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洪榕:反人性思維——暴利,來自不確定性

洪榕:反人性思維——暴利,來自不確定性

​文 / 洪榕 ✑ 越過山丘 激情依舊


50指數漲了,價值投資火了。

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的機會。

確定性溢價了,不確定性被拋棄了。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放棄了所謂的暴利機會。

股市還得做下去,故事必須講下去。

其實最有價值的,恰恰是不確定。




股市不會停止講故事

怎麼去判斷一家公司股價會走得更好?其實,這要看市場是不是更喜歡。如果你簡單地從財務指標,從企業目前的情況推導它的將來會怎麼樣,這也不失為一種方法。但我想告訴大家,其實市場上最有價值,或者說能夠獲得超額收益的東西,恰恰是不確定。而所謂的價值投資,給人的感覺可能更多的是希望從確定性中尋找機會,因為這樣風險最小。單純地尋找確定性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就放棄了暴利的機會。

其實市場上永遠有這麼一些資金,由於它對風險的偏好不同,選擇就不一樣。我們會發現,在A股市場上,哪怕市場特別熱的時候,都有一些資金在追逐熱點、炒題材。同樣,即使創業板指數走得很差的時候,仍有部分板塊、部分熱點還在不停地炒作,比如鋰電池,還有跟特斯拉相關的一些小的金屬。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很多人認為它們代表未來。

我們一直在說:“人性不變,故事永恆。”其實邏輯也是永恆的,價值本身也是故事,只不過這個階段大家可能更強調它。有些確定性的機會無法打動你,那就憑自己的本事去尋找那些不確定性的機會,更多的是投資未來的成長性。



說說亞馬遜的故事

股市裡的炒作其實就幾個階段。

1.第一個階段一定是炒未知、炒夢想,先給它一個夢想市盈率。

如果目前沒實現,那就證偽了,價格肯定就下來了。納斯達克曾經在20世紀末的時候大漲,指數漲到5000多點,那一年互聯網新技術鋪天蓋地。在那個階段,不用管業績,只管市場前景怎麼樣、用戶群怎麼樣就好了。很多企業不盈利,但股價走得特別好。但是後來,互聯網“泡沫”破裂了。市場上走過炒作概念的階段,大家對互聯網越看越清楚的時候,概念炒作基本已經結束。


2.第二個階段就要看有沒有真本事了,是不是真的有業績。

如果業績一直不好,那股票價格就不會走好。互聯網“泡沫”破裂,股市跌下來了,之後大家會發現,納斯達克又創了歷史新高。為什麼呢?因為當年的概念炒作之後,互聯網產業這個夢想並沒有破滅,有些公司實現了它的夢想,比如亞馬遜。亞馬遜虧了十幾年,終於盈利了,原來的概念炒作變成可以實實在在賺錢的股票,證偽成功了。

所以,股價創歷史新高,其實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但有些公司可能被淘汰了,比如雅虎,曾經最牛的互聯網公司,它的夢想反而破滅了。



所有的故事最後都要落地

所有的炒作過程,基本都是一個由概念到落地的過程。

互聯網本身剛開始炒概念,第一有想象空間,第二有想象的用戶,確實可能有很多目標用戶,但是不是真的用了呢?那就先炒註冊用戶數,有了流量之後,後面再炒能不能變現。是不是能夠真正有業績,是典型的價值投資理念,由概念到價值投資這麼一個過程,尤其現在這個階段,更多的要看價值。

互聯網公司也好,創業板的很多公司也好,其實都在殺估值,估值本身就是PE(市盈率),市盈率高低就是對它的估值最真實的判斷,用每一股收益除以它的股價。在整個運作的過程中,如果你是投資者,一定要弄清楚這隻股票是處於炒故事階段,還是處於炒業績階段,千萬不要混為一談。因為這兩個東西連在一起的時候實在太少了,既有故事,又有業績,還很平穩,這樣的公司非常少。一般都會定價非常高,而且你不一定有機會。所以大家千萬別弄錯了,因為有些人,尤其散戶投資者,容易把炒概念誤以為是炒業績,那完蛋了。



故事總會有講完的時候

記得市場曾經炒南北車合併,股價炒得不得了,短期之內翻了多少倍。後來合併成功了,南北車變成了中國中車。

當時我寫過一篇文章,意思是說炒作階段已經結束,合併之後能不能一加一大於二,那就要看業績了。從預期業績看,當時我判斷是會跌的,最後確實跌得非常厲害。

在整個過程中,大家要去好好地把階段分清楚,是什麼階段就做什麼操作。

在我看來,從人性層面去思考,任何的投資在未知、人也比較少的階段,它就會走得非常好,在人盡皆知的時候,基本就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