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沉痛悼念!閩西籍百歲老紅軍謝畢真逝世,享年104歲

​沉痛悼念!閩西籍百歲老紅軍謝畢真逝世,享年104歲


中國共產黨黨員,原福建省新聞出版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老紅軍謝畢真同志,於2019年12月12日2時36分在龍巖市第一醫院逝世,享年104歲。


​沉痛悼念!閩西籍百歲老紅軍謝畢真逝世,享年104歲

▲2006年6月,謝畢真在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前與十個城市的代表重溫入黨誓詞。


謝老的名字寓意為“畢生追求真理”。1916年他出生在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象洞鄉光彩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35年春,他在母校象洞小學任教。1937年春參加中共領導的“中華抗日義勇軍”,在象洞鄉成立抗日義勇軍小組,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紅軍長征後,留在閩粵贛蘇區堅持游擊戰。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武平象洞區委書記、梅蕉武邊委組織部長、廣東梅縣松源區委書記、梅縣縣委組織部長、副特派員。建國後,任中共龍巖地委宣傳部長、福建省委農村工作部處長、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福建省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等職,晚年擔任福建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


​沉痛悼念!閩西籍百歲老紅軍謝畢真逝世,享年104歲


謝畢真是老新聞工作者,也是老黨史工作者。1948年6月,他擔任中共廣東梅州地委常委、宣傳部長,兼任地委機關報《人民報》社長。1949年10月,謝畢真從梅州來到龍巖,擔任中共閩西地委常委、宣傳部長兼地委機關報《新閩西報》社長。1979年任省出版事業管理局副局長,與新聞打了一輩子交道。謝老生前承擔《中共閩粵贛邊區史》抗日戰爭部分的撰寫任務,著有《鴻爪》、《鴻爪續集》文集等,為閩粵贛邊區黨史留下珍貴的歷史史料,受到習近平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的多次親切接見。

1


附:

與祖國共歷風雨

——記老同志謝畢真

詹鄞森 張逸


走出苦悶彷徨 踏上革命之路


​沉痛悼念!閩西籍百歲老紅軍謝畢真逝世,享年104歲


1916年9月,謝畢真在武平象洞光彩村一箇中農之家降生。他七歲上學,1934年初中畢業後,家中無力再支持他讀高中,他回到偏僻的家鄉,與所有農民的兒子一樣,參加農業勞作。他目睹社會黑暗,有權有勢者欺壓窮人。他經常尋思:社會應如何改造?如何做到人人平等,沒有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現象?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如何才能實現?迷茫彷徨始終縈繞這個熱血青年。


恰逢在廣東梅縣松源任教的同村青年陳仲平暑假回鄉,為謝畢真拂去思想迷霧,也帶來了新思想。他們志同道合,常常秉燭夜談國是,論改造社會,探討救國救民的道理。陳仲平返校後,不斷為他寄來進步書刊,還介紹他訂閱杜重遠主編的《新生》週刊,這些是謝畢真最早接觸的進步書籍。他如飢似渴地閱讀,思想為之觸動,視野隨之開闊。


1935年春,謝畢真到母校象洞小學任教,發動同事和各村小學老師訂閱了許多進步書刊。革命理論照亮了前進的方向,信仰為他走上革命之路奠定了思想基礎。1937年春節,陳仲平發展謝畢真參加中華人民抗日救國義勇軍,並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的心願。從此,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之路。


謝畢真說,他與一些人走上革命道路不同的是,多數人是因為家窮沒有飯吃而參加革命,他卻是先接受了革命思想,認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動群眾,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才能解放廣大貧苦人民,才能救中國,從而參加革命。他憑的是革命認識和信仰。


堅持實事求是 堅定理想信念



​沉痛悼念!閩西籍百歲老紅軍謝畢真逝世,享年104歲


追求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謝畢真一貫堅持真理,堅持實事求原則。但在“左”傾錯誤思想影響下,在歷次政治運動中,他歷盡坎坷,然而他始終坦然面對個人遭遇。是什麼支撐這身心俱疲的革命者?謝畢真說:是信仰!是忠誠於黨的信念,他堅信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定會取得勝利。


“大躍進”時期,浮誇風迅速蔓延,弄虛作假現象氾濫。1958年,謝畢真率領省委工作組,在莆田工作了幾個月,經歷了大鍊鋼鐵,辦人民公社,放“衛星”。當時莆田放了一顆花生畝產三萬多斤的“大衛星”。中央農業部門聞訊後,決定在莆田召開全國現場推廣莆田經驗。謝畢真說,他了解到這是當地動員民兵花幾個晚上把十幾畝地的花生堆在一起,就像小山丘一樣。謝畢真如實反映莆田製造這一假象,從而讓上面取消了召開現場會的計劃。


當“左”成潮流、錯誤思潮氾濫時,堅持實事求是特別需要勇氣。謝畢真說:“人民公社化是不實際的。當時的生產還是使用耕鋤頭,低下的生產力不可能提前進入到共產主義。實行人民公社是生產關係跑到生產力前面的表現,不符合生產規律。”正因為他說了真話,1959年“反右傾”時,他成為鬥爭對象,被批鬥了幾個月。最後,他定為“右傾機會主義分子”,撒銷省農業廳黨組成員、辦公室主任務。直到1962年“七千人大會”後,才被甄別平反。


值得一提的是,“反右傾”時,謝畢真雖身處逆境,但在省農業廳的工作並未因此受影響。他依然認真負責分管經濟作物,深入農調查,總結推廣經驗,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恢復“大躍進”中被破壞的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並不斷在《福建農業》上發表文章。他還自告奮勇編寫了90萬字的《福建農業資料》。


1945年謝畢真曾被國民黨逮捕,兩個月後,他與同獄戰友越獄逃出,黨組織經過調查早已作出結論。但1952年“三反”後期,地委重新審查時,有人說他是被敵人釋放的,為此,他被撤銷地委委員職務。1957年省委審查,作出越獄是事實的結論,否定了“被敵人釋放”的說法。但“文化大革命”時期,他又被審查,定為“叛徒”,受到開除黨籍、行政降兩級處分,被下放到閩東山區勞動改造。在人生最黑暗的歲月,他沒有悲觀絕望,堅信陰霾遮不住太陽,歷史會還他以清白。終於等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了政策,徹底平反,他恢復了名譽和職務。從1952年開始“被捕”到1979年平反冤屈,整整28年的磨難,歷史終於給了他符合事實的結論。


“我深深體會到,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且得到正確執行,一切問題都可以順利解決。”謝畢真把他的思考寫入《鴻爪》一書中,這句話,使他在任何大風大浪前不屈不撓,依然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嘔心瀝血勤報業 從容揮筆寫春秋



​沉痛悼念!閩西籍百歲老紅軍謝畢真逝世,享年104歲

▲謝畢真書寫“勿忘國恥”,勉勵後人以史為鑑、振興中華。


離休時已66歲的謝畢真,何以毅然肩負起“以史鑑今,以史育人”的重任,是什麼驅使這個白髮皓首的老人,埋首書叢研黨史,嘔心瀝血十七載,終將《中共閩粵贛邊區史》付梓?他說:也是信仰!


且不說戰爭時期,大大小小的戰役,他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前,單就貫穿他一生的新聞工作主線,足可見其“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科學態度。謝畢真是老新聞工作者,也是老黨史工作者。1948年6月,他擔任中共廣東梅州地委常委、宣傳部長,兼任地委機關報《人民報》社長。1949年9月,閩粵贛邊區黨委根據中央華南分局的電示,將陳仲平、謝畢真先後從梅州調回龍巖,參加新組建的地委領導班子。1949年10月,謝畢真從梅州來到龍巖,擔任中共閩西地委常委、宣傳部長兼地委機關報《新閩西報》社長。1953年1月,謝畢真調省委農村工作部,次年調省農業廳。1955年一度回龍巖地委搞黨史工作。1979年任省出版事業管理局副局長,與新聞打了一輩子交道。


1982年,正準備辦理離休手續的謝畢真,突然接到省委書記伍洪祥的通知,說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確定由福建牽頭,會同廣東、江西兩省協作編寫一部全面系統的《中共閩粵贛邊區史》,要求謝畢真參加黨史的編寫工作。


老領導的信任,使他毅然參與了這項艱鉅的重任,擔任起間粵贛邊區黨史編審領導小組副組長。“那時對黨史編寫工作的艱鉅性遠遠認識不足,以為編寫30餘萬字,大概三四年就能完成,沒想到整整花了17年時間,這部長達65萬字的長篇鉅著最終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謝畢真娓娓道來。


1983年,閩粵贛邊區黨史編審領導小組在龍巖設立辦公室,由謝畢真負責辦公室的日常工作。為了蒐集詳盡的資料,謝畢真多次深入有關地縣,訪問當年參與閩粵贛邊革命的老同志,約憶史料,並與辦公室同志奔波於廣州、汕頭、福州、北京等地的檔案部門,查閱資料、擬提綱、打草稿、作修改乃至謄寫,體現了他對工作的認真,對真理的執著。


謝畢真負責執筆抗日戰爭時期的篇章,在撰寫和修改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修史寫史準則,不厭其煩地反覆修改。在大量的組織工作壓力和修史的重荷之下,他心力交瘁,幾次引發冠心病住院,但病情稍好,他又投入忘我工作之中。《中共閩粵贛邊區史》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伍洪祥深情地評價:“所有這些,如果沒有高度的奉獻精神和對事業的熱愛,是很難做到的。為了忠實於歷史,無愧於歷史,他總是不厭其煩,反覆訂正、修改,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


(節選自2009年8月21日《閩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