入住,在建26個。縣城安置點規劃建設271棟、165.5萬平方米安置房,分兩期搬遷安置81257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2768人),搬遷對象涉及20個鄉(鎮、街道)、293個行政村,整村搬遷514個自然村。同時,同步推進、同步建成就學、就醫、就業等配套項目。

會澤縣按照“哪裡有搬遷群眾,哪裡就有黨組織”覆蓋的要求,充分發揮黨組織在搬遷前的宣傳發動、搬遷中的跟蹤服務、搬遷後的發展保障作用,在125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建立黨組織,80個安置點就近就便納入遷入地黨組織管理,計劃新成立黨總支(社區黨委)11個,黨支部70個左右。

成立會澤縣易地扶貧搬遷新城建設指揮部黨工委,著力防範化解“四個風險”,建設“五大工程”,齊心協力引導群眾搬遷進城。將原金鐘街道分設為金鐘、鍾屏、以禮3個街道辦事處,成立黨工委,將黨的工作一以貫之,著力完善基層黨建、基本公共服務、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 “五個體系”建設。在建成區明確片長、樓棟長、治安巡邏員,構建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框架。

“我老家在牛欄江邊,太陡了,吃水要靠天。”從馬路鄉搬到縣城安置點的王文選每天騎三輪摩托車送水,妻子就近務工,有著穩定的收入。他笑著說:“我家今年雙喜臨門! 4月12號搬進了縣城,兒子高考考了691分,被浙江大學微電子專業錄取到了。”

礦山鎮九龍村的曾瑞是縣城安置點第二期項目的搬遷對象,她說:“小孩馬上就要上幼兒園了,想早點搬進來讓孩子上學,聽說房子已經建好,我們正準備搬家!”

目前,縣城集中安置點一期項目5140戶20361人已全部搬遷入住;二期項目建設安置房182棟13806套121.4萬平方米,2018年11月啟動,2019年12月交付使用,正組織群眾有序搬遷。

正是組織化運作創造了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的“會澤速度”。一個新區、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

產業扶貧組織化:推動分散問題集中解決

會澤縣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之基、富民之本。以“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的發展思路,成立道成扶貧開發公司、25個鄉(鎮、街道)分公司、389個村(社區)合作社,健全平臺聯建、資源聯合、利益聯結“三聯”機制,整合人力、土地、資金、市場要素,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資源整合、農民抱團、利益聯結的新路。

在會澤城郊結合部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裡,10米左右長的番茄樹上長滿了紅彤彤的番茄,前來務工的群眾正在採摘果實。

“這是我們引進的新品種,單斤8元上下,全部銷往外地,供不應求。”道成扶貧開發公司董事兼總經理杜友成說,“公司圍繞易地扶貧搬遷進城產業扶貧來做,目前,在城郊流轉土地5900畝建設產業扶貧基地,有大棚區、水培蔬菜區、冷鏈物流園區等,總投資1.7億左右,項目建成後,能吸納4000餘名進城群眾就業。”公司還在者海鎮、新街鄉建設1400畝產業基地,可吸納2800餘人務工。

未來兩年,會澤縣計劃整合涉農資金10億元,規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265個,帶動3.78萬戶貧困戶14萬餘人戶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盤活搬遷群眾閒置和復墾“兩塊地”,通過土地流轉和代種託管等形式,發展2萬畝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基地,5萬畝高產燕麥和1.1萬畝花椒、水果、香椿等經濟作物。

一個個產業,一條條路子,讓貧困群眾的致富門路越來越寬。

轉移就業全流程組織化:推動無序問題有序解決

勞務輸出,是會澤加快發展和解決就業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

會澤採取“勞務轉移輸出一批、縣內企業接收一批、扶貧工廠就業一批、發展產業帶動一批、公益崗位解決一批”等措施,以戶均有1人以上就業為目標,組織技能培訓和外出務工。實施轉移就業“1+25+N”工程,在縣級成立勞動力轉移就業黨工委、建立勞務服務中心,在25個鄉(鎮、街道)設立勞務服務站,借力滇滬、滇粵扶貧協作,全力組織輸出就業,與福建漳平、廣東鶴山等地簽訂勞務合作協議。在昆明成立縣外出務工人員工作站,設立1個黨總支、14個黨支部。在省外設立浙江上虞、福建莆田等4個駐外黨支部,同步成立勞務工作站,確保外出務工黨員“離鄉不離黨、流動不流失”。 縣人社等部門制定交通補助、培訓補貼、用工補貼、動員補貼等26項優惠政策,積極引導群眾外出務工。

“進城群眾現已轉移就業24230人,戶均轉移就業1.7人,基本實現了人人有事做、戶戶有收入。”縣人社局副局長顧光燦介紹,全縣有勞動力63.4萬人,累計轉移就業35.08萬人,年務工收入突破125億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11.56萬人,年勞務收入40億元。

為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務工,會澤縣出臺政策,鼓勵創建23家就業扶貧車間,會澤爽身服飾有限公司、草莓摘撿初加工等扶貧車間已入住縣城安置點。

在爽身服飾紡織車間裡,紡織女工們正忙著趕製一批訂做的校服。鄒瓊美已熟練掌握褲腰壓條技術,一天最多可以壓500條褲子。今年5月,她一家四口人從礦山鎮灑衣村搬進縣城,真正是“樓上住人、樓下務工”。她說:“搬進城了,娃娃上學方便,老人看病方便,我們打工方便,我一個月30天全出勤,最多的一個月領到了4100,比在老家強多了!”

草莓扶貧車間裡十分熱鬧,上百位務工群眾正忙著分揀草莓。今年94歲的仁芝芝從火紅鄉格枝村搬遷進城,是扶貧車間裡年齡最大的務工人員。她一個上午分揀了22公斤草莓,當場拿到了11元工錢,她數也不數就攥在手裡,臉上寫滿滿意度,高興地說:“他們不會少付給我。”一期安置點惠仁園的園長王發巧說:“老人們拿到工錢的時候,是我見過最幸福的笑容。”

在會澤,越來越多的“新市民”正通過參加鋼筋工、砌築工、育嬰師等點餐式技能培訓、棒球縫製、藤椅加工等實訓,走上工地,走進扶貧車間,一步一步地融入縣城。

貧窮,正被連根拔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